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手记

时间:2020-11-18 12:59:05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我要投稿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手记

  导语:《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手记

  教学手记

  我坐在桌前,书房的灯光使得整个房间在深夜中显得异常明亮。电脑屏幕上是我准备参加区里的赛课而设计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经过前两次的设计和磨课,我的教案正在变得渐渐成熟,但我的内心深处却仍然没有十足的把握。古诗教学本来就是我的弱项,当初在报名参赛的时候,我和其他老师们对于选择什么样的课文曾大伤脑筋。貌似什么文体都可以选,但从独特性上来说,还是古诗较好。于是,基于“锻炼自己、学习探索”的目的,我们就将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中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选做了本次参赛的课文。在前期解读、教案设计的过程中,作为初次参赛的教师,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学校和老师们对于大赛的重视。从领导的亲切叮嘱、教案设计小组的团结协作、老教师们的关心指导中,我都能深刻感受到大家对于我这样一位青年教师的关怀和期待。当然,这也让我在无形中承担了不小的压力,怕自己准备不充分,怕自己缺少经验而犯错,更怕的是自己承担不起这份责任来。不过,成功从来都不会轻易而至,它欣赏的是在事业上有所准备的人。我强撑开眼睛,写完这一次的修改,“今天就到此为止吧……”我疲倦地对自己说。关上电脑,将闹钟调好后回到了床上,很快便进入梦乡……

  一条长河,历经蜿蜒曲折,以无比宽阔的形态展现在我的眼前。它的尽头正如它的源头一样无法窥尽。天空笼罩着一层似有非有的薄雾,如同是在清晨的浅蓝色幕布上随意涂抹的白色。稍后,一轮红日跳出了地平线,此时的江水成为了一条金黄的绸缎,滚滚的江水犹如复活了一般,发出了滚滚之声……

  化零为整悟教法

  课堂上,我正对着四年级(4)班的孩子们上课。一双双清澈求知的眼睛正望着我。这是我在前两天修改完教案之后进行的又一次教学活动。坐在教室后面的,是这次负责我校参加区级赛课活动的老师们。从接到参赛任务之后,老师们为了更好地帮助我进行准备,都付出了艰辛。有的.老师带病坚持来听我的课,有的老师专门调课找时间来指导我,有的老师陪伴我从第一稿修改到第四稿,还有的老师甚至在为我准备参赛的服装、课件和道具。对于这么多老师的辛勤付出,我怎么能不感激,怎么能不把感激化作课堂上的激情呢?

  师:诗中的第一句已经交代了离别发生的时间、地点。同学们,看看这一句诗中的“故人”指的是谁?

  生:孟浩然。

  师:“黄鹤楼”是这场送别发生的――

  生:地点。

  师:那“烟花三月”是这场送别发生的――

  生:时间。

  师:“烟花”的意思到底是什么呢?

  生:繁花似锦。

  师:那就让咱们再读一遍古诗,将古诗中的时间和地点有节奏地读出来吧!

  当孩子们在齐读古诗的时候,我仔细听着,孩子们读得不错,我所强调的部分都用重音来突出了。但当我把目光投向教导主任李老师的时候,却发现了她不太满意的眼神。作为这次参赛的主要指导者,她的目光是我最为关注的。“莫非有问题?”一丝不安掠过我的心头。

  下课后,就在教学楼的走廊里,老师们针对这堂课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其中,李主任讲道:“你要注意,你现在教授的是一首古诗。古诗的意蕴需要整体去感知,让学生们去体验,而不是把它当成枯燥的反复问答。不要刻意地将几个问题接连提出,这样会造成提问的琐碎化,挫伤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你有没有注意到你提的问题太细太碎,部分学生觉得无聊都开始打起哈欠来了?”李主任的话让我无地自容,曾以为自己设计的这几个提问是难度适宜、切中要害的,却没想到已经背离了“古诗”这一文体形式的特征,因而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可谓是弄巧成拙。李主任接着说:“任何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要围绕学生,都是为了学生有真的收获而非为了教师教学技巧的炫耀。要想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古诗这一文体的美,就一定要从‘整体入手’,切忌‘零碎化’。从这一点来说,你的这几个问题都可以糅合成一个总的问题拿给学生,让他们组成学习小组自己寻找答案,这样既避免枯燥,又能让学生有真

  收获。”

  李主任的一番话使我茅塞顿开,原来如此。从那天开始,我就养成了一个习惯,凡是有不明白之处就尽可能地多问、多学,向有经验的老师询问自己的不足,向教学优秀的老师学习教古诗的方法。通过学习我明白了,对于古诗教学来说,“整体感悟”是关键。

  咀词细读入真境

  还是那一条江水,它变得比以前更加宽阔了。在滚滚波涛之中,我看到了一叶扁舟。的确是一叶扁舟,在滚滚东去的波涛中它显得那么渺小,似乎只要一眨眼就再也找寻不到它的踪迹似的。扁舟之上依稀站立着一个单薄的人影,那个人影默默地向着扁舟离开的方向望去。在他对面的岸边,有一座高大宏伟的木楼,楼前的河岸上同样站立着一个孤单的白衣身影……整个画面寂然无声,而我却从这无声之中听出了一个“孤”字……

  从梦中醒来时,我发现自己口中仍念着这个“孤”字。突然之间,灵感的喷泉冲破了缠绕我许久的迷思。“为何不将这个‘孤’字作为解读这首古诗的一个切入点呢?”带着兴奋,我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合作小组的老师们。老师们充分地肯定了我的想法,并且告诉我,古诗的学习本来就需要从重点的词句入手进行反复品味,这样才能走入诗人隐藏在字里行间的诗境。原来是这样啊!我一边嘲笑自己因为缺少古诗教学经验而自以为的“重大发现”,一边又开始反复品味起这个“孤”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