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自在独行》读后感

时间:2022-08-09 16:18:34 贾平凹 我要投稿

贾平凹《自在独行》读后感(通用15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贾平凹《自在独行》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贾平凹《自在独行》读后感(通用15篇)

  贾平凹《自在独行》读后感 篇1

  贾平凹是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家。他的小说创作成就斐然,散文创作也毫不逊色。近日新推出的散文集《自在独行》(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年5月第1版),将带领读者走进贾平凹的独行世界,收获一份心灵的自在与安宁。

  这本书是贾平凹40多年来创作的散文精粹。书中,他研磨孤独,收获自在,致每个孤独的行路人。贾平凹素来喜静,最怕有人来敲他的房门。让他觉得自在的,要么是行走于西北的大地,要么就是隐居在自己的书房。他其实也喜欢热闹,只是他的热闹并不是灯火灿烂,而是内心的安宁与独行的自在。全书写情感、聊爱好、谈社会、说人生,有俗世的智慧,也有生活的趣味。作家以一个自在独行者的身份,完美展现了个人与世界相处之妙,从孤独、行走、生死、慈悲、天地、人文等角度,给内心孤独焦躁者以心灵的抚慰。

  贾平凹是一位世间的智者,更是一位深沉的独行者。他说:“在这个美好又遗憾的世界里,你我皆是自远方而来的独行者,不断行走,不顾一切,哭着,笑着,留恋人间,只为不虚此行。即便你认为自己是孤独的,也是可以自在的。”

  贾平凹在灵魂中独行,哲理性的感悟随处可见。这种感悟,不是对某种世俗思想的阐释,也不是生硬的哲理说教,而是来自鲜活的生活体验。如在《说房子》中,他写世上的事,认真不对,不认真更不对,执著不对,一切视做空也不对,平平常常,自自然然,如上山拜佛,见了佛像就磕头,磕了头,佛像还是佛像,你还是你——生活之累就该少下来了。而在《看人》中,他写人既然如蚂蚁一样来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数十年里,该自在就自在吧,该潇洒就潇洒吧,各自完满自己的一段生命,这就是生存的妙谛。

  贾平凹追求一种朴实无华、率真自然的生活意境美和意趣美,透过敏锐的观察,书写人生的微妙情绪。他视艺术感受为一种人生的态度,讲求情操所致,自然为文。如在《说女人》中,他写打扮一旦成了社会时尚,风气靡丽,必然少了清正之气。没有学问的打扮得更像有学问,不是艺术家的打扮得更像艺术家。当一切都在打扮,全没有了真面目示人的时候,最美丽的打扮则变成了不打扮。

  贾平凹的这本书要写给生命的行者,褪去风情万种的各种表情之后,孤独的人总有一丝落寞留存在心底。他在《朋友》中写道:“人之所以是人,有灵魂同时有身躯的皮囊,要生活就不能没有朋友,因为出了门,门外的路泥泞,树丛和墙根又有狗吠。”而在《好读书》中,他认为好读书能识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有自知之明,有预料之先,不为苦而悲,不受宠而欢,寂寞时不寂寞,孤单时不孤单,所以绝权欲,弃浮华,潇洒达观,于嚣烦尘世而自尊自重自强自立不卑不畏不俗不谄。此时,贾平凹愿世人能懂得孤独的真义,在生活里多一些从容潇洒。

  贾平凹曾说过,“失去了真情,散文就消失了。它不靠故事来吸引人,不靠典型的人物形象,它就靠的是情绪的感染和思想的启示”。他认为有无真情是衡量散文艺术质量的重要标准和依据,好的散文无不直接地袒露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志趣乃至人格和灵魂。读贾平凹的散文,不仅被他的语言魅力所吸引,更为他独特的感悟而拍案叫绝;读贾平凹的散文,不仅可以获得心灵深处的震撼,更可以获得人生的启迪。

  贾平凹《自在独行》读后感 篇2

  生命的行者,翻越无数座山,淌过无数条河。寻自在真义,觅独行真谛,终而,过得从容潇洒。

  什么是自在?

  是不为外界所羁?是不被他人所绊?是过得如己意?是活的逐笑颜?我想是,但又不全是。在这世上,人生本来就与周围的事物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逃不开,放不下。曾经无数次幻想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一人,不用在心情低落的情况下强迫自己戴上微笑的面具,不需在欣喜若狂时、手舞足蹈时要求自己矜持。可是,若这世只我一人,又能有什么使我心情低落,令我欣喜若狂、手舞足蹈呢?或许早该明白,或许早该清楚,我们都是这世界的囚鸟,不同的是,有人选择了抱怨,困在笼里;有人选择了坦然,走向自在。

  自在与否,该是心的抉择。其实,我们总是希望得到所谓自由,总是渴望去到远方。但倘若你从未给自己上锁,从未关闭自己的心门,那你本身不就是自由,你的心不就是远方吗?平凹先生说:“世上的事,认真不对,不认真更不对;执着不对,一切视作空也不对。平平常常,自自然然,如上山拜佛,见了佛就磕头,磕了头,佛像还是佛像,你还是你,生活之累就该少下来了。”只可惜,我们只领悟到了开头,却略了结尾。学习、工作、生活,皆有自在,不困于俗,不乱于心。我想,这便是自在吧。

  什么是独行?

  是十五画下的一言难尽,是行走在广袤大地的灵魂。人是群居动物,对“独”有着或深或浅的敌意,可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才懂得它的醇,它的绵绵回味。从出生的那声啼哭声中,我们开始了自己的人生,也踏上了那条人生路。朝夕交替、潮起潮落,可曾意识到,身边的人会悄无声息离开又悄无声息的来,就连影子也会躲起来。其实所谓的合群,就是彼此需要时一起放声笑,下一秒,可以假装素不相识。年少的我们,害怕独行,彳亍不前,可那段该独行的路,又岂是友善的,与其畏惧,为何不大胆上路,接受风雨,主动向前。

  独行何惧,怕的是我们溺于温暖。独行,是给自己一片天,自我成长,自我修炼。在这纷扰世间,学会独行,才能站在自己的立场意见去考虑评论事态。平凹先生说:“人既然如蚂蚁一样来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既然来路已定,无法更改,那就让未来之路更丰富,让未来之路值得回忆、值得品味。拥有一段独行之路,我想,这就是只属于自己的财富吧。

  平凹先生的文字抚慰了那颗迷茫、挣扎的心,回想那段初入高三的日子,搜寻自在,踌踷独行,竟也是如此特别。

  我是生命的行者。愿如平凹先生所言,灯光灿烂下是内心的自在。

  我是生命的行者。愿如平凹先生所言,独行是一场心灵的隐居。

  生命的行者,自在且独行。

  贾平凹《自在独行》读后感 篇3

  《自在独行》这本是贾平凹四十年散文精粹,翻开书之前我以为这里面都是内心孤独的寂寞与冲破孤独之后的淡然。而看完书后才明白这就是一段孤独的旅程,一段以异于大众的处事角度写下人生中遇到事、物、人的看法的文集。

  研磨孤独,收获自在,致每个孤独的行路人。你独自行走,不顾一切,哭着,笑着,留恋人间,只为不虚此行。独行是一场心灵的隐居,即便你认为自己是孤独的,也是可以自在的。书中共分五个板块:生命的睿智、人世的悲心、大地的魂灵、万物的情怀、天空的禅意。分别记录了作家生活中的人、事、物、情,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追求与审美:从容是真、宽释是福、有敬无畏、乐以忘忧、行于天地。

  书中写感情、聊爱好、谈社会、说人生,有世俗的智慧也有生活的趣味。写给生命的行者,愿他们懂得孤独的真意,在生活里多些从容潇洒。文章中有一篇散文让我印象深刻叫静虚村记,文章大致内容是作者想寻找一片“安宁”之处,来到乡下租住农房,享受清净、自在的写作生活。如今想在这闹市中寻找清净之地简直或者无疑是件大海捞针之事。自在、独行是一种享受安静、独自经历,又不脱离世俗的人生境界,愿所有人都能放下包袱,享受生活做一个勇敢前行的独行侠。

  贾平凹《自在独行》读后感 篇4

  用了不到半个月的时间,看完了《自在独行》——写给每一个孤独的行路人。

  很久没有看完一本书了,懵懵懂懂看完也觉得没啥收获,本来不打算写读后感,但是喜欢写读后感强迫症的我突然意识到,没有收获也是收获,于是又开始叨唠两句。

  没有收获,那是因为你可能没有认真去看,仔细去读,身心不在书本,体会从何而来。确实,我都是挑着看的,有些写的很幽默,有韵味我边看边笑,忍不住念出来;有的文邹邹,一个石头写的多宝贝,感觉太矫情,就直接跳过。我想这不也是看书的一种方法吗,不要纠结于收获,更不要纠结完完整整看完,享受过了便是。也许某一日,你又会忍不住重新读起,又有不一样的体会。

  读书真正的收获不是当下看完的时候,而是在未来某一日,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变成了你特有的容颜,散发出你独有的味道。

  回过头仔细想想,整本书作者分为五个板块,分别阐述生命地睿智,人生的悲心,大地的魂灵,万物的情怀以及天空的禅意。从讲述自己小时候的经历到后来成为作家经常独处的生活日常,在作者眼里,一块石头,一片树叶,一个书桌,一把琴都是有生命的,与之对话,一起生活。能够写的如此栩栩如生出神入化,作者肯定是用心观察过,研究过,只有用心生活的人才会努力去发现生活的美。每一个在我们看来如此普遍,如此不值一提的事物,在作者眼里都是生命的象征,都是有使命的。所以一个人的时候,作者不觉得孤独,因为陪伴他的已经太多。我们之所以觉得作者矫情,只不过境界不同罢了。

  我们也许应该向作者学习,学习如何独处,如何善待生命,如何热爱生活。

  贾平凹《自在独行》读后感 篇5

  作为"小小书院"开院第一本共读新书,这本书是我推荐的。为什么第一本书推荐贾平凹的新书?真的是有我的情节在里面。在我上高中及大学期间,陕西有三个最牛的作家:路遥、陈忠实,贾平凹。他们在90年代初,横空出世,震撼文坛,形成了文坛著名的"陕西作家群"现像,风光一时无双。其代表作有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陈忠实的《白鹿原》、贾平凹《秦腔》。我在大西北兰州上的大学,期间,没少读他们的书。这些作品,不知道在当时及后来,温暖了多少人的心,读后感《自在独行读后感》。可惜路、陈天不假年,都已离世,只有贾还活着。贾很牛,每部作品都很棒,水准极高,当然,也颇有争议。贾也现年事己高,后续作品会很少,所以选择了《自在独行》作为第一本共读新书。

  书的副标题为:写给每一孤独的行路人。周国平说过:"孤独是人的宿命";李白曾发过"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行吟。佛说:"色即是空".仿佛文人与先哲,最后的状态,都归于孤独。在此处,孤独不是痛苦、失落、孤单等贬义意思,而是一种坦然、平和、安寂的本真状态。"独行是一场心灵的隐居,真正的洒脱来自内心安宁",这和心学大师王阳明强调的"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简直是一种意思的两种表述!全书作者以自我感受为中心,观物、观景、观人、观心、观人间百态、观人生万种风情,一个自在观世音。

  在《纺车声声》中,主要描写他的母亲,于其父亲在外服刑期间,作为母性所散出来的人性光辉,时光虽然艰难,但内心却是充满了温情和阳光。多少次,越在历史苦难的`关头,女性的光芒就越发闪耀,作者的母亲同样如此。女本柔弱,为母则刚,同样一个女人,作为女孩是一种表现,作为母亲,则有万种刚强,是什么东西会让同一个人有如此大的不同呢?这是每一个读者都应该去思考的。作为受难者的少年,作者在苦难之中,有万种理由选择逃避、黑暗、自弃;但他却表现的是阳光、希望、向上。为什么会这样?我想,一是可贵的人性,二是他们是母亲的作品,是父母品性的一面镜子。

  "大口袋中,插一只钢笔的是小学生,插两只钢笔的是中学生,插得更多的,则是修钢笔的了".作者在《看人》中的几句话,立马把我带回了我上学的场景,是的,我们那是这就这样,不同的是,我们插的是圆珠笔,只有家里条件特别好的人,才有可能插根钢笔的。"赌博桌上,仅看着一双双参赌人的手,也就知道了这一个赌徒是多么迫不及待,那一个赌徒却是胸有成竹".读到此处,真的是忍俊不禁,作者没有真正的生活体验,是不可能写出这么深刻的文字的。真想好奇的问:贾大哥,在赌桌上,你是哪双手?

  《关于父子》中,我们会看到父亲在儿子面前一种尴尬的存在。一颗本是柔情的心,但却要装着用棍棒来表达。做父亲的都希望儿子像蛇脱皮一样的始终是自己,但几乎是每一个儿子,都想在成长过程种发生裂变,不想做父亲的影子。"枕边无伟人、近处无风景",在现实生活中,父子关系好的不太多,母子关系好的却很多。为什么会这样,我想,是因为父亲和儿子彼此是站在人生的不同结点在看对方,且彼此不敢宽容。父亲在成熟的年纪时看儿子及对儿子提要求;儿子是在年小的时光看父亲及对父亲提要求。一个是风尘满霜,看到过太多的人间困苦,想到的是平平安安、规规矩矩做人,才是正道,才会用成人的眼光来要求儿子;一个是少不更世,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美好的遐想,想到的春风十里、鸿鹄之志,才会看到父辈的不完美,才会想到去做另外一个自己。他们其实都没有错,都在彼此眼中看到了另一个自己,因为不能接纳自己,所以才会有些天然的违和,所以才会说"父子是前世的冤家".等儿子长大后,大多数会成为父亲一样的人,那时,他才能了解父亲。而父亲,这时候已经老了,又变成一个老小孩了,又能了解儿子了。所以啊,他们是彼此轮换着过一生的啊!

  必须得说一下《秦腔》。如果有人问我,如果只能用一样东西去形容西北人的话,那是什么?我肯定会说是秦腔。刚上大学第一天,大家互相介绍,同学中有一个陕西凤翔的(后来才知道,原来此地是秦腔和西凤酒的产地),开口就来这么一段秦腔,当时全没有听明白,但那个精、气、神和动作,把我这个来自江南也算纤秀之士的同学,半天震得回不过气来!心中在想:这不是鬼哭狼嚎吗,这也叫戏!?但是从此,秦腔就一直安在我心里了,我也开始就关心上了。后来在电视、电脑及现场看过秦腔的表演,记得后来还上过春晚。越来越认为秦腔是人用来和鬼交流的工具,表演者不上台时,平静且木讷,一律的清刚。只要一上台,立刻就换了一个人,进入了民间传说中的"跳大神"状态,眉飞色舞、行为癫奇、如泣如诉、撕心扯肺。我们常见的是:在斜阳将落的农舍旁,旁边有刚卸下的农具,骡子还在大口的喘着粗气。台上一群人在撕心裂肺、地动山摇、惊天动地泣鬼神般地表演。台下一班如痴如醉的观众正在静观,情绪随着台上的表演此起彼伏,有时郁闷、有时高亢,仿佛台上台下正在合演一出戏,天衣无缝般的配合。这一刻,好像所有的不快都抛开了,陕北的老农正饮着醇美的烈酒、那么开心快乐!"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秦人齐吼秦腔",正是这种快乐,让他们在侍候贫瘠的黄土高原时,能宽慰自己,繁衍人类,延继文明。

  我想,此刻,应该在台下的某个地方,贾老这杆老烟枪,在深吸一口兰州老烟丝后,看着吐出后袅袅升起的烟圈,一定是快乐的。他一定可以在其中见己、见人、见众生吧。此刻,江山万里如泥,不如半日闲逸。他一定会说:是的,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人的最大"任性"就是不顾一切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只有这样,人才可以说,我这一生,不虚此行。

  贾平凹《自在独行》读后感 篇6

  在这个世界上,能够被冠以“行者”称谓应该是一个很大的殊荣,有着特立独行的性格,却又未忘记在纷扰的俗世中的前行。作者应该算是一个,其实“先生也喜欢热闹,只是先生的热闹并不是灯火璀璨,而是内心的安宁与独行的自在”,这些都是在《自在独行》中要告诉你的。

  《自在独行》是一本散文集,展现的是贾先生独行的内心世界,写给每一个孤独的行路人,书中坦言“真正的独行是一场心灵的隐居,真正的洒脱更是来自内心的安宁”。

  孤独从来都是每个行者灵魂的真谛,或许都会有一种高处不胜寒的韵味,然而从来又都是有“大隐隐于市”的畅快,然而真正的宽释与从容都是经历岁月的磨砺、大潮的激荡之后所获得的,贾先生就是,从那个特殊的政治时代穿越而来,练就了一份冷眼旁观的本领,在烦扰的时代中,用一份“任性”孤独地前行,极具叛逆却又不失淳朴。

  玩风筝的是得不到心身自由的一种宣泄吧;玩猫的是寂寞孤独的一种慰藉吧。我在我的书房里塞满这些玩物,便旨在创造一个心绪愉快的环境,而让我少一点俗气,对一些灵感。

  日月交替的一年,树就长出一圈。生命从一点起源,沿一条线的路回旋运动。无数个圈完成了生命的结束,留下来的便是有用之材。

  其实生活从来都不苛刻,却又不宽纵任何人,既然来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数十年,能自在就自在,能潇洒就潇洒,完满的一段旅程,就是人生最大的意义啦,莫为食不果腹而忧愁,莫为等待花开而心急,莫为生离死别而悔恨。尽心如意,少留缺憾而已。读书笔记其实世上的事情,认真不对,不认真也不对,执着不对,一切视作空也不对,平平常常,自自然然,生活应该在这种不争、不快、不抢、不夺中一路走过来。

  贾先生性格不羁,却也洞明世事的学问。譬如他会告诉你“过日子的秉性就是:过不好,受耻笑;过好了,遭嫉妒”。而其却看透而不入窠臼,淡然自乐而活;又譬如先生言读书“能识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有自知之明”。所以先生怡然自乐于书海,置身于读书所带来的乐趣。

  这是一本冷眼看世界的书,在苍茫的大地上行走,察观人生百态,却又能用独特的视角给予解读,给人以启迪。值得一看!

  贾平凹《自在独行》读后感 篇7

  从未想过,一部散文,能让人在读第一段时就深感震撼,读了两三页时就湿了眼眶。

  "如今,我一听见‘嗡儿,嗡儿’的声音,脑子里便显出一弯残月来,黄黄的,像一瓣香蕉似的吊在那棵榆树梢上;院子里是朦朦胧胧的,露水正顺着草根往上爬;一个灰发的老人在那里摇纺车,身下垫一块蒲团,一条腿屈着,一条腿压在纺车底杆上,那车轮儿转得像一片雾,又像一团梦,分明又是一盘磁音带了,唱着低低的无穷无尽的乡曲……"多么美丽的句子,韵意悠长,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感情和心绪。

  "一看见她那凸起的颧骨,就觉得那线是从她身上抽出来的,才抽得她这般的瘦;" "尤其不忍看那跳动的线团儿,那似乎是一颗碎了的母亲的心在颤抖啊!"多么细腻的孝子!在本应大大咧咧、胡搅蛮缠任性而为、满身是泥的年纪,还是孩童的作者对身边绝大部分人熟视无睹的事物竟拥有如此细腻入微的感知,何其珍贵,又是何其让人心酸。

  正如作者的母亲说的:"咳,孩子,你还不该这么懂事的呀!"

  父亲被文革,母亲日夜纺织,天灾欠收,母亲只撇稀饭上的汤喝,父母同甘共苦的爱情,长子辍学挣钱填补家用照顾弟妹,母子情深,长子自学成才……所有催人泪下的俗套的故事竟都汇聚到这篇小小的散文中,仅对自己生活中熟见的场景的描述,已让我感动得心中只剩下柔软。

  我想贫穷和困苦中,并不缺乏幸福吧。

  贾平凹《自在独行》读后感 篇8

  像是打开一个新的世界,这样的乡村,这样的学校,浓浓的黄土气息,浓浓的旧中国北方乡村味道。我似乎都能看到,我的面前,站着一个刚从古老的祠堂教室出来满身满脸都是黄土的孩子,嘴的上方正一长一短地挂着两条鼻涕,就差那么一点点,就要流到嘴巴里去了。也许他还会试探性地伸出一点点舌头尖儿舔上一舔,嗯,似乎味道一般,继而一脸平静地跟继续小伙伴们溜土坡、潜水塘去了,丝毫不认为舔鼻涕是什么让人难为情的事,留下我站在原地,愣愣地,有点惊讶,有点想笑,嘴角不知觉就上扬了,心里只觉得可爱和温暖。

  虽然我和这孩子一个在北方,一个在南方,我们的童年连周围的树木和小动物都完全不同呢,但我也试探性的舔过鼻涕,嗯,味道确实一般。

  因此,又觉得像是这个世界我已熟知,我们的童年有着许多类似的地方。至于周围景色,电影中书中已无数次见过这些场景,在北方读书的几年,也已熟悉北方的环境,但旧时的农村毕竟不同吧,而我当年在宁夏的黄土高原上看到的那些孩子,已经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那个贫穷的地方,曾在我的梦境里无数次的出现。我想再去一次。

  那个童年的启蒙老师,皮肤白皙声音好听的女老师,也许还有些胖,正是我的梦想呢,心中满是对孩子的爱,敢于承认错误,心思细腻,包容孩子的过错并不吝大力表扬,引导孩子不拘一格敢于打破成规,在孩子的关键期给他们一个温柔而坚定的助力,就如那只为作者珍藏的秃了的毛笔。

  遇到这样的教师是幸运的,而我,想成为多几个人的幸运。

  贾平凹《自在独行》读后感 篇9

  好的文学作品,会让人不论看过多久,总能回想起一些印象深刻的情节或描述。比如,一想到《围城》,我总会想起方鸿渐一行迁徙内地途中的种种遭遇,李梅亭的药箱、饭店里的“肉芽”,还有文章最后的那架晚点的老钟。想起贾先生,我就会想到商州,想到乡村,想到烟峰的“红口白牙”。

  贾先生老师的作品我读的很少,也就很早之前读过一本中篇集《小月前本》,记忆尤其深的是其中一篇《鸡窝洼人家》,四个男女、两个家庭的悲欢离合,文中对商州乡村的人物、生活、风情刻画很生动,十分接地气,至今仍印象深刻。(这篇小说改编成了电影《野山》)

  《自在独行》是17年元旦假期的旅途中读的一本书,3个伙伴分别从不同省出发,到大理集中,因此往返路途只能是我一人。往常旅行我一般会选择小说来消磨时间,而这本书的文案促使我选择了它:写给每个孤独的行路人。

  这是一本散文集合,共五大章:生命的睿智、人世的悲心、大地的魂灵、万物的情怀、天空的禅意。通过或长或短的文章,记录了作家生活中的人、事、物、情,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追求与审美:从容是真、宽释是福、有敬无畏、乐以忘忧、行于天地。

  第一章有一篇《静虚村记》,看罢让人十分怀念和向往。静虚村里有冬暖夏凉的茅屋院落,有朴实热情的乡亲邻里;看得见花开花落,听得到蛐蛐喜鹊;入口的有井水甜,入鼻的有槐花香,一幅田园美景,世外桃园。而在大城市打拼的我们,每天眼见的是汽车楼房,听到的是机器轰鸣,一天天在办公室格子间度过,四季变换好像只剩对衣物增减的影响,麻木的我们好像已经忘记夜晚时抬头望一望星空。我小的时候住在姥姥家,是像静虚村一样的村子,家门口就有一棵大槐树,春天满院清香;夏天虽然炎热,但田边小路有绿树成荫;秋天去收玉米,逮蚂蚱;冬天会在院里堆雪人,屋里火炉上烤着土豆,一室香甜,很庆幸我的童年还有这样的记忆。

  贾老师是陕西人,集合第三章主要描绘秦川大地的风貌与人情,有一篇《商州又录》读来也十分有趣。里面收录十一篇文章,“结构不同,行文不同”,“重在山光水色,人情风俗”,人物没有名字,都是用“老汉”“女子”“后生”指代,虽然每一篇都很短,但连起来好似一幅描绘商州的清明上河图,清晰有趣。

  第三章还有一篇《白浪街》也很有意思,白浪街处在陕西、河南、湖北三省交界,三省人在这里混居,但又都努力的保留着各自的风俗和特点,湖北人机灵,生意做的风生云起;河南人强悍,撑排贩柴贩油桐籽,是下死力气;陕西人勤劳保守,扎根土地,安分劳作,这里正是南腔北调的和谐混搭。

  读《自在独行》,虽身未至,然心已远。人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好的作品,可以去到我没有到过的地方,体验我没有经过的生活,作者用他朴实而隽永的文字,也仿佛让我感悟到“内心的安宁与独行的自在”。

  人还在路上,且行且珍惜。

  贾平凹《自在独行》读后感 篇10

  “人最大的‘任性’就是不顾一切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只有这样,人才可以说,我这一生不虚此行。”

  ——于闲情时光中再拜读贾先生的《自在独行》,文字仍是那般,细腻、真切,不知在岁月中勾勒出了多少人的意愿。

  初遇此书,是在一家简净的书馆里。无意间看见了封皮上的此句,霎时心绪繁杂。再翻开细细读来,又是别番感触:明知多是可望而不可却的文字,明知自在独行实是不易,却抑制不住内心澎湃的共鸣之情。

  读贾先生先生的书,总能从中品出一些清凉的生活底蕴来。随我心意的,除那篇多日来回品味的《生活一种》外,前篇的《好读书》也甚是入意。曾经一友人言觉通篇是文人的酸劲,无法入心,我却不甚觉得。贾先生先生对读书的理解,恰恰是说到了所有能及之处。好读书,其之于坏处,自是有的,但论其好处,讲究的却是一个精神上的升华。正应了书中那段话,“能好读书必有读书的好,譬如能识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有自知之明,有预料之先,不为苦而悲,不受宠而欢,寂寞时不寂寞,孤单时不孤单,所以绝权欲,弃浮华,潇洒达观,于嚣烦尘世而自尊自重自强自立不卑不畏不俗不谄。”这何谓是读书人的酸劲?这不正是同他肆意自在的生活一般,真真切切地是对三千世界纷纷扰扰的坦然么?

  现如今多少莘莘学子忙于功课之中,却默然忘记不时地歇上一歇,捧一本好书,给自己一场洗尽铅华的心灵洗礼?这样枯燥乏然的日子,又怎能算是寻常如简的内心安宁?我虽无法做到同贾先生先生般的洒脱,但得以坦然,得以使自己繁杂的功课中,多上些看着欢喜的清凉色彩;那便读书罢。我们如今尚且无法自在独行,但好歹能从文字中,找寻到自己所向往的安宁生活,找寻到自己所缺失的那份从容与潇洒。

  读罢,再合上书,封页上又赫然显着一句话,“独行是一场心灵的隐居,真正的洒脱来自内心安宁。”可不是么?想得独行、洒脱,谈何容易?想得内心安宁,必要看淡尘世浮华,静修心境,然静养于书中,却更深切悟得此番道理,自在不易,那便更要珍惜借来的、所得的一生时光,品书而静心,且行事做人莫要留有遗憾,正所谓“人既然如蚂蚁一样来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数十年里,该自在就自在吧,该潇洒就潇洒吧,各自完满自己的一段生命,这就是生存的全部意义了。”

  贾平凹《自在独行》读后感 篇11

  得这本书起初是看到贾先生的文字,触动了我。作者对孤独的阐释,使人内心宁静,新生淡淡暖意。

  作者讲述从小的生活环境和风土人情,古朴自然,对家中物的钟爱犹若至宝,每每感叹作者辞藻可爱华丽,使人深感体会,感同身受。

  在独处的时光里,作者感受到的生活细节唯美舒服,使人身临其境,说到秦腔和在商洛的人文环境,好像已经穿越到作者身边一起感受一样,这种用艺术的心情去生活需要去慢慢培养,生活中是不缺少美的,至少缺少发现美。

  看完这本书,有通透之感,所谓孤独,人就是孤独的来的,孤独是一杯淡淡清雅的茶,细细体会品第一泡的苦涩,第二杯的醇厚,第三杯回甘。

  孤独似年轮,遇到好日子愉快的成长,赶上风雨满满蓄积内在力量,作者对人生,对孤独用身边的物化作了一粒VC片,酸酸甜甜的,滴水无痕的治愈了我。

  我虽看似淡定从容,实则内心焦虑不安,第一个目标达到后,茫然不知所措。

  生活中目标方向是一定要清晰的,这非常重要,在无目标的时候,每日生活索然无味,如同行尸走肉,迈向目标,分阶计划是每日每月所要具体体现的,日子是一天天过的。

  说到这里感觉过生活似在经营企业般套路。

  多去感悟,多发现生活中的美丽可爱,生活将妙不可言,感恩今天无病无灾,生活美满。

  很久没有打开微信健步了,今天第一天就得了第一名,一万九千多步。

  贾平凹《自在独行》读后感 篇12

  《自在独行》是贾平凹先生的作品,这本书写情感、聊爱好、谈社会、说人生。有俗世的智慧,也有生活得趣味。书中的内容丰富,需要慢慢去品味。看似平淡无奇的文字,却总能直击内心的深处,让人回味无穷。

  自在,道家指无所达致,自然而然存在的状态。自在,在现代汉语里描述的是一种身心舒畅,无拘无束的生活状态。贾先生也喜静,但喜欢热闹,只是先生的热闹并不是灯火灿烂,而是内心的安宁与独行的自在。害怕被打扰,并不是因为怕与人接触,而是因为内心的宁静,能带给人的远比喧哗和嘈杂要多。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总能一个人思考很多事情,也能想明白很多事情。对于匆匆的路人,贾先生的这本书只是附庸风雅的玩物,但是对于生命的行者来说,却能让他们懂得孤独的真义。

  文集中有一篇散文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叫做静虚村记。故事的背景大概是贾先生为了寻找一个“安宁”之处,来到乡下,借租农房,并在此居住,过着幸福自得的生活。如今这个社会,找热闹的地方容易,寻清净的地方难,于是贾先生便退隐了“田林”,有种陶渊明的味道。“退隐”并不是为了避世,而是为了寻一个清净的地方安心写作。城市的喧嚣和“打扰”总是让人很难静下心来写作,这种感觉就好像你正准备熟睡,结果隔壁传来如雷般的噪音,这样的环境下谁又能安稳的入睡呢?所以现在城市的周边才出现了那么多的农家乐,大伙儿周末去农家乐,并不是去体验农家的生活,而是寻一个清净地,远离“打扰”。

  可见“打扰”是多么的让人深恶痛绝。回想童年时,快乐是相当简单的,一颗糖就可以高兴一整天了,身边也有很多相当年龄的小伙伴一同玩耍,快乐是不可言语的。长大后大家都有了工作,聚在一起就相当困难了,因为我们都得努力的工作,所以每次相聚,我都会相当珍惜。特别是说起小时候大伙儿一起干过的“傻事”,我们都会捧腹大笑。这就是快乐吧。

  愿我们每个人都做一个自在独行的勇者。

  贾平凹《自在独行》读后感 篇13

  独行是一场心灵的隐居,即便你认为自己是孤独的,也是可以自在的。

  豆瓣好书排名第一的《自在独行》出自贾平凹先生笔下。

  是贾平凹先生的一本散文集,他在这里谈感情、聊爱好、述人生、品社会、讲禅悟,笔法洒脱,情感细腻,娓娓道来。谈感情,细腻柔软;聊爱好,万物勿志;述人生,包罗万象;品社会,有声有色;讲禅悟,持静守神;言而总之,“长河落日圆”、“悠然见南山”是对此书最好的诠释。

  书中最让我为之动容的是开篇,谈他的母亲,阅读之时,数度潸然泪下,对于母亲,贾平凹打心里佩服和敬仰。一个典型的西北女人的形象,更是中国千万母亲高大形象的化身,孱弱的身子里面透出的是倔强、坚强、坚韧的性格,在贾先生的笔下展现得淋漓尽致,“为了让他有书可读,日夜摇着纺车,日子穷但思想不能穷,穷生活但不能穷孩子”,很难想象这是一个没有文化的普普通通的旧社会小脚女人的思想,不能不让任何一个读者都会产生由衷地钦佩。贾平凹先生写母亲,心是软的,字是润的。

  贾平凹的独行世界,大有“雨打芭蕉、闲庭信步”的洒脱,当然,活得真叫一个自在!

  贾平凹《自在独行》读后感 篇14

  《自在独行》,独行与自在是一个看似多么矛盾的话题,但是贾平凹却在独行中获得自在的精神享受。其实什么样的人孤独呢?说自己孤独的人其实并不孤独。孤独不是受到了冷落和遗弃,而是无知己,不被理解。真正的孤独者不言孤独,只会偶尔做一声长啸,如我们看到的凶猛野兽。贾平凹是孤独的, 文章开篇,一架纺车,“嗡嗡”的响着,飞转的车轮低低地吟唱拉开了贾平凹孤独生活的序幕。童年时父亲缺失,和母亲艰难度日,热爱学习却被迫辍学,平日里在母亲同学面前十分坚强,晚上仰望星空而流泪,不知所措,即使后来生活慢慢好了起来但他的孤独却未有消解,世间庸人来往于他的生活,作为名人,他只觉越发孤独,没有几人能真正理解他,他的内心世界是苦涩的。但是他的孤独却与众不同。

  贾平凹在灵魂中独行,他在鲜活的体验中感悟人生。《看人》一文中,他说最好的风景是在街头上看人,他看到了陌生人相视时羞涩的笑容,听到了人群中衣服磨蹭和头发飘逸的声音,感受想象出服饰、肢体、语言种种形态背后隐藏的故事,感受到了芸芸众生光环背后统一的平凡、平淡,所以他认为人既然如蚂蚁一样来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数十年里,该自在就自在吧,该潇洒就潇洒吧,默默的看世界,发现平凡生活中的美好,宽释不如意,各自完满自己的一段生命,这就是生存的全部意义。

  贾平凹在灵魂中独行,他在率真的追求中书写人生。《好读书》中说读书就要受穷,好读书就别想当官,但是好读书也能识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有自知之明,有预料之先,不为苦而悲,不受宠而欢,寂寞时不寂寞,孤单时不孤单,潇洒达观,于嚣烦尘世而自尊自重自强自立。其实说白了就是脱离了物质享受我们还可以在精神上获得满足,这也许就是文人的酸腐,也许会有人说这是阿Q精神,但是如果你知道阿Q,就说明你在读书了,而贾平凹寂寞的独行旅程中,就是读书让他变得从容洒脱。

  其实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理解孤独,人们群居需要一种平衡,嫉妒而引发的诽谤、打击和迫害,你若不优秀,你就将平凡,你若继续前进,终于使他人无法赶超,于是大众就会向你欢呼和崇拜,尊你是偶像,甚至是圣人。偶像和圣人都是真正孤独的。那我们如何在迷茫找不到出路,在屹立塔尖高处不胜寒时,摆脱孤独获得宁静那,那就需要静心。

  更准确的说是心静,心静自然凉。那是一个炎热的午后,作者收到了一封让人心感清凉的信,配以沁人心脾的绿茶。信中除却日常的寒暄,还有这样一句话“读诗能耐热”后面紧跟一句“慢读即可安灵,灵魂安妥,酷暑便是清凉世界。”读完信,作者在漫漫夏日中伴着诗卷忘记了炎热。读完这篇文章,我在漫漫寒夜中感受到了静心的力量,亦或是其带来的温暖。静心读书,静心品诗,静心享受生活。在如今这个每人与时间赛跑的社会,这一份静心是多么的可贵。孤独的行者,因这份静,有了开阔的眼界。因这份静,就有了凉爽的夏日,有了美好的生活。

  贾平凹的散文是与众不同的,他曾说过,“失去了真情,散文就消失了。它不靠故事和典型的人物形来吸引人,它靠的是情绪的感染和思想的启示”。我读贾平凹的散文,不仅被他的语言魅力所吸引,更为他独特的感悟而拍案叫绝,不仅可以获得心灵深处的震撼,更可以获得人生的启迪。所以或配一杯清茶于午后,或煮一杯咖啡于深夜 ,静心品读体味,在他写情感、聊爱好、谈社会、说人生中感受他俗世的智慧,生活的趣味。

  对于匆匆的路人来说,平凹的这部文集只是用来附庸风雅的玩物。但这本书却让我明白从容是真,宽释是福,有敬无畏,乐以忘忧,不虚此行!孤独的行者,他们并不孤独,他们以山水为友,天地为伴,尽情地享受着自己的生活,享受着孤独。

  文章中曾写道这样一个作家:当他的名声流布全国的时候,对他的诽谤也铺天盖地,他总是沉默着。当有一次“我”向他阐明事理的时候,他泪流满面,并说了一句“我并不孤独”,然后匆匆走掉。或许是这个作家的“忍”,或许是他的“坚”使他最后成为文化界的著名作家。对于这样的人,我们总是另眼相看。他们在一片污浊的世界中,坚持自己的理想。而人生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坚持自己坚持的,喜欢自己喜欢的, 而人最大的“任性”就是不顾一切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只有这样,人才可以说,我这一生不虚此行。所以当我们学会宽释、懂得从容,能够静心,隐忍坚持,也许你就不再孤独,最后借用贾平凹的一句话来结束我的讲话:愿每个人都能懂得孤独的真义,在独行的生活里多一些洒脱和自在。

  贾平凹《自在独行》读后感 篇15

  近几日,一直在看贾先生先生的散文集《自在独行》,我也曾看过一些关于孤独的书,百年孤独、你的孤独虽败犹荣、孤独的领导力。

  一致认为孤独是一种心境而非外在表现,是一种心无所依的状态,孤独不是孤单,也不是寂寞。它与孤单不同,一个孤单的人未必就孤独。它也许应该就像贾先生先生的散文集《自在独行》一样,给人一种内心的宁静自在。

  人既然如蚂蚁一样来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数十年里,该自在就自在吧,该潇洒就潇洒吧,各自完满自己的一段生命,这就是生命的全部意义了——贾先生《自在独行》。

  散文集《自在独行》是贾先生40多年来创作的散文精粹。书中,他研磨孤独,收获自在,致每个孤独的行路人。贾先生先生素来喜静,最怕有人来敲他的房门。让他觉得自在的,要么是行走于万水千山,要么就是隐居在自己的书房。他其实也喜欢热闹,只是他的热闹并不是灯火灿烂,而是内心的安宁与独行的自在。

  全书写情感、聊爱好、谈社会、说人生,有俗世的智慧,也有生活的趣味。作家以一个独行者的身份,完美展现了个人与世界相处之妙,从孤独、行走、生死、慈悲、天地、人文等角度,给内心孤独焦躁者以心灵的安慰。全书文字通俗质朴,作者笔下的每一座山都拥有特立独行的灵魂,每一朵花都是不同样的婀娜,每一株草都是别样的苍翠欲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大抵如是。

  生活的美。在于用一颗平常心去体验和感受他的真实,真实的无华、率真、自然,真实的得到与失去,真实的喜悦与悲苦。一处风景,一场梦,一件作品,一餐美食,一个孩子的笑脸……,美存在着;错过一班车,朋友间的误会,走路摔了一跤,被泼妇狠骂一顿,……美也存在着。换个角度,换种体验方式。美,需要寻找和发现。

  世上的事,认真不对,不认真更不对,执着不对,一切视作空也不对,平平常常,自自然然。”用平常心,过自自然然的生活,这是贾先生先生以及许多先生要告诉我们的。

  看完全书,给人一种悠然见南山的舒适感,莫名的使人内心变得波澜不惊。唯一有些遗憾的是书中的新作极少。虽然篇篇是好文,读起来韵味十足,但心里仍期待更多新作。每个年龄段对人生的感悟自是不同,希望能听到贾先生先生更多的心声,引着自己少一分执念,多一些豁达,自在前行。

  我们一起来品读一下全书最后的四句话:

  从容是真,宽释是福?

  有敬无畏,乐而忘忧?

  人最大的“任性”就是不顾一切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只有这样,人才可以说,我这一生不虚此行。

【贾平凹《自在独行》读后感】相关文章:

贾平凹《自在独行》10-11

好句摘抄:贾平凹《自在独行》03-09

贾平凹:《自在独行》之(父与子)03-07

贾平凹作品《做个自在人》09-04

贾平凹《做个自在人》原文欣赏09-25

贾平凹短篇作品《做个自在人》10-04

贾平凹11-22

《贾平凹》读后感11-08

贾平凹的《茶杯》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