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红楼梦与文字狱

时间:2022-06-30 21:29:47 红楼梦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浅谈红楼梦与文字狱

  历史上因文字狱而成名的作品颇有耳闻,清朝尤甚。

  清代著名的文字狱首先发生在康熙朝,著名的有两起:一起是“明史狱”。浙江乌程(今吴兴)人庄廷拢买得邻居明大学士朱国桢的明史遗稿,邀集名士加以编辑,并增补明末崇祯一朝事,定名为《明书》,作为自己的著作。书中颇有犯忌之处,如直书清朝先人的名字,指斥明将降清为叛逆,又不著清朝年号,却用南明永历等朝的年号。书编成后,庄廷拢死,其父庄允城为之刊行。不料有人告发,庄允城被逮入京死于狱中,庄廷拢被掘墓开棺焚骨,凡作序者、校阅者及刻书、卖书、藏书者均被处死。先后因此狱牵连被杀者共七十余人,被充军边疆者达几百人。另一起是《南山集》狱。方孝标曾到云南做吴三桂的官,后来及早投降清朝免死,著有《滇黔纪闻》等书。戴名世见其书,在所著《南山集》中加以引用,被认为有“大逆”语。其实二人著作并无什么低毁清朝的“大逆”之语,只是方书说到南明永历政权未称为伪朝,戴书提到南明弘光帝及其年号,又揭露了康熙帝杀掉明太子的真象。结果此狱也波及数百人,戴名世被斩首,方孝标已死被戮尸,两家男子十六岁以上者均被杀,女眷等则被没收为奴婢,方氏同族人都被充军黑龙江。

  康熙之后的壅正、乾隆二朝,文字狱就更加严重。

  虽说文网密布,所幸《红楼梦》并没有身陷文字狱,否则,我们就不能够目睹这部旷世奇书了。

  《红楼梦》成书于文字狱十分严重的乾隆时期,能够成功地避开文字狱的虎口而流传下来,不能不说作者曹雪芹是花了巨大的心力的。

  那么,曹雪芹是如何设法避开文字狱的呢?他大致用了以下的方法:其一,神话的外衣。故意强调因果报应,一切似乎早已命定。其二,有意丢失朝代,模糊岁月,极尽“假语村言”之能事,使得与现实社会保持足够的距离。其三,歌功颂德的虚与暗涉社会真实的实。运用动听的套话和废话进行“例行公事”的颂扬最高统治者,而以曲折的隐笔墨隐射现实。其四,从小处着眼,通过生活锁事,以小见大的曲折表现社会的真实风貌。其五,删除和反复修改原稿中比较敏感的部分。

  开始写作《红楼梦》时,曹雪芹虽立了避开政治的“规矩”,却因家族缘政治衰败的阴影挥之不去,在不自觉中依然显露了过多的政治斗争阴霾的痕迹。于是不得不“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地反复操作,以期将政治的敏感降到最低。对秦可卿淫丧天香楼等的描写被删去便是证明。高鹗、程伟元的续书虽与曹雪芹的原意大相径庭,但也在某种程度上帮助掩饰了比较敏感的政治意味和诸多可能的忌讳。譬如,第三回黛玉进府,见到的对联,“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下面一行小字,道是“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对这一细节人们往往忽略不思,觉得大概不过是随便那么一写,其实不然,这里面包含着《红楼梦》从生活真实到艺术虚构的重大关目。(注意:据程乙本刊印的通行本上,此处让程伟元、高鹗给篡改了,他们可是知道这一笔的“厉害”的。)这或者会让明眼人疑心与太子有关,便改作是出自孔圣人后裔的手笔,以为稳妥。高氏的续书水平与原作相比当然有天壤之别,但在众多已有的续书里还是不错的,使得故事相对完整,便于流传,亦显示出其人并非十分的庸才。若此,则他的纂改,多是故意抹煞曹雪芹的许多真实意图,以免文字狱秧及续书者。另一方面,续书者的功名心比较重,曹雪芹的原结局一定会为之所排斥,也是其将原著“白茫茫一片真干净”纂改成“兰桂齐芳”结局的心理因素。

  此外,作者极佳的文采客观上降低了对于敏感政治的怀疑程度。如果不是文字狱的威胁,我们是很可能能够看到曹雪芹《红楼梦》原著全书的。一方面是作者为了规避文字狱而处心积虑,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而造成了作者的“书未尽而芹已亡”的局面;一方面则是作者顾虑文字狱而只让书稿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流传,导致部分原稿的流失,否则,若尽早刊印,边写边刊印,或者就不会流失部分原稿了。

  也许,《红楼梦》终究得采用续书这类形式完成。由于曹雪芹写作重点在于封建社会的末世,终究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当朝的没落(其实也揭示了整个封建社会制度的没落,书中主人翁贾宝玉才不肯去入仕途,“补苍天”),其原作的结尾,是“树倒猢狲散”,“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悲惨结局,不论如何用心,都会引起当权者的敏感和警惕——乾隆可是在镇压了企图争权的敌对势力后,将所有的相关档案材料统统抹去,真可谓白茫茫一片真干净呢——至少也会引得“物伤其类”的效应,才导致他的续书在流传途中轻易迷失——或许有些借阅者是出于“好心”,“故意”,才迷失了某些章节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