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师说启示

时间:2020-09-24 19:07:15 韩愈 我要投稿

韩愈师说启示

  《师说》作为我国第一篇专门论述教师问题的文章,不失为一篇精湛的教育文献。《师说》全文虽不足六百字,韩愈却明确地阐述了教师的地位、职责及择师标准。后人在其教育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弘扬和阐发了韩愈的教师理论,推动了我国教育思想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为我们今天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了许多有益的思想和经验。

  韩愈师说启示一

  在择师标准方面,韩愈把教师是否有“道”做为根本标准。韩愈要求教师信守的是儒家之道,即统治阶级所宣扬的道,这是不足为法的。今天,择师的前提是取得国家认定的教师资格证书,取得教师资格证也只是教师的“入口关”;还要考虑是否“知足以为源泉,行足以为仪表”,“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是否能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否懂得友爱诚信等人类基本道德规范等等,这是现代意义上的道。因此,"道"是衡量教师的首要标准。在践行"道"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自己的言行,应做到以身作则。

  首先,古今中外的很多教育家,都不谋而合地主张教师要以身作则。我国孔子提出“身教大于言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提出“教者必以正”;董仲舒提出“善者为师,既美其道,有慎其行。”;陶行知也提出“以身作则”,“以教人者教己”,“要人敬的,必先自敬,重师首在师之自重。”,"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自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教师的急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来诱导学生。"这些教育家们问什么会如此重视教师的“以身作则”呐?因为教师的劳动具有鲜明的示范作用。《论语》论述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旧唐书》谈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汉代学者扬雄在《法言·学行》也中写道:"师者,人之模范也。"因此,教师的世界观、品德、生活习惯、以及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他的学生,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时刻以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十分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其次,从学生来说,教师以身作则的行为会起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是有思想的,而且就有很强的模仿性。在大多数学生心中,教师是自己仰慕的对象,就会关注、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学生的身上可以找到教师的影子,学生的心里有教师思想的印迹。所以,教师在随时随地得影响着学生。

  因此,无论是从古今中外的教育理论出发,还是从学生自身来说,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都应该提高自己的教师意识,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真正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应该做到,而且努力做到最好;不允许学生做的,自己坚决不做。

  韩愈师说启示二

  本文是韩愈所写的古代散文的典范。它论证了教师的职能,作用和从师而学的必要性,批判了士大夫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和影响,从而阐明了从师而问的道理。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此句说明了老师的作用。是的,每个老师都有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的职能。无论老师的地位显贵还是低下,年少还是年长,只要能掌握真理,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好老师。从而我想到了四川地震中用自己的身躯守护三个孩子的谭千秋老师,他可以称得上是人民的好老师,他不但为学生传道受业解惑也,而且将自己责任升华。当地动山摇的那一刻来临时,他不顾惜自己的生命,张开守护的翅膀挽救了三个孩子的生命。

  他是一位令人敬佩的好老师。学者,应该做到不耻下问。我们要学习古代圣人, “从师而问焉” 。学无止境,不耻下问。则会 “圣益圣” 。不能向士大夫那样“耻学于师”则会“愚益愚”。 有时,我们在学习遇到困难后,可能很难开口向别人请求帮助,然后问题就会越攒越多。最后就不知道从何解决了。所以为了避免问题的积攒,要做到平常不耻下问,把问题分散的解决。这样量的积累后就会有质的飞越,学习成绩就会有很大的提高。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确,三个人行走必定有一个会是我的老师。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必定会有些方面不如别人,所以大家在一起可以优势互补,耻学相师。所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每个人都可以作别人的老师,只是看你擅长哪方面了。《师说》这篇文章蕴含着许多从师问学的道理。

  作者韩愈想借此激励后人不耻下问的努力学习,同时也批判了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希望后人能够有所启发。

【韩愈师说启示】相关文章:

师说韩愈11-08

师说韩愈赏析10-28

师说韩愈原文11-07

韩愈师说讲解11-07

师说韩愈资料11-06

师说韩愈鉴赏11-06

韩愈师说拼音11-05

韩愈师说译文11-04

韩愈《师说》全文11-01

师说韩愈朗读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