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时间:2021-02-20 20:03:41 记承天寺夜游 我要投稿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5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课文以自然山水为主题,课文均为文言文,这些模山范水的文章都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除了学习文章写景的方法,品味诗文优美的意境,还必须了解作者的情感,这是深入领悟景物意蕴的一把钥匙。景是情的载体,情是景的灵魂。

  学习本课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时豁达乐观心态。

  学情分析:

  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文言词语,也掌握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但是我所任教班的学生语文基础较差、学习主动性不强,思考问题的能力较弱,本课要求在了解苏轼遭遇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经历后对文中“闲人”一词的理解可能难度较大。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识记常用的文言词语。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4、领悟作者简洁精妙的写景抒情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朗读以至成诵,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品味文章描写月色的语句,体会其清幽宁静的意境和表达的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时豁达乐观的心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对月色的描写并体味其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睹月思人,借月抒怀,留下了诸多吟咏月的名篇佳句,你能列举一些吗?它们都表达了怎样的情怀?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记承天寺夜游》,体会大文豪苏东坡面对挫折时的微妙复杂的心境。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文意。

  1、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节奏。

  2、自主学习后同桌讨论交流疑难字句(圈点勾画),教师提示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疏通文意。

  重点字词:户 欣然念无与为乐者遂至相与空明 交横

  盖 闲人

  四、合作探究(每个大组讨论一个问题,第二大组讨论第2、3题)

  涵泳品味写景的妙处

  1、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由积水想见月色之明,由水中藻荇写出月色之清,夜风轻拂,竹柏疏影横斜摇曳生姿……作者轻笔点染,境界全出,一幅皎洁空灵、清丽淡雅的月色图呼之欲出。

  体悟作者思想情感

  2、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3、文中哪些句子流露出作者的情感?

  设置此环节在于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从被贬官的郁闷,到见月色入户的“欣然”,到无人同乐的失落,再到寻张怀民的喜悦,怀民亦未寝的心有灵犀,赏月的闲适,暂忘愁苦,逆境中聊以自 ,感悟人生哲理表现了作者的旷达胸怀。

  4、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这个问题对学生很有难度。提示:第一注意夜游的时间:元丰六年(被贬官已经四年,有职无权),第二联系最后三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和见“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这样学生就会比较容易的想到闲人的两层含义:被闲置的人和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同时理解了作者在面对人生逆境时的旷达胸怀。

  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 ,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五、课堂背诵及小练习

  六、课堂小结

  苏轼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在逆境中怨天尤人者多,苦中作乐者少,苏东坡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他的才华横溢,更在于他坚毅、豁达的性格。请以“月”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叙事: 寻友赏月

  写景:(积水)月色(藻荇)竹柏 ------比喻 抒情、议论: 闲人 旷达胸怀

  教学反思:

  这节课根据我班学生的特点由浅入深,从字词文意到品赏体悟,紧扣文本,又有所拓展,学生学有所得。自学质疑、小组讨论的方法教会学生深入文本理解文章;知人论世的方法则教会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练习巩固的环节则针对学生的基础较差的现实,通过不断的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感受到了月夜美景、领会到苏轼写景之妙,更感悟到了苏轼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不足之处是背诵没有当堂完成。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2

  [设计思想]

  本文是一篇小品文,仅84字,但言简意丰。初二的学生理解字面含义并不太困难,但要读懂苏轼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本设计拟通过带领学生反复地诵读课文,以读带讲,循序渐进,层层深入,通过品味写景的意境之美和探究“闲人”的意蕴引导学生认识苏轼高洁、澄澈的心境和处逆境而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引入相关的资料,达成浅文深教的效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正确诵读文章,熟读成诵;

  2、 积累文言词语,正确理解文意;

  3、 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画面、资料引入等突破重难点。

  2、抓住关键词句,引用相关资料,深入解读文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有这样一个古人,他频遭贬谪, 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这个人去世很久很久以后,有一个作家仔细地研究了这个人的一生,然后为他写了一本传记,在传记中,这个作家给这个人下了如下结论: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的。 这个人就是苏轼。今天我们来学习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

  二、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1、学生自读2分钟,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点名朗读,纠错、指导。

  3、 齐读,读出韵味。

  三、借助注释,合作疏通文意。

  四、吟咏美文,理解意蕴,感悟作者情怀。

  (一)、 觅东坡知音。

  1、生齐读开头到“相与步于中庭”,问:东坡为何在冬夜起行?

  2、哪个词能表现出东坡夜游的兴致很高?

  3、还有一些词能体现苏轼的心理活动,请你找出来并分析一下。

  4、他有很多朋友,为何独寻张怀民?(介绍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坏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二)、与东坡赏月:现在,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一对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的友人看到的是怎样的一幅月夜景色吧!

  1、齐读写景句,问:有人说,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那么,请大家仔细地品读这句话,看看月亮藏在哪里?

  2、再读,想象此句描绘的空明澄澈的意境,品味“盖”字所逗露的作者的心理状态,感悟作者迷醉于眼前美景的情态。

  3、“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的苏轼,又有着怎样的心境呢?你能否从中窥探到他的内心世界?

  4、再读,读出月色的朦胧美和作者内心的宁静、喜悦、空明、澄澈。

  (三)听东坡抒怀

  1、承天寺的这幅月夜小景的确美妙绝伦。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像承天寺这样的美景到处都有,为何只有苏轼才能领略到呢?

  2、闲人为何意?(出示资料:“乌台诗案”及被贬黄州的处境。)

  3、是否清闲的人就都能欣赏到这样的美景呢?那么“闲人”还应该怎样理解呢?(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俸薪,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感受东坡的艰难境遇,从而理解他的闲情逸致。)

  4、的确,苏轼的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难得的是他始终随缘自适、自得其乐。贬官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贬官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官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你从中看到了有着怎样心境的苏轼?

  5、再次齐读,感受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四)与苏轼同行。出示20xx年法国《世界报》评论苏轼的文字后,师生共读课文,根据屏幕上出示的思路一起背诵课文。

  四、生展示背诵成果。

  五、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

  2、推荐阅读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3

  【设计思想】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作者被贬黄州的第四年,作者因月而起行,观月而生幻,问月而释怀,抒发了“闲人”的幽情,表现了乐观豁达的胸襟。教学中注重朗读,着力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疏通课文,积累常用的文言词句。

  2.反复朗读之后能背诵全文。

  3.品味文中描写月色的词句,从而获得审美体验。

  4.理解“闲”字在文中的作用以及“闲人”的意蕴。

  【教学重点】

  1.品味文中描写月色的词句,从而获得审美体验。

  2.理解“闲”字在文中的作用以及“闲人”的意蕴。

  【教学难点】理解“闲”字在文中的作用以及“闲人”的意蕴。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月亮始终受到文人的青睐,一缕月光,勾起了文人对亲人的思念;一缕月光,更勾起了文人的伤感与寂寞。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写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苏轼的颂月佳作《记承天寺夜游》。

  二、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1.听课文录音,记下疑难字词的拼音并划分好节奏。

  2.生自读课文两至三遍,争取读准字音,读清节奏。

  3.抽查一位学生朗读全文,纠正错误的字音与节奏。

  4.学生边读边译,记下不懂的词句,以备讨论。

  5.全班同学开始质疑问难。

  明确:

  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 “欣欣然张开了眼” 朱自清《春》 )

  盖竹柏影也:原来。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蒲松龄《狼》)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林嗣怀《口技》 )

  6.听课文录音,模仿读课文两遍。

  7.经过刚才的练习,请同学们来读一读自己认为写得很好的句子。

  三、研读赏析,体会作者心境

  1.试着概括作者夜游的过程。

  可概括为:欲睡→起行→寻友→散步→赏景→抒怀。

  2.作者在文章结句将前文叙事写景的内容收拢到一个“闲”字上,同学们在作者夜游的过程中能随处感受到这个“闲”字吗?

  明确:

  ①被贬而闲,闲而早眠——元丰六年正是作者贬居黄州四年之际,作者当时孤寂困苦。

  ②闲而喜月——月色的亲密探访,立即唤起了作者的闲情雅兴。

  ③闲而寻友——无与为乐,闲愁最苦。

  ④闲而赏月

  ⑤闲而抒怀

  3.品读“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请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4.比较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下积水空明。

  ②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竹柏影子如水中藻、荇交横。

  5.思考:“闲人”是什么意思?

  明确:清闲的人有闲情逸致的人

  6.思考:课文表现的是一种怎样的心境?

  明确:乐观豁达。

  7.当堂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朗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4、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画面、音乐欣赏突破重难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2、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在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的特殊心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记者采访放牛娃,问:“你为什么放牛?”“赚钱。”“赚钱干啥?”“娶老婆。”“娶老婆干吗?”“生娃娃。”“为什么生娃娃?”“让他放牛。”初听很可笑,可是仔细一想,我们很多人,他的一生不是这样过的吗?

  一个普通现代人的一生据说是这样度过的:努力读书——拼命工作——攒钱买房——结婚生子——供子读书。看来人生很无趣啊,是不是?

  我们现在来看一个人,让这个人告诉我们人生是否无趣。

  (边说边出示引号中文字)

  师:今有一人,此人跟我们一样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读书非常努力。 然后他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师:可怜啊,连肚子也填不饱。我们接着看,他也买了房,“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 飘零江湖。好不容易买了房了,他又“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缧绁,是捆人的绳索,象征着牢房。这个人好象连住在家里都不得安宁啊。他当然也娶了妻子,可惜30岁的时候,他妻子就过逝了,多年以后,他写下这样的句子纪念早逝的妻子——“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个人的一生很凄凉。

  师:我们来看看他到底活的怎么样?

  (出示文字,念):他频遭贬谪, 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师:这个人去世很久很久以后,有一个作家仔细地研究了这个人的一生,然后为他写了一本传记,在传记中,这个作家给这个人下了如下结论。(出示文字)

  (念):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的。

  师:这个人就是苏轼。

  二、初读

  1、生介绍苏东坡。

  师:苏东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的过日子,却说人生无趣。看来我们真的该好好的学一学苏东坡,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课的时候大家能从东坡这里取到快乐人生的真谛

  2、学生自读2分钟,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3、学生朗读

  4、 听录音朗读,比较不足在哪里。再齐读。

  5、 读懂了吗?请针对文中不懂的字词句提问。

  三、寻“乐”

  1、 找原因:东坡为何深夜起行?(月色入户)想找好友与他一起分享月色带来的快乐。

  2、 寻人物:他有很多朋友,为何独寻张怀民?(无与为乐者)两人都被贬但都不把贬放在心上,都爱“以山水怡情悦性”,志同道合。

  (介绍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坏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3、赏月景:说到乐,人们想到的是“吃、喝、玩、乐”,

  (1)他们两人乐的是什么?欣赏美景。

  (2)什么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衷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分析。月,竹柏影。

  (3)翻译。

  (4)齐读,并背诵这句话。

  四、“闲”的深究

  1、发感慨:看着这样的美景,东坡发了什么感慨?

  (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翻译。

  (3)竹柏、月只是一个象征——美景的象征。

  (4)原句=哪里没有美?只是缺少闲人罢了。

  2、闲人为何意?

  (1)了解“乌台诗案”

  (2)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俸薪,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

  (3)闲人:闲情逸致的人。(齐读、背诵这句话。)

  (4)再次齐读,应读出感情:乐、悠闲。

  3、师:这样看来,闲很难做到,怎样才能“闲”?在文章中有无告诉我们?

  生:各抒己见。

  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东坡的景语透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

  生:各抒己见。

  明确:宁静、心胸开阔、心无杂念。

  师:常人有何杂念?

  追名逐利

  五、总结

  现在回过头来,回答上课前的问题,如何才能是自己的人生快乐呢?

  (1)罗丹:美是到处都有的。

  (2)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即是主人。

  (3)胸中廓然无一物。

  六、布置作业

  1、月的诗句。

  2、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在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的特殊心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苏东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看看东坡快乐人生的真谛。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自读2分钟,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学生朗读

  3、 自己先根据注解翻译课文,了解大意。

  三、课文分析:

  寻“乐”:

  1、 思考:东坡为何深夜起行?

  (月色入户)想找好友与他一起分享月色带来的快乐。

  2、思考:他为何独寻张怀民?

  (无与为乐者)两人都被贬但都不把贬放在心上,都爱“以山水怡情悦性”,志同道合。

  (介绍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3、思考:(1)他们两人乐的是什么?

  欣赏美景。

  (2)什么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用明喻、暗喻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

  4、思考:(1)看着这样的美景,东坡发了什么感慨?

  设想:“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竹柏、月只是美景的象征。哪里没有美?只是缺少闲人罢了。

  这句话暗写当时世俗醉心于功利的现实,也反映了他宦途失意的苦闷和随缘自适、宁静、心胸开阔、心无杂念的心境。

  了解“乌台诗案”: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俸薪,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

  布置作业:

  1、翻译

  2、练习册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诵读:诵读吟唱,品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一)导入新课:

  古有一人:

  他一生担任过30个官职,遭贬17次,坐过130天监牢。

  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

  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的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的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苏轼)

  他就是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苏轼。让我们共同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设计意图:开头导语对苏轼的生平作简单的介绍,同时也交代了本文的写作背景,让同学们更容易和作者的心灵碰撞。)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古文味道。

  1.学生自由放声课文,自己提出需要注意的字音。

  2.指名学生读,师生共评价。

  3.听范读。

  4.学生齐读,力求读出古文的味道来。

  (设计意图:文言文的朗读首先是读准字音,读清句读,所以设计了几种形式的朗读,以便同学们解决朗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古文的味道。)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要求学生结合课文下注释翻译课文,同桌二人合作,古今对译。不懂的可以划出来,小组交流,小组不懂的可以放到全班提问,共同解决。

  (设计意图:本环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交流能力,同时让同学们疏通文意,为后文理解作者的心境做铺垫。)

  四、精读课文,赏析写景佳句体味情感。

  设计问题:

  1、这篇课文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找出相关句子。

  2、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因素?

  3、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试着赏析。

  4、从文中你读出了什么情感?

  附:资料补充

  (4)出示张怀民简介,张怀民:1083年被贬谪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超逸的人。

  (5)写作背景链接: 元丰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于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精读课文,结合背景资料,赏析写景佳句体味情感。让同学们真正体会到作者当时复杂的心境。)

  五、自编曲调,神思飞扬

  听曲唱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配乐吟唱,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文章的韵律美,进一步感受作者情怀。)

  六、总结

  七、送给大家:

  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

  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

  面对生活,风雨坎坷常在,

  常读苏轼,

  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

  唱读经典,

  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板书: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读出韵味。

  2.通过品读,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体悟作者情感。

  3.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体悟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欣赏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教学过程】

  一.猜字,激趣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记承天寺夜游》,请打开课本第195页。上课前,我们一起做个游戏,放松放松:

  屏显:猜字

  这是一个繁体字,是个什么字?

  学生自由竞猜

  2.它就藏在课文中,并且文中有一句话描绘了它的构造方式。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把它们找出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提示:描绘“”的构造方式的句子是:“月色入户”;这个字是:“闲”(板书)。

  3.古人造字是有讲究的。月亮照进门了,晚上到了,不用工作了,空闲――人身无事。月亮照进门里,这番景色,看了很惬意,悠闲――情绪安适。

  板书:

  闲

  身 情

  无事安适

  这是“闲”的两个境界。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领略“闲”的最高境界。

  二.朗读,整体感知。

  1.刚才,我发现同学们读得有滋有味儿。现在,哪位同学,给我们展示一下?

  生朗读毕,引导学生评价,主要从音准和停顿两个方面来评价。

  重点指导学生读好下面两句的停顿。

  屏显: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学生齐读课文。

  3.学生结合注解,疏通文意。遇到不理解的词句,可以提出来和同学交流,或询问老师。

  4.这篇文章虽然只有短短84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谁能用简短的一句话概括它的主要内容。

  提示:一个晚上,作者和张怀民一起到承天寺散步、赏月。(提示学生要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四要素来回答。)

  三.品读,体悟“闲”字。

  1.面对此情此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提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屏显: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谁来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

  提示: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3.作者把自己和张怀民自称为什么?

  预测,明确:闲人

  4.此处,作者自称“闲人”。他的“闲”体现在何处?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屏显:此处,作者自称“闲人”。他的“闲”体现在何处?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提示:1.行为往往是心境的流露,请关注描写作者行为的词句。

  2.“一切景语皆情语”,请关注作者笔下的景物。

  学生自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

  5.学生交流,教师引导、点拨。

  (1)行为描写部分分析:

  屏显: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A.抓住以下几个重要词语进行品析:

  解衣欲睡――无事可做只有睡觉,空闲。

  欣然起行――看见美丽的月色,立刻打消睡意,起身看月,很有闲情逸致。

  遂至――于是,就。说明做事不假思索,随心所欲,想走就走。

  相与步――肩并肩,手拉手散步。说明两人是同病相怜、志同道合的好友,悠闲。

  B.小结:在这个美丽的月夜,苏轼“闲”而早睡,“闲”而看月,“闲”而寻友,“闲”而赏月。他行事自由,无所拖累,他已经到达了“闲”的第一个境界。(画△将“身-无事”框起)

  C.但他在“闲”字里,心情却是起伏变化的。哪位同学能把他心理活动的变化的过程读出来?

  指导朗读:要读出作者当时复杂变化的心情:解衣欲睡(无聊)――月色入户,欣然起行(高兴)――念无与为乐者(郁闷)――怀民亦未寝(欣慰)――相与步于中庭(闲适)。

  (2)景物描写部分分析:

  屏显:“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A.指名翻译这个句子。

  提示:庭院里好像有一汪澄澈的积水,水里的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可结合“如”、“盖”引导。

  B.这个句子描写的是什么景物?

  提示:月光。

  C.作者把月光比作水,他又是用什么词语形容水的特点的?

  提示:空明。

  D.注解中对“空明”的解释只有“澄澈”,我觉得还远远不能表达“空明”的丰富内涵。你还能从“空明”读出水的什么特点?(或怎么样的水才能清澈见底?)

  提示:纯洁、宁静。

  E.“空明”写出了月光的纯洁、宁静。你觉的“空明”还是在写什么?

  提示:作者的心情――可引导:心如止水(没有杂念,抛弃了烦恼和个人得失)。

  F.小结:这就是“闲”的第二个境界。(画△将“情――安适”框起)

  G.让我们一起读这个句子,读出作者宁静、纯洁的心情。

  学生朗读,并作指导:语速缓慢、平和;“盖”字要读出“恍然大悟”的感觉。

  四.迁移,感受旷达。

  1.苏轼从月光中感受到了“空明”。其他诗人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我们来看一些诗句。

  屏显:(写月光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生齐读后,师结:别人感受到的大多是“寒、愁”。

  2.为什么,苏轼能获得和别人不一样的感受?

  提示:作者的心情和别人不一样。

  3.知人论世,体悟作者心情。

  屏显:(1)苏轼其人:苏轼出身世族地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7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苏轼在家庭气氛熏陶下,受儒家经时济世思想的影响,早年即立下用世之志,以身许国。

  (2)写作背景: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罗织罪名,投入监狱,险些丢了性命。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苏轼此时的心情应该也会是苦闷、孤独的,从前面行为中就能看出他的无聊。那他怎么还能有这样的心情?

  屏显:苏轼,你真是个________的人啊!

  预测,明确:豁达乐观、闲适洒脱,等等。

  4.引用林语堂《苏东坡传》评价语及苏轼贬官诗,补充说明苏轼豁达乐观的心境。

  屏显:

  (1)他有远大抱负,却五次遭贬。

  他一生坎坷,却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

  他心智卓绝,身上元气淋漓,朗然刚正,悠游坦荡自在。他身居要职却从来激情飞扬,忧患来临,一笑置之。他享受人间盛宴,一生载歌载舞,深得人间快乐。(林语堂《苏东坡传》)

  (2)贬官杭州: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官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

  五.总结,提升感受。

  1.最后,让我们再次齐声朗读课文,读出苏轼的豁达乐观。

  2.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让我们感受到了“闲”的最高境界,感受到了苏轼豁达乐观的心境。让我们再次走近苏轼,感受他的精神、他的心境吧……

  屏显:(在《平湖秋月》乐曲声中字幕徐徐升起)

  苏轼从承天寺夜游中收获了许多欢乐,这是他的悠闲赐予他的。

  他恬淡闲适之心地并没有亏待他,不但让他享受了山水之乐,自然之情,也给他的艺术创作带来了灵感和灵气。

  于是,人生失意,身处困境时,他留下了:“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于是,中秋之夜,骨肉分离时,他却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怀一颗闲适恬淡悠远之心,一草一木一花一泉一鸟,皆美之化身,自得其乐。

  去功名利禄远点,则利欲不熏我心,清贫能守,则博爱及物。

  清风明月在怀

  功名利禄看透

  六、巩固,布置作业:(略)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熟读成诵。

  2、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2、导语:

  从文章的标题来看,是记叙夜晚到一家寺院游玩的经历。那么我们事先推测,这篇文章会不会描述他游玩的心情?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二、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念/无与为乐者 水中/藻荇交横

  三、翻译理解

  通过翻译课文,深入理解文意。

  补充解释:

  欣然:高兴地遂:于是盖:原来是

  相与:一起但:只是无与为乐者: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

  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

  参考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脱衣准备安睡,看见月色射进门来,很高兴地想出去走走。考虑到周围没有什么人能够一起领略月夜乐趣。于是就到承天寺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溜达。

  庭堂下面的月色好像积满清澈透明的水,水里面各种水草交错纵横,那是竹子和柏树影子啊!

  哪天晚上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没能清闲的人像我们俩而已。

  四、赏析

  思考问题:

  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

  3、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月色皎洁,空灵。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五、小结

  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六、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9

  教学目的: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简短的文言文游记。文章情思如水,汩汩而流,语句清新,描写月色如诗如画,语言凝练含蓄,饶有余味,言简意赅,比喻精当,情景交融,内涵丰富,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需要学生好好体会其中的美丽之处。

  教学设想:

  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作一般性的引导。在课堂上要通过朗读的多种方式,理清文章内容,把握重难点。在理解语句的基础上让学生翻写成优美的散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文章《记成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整体感知文段

  1.给学生放范读,根据范读,纠正自己的读音,确定朗读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同桌之间互听,交流。

  3.请学生给大家读一遍,师生一起点评,全班齐读课文。

  4.质疑: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同学解答,全班共同关注、探讨。

  户:门;遂:于是;盖:大概;但:只是;耳:语气词

  5.放音乐《二泉映月》,请同学朗读描写月色的文段,其他同学品味月色描写,试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三、合作探究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洁、空灵、清丽、淡雅

  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一段话,好不好?不好。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四、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五、能力扩展:

  一切景语皆情语,看图写景抒情。

  六、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0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说出文章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思路。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逐步掌握品味语言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作者发出的人生感慨,逐渐形成豁达宽广的胸襟。

  二、教学重难点

  品物文字的精妙、把握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贴近生活,导入话题

  同学们都有过旅游的经历,可是否有过夜游的体验呢?今天,我们就跟着苏轼夜游一番,相信在赏景之余,一定会有意外的收获。(设计说明: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快速进入文本。)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初读文本,注意语音(正确、流畅),整体感知。思考:用一句什么样的话概括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2.听读文本,进入情境,在学生与文本对话中初步感受夜游之美,学生自由交流听读体验。思考:这次夜游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在交流感悟的同时,通过学生自主地、有感情地朗读体味情感。对关键词句则出示比较阅读的材料或用"去字法"比读体会其表达效果,并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屏幕展示:

  (1)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素食《记承天寺夜游》) ②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

  ③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朱自清《荷塘月色》)

  (2)①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②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通过比较发现,苏轼与怀民相知相怜相通的友情给这次夜游带来了信息,学生也由此感受到了夜游的情美。

  (设计说明:文言文教学必须重视文体特点和字词积累。通过听读和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不仅品味了"言"美,而且为下面探究"文"美奠定了基础。同时,以读促思,既注重学生的初读体验,又能穿插解决"言"的理解,使"言"与"文"得到统一。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苏轼别具匠心地从竹柏影入手,使人推见清朗空明的月色。学生不仅由此感受到了景美,而且也体会到了语言的精炼传神之美。)

  (三)补白文本,品悟情感

  1.学生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思考:这次夜游给苏轼留下了怎样特别的感受?屏幕展示: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记承天寺夜游》) ②仆以元丰三年二月一日至黄州,时家在南都,独与儿子迈来郡中,无一人旧识者。(《赠别王文甫》)

  ③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满庭芳·归去来兮》) ④谪居黄州五年,今日离泗州北行……元丰八年正月四日书。(《泗岸喜题》)

  ⑤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通过文本细读和对补充资料的比较,我们发现在《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短短的84个字中,对时间的交代就花了10个字。而类似的情形在同时期的作品中也有,但往往是苏轼离开或达到人生又一驿站的特殊日子。由此可见,这次夜游在苏轼看来,同样具有不寻常的意义。

  2.那么,这次夜游对于贬居黄州的苏轼来说,究竟以为着什么呢?屏幕展示:

  ①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娟娟到湖上,潋潋摇空碧。(《宿望湖楼再和》,熙宁五年即1072年,苏轼37岁,任杭州通判。)

  ②花堪不语人堪哑,是恐卿空塌?流水覆流觞,既是相知,何剪巴山话?(《月夜与客饮杏花下》,宋神宗元丰元年即1078年,苏轼43岁,知徐州。)

  ③佛灯渐暗饥鼠出,山雨欲来修竹鸣。知是何人旧诗句,已应知我此时情。(《少年时尝过一村院,见壁上有诗云"夜凉疑有雨,院静似无僧",不知何人诗也。宿黄州禅智寺,寺僧皆不在,夜半雨作,偶记此事,故作一绝》,元丰三年即1080年,苏轼45岁,初谪居黄州时作。)

  ④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通过对补充资料的比较以及相关资料的整理,我们发现:

  首先,苏轼有强烈的"夜游"情结,这有他的作品为证,既有早年写下的《夜行观星》,又有万年作的《天庆观乳泉赋》,虽然篇目所占比例不多,但几乎都是传世名篇,如《中秋见月和子由》《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

  其次,"夜游"的背景不同,情感夜游差异,如《宿望湖楼再和》表现的是一位耽于玩乐的年轻诗人,《月夜与客饮杏花下》感叹的是岁月之飘忽,而初谪黄州的苏轼抒发的又是他对遭遇的宿命之感。

  那么承天寺的这次夜游是一次单纯的消遣,还是一次积郁情感的逃离呢?从文本中我们发现无论是夜游的动因(月色入户)、夜游的心境(欣然起行),还是夜游的方式(相与步于中庭)、夜游的赏景(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处处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宁静欣悦的氛围,这源于作者宁静欣悦的心境。此时夜游已然成为苏轼的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是一种生活态度。这在大约作于同时的一些作品中都能得到印证。

  屏幕展示:

  ①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前赤壁赋》)

  ②吾兄弟俱老矣,当一时自娱。世事万端,皆不足介意。所谓自娱者,亦非世俗之乐,但胸中廓然无一物,即天壤之内,山川草木虫鱼之类,皆是供吾家乐事。"(《与子明兄书》)

  3.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三句抒情文字,说说此时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通过补充相关资料进行互文对读,引领学生进一步深入文本,与作者对话。在老师的启发点拨下,学生能够获得相对一致的理解,这应该是学习经典文本的基本收获。)

  (四)拓展延读,扩写积累

  1.课后阅读《苏东坡转》(林语堂著)、《文化苦旅·东坡突围》(余秋雨著)

  2.扩写积累:以第一人称扩写这篇小品文。

  (设计说明:在学生对文本有了最基本的理解后,做适当的延读拓写能够帮助他们实现从课堂向课外的延伸,实现语文知识向语文素养的转化。)

  想要设计合理的文言文教学方案,需要准确的把握文本内容,确定教学目标,根据学生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设置合理的教学活动。当然,更需要一定篇目教案的书写练习。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1

  一、导入:

  1、美丽的月色会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还记得有哪些描写月亮的古诗句吗?面对一轮明月,诗仙李白曾感叹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李白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暮江吟》【唐】白居易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宋】苏轼

  2、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怎样的情怀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作品《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作者。)出示学习目标:

  有味地朗读课文有味地细品语句深挖诗人的情感

  3、作者简介(学生读大屏幕)

  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二、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听范读,要求注意读音、停顿。

  2、学生自由读。

  3、一生读。4、再齐读: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感。

  三、疏通文意、解决障碍。

  1、利用课文注解,读懂文意。

  2、交流理解重点字词意思、句子意思。一生朗读一句,一生翻译一句。

  3、找一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的意思。

  4、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文章写的是苏轼晚上睡不着觉,看到月色很美,就到承天寺找到张怀民,两人一起赏月。

  四、读出作者,读出情感。

  1、你从“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读出什么?(读出伤感)

  A.十月已入寒秋(读出凄凉)

  B.十二日夜,临近十五月圆,由然而生思念之情。(读出忧愁)

  2、带着这种体会齐读第一句

  3、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读出失落、欣喜)

  4、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末寝,相与步于中庭。

  点拨:(1)无与:没什么缺少志同道合的人(读出失落)

  (2)遂字体现作者怎样的心理?毫不犹豫(读出果断)

  (3)为什么寻张怀民?张怀民何许人也?

  预设:共同的遭遇、共同的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

  5、怀民亦未寝。最重要的是哪个字?可看出什么?

  6、相与步于中庭。(读出享受)

  五、细读品悟、焦点探究。

  1、这样的一对闲友闲步与中庭,看到了怎样的月色?

  出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这月色有什么特点?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月色?

  生:庭院中波光一片,原来是月光皎洁而又空灵;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月光竹柏的倒影。

  2、由月光想到澄澈的水、影子与水草,不但纵横交错的形状像,有清风拂过时,那影子微微摇晃,仿佛水草在浮动。

  这里有恍然大悟的感叹。很天真。由此我们推想,他刚才肯定迷失在这月光里。忘记了月光,忘记了自己,可谓是物我两忘、天人合一。

  3、多美呀,九百多年前的那轮明月仿佛正穿越时间的千山万壑向我们走来。这么美的句子我们应用什么语气来读呢?(欣悦的、欣赏、心胸开阔、心灵透亮、忘却烦恼、忘却得失、心无杂念、超脱荣辱、心如明镜、超然物外的语气)。下面让我们逐层读出以上的感受。

  4、其实,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感受:

  (1)带着“开阔、空旷、月光照亮万物”的感觉读“庭下如积水空明??”

  (2)带着“心胸开阔、心灵透亮”的感觉读“庭下如积水空明??”

  (3)带着“忘却烦恼、忘却得失”的感觉读“庭下如积水空明??”,你现在已经忘记了因为作业被批评的不快,忘记了因小矛盾对同学的埋怨??

  (4)带着“心无杂念、超脱荣辱”的感觉读“庭下如积水空明??”,你现在已经忘记了月考的失利。

  (5)带着“心如明镜、超然物外”的感觉读“庭下如积水空明??”,你现在忘记一切,让身心飘浮于月光之中,空无一切,忘乎所以??

  5、大家的朗读给我的感觉是具有身临其境之感。我们来齐读课文,再次感受月色之美吧!(师生齐读课文)

  6、好美的月色呀!同学们用几个美词来修饰一下这明月吧?

  出示填空:的.朗月世界(澄澈透明!空灵!皎洁无暇!清朗幽美!)

  7、(板书)澄澈透明、皎洁空灵、清朗幽美的朗月世界,

  六、有味地赏析

  不光月色美,还有好多的美点。〔幻灯展示〕请谈谈自己欣赏到了课文中的一点之美。如:一字之美,一词之美,一句之美,结构之美,层次之美,描写手法之美,表达方式之美,情感之美,等等。

  “相与步于中庭”中的“步”字看出作者和朋友张怀民的悠闲默契之情。(默契之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最美是“空明”,写出了月色在庭院中的朦胧之美。(画面之美、宁静之美、色彩之美)

  生:“盖”原意是“原来是”,可看出作者欣赏景物时很沉醉,沉入进去了,觉得那些月色就是积水,倒影就是水草,好一会才发觉是竹柏影。

  师:沉醉其中,产生幻觉。

  生:“闲人”二字可见作者被贬的忧愁,但对现在的生活持乐观态度。

  师:呵呵呵,不只是对现在的生活,对未来的生活也是很乐观的。

  总之,我们可以明确这篇课文有“六美”

  1.美在内容的精致。一个完整的故事竟是用85个字表现出来的。

  2.美在内容的丰富。写了一晚、一游、一景还有一感,这么短的文章却有着这么丰富的内容。

  3.美在结构的灵动。别看只有一个段落,但起承转合,起伏有致。

  4.美在月色描写。特写镜头,写月色而不露痕迹。

  5.美在情感的波澜。

  6.美在“闲人”的意味。

  七、探究情怀

  1、一起读最后三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柏,只是少了像我们这样两个闲人罢了。

  3、你认为文中“闲人”是怎样的一种人呢?(具有闲情逸致,兴趣高雅之人)

  5、苏轼在被贬的境遇中依然能够邀友同乐,踏月夜游,何其洒脱!透过这空明的月色,你看到了一个有着怎样人生态度的苏东坡?同学们用几个美词来赞颂一下苏轼的旷达胸襟吧!出示板书填空:的旷达胸襟(积极乐观向上。从容面对苦难。豁达乐观。不慕名利,坦荡豁达。)

  7、(板书)积极乐观、坦荡豁达的旷达胸襟

  8、什么样的人才能悟到这样的境界?(热爱生命、逆境坚守)

  9、请大家再诵课文,在诵读中进一步感受苏轼豁达的情怀。(齐读课文)

  八、回味内化,点拨延伸

  1、诵读改编的诗文,让我们用悟的心态再来观照一遍文章,感悟一下作者和自我。《游承天寺》

  欲睡难眠月入户,

  欣然相与步中庭。

  积水空明竹柏影,

  何夜无月少闲人!

  2、苏轼完美的人格,是我们人生最好的导师。

  九、结束语:

  人生之路,充满坎坷。面对困难,苏轼用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乐观,用他“但少闲人如我两人者耳”的旷达、用他“西北望,射天狼”的豪迈,穿越千年时空映照了我们,也祝愿我们面对困难时,也能像东坡那样,心灵永远澄澈明净,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培养独立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2.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课文的朗读与疏通。

  2.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

  1.反复朗读。

  2.创设情境,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回忆已学过的苏轼的词《水调歌头》,背诵这首词。

  2.交流收集的苏轼的有关材料和写作背景。

  3.《水调歌头》是千古绝唱,《记承天寺夜游》是抒情经典小品。

  二、反复朗读、疏通课文:

  1.组织全班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读出文章的韵味,自由朗读、齐声朗读、示范朗读、配乐朗读等形式相结合使用。

  2.组织学生以小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

  3.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质疑,讨论解疑,理解课文内容。注意一些关键词语的意思:“欣然”、“相与”、“盖”等。

  三、赏析月景、感悟意境:

  1.创造情境:译完课文,请大家一起吟诵描绘月下美景的语句,并思考作者如何描绘月景的?学生思考,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优美的月景。

  2.探究: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

  (1、丛中蛙鸣不断。2、村中狗吠鸡鸣。3、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明确:这3句,任何一句续在后面都不合适,破坏了宁静幽闲、清丽淡雅的气氛。

  3.教师小结:这篇短文不足百字,却脍炙人口,堪称古代小品文中的杰作。文章通过记事、写景、抒情,以极精练的语言,创造出一种诗一样的艺术境界,表现出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给人以美感和熏陶。请同学们课下反复诵读,深入领会本文语言运用的妙处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布置作业:

  1、月光,曾激发过无数诗人的才情,留下许多杰出的诗篇。收集一些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背诵全文,读出文章的韵味,理解文章的意境。

  2、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

  3、学习记事、写景、抒情的融合感悟作者简洁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1、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预习准备】

  1、解决生字词注音;

  2、看注释、查工具书试翻译课文;

  3、查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作品;

  4、找古今中外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刘禹锡西江月[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长相思[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交流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2、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3、有关背景: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二、初读感知内容

  1、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念/无与为乐者 水中/藻荇交横 再次朗读。

  2、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学生质疑,讨论解疑,理解课文内容。

  三、思读探究感情

  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2、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3、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四、赏读品味语言

  1、创造情境,请大家一起吟诵描绘月下美景的语句,并思考作者如何描绘月景的?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2、探究: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⑴ 丛中蛙鸣不断。⑵ 村中狗吠鸡鸣。⑶ 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为什么?

  五、延读拓展积累

  1、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对话:当你面对如诗似画的月色,难道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

  2、看图写景抒情

  六、板书设计

  描绘──庭中月色

  贬官 谪居

  追求──美好事物

  人生观

  热爱生活、旷达处世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4

  一、导入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就对月有一种特别的青睐,月极易勾起人的想象,(足以使人忧伤、惆怅),这是古人对月亮的特殊情结,也是一种心灵上的宣泄与洗礼。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千年时空,到承天寺与苏轼一起夜游,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二、新授课程

  (一)初读课文,疏通文意,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1、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自己确定字词的读音和句读。

  2、听配乐朗诵,确定字词的读音和句读。

  3、请大家在音乐声中,轻声朗读课文,做到读通、读懂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字词含义,句子翻译可以和同学交流一下,或者举手问我。

  4、齐读课文

  (二)再读课文,深入感受

  1、一个深秋的夜晚,苏轼为什么会想到夜游?结合文句来谈一谈你的理解。

  生交流

  师组织:

  当时月色很美,“月色入户”,深秋之夜,万籁俱寂,月光悄悄地进门来了,整个堂屋因月光而明亮、生动起来。看到如此美的月色,苏轼有什么反映?(你能体会这“欣然起行”包含的作者的情感吗?

  生交流

  师组织:

  “欣然起行”面对如此之美的月色,作者一天的疲倦一扫而光,睡意顿消,披衣而起,充分显示了月光带给他的喜悦,苏轼的自得其乐,辛性而为,随意而行。(衬托月色的美妙)

  如此美的月色,若有人能共享,更是一件乐事,但苏轼为何会单身想到与张怀民一同夜游呢?你能否结合文章来谈谈你的感受。

  生交流

  师组织:

  张怀民与苏轼是一类人,品格清高超逸。

  “念无与乐者”出游当然要找志趣相投的人了,这里,苏轼很自然地将张怀民与自己归为一类,认为怀民“可与乐”推测一下张怀民是一个怎样的人?

  “遂至承天寺”遂至二字表面看来很轻淡,好像不假思索,实际包含能一同赏月者只有一个人,非张怀民不可,可见张怀民在作者心中地位。

  “寻张怀民”面对如此良夜,张怀民一定不会蒙头大睡吧,他很可能也在赏月,只是不知他是庭中赏月,还是出门赏月,因此需要寻他一寻,两人交往很深。

  “怀民亦未寝”“亦”一种如我所料的自得感,体现两人心意相通,因此可见,苏轼认为他与张怀民是一类人,志趣相投的人,因而选择与怀民一同夜游。

  投影张怀民资料:

  1083年贬黄州,初寄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薄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2、两个志趣相投的人夜游时,看到怎样的景致呢?

  生交流

  师组织: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葆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跟随音乐细细品味这18个字,想象一下这是怎样一幅画面?

  学生赏析、交流(2—3个学生)

  (可以轻读,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师:我发现大家在描述时都提到了月光,我们仿佛也沐浴在如水的月光中,但这18个字里有没有提到月?(没有)那么,苏式是如何把月色写得如此空明、澄澈、皎洁的呢?

  生交流

  师组织

  (1)比喻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令人有水月莫辨之感。

  (2)以实写虚,以有衬无,创造一个澄沏空灵的透明世界。

  这正如后人评价“不着一学,尽得风流”

  3、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作者无意识中写下的景色会透露他的内心世界,那么,东坡所写之景表现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心境)

  生交流

  师组织

  他能抛开世俗的烦恼,忘却了自身被贬谪的不幸遭遇,只有眼前这片美妙空明的世界,可见他的内心是平静,纤尘不染的。

  4、这18个字既让我们看到了美妙空明的月光,又看到苏轼此时的心境,那么,苏轼本人又有怎样的感慨呢?

  生交流

  师组织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那么,我们怎么理解苏轼的这一番感慨呢?说说你的看法。

  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象征美景处处有。

  “闲人”(1)字面意义上:身为闲官的事实,自嘲

  (2)安闲自在的心境

  (3)淡淡的惆怅,空有一腔抱负

  (4)对当时人汲汲于名利的不屑

  5、回头看课文短短84字,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是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

  生交流

  师组织

  豁达、乐观

  这种豁达、乐观的处世态度在逆境中尤为可贵、可敬,我们一起看看他的一生吧打出投影: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师:他在如此坎坷的人生经历中,始终保持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折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将近千年之后,中国的另一位文学大家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这样说“我们所得的印象是,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不仅中国人对苏轼有着近乎崇拜的感情,法国《世界报》在评说“影响世界十大名人”时,这样评价他“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三、总结

  短短84字让闲人苏轼踏着如水的月光步入了经典,他空明的心境,豁达的情怀亲耀着独具魅力的光彩!

  同学们,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让我们常读读苏轼吧,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5

  导入:

  古有一人,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他的文章随物赋形,于情无所不畅,于景无所不取,创作了无数名篇佳作。留下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美好希翼;也挥洒了“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无限豪情;也有“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凄婉悲怆。他是谁?

  明确:——多才多艺的苏东坡(苏轼)。

  教师语言: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他在黄州写的一篇游记小品《记承天寺夜游》。

  教师语言:反复诵读《记承天寺夜游》,从句式、用字用词、韵律节奏等方面说说这篇文章的与《答谢中书》的不同之处。

  学生活动:

  1.一读字正腔圆,读准字音。

  2.二读通顺流畅,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语句读通畅。

  3.反复诵读《记承天寺夜游》,发现其在句式、用字用词、韵律节奏等方面与《答谢中书》的不同之处。

  《答谢中书书》

  (1)句式特点:句式整齐,多是四字一句,多用对偶。

  (2)用字用词:文章用词精美,描写生动。

  (3)韵律节奏:音韵具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

  《记承天寺夜游》

  (1)句式特点:长短句结合,富有节奏变化

  (2)用字用词:语言朴素自然。

  (3)韵律节奏:音韵和谐,节奏富于变化。

  4.三读节奏分明,在把握《记承天寺夜游》,二者在句式、用字用词、韵律节奏等方面的特点的基础上,划分文章节奏,读出文章的层次感。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把握景物特点

  教师语言:细读《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这两篇写景小品文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

  学生活动:

  1.细读课文,圈画《记承天寺夜游》描写的景物。

  《记承天寺夜游》描写了:月色、竹柏影

  2.圈画描写景物的语句,分析语句概括景物特点。

  《记承天寺夜游》描写了:月色(空明)、竹柏影(摇曳)。

  3.四读抑扬顿挫,在把握景物特点的基础上,读出景物之美。

  探析写作技法

  教师语言:《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作者怎样为我们描摹出此夜月色之空明?

  小组合作探究:

  1.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除了记叙的表达方式之外,作者还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请在文中圈画出相对应的文字。

  预设:本文记叙与张怀民庭中夜游的事。

  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议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文章虽短,要点却全,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2.小组品读探究:描写月色一句妙在何处。

  【明确】: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静谧。更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

  3.五读朗朗上口,读出文章结构美。

  联系背景悟情感

  教师语言:请从文中找到能表达《记承天寺夜游》情感一个字。

  明确:作者的情感尽在一个“闲”字上。

  学生活动:结合助读资料,揣摩“闲”的意味。

  课件出示: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诗句,断章取义,说他以诗讪谤新法,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此时的苏轼近乎被流放,但是,苏轼仍然有进取之心,仍是豁达之人,《记承天寺夜游》便是此时所作。

  1.小组合作:揣摩“闲”字意味。

  “闲”字意味: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人生的感慨......

  教师语言:本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篇幅虽短却极具独到艺术魅力。寥寥数笔,写景如绘,行文自然,宛如行云流水,一个“闲”字更是创造了一个豁达超脱的淡远境界,揭示了极其深刻的人生真理,是散文小品中的极品。

  2.六读读出情感,在了解作者创作背景的基础上,读出情感美。

  归纳小结

  教师语言:

  《记承天寺夜游》可称之为有人超我之境。以两人夜游之闲,衬其因贬忧郁之情。苏轼虽仍有进取之心,但于政治漩涡中难以把握,借月夜朦胧之景寻求解脱,更显其内心豁达,超脱于尘世之外。

  学生活动:七读诵出意境,在六次朗读和分析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诵出意境。

  课后活动

  教师语言:学习两篇写景小文的技法,写一篇短小的游记,不超过500字。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5篇】相关文章:

1.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范文

2.《记承天寺夜游》古诗教学设计

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模板

4.课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5.《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模板

6.《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范文

7.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设计

8.记承天寺夜游考察设计

9.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