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人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有感

时间:2020-11-02 10:42:33 记承天寺夜游 我要投稿

读诗人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有感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对月夜景色做了美妙描绘,表现了诗人苏轼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读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有感,欢迎阅读!

读诗人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有感

  读诗人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有感篇一:

  偶然又读到《记承天寺夜游》, 我们在专注于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语法的年级遇到了这篇文言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这段现在看来浅显易懂,毫不造作。

  那时候我们更多的分析下面这些内容,“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我们分析过写作手法比喻,苏轼把月光比作积水,把水草比作竹柏的影子(抱歉,好久不接触文言文,我没有翻译出形容词)。我们分析过写作动静结合、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我们分析过思想感情,替苏轼嘲讽过那些非“闲人”。

  我们是有学习任务的,我们需要通过翻译得分,我们需要通过词意选择正确选项。这没毛病,只是很遗憾自己没能好好体会很多标准答案之外的内容。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我又重复了一遍这段,我发誓我没有在凑字数,我只是为苏轼开心。这件事情是这样的,苏轼他觉得月亮很漂亮,呀,好想和人一起分享阿,那就去承天寺找张怀民吧,正好张怀民没有睡呢,哈哈那一起散步赏月咯,真的好开心。

  读诗人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有感篇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夜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住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读后,仔细品味,眼前似有潺潺流水淌过卵石,弹出一支清新的曲调,给人以无限美的享受。回神凝思良久,才渐渐领悟。文中的场景写的很美,让你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月光,庭院,竹子,柏树。都是衬托出美的,也讲了作者和张怀民的友情等等。全文写得很美。让很多读者都想去承天寺一游。

  读诗人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有感篇三: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明。亦末寝,相于步于中庭。庭下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此文系苏轼写的一篇短小的游记,全文虽短,不过区区百余字,然而却意境异常优美。在深秋的夜里,作者夜不能寐,与好友在承天寺的院子里散步,月光透过竹柏的叶子映射在地上,人就像在水中漫步一般,竹柏的影子就像水中的水藻一样在浮动......令人浮想联翩,我想,如果生活在都市森林中的我们有一天也能像苏轼一样抛弃尘世间的喧嚣,与一两个知心好友静静地在深秋的月光下漫步,收获早已失去的那份自由。我们的心灵也必将得到莫大的安慰与满足。

  读诗人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有感篇四:

  微弱的星光,皎洁的明月,浩瀚的夜空,沉睡的古寺 ……

  创造晨曦是为了人们苏醒,创造黄昏是为了酝酿睡意,创造夜晚是为了入睡安眠。那一夜,最无法入眠的,莫过于心中无比怅然的的苏轼罢!

  繁星点点,皓月当空,解衣欲睡之时,偶然察觉那悄然入户的月光。它幽幽地倾泻,淡淡的`洒在地上、案上,就如镀上了一层银辉,闪闪发亮。那轻柔的月光竟让人欣喜,如此良辰美景,苏轼便顿无了睡意,决定徒步而行,以解心中烦闷。

  约上一同被贬官的张怀民,两人漫步庭院中。庭中之景迷人至极,他们不禁停下脚步,用心观赏。举目望去,柔和的月光洒满院落,就犹如积水充斥着,清澈透明。整个大地沉浸在这柔美的月光之中,淹没在宁静之夜情意绵绵的魅力里。远处,夜莺在不断地歌唱,撩人思索引人入梦,那轻柔颤抖的歌声似乎是专为难以入睡之人而发的,更增添了月光撩人的魅力。近处的池塘,它的周围与上空笼罩着一片薄薄的水汽,一片白色的轻雾,经月光一照,愈发觉得如仙境一样美,而青蛙也一刻不停地将它们短促而铿锵的鼓噪声投向夜空。池中,原以为那是交缠在一起的水草,仔细一看,不曾想到竟是月下柏树的影子,树影婆娑,冷月静照,这注定是是凄清的夜。

  被贬的痛苦,失落的惆怅,久久难以释怀。如此美景,忙碌之人定然是欣赏不到的,而只有闲暇之人才会细细观赏,苏轼与张怀民正是那因贬而闲的人,因此,他们怎能错过?而两个“闲人”能有“闲情”来欣赏大自然的美妙景色,这是幸呢,还是不幸呢?

  虽说遇挫被贬,但如此佳境,有心之人将它欣赏,无心之人忽而略之,受伤的心灵应由这纯净空灵的月色来慰藉。远离职场、官场的争斗与喧嚣,静下心来享受身边的美才是真。既然不能摆脱,那就回避走开,让疲惫的心灵憩息,等一切浮尘沉寂下来,正义之光必将照亮大地。

  苏轼和怀民意欲在这清静之夜寻求解脱,慰藉伤痛的心灵,追求纯净的世界。而幽幽的月光静静的月夜能让他们如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