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池古诗译文及赏析

时间:2022-07-21 09:15:13 古诗 我要投稿

小池古诗译文及赏析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池古诗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小池古诗译文及赏析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注释

  泉眼:泉水的出口处。

  惜:珍惜,爱惜。

  细流:细小的流水。

  照水:映照在水里。

  晴柔:晴天柔和美丽的风光。

  小荷:刚长出的嫩荷叶。

  尖尖角:刚出水面还没有展开的嫩荷叶的尖端。

  头:上方

  [翻译]

  1、泉水从泉眼静静地流淌出来,那么细小,好像泉眼爱惜它,舍不得它流走似的;岸边的绿树把阴影映洒在水面上,似乎是喜爱那一池晴和柔美的碧波。新长出的荷叶还卷着,刚刚在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早就有一只蜻蜓轻盈地立在上面,不愿飞走。

  2、小泉无声像珍惜泉水淌着细流,映在水上的树阴喜欢这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鲜嫩的荷叶那尖尖的角刚露出水面,早早就已经有蜻蜓落在它的上头。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曾任太常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尚书左司郎中兼太子侍读、秘书监等。主张抗金,正直敢言。宁宗时因奸相专权辞官居家,终忧愤而死。诗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称南宋四家。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自成一家,时称“诚斋体”。其词风格清新、活泼自然,与诗相近。其中两首《昭君怨》是其最著名的词作,尤其是第二首短短四十个字却描摹了“舟、花、香、水、雨、声、梦、荷、珠、烟、水银、清波”等等或真切清新或飘渺空灵的虚实景物,可谓万丽纷呈,意象万千,共同造筑了引人入胜之人间佳境,真是令人不禁倾倒、欣然神往。

  [赏析]

  这首诗描写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

  开头“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两句,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小巧精致、柔和宜人的境界之中,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明暗斑驳,清晰可见。一个“惜”字,化无情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为爱惜涓滴,才让它无声地缓缓流淌;一个“爱”字,给绿树以生命,似乎它是喜欢这晴柔的风光,才以水为镜,展现自己的绰约风姿。

  三、四两句,诗人好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师,用快镜拍摄了一个妙趣横生的镜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时序还未到盛夏,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立在它的上头。一个“才露”,一个“早立”,前后照应,逼真地描绘出蜻蜓与荷叶相依相偎的情景。

  杨万里写诗主张师法自然,他对自然景物有浓厚的兴趣,常用清新活泼的笔调,平易通俗的语言,描绘日常所见的平凡景物,尤其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及稍纵即逝的变化,形成情趣盎然的画面,因而诗中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内容拓展:  

  小池古诗赏析练习

  杨万里《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这首诗写了_______、树阴、_____、_______四种景物,并用______、爱、_____、______四个动词,把四种景物刻划得生动形象,充分赞美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美丽景色。

  2.一二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尖尖角”三个字用得很新鲜,形象传神地绘出了___________的形态,增添了这幅图画的生机。

  4.“小荷”两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现多用来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泉眼、小荷、蜻蜓;惜、露、立;初夏时节荷花池塘

  2、运用拟人,使无意化为有情,把读者引入一个精致、温柔的境界,饶有情趣。

  3、含苞待放的小荷蓓蕾

  4、多用说明某人的才华刚刚表露出来,就得到赏识。

【小池古诗译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小池古诗原文、译文及赏析08-10

古诗小池赏析07-27

小池古诗注释及赏析06-12

竹石古诗译文及赏析03-22

《锦瑟》古诗译文及赏析12-05

古别离古诗译文及赏析11-17

杜牧《清明》古诗译文及赏析03-22

咏鹅古诗译文及赏析05-06

《画》古诗原文译文及赏析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