季羡林《病塌杂记》读后感

时间:2020-09-30 11:48:40 季羡林 我要投稿

季羡林《病塌杂记》读后感

  引导语:《病榻杂记》是季羡林在301住院期间也就是自2002年生病自今撰写的90多篇文章。杂感合成的一个文集。内容包括回忆小学,初中,中年、少年等生活,读完这些文章,季老的一生似乎从我们眼前走过。

季羡林《病塌杂记》读后感

  季羡林《病塌杂记》读后感

  《病榻杂记》是季羡林在301住院期间也就是自2002年生病自今撰写的90多篇文章。杂感合成的一个文集。这是季羡林最近的一个文集,也是95岁高龄的季老的最新大作。内容丰富生动,有回忆小学,中学,少年的生活的,有回忆父母,老师,亲友的文章,、但更多的是季老平时所十分关注的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社会公德问题、爱国主义与奉献精神、人生观、生死观和人生感悟。文笔十分朴实,真挚,而且幽默,风趣,积极向上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已经95岁高龄的老者所写的文章,季老笔耕不辍的精神很另人叹服。

  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季老的为人,他的人格和品格,他的大家风范,他的长者之态,他的上善若水,大仁大智。他象历久弥新的老酒,越品越觉得香醇。季老的谦逊,虽然成就斐然,但仍保持着淡然,笃定的心态。在杂记中他写到了医生对他的关心使他感觉很愧疚,他甚至瞒着大夫,不想大夫过于关心自己的病情,只是为了“相安无事”,“让他们心中有底,免得以后另生枝节。”

  因为别人的关心只会使他更加愧疚。他说“我算一个什么重要的人物!竟让他们这样惊师动众。我从内心深处感到愧疚。”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呢?

  季老还说到自己觉得太受宠若禁了,别人给他的那些虚名他觉得不对,什么“国学大师”,“国宝”他都觉得不合适。他就说道把那些别人强加给他的虚名全都取消,好让他自由和轻松,这又是怎样的境界呢?

  这让我想起了央视评选"200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时,季老位列其中,当记者手捧鲜花来到301医院,准备向季老祝贺时,季老确是一脸的茫然,天真地像小孩,当记者告诉他获奖时,他还不相信,只是一直说"受之有愧,受之有愧."那种坦然和真诚让人看了很感动,要是连季老都受之有愧,那谁还受之无愧呢?

  这个文集我还没看完,我想季老的文章是很耐读的,而且是越读越觉得得到一种心灵的慰藉和前进的勇气。

  因为我们这个时代毕竟还有个季羡林.
  
      季羡林

     (1911.8.2~2009.7.11),山东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唯一的终身教授。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着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季羡林精通9国语言,即汉语、南斯拉夫语、印度语、阿拉伯语、英语、德语、法语、俄语、吐火罗语。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1911年8月2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临清市)康庄镇,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叔季嗣诚。幼时随马景恭识字,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产生兴趣,1929年,入山东省立济南高中,其国文老师董秋芳是鲁迅的朋友,还是著名翻译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过耄耋之年,仍旧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学术成就

  季羡林的学术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综合北京大学东方学系张光麟教授和令恪先生所述,季羡林的学术成就大略包括在以下10个方面:

  1、印度古代语言研究:博士论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使用不定过去式作为确定佛典的年代与来源的标准》等论文,在当时该研究领域内有开拓性贡献。

  2、佛教史研究:他是国内外为数很少的真正能运用原始佛典进行研究的佛教学学者,把研究印度中世语言的变化规律和研究佛教历史结合起来,寻出主要佛教经典的`产生、演变、流传过程,借以确定佛教重要派别的产生、流传过程。

  3、吐火罗语研究:早期代表作《〈福力太子因缘经〉吐火罗语诸本诸平行译本》,为吐火罗语的语意研究开创了一个成功的方法,1948年起即对新疆博物馆藏吐火罗剧本《弥勒会见记》进行译释,1980年又就70年代新疆吐鲁番地区新发现的吐火罗语《弥勒会见记》发表研究论文多篇,打破了“吐火罗文发现在中国,而研究在国外”的欺人之谈,并且吐火罗文在世界上仅有不到30人会翻译

  的《校注前言》,是国内数十年来西域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而1996年完成的《糖史》更展示了古代中国、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东南亚,以及欧、美、非三洲和这些地区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6、翻译介绍印度文学作品及印度文学研究:《罗摩衍那》是印度两大古代史诗之一,2万余颂,译成汉语有9万余行,季羡林经过10年坚韧不拔的努力终于译毕,是我国翻译史上的空前盛事。

  7、比较文学研究:80年代初,首先倡导恢复比较文学研究,号召建立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为我国比较文学的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

  8、东方文化研究:从80年代后期开始,极力倡导东方文化研究,主编大型文化丛书《东方文化集成》,约500余,800余册,预计15年完成。

  9、保存和抢救祖国古代典籍:90年代,担任《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两部巨型丛书的总编纂。

  10、散文创作:从17岁写散文起,几十年笔耕不辍,已有80余万字之多,钟敬文在庆贺季羡林88岁米寿时说:“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因为他真诚。”“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

      作品

  《〈大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变位》(1941年,系统总结了小乘佛教律典《大事》偈颂所用混合梵语中动词的各种形态调整)、《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1944年,发现并证明了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是中世印度西北方言健陀罗语的特点之一)、《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1985年)(论证了原始佛典的存在、阐明了原始佛教的语言政策、考证了佛教混合梵语的历史起源和特点等)、《〈福力太子因缘经〉的吐火罗语本的诸异本》(1943年)(开创了一种成功的语义研究方法)、《印度古代语言论集》(1982年)、《吐火罗文A中的三十二相》《敦煌吐鲁番吐火罗语研究导论》《文化交流的轨迹:中华蔗糖史》《东方文学史》《东方文化研究》《禅与东方文化》《东西文化议论集》《世界文化史知识》等。

  《清塘荷韵》《赋得永久的悔》《留德十年》《万泉集》《清华园日记》《牛棚杂忆》《朗润园随笔》《季羡林散文选集》《泰戈尔名作欣赏》《人生絮语》《天竺心影》《季羡林谈读书治学》《季羡林谈师友》《季羡林谈人生》《病榻杂记》《忆往述怀》《留德十年》《新纪元文存》等。

【季羡林《病塌杂记》读后感】相关文章:

季羡林成功读后感11-29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11-11

季羡林寻梦读后感范文12-06

《季羡林散文精选》读后感11-19

季羡林精读后感范文11-05

季羡林美优秀读后感07-04

季羡林《怀念母亲》读后感12-24

季羡林散文读后感范文10-10

季羡林先生散文读后感07-26

季羡林《黄昏》读后感2篇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