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教学心得

时间:2020-11-09 11:01:48 湖心亭看雪 我要投稿

湖心亭看雪教学心得

  导语:《湖中亭看雪》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写意,使西湖奇景与游客雅趣相互映照,为著名的文学家张岱的代表作,也是描写西湖的名篇。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湖心亭看雪的教学心得,欢迎阅读!

湖心亭看雪教学心得

  湖心亭看雪教学心得篇一:

  《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小品文,其景其情学生都有值得玩味的地方,我尝试通过引导学生想象,进入文本情境,以便学生更充分了解文本。以下是我的一些教学心得。

  一、在背景提示性语言中让学生大胆想象揣摩

  人教版该篇文章课下注释(一)有一段文字,我们老师在上课时很可能最容易忽视它,其中有这样的描述“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此处可激发学生想象力,教会学生在背景中体验。比如,我上这节课时这样引导学生:你们从这段描述中能想象下张岱在明亡前他的心境以及他对生活的态度,还有他对自己未来前途的设计吗?学生马上能说出幸福、诗意、浪漫、充实、逍遥自在,乐观开朗;还有的学生认为有美好、单纯、心情舒畅等等的词语;学生还能体验到他当时生活的悠闲、未来的光明,成天沉浸在文化的滋养中,活得潇洒得意等等。然后我再顺势引导学生说说明亡后张岱的心情,学生会说:美好的生活不在,常常处于失落颓废之中,对曾经的美好生活总是停留在怀念和留恋之中;他整日孤独,落寞,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茫然,总把自己封闭在自我的世界里不能自拔,忧伤和压抑成为自己生活的主流情感。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引导体验,学生在想象中就明白了张岱此时的心情。便于学生更好的了解文章,了解作者。从而更好的品读作品。于是我便想,语文创新阅读教学,创新不是形式的华美,而是实实在在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巧妙的帮助学生解读文字。

  有了这个想象的基础,学生基本抓住了该文的情感基调,对于进一步解读文本有了很好的铺垫。

  二、反复朗读,可激发学生想象力

  文章有段对话很有意思,就是金陵人和张岱的对话。当金陵人看到“万籁俱寂”的西湖雪景中竟然也有像他们一样志趣高雅的人时,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此时可引导学生朗读体验,金陵人此时什么心情?学生琢磨便回答说有惊喜,觉得意外,感到兴奋,还有一种急于相知的期待等等。反复朗读,把这些情感依次体验在朗读中。然后我在尝试引导,张岱此时会想些什么?学生通过想象回答:张岱也感到意外,也有一份惊喜;有一个学生说,张岱可能不愿意与他们交流,因为他把自己封闭在自我的世界里;有学生说,张岱觉得尽管他们也是来此赏雪的,但是分享不了他内心的感受,更不能理解他此时的心情,所以张岱就没有回答金陵人。说到这里,我然后再指导学生一次次朗读金陵人的话语。学生更能进入其中的情景去品味这个人。我又赶忙引导学生,你认为张岱到底是个怎样的一个人。有学生说,内心孤独,痴迷于雪中风景的人,痴迷于领略这纯净世界的人,钟情于宁静的雪景之中,保持心中的那一份宁静的人,不愿意在喧闹的世俗中追逐繁华,可谓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一个人。只是相比而言,他和金陵人的区别是,他更多的还是内心的孤独和寂寞。这些理解,都是在反复朗读中指导学生,从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的。

  其实,所谓创新阅读,朗读体验是最真实也是最有效的创新,关键看老师怎么引导,怎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上。

  还有一个内心独白的话,也是值得学生朗读品味的。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通过指导学生低声自问的方式朗读体验“喃喃”的语气,或者可以读得只能舟子本人听见,可以激发学生想象舟子此时的动作、神态等等,然后引导学生理解舟子此时内心活动。想象舟子为何有这样的心里疑问?学生反复朗读,有学生说,舟子感到奇怪,疑惑不解,又不敢大声询问主人,只好自己琢磨,从这种不解的神情中,说明舟子根本不懂主人的心情,更不懂主人的经历给主人内心的伤害以及人生影响。我接着引导学生想象,为什么舟子会有这样的心里呢?学生说,舟子主要任务是侍奉好主人,为主人服务好来维持生计,因此舟子是不解其中滋味的。

  我在想想象力的培养,是语文创新阅读的一种方式,恰恰在于此,才能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进入语文具体情境中去,甚至在想象中可以让学生与人物对话,与作者对话,从而更好的理解文本,更有兴趣的创造文本。这不正是语文的最佳境界吗。

  湖心亭看雪教学心得篇二:

  1、成功的地方在于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整堂课中,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如在学生读得有滋味时,老师也参与他们的朗读。学生读之后自己再读,把自己当作了学生参与到学生朗读中,学生再反过来评老师的朗读,从学生的评议中,我巧妙地指导了学生的.朗读。这样教师转变角色,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这种改变一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

  2、对文中重难点的把握要到位,深入。可以说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还可以,但是对本文写作上的特点出力不到位,使学生不能很好理解。首先,本文巧秒地将记叙、描写、抒情 三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我只是给学生总结了出来,没有让学生先感知一下,让学生去总结,理解会更深。

  湖心亭看雪教学心得篇三:

  本堂课主抓关键词“痴”,以朗读贯穿课堂,同时引用史料,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

  导入部分以一副“雪景图”为例,引发学生对雪的感悟,说到对古诗的记忆,大家都很自然的想到了柳宗元的《江雪》,它以其清远的意境、孤高的情怀让世人赞叹,从而引出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关于雪的文章——《湖心亭看雪》。

  带着“舟子是如何评价张岱的”?这个问题听完视频朗读,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关键句子“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紧接着又用一个问题“用一个字概括呢”抓住了本课的核心词语——“痴”。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痴”是痴呆、傻子的意思,张岱肯定是不会作此解释的,从而就激发了学生一探究竟。

  接着一读文,找“痴”行,初悟痴心。很多学生都找到了“独往湖心亭看雪”这一句,我顺势一问,下雪天去外面看雪,这样的举动是痴的吗?是傻的吗?学生都笑了,此时,他们领悟过来,是在“大雪三日”的情况之下,“湖中人鸟声俱绝”,夜晚还独自一人去湖中赏雪,加上如此条件,才是“痴行”,同时这个“独”字又体现出了作者的“孤独、孤傲”。

  二读文,品“痴”景,再悟痴心。主要抓住本文的写景句,其一为“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三个“与”字,能否去掉了?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尽管很多学生没有见过茫茫雪景,不过,他们发挥想象,能够领悟到万物融为一体的苍茫意境。其二“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也用了一个对比体味对于量词的运用,分别改为“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在笑声中,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借缩小的量词来表现人、物渺小,与苍茫浩大的天地形成对比的艺术效果。

  三读文,议“奇遇”,三悟痴心。主要是抓住“金陵人”这个特殊的具有历史意义的词语来理解作者。当然这个“金陵人”的发现也是破费工夫的。请学生把目光锁定到酒后话别这句话,问他们能不能发现什么问题,大家都沉默不语,这时,我换一种方式——如果我问你叫什么名字,你答你是顺德人,行吗?学生恍然大悟,找到了作者答非所问的地方,也把视线聚集到了“金陵人”,再让学生说说金陵的历史地位,以及见解张岱的身世,也就能理解张岱的故国之思了。再联系《红楼梦》中所说——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至此,学生较容易理解作者所说的“痴”了。

  本堂课在上课前花了长时间备课,上完课,自己觉得比较舒畅,学生也跟着老师的节奏,用一课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教学任务,像类似比较短小的文章,大可不必字字解释,句句翻译,抓住文章的核心,一一拓展,会受到更好的效果。

  当然,没有任何一堂语文课是完满的,首先,本文巧妙的将记叙、描写、抒情三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我只是给学生总结了出来,没有先让学生感知再让学生去总结,这样的理解会更深刻;其次,对于白描手法的处理,定义给学生讲的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

【湖心亭看雪教学心得】相关文章:

《湖心亭看雪》读书心得12-07

教学设计:湖心亭看雪12-14

《湖心亭看雪》的教学教案12-30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09-12

湖心亭看雪散文12-28

湖心亭看雪练习02-21

湖心亭看雪介绍01-23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15篇)02-22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15篇01-30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5篇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