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人物的巧转话题故事以及技巧

时间:2022-03-29 12:03:54 故事 我要投稿

中国古典人物的巧转话题故事以及技巧

  巧转话题的技巧。齐宣王一见到孟子就迫及待地问齐桓晋文称霸的事,来看看孟子是如何巧转话题。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古典人物的巧转话题故事以及技巧,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国古典人物的巧转话题故事以及技巧

  1、巧转话题的技巧。

  齐宣王一见到孟子就迫及待地问齐桓晋文称霸的事,说明他有称霸的企图,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中的二霸,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晋文公曾定乱扶周,破楚救宋,他们都是当时的霸主,因为他们的行事都不是靠仁政,而是凭武力,因此被儒家称为“霸道”。“霸道”与“王道”是相对立面的所以齐宣王问齐恒、晋文之事,也就是在问霸道之事。孟子的回答是“臣未之闻也”。

  孟子真的是不知道吗?当然不是,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博闻广识,怎会不知齐桓、晋文之事?很明显,孟子是要以“臣未之闻也”的回答,悄悄地、机智委婉地把话题岔开,把谈话引到自己力主的“王道”上来。抓住、迎合齐宣王想称霸的心理,巧妙的转换话题的技巧,不留任何的破绽,引人入彀,可谓一绝。

  孟子善于抓住齐宣王的心理,巧转话题,孟子是思想家、散文家,在这里,也应是心理学家、哲学家。

  2、循循善诱的技巧。

  孟子巧转话题后,紧接着并不急着就去谈“王道”,而是来了个“欲擒故纵”,继而又机敏地从齐宣王怜惜牛的事实连类引发,肯定他有恻隐之心要施恩于百姓并不难做到,并批评宣王能恩及禽兽而功不至百姓,有鼓励,也有指责,这一推一拉的方法,迫使齐宣王道出真心话——自己不肯行王道是企图以武力称霸诸侯。

  得到齐宣王的真心话——“大欲”后,孟子才有条不紊地、从正反两个方面阐述了行霸道无异于“缘木求鱼”,以区区之齐,要战胜力量八倍于齐的各诸侯国,这和“缘木求鱼”在本质上是一样的;然后又举邹楚之战,说明行霸道是以小敌大,以寡敌众,以弱敌强,是自取其败。

  孟子有极其丰厚的学识、刚健的气质,机智的应变能力。他的论辩层层深入、逻辑严密、又打又拉、忽起忽落迂回曲折、跌宕起伏。孟子善于诱使对方顺着自己的思路走,从则面入手,虽千回百转,但其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宣扬王道,劝说齐宣王放弃霸道,施行王道。

  3、巧设譬喻的技巧。

  比喻这种修辞格,是文学语言的重要的表达形式之一。在议论性的文章中,比喻用得好,将使文章既具有生动的直观性,又能够很好的揭露事物的本质,能够将难以说明白的道理变得易于表达,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明白。

  有人统计过,《孟子》一书共261章,其中,有93章都使用了比喻,数量多达159处,汉代赵歧对此评价甚高,他在《孟子题词》中说:“孟子长于比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如文中用“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而不见舆”这个比喻,来说明齐宣王施恩于百姓,不是做不到,是有能力做到而不想去做,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用“挟泰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这两个比喻,形象地对比出前者是绝对做不到的,而后者是绝对做得到的,而且不过是举手之劳;用“天下可运于掌”这个比喻,具体形象地说明了要称王天下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儿;用“缘木求鱼”来比喻,说明齐宣王以霸道求统一天下,是犯了方向性的错误,要以区区之齐去战胜八倍于自己的各诸侯国,是多么愚蠢的事呀,绝对是徒劳无功的。

  需要指出的是,孟子的这些比喻,并非真实存在,而是用心良苦、精心构制的,且多带有寓言性和夸张性。但却并不会给人一点虚假之感,而是更能显示道理之真、情事之实,可敬可佩!孟子这些比喻生动形象、妙趣横生,表现了孟子高屋建瓴、游刃有余的过人的游说本领!

  4、排比铺陈的技巧。

  除巧设比喻外,排比铺陈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更是《孟子》高超的论辨艺术精华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文中大量运用排比句式,而且单句和排比名句错使用,铺张扬厉,纵横驰骋,如天马行空,自由奔放,又如滔滔江河,气势浩然,波澜壮阔。

  “同范围同性质的事象用了结构相似的句法逐一表出,名叫排比”(陈望道《修辞学发凡》)。排比可以突出思想、加强感情,并能增强说理的力度和文章的气势。

  如,“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这一组排比句,则是不厌其烦地揣度齐宣王的心思,既扩充了文章的内容,又使齐宣王为自己已有如此奢侈的生活却不还不满足而羞愧,进而去反省自己,并使得孟子能很顺利地表达了自己的主张——“民贵君轻”,不要再“欲辟土地”,应“推恩”及民,“保民而王”。

  “为然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为不用恩焉。”这组排比句,是结论性的,它以不可辩驳的的气势,说明了“不能”与“不为”是有区别的。说明齐宣王没有“推恩”及百姓,没有施行“保民而王”,实质上是“不为”。这组排比把难说也难懂的道理,很轻松自然地阐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今王发政施令,使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这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这一组排比句,从“仕者”、“耕者”、“商贾”和“天下之欲诉其君者”四个方面全方位地展示了“政施仁”的好处,为齐宣王勾勒了一幅诱人的“保民而王”的“远景规划图”。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这一组排比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小农生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恬静和谐的景象,也就是被后来人们称为的“孟氏理想社会”,虽然这只可能是“理论性的社会性”,在战国时代是不可能变为现实的,但在思想、情绪上对齐宣王是极具诱惑力、感染力的。

  《孟子》中的排比,整散结合,形成参差错落之美,声调铿锵,富于音乐美,既能对文章内容进行拓展,又突出其思想,强调其感情,使文章气势磅礴,文采裴然,“言虽尽而意无穷”。

  孟子是先秦散文大家,也是一位有名的雄辩家,他雄辩的口才、犀利的笔锋、奇异的思维、机智应变的能力,是很值得研究的。孟子以其思想的博大、政治的精通、现实精神的坚强和雄辩的口才,雄居“亚圣”之位;孟子,不仅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的代名词,而且在某种意义上,孟子成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旗帜;研究孟子,我们不仅要研究其政治思想,还要学习其光耀千古的论辨艺术。

【中国古典人物的巧转话题故事以及技巧】相关文章:

中国古代爱国人物故事11-20

韩信巧借洪水计的故事10-23

王勃转原文以及参考答案解析10-24

爱国人物的故事12-01

励志人物故事07-11

苏轼人物故事03-22

范仲淹的励志人物故事12-24

余光中的诗:中国情结以及乡愁有关11-01

以牙还牙励志人物故事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