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师说中的名句

时间:2022-09-21 14:53:44 韩愈 我要投稿

韩愈师说中的名句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着良好的尊师传统。唐代著名诗人韩愈提倡尊师不仅对历史经验的总结,由于现实的需要,更是对亲身体验的提炼。当时官学衰落,耻于从师在社会上普遍存在,韩愈却积极地投身于"诲人"活动之中,热情地鼓励与指导年轻一代。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韩愈师说中的名句,欢迎大家分享。

  名句一:“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师说》精辟地论述了择师的标准:“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认为称之为教师之人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他把教师是否有“道”做为择师的标准,这是对儒家"德无常师,主善为师"思想的发挥。无论社会地位高低,无论年龄大小,谁拥有“道”,谁就可以为师。韩愈所说的“道”也就是统治者所宣扬的“道”,即“明人伦”做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又要恪守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以及"物格而后知至,知之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的封建道德。韩愈提出"道"是衡量和选择教师的根本标准,因此,他要求教师首先忠于道,才能传道。韩愈强调"师道"正是对当时"耻学于师"不良社会风气的批判,这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有着很大的积极意义。

  名句二:“传道、授业、解惑”。

  《师说》明确提出了教师的任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至今看来,韩愈对教师职责的表述仍是相当准确的。韩愈提出教师的任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传道,即传授儒家仁义之道。二是授业,即讲授《诗》、《书》、《易》、《春秋》等儒家的六艺经传与古文。三是解惑,即解答学生在学习道和业的过程中所提出的疑难问题。"[4]韩愈认为教师的这三项基本任务是紧密相联的,但以传道为本,以授业、解惑为辅。古之学者从师就是为了获取知识,希望教师能够深入浅出地讲明道理,系统地传授知识,耐心认真地解答提出的问题,教师如果不能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就是没有尽到教师的职责,没有完成教师的任务,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现在重新审视教师的任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却包含了丰富的意义。首先,表明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其次,突破了一般人对教师任务的界定,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授业",扩大到"传道"、"解惑",这是对教师任务的全面而崭新的界定。这里的"师"并非指各级官府的学校教师,也非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老师,而是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授业、解惑"之人。

  名句三:“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说》首句就提出了“古之学者必有师。”即古时候求学的人一定要有老师。文章一开始就紧扣题目,一语破题,点出了“师”字。并用“必”这个表示肯定的语气副词,肯定了教师的重要,指出教师工作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工作。“师”对“学者”来讲,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有”的。“人非生而知之者,熟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一个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就有知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而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惑的间题,也就永远不能解决了。紧承下文"解惑",从解惑的角度,也就是从反面,对当时知识分子中存在的一种:"耻学于师",羞于承认教师的恶劣风气进行了批判,说明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磋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并指出"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其于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吾未见其明也"。还指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与"。总之,他认为圣人与一般人之所以有智愚之别,其根本原因在于圣人能够从师学习,而愚人却以从师为耻。通过古今对照,赞扬古人之从师,批评今人的耻于从师,在比较中又强调从师的重要性。

  师说

  (唐)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2]。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明。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李家的孩子叫李蟠的,十七岁,喜欢古文,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没有被时代的风气所影响,向我学习。我赞赏他能履行古人之道,写《师说》送给他。

  作者 :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韩愈师说中的名句】相关文章:

韩愈在师说中名句11-07

韩愈师说中择师标准06-28

韩愈在师说中择师标准06-28

师说中韩愈以为子择师10-31

韩愈师说中的教师观11-03

韩愈名句11-20

韩愈名句精选11-18

韩愈经典名句12-28

韩愈的经典名句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