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材古诗文

时间:2020-11-30 16:50:09 古诗 我要投稿

高中语文教材古诗文

  梳理高中语文教材所选古诗文,会发现,月意象出现的频率非常高。月亮作为客观世界中存在的一种常见的自然景物,为什么会备受文人雅士青睐呢?月意象的介入参与会起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呢?带着这些问题,笔者仔细阅读了教材中的诗文以及其它相关典籍资料,微有收获。

高中语文教材古诗文

  在历史、文化的传承、发展过程中,月亮经过一代代文人雅士的修饰润色,形成了它独特的价值取向和美学意义:

  (一)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两者极为相似。青楼君去后,明月为谁圆?(罗邺《秋别》)由月圆而人不圆(团圆)生出感慨;不堪分袂后,残月正如钩。(唐求《邛州水亭夜送顾非熊之官》)诗人为什么面对一钩残月会产生不堪的感觉呢?恐怕是残月唤起了他的孤独意识所致。

  (二)月光清冷,与人的凄凉心情颇为相似。诗人喜欢引入月亮加以渲染、烘托离愁别绪。天长杳无隔,月影在寒水。(王昌龄《送李十五》)以寒水里的月影来衬托离人的孤寂情怀。

  (三)月亮与人能共存于同一时空,成为旅人的伴侣,为旅人解闷消愁。峡里闻猿叫,山头见月时。(李白《送友生游峡中》)夜行峡中闻猿清啼,免不了要起羁旅之思,但幸有山月相照相随,总算给人一点慰藉。

  (四)月亮可以作为传情的媒介,因为分隔两地之人都能见到天上明月,所以寄情于月。吴洲如见月,千里幸相思。(李白《送张舍人之江东》)月中有诗人寄寓的情意在,友人一旦见月,便感知到了诗人的情意,从而激发起对诗人的思念。

  (五)月亮能够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减轻因分离造成的痛苦。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不管身处何地,苍穹之下只有一个月亮,月亮是两人共同的朋友,共同的寄托。

  (六)月亮温和、柔顺,给人以归附感。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寓动于静,勾画出一幅富有情趣的幽雅静谧的美丽图景,让人生发出身处其中该有多好的感慨!

  如此等等,可见月意象的存在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诗文的内容。下面拟从营造意境和传达感情两个方面对高中教材中出现的月意象作一个简要的分析。

  一、营造意境

  (一)宁静、美好之境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皎洁的月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影子,星星点点,特别的明净、清幽,在这样的月光下,在这样的氛围中,即使是劳动也变成了一种享受,所以浣女洗衣归来,渔夫下河捕鱼,具有诗情画意,此所谓人在画中游,人与自然和谐的融为一体,这样的宁静、美好之境,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向往不已。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月光临水,湖水映月,人在天上飞,影在水中游,月人合一,月亮成了诗人梦游的唯一伴侣,也是最亲密的朋友(诗人一向视月为友,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便是最好的例子),亲切、温馨之情溢于言表。所以,月不仅交代了诗人梦游的时间,还营造了一种美好、温馨的意境。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苏轼《赤壁赋》)

  七月既望,诗人泛舟游赤壁,冰清玉洁的月亮缓缓地升上天空,那茫茫的雾气、茫茫的江水、茫茫的.夜空,在月亮银辉的浸染下,显得浩瀚无边,浑然一片,一幅秋江夜月美景顿时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心旷神怡。

  (二)冷寂、伤感之境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清冷的月光,浸在茫茫的江水之中,又被秋风吹碎,反射向无尽的苍穹,两岸的枫叶荻花也在秋风中瑟瑟发抖,满目凄凉,此情此景,主客惨将别,友人近在眼前却又即将远在天边,怎能不让人伤感呢!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一曲终了,所有的一切都陶醉了,所有的一切都停止了,月亮也仿佛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之中,静静地把月光洒在江面上,泛出点点白光,随着波纹闪闪而动,与曲调余韵相互应和着,一同营造出曲终之后的冷寂之境。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这几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情景,遥想不久之后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

  ,客情之冷落

  ,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

  廿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扬州慢》)

  月儿悄无声息,沉浸在冰冷的湖水中,随波荡漾,天上地下合成一个凄冷森然的画面,从前的热闹喧哗、欢歌笑语,一去不返,冷落凄凉,令人伤怀!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半轮残月,仍悬挂于茅店的屋顶之上,冷冷的清辉伴随着早行旅人的脚步踏上征途,如此,与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霜等景勾画出一幅凄清有致的商山早行图,表现出寂静的山村所特有的气氛。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杜甫《咏怀古迹》)

  月光照耀下的茫茫大漠,传来玉佩的清脆声,明妃王昭君的魂魄幽幽归来,然而归魂终属空归、枉归。生前失宠,死后无依,离家去国,遗恨绝域,写来凄极、怨极。

  (三)阔大、磅礴之境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怀》)

  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江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岸上星垂,原野广阔;舟前月涌,大江东流,形象而细致地描绘了江上的夜景

  。

  星垂、月涌是以细腻写阔大,塑造了一个宏阔非凡、宁静孤寂的江边夜境。

  (四)永恒之境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也。(苏轼《赤壁赋》)

  水虽东流长逝,但川上之水仍源源不断;月虽有圆缺盈虚,周而复始,但月亮还是千古不变的那个月亮。天地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没有尽头,是上天赐予我们的无尽宝藏,我们应该抛却功名利禄,享受大自然所给予的美丽景物,陶醉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追求一种精神上的解脱。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亦即此意!

  二、传达感情

  (一)离别感伤之情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春花争艳,秋月高悬,本是自然界中难得的具有季节特征的美景,然而在词人的眼中,这些却成了打开他记忆和感情闸门的导火线,花儿无情地一次又一次地盛开凋零,月儿无情地一次又一次地升起落下,让他的亡国噩梦一次又一次地浮现,让他的美好憧憬一次又一次地破灭,让他的脆弱心灵一次又一次地受到打击,让他的精神一次又一次地面临崩溃,其苦之深,其愁之重,让人不禁掩卷而泣。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作者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该是柔肠寸断了吧?推己至人,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谓用心良苦。这番痴情苦心实可感天动地!

  (二)怀古伤今之情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

  临照过六朝豪华之都的旧时月

  见证了这里的彻夜笙歌、纸醉金迷、欢乐无尽。然而曾几何时

  ,富贵风流,转眼成空

  。如今只有那

  旧时月仍然从秦淮河东边升起,来照着这座空城,在夜深的时候,还过女墙来

  ,依恋不舍地西落,真是多情!这里并不只是发思古之幽情,诗人感慨深沉,实寓有引古惜兴亡之意。诗人通过明月这一意象,深寓着对六朝兴亡和人事变迁的慨叹,悲凉之气笼罩全诗,读之怆然。

  (三)狂放愤激之情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酒》)

  得意须尽饮,尽饮须对月,这样才有氛围,才有情调。月亮是诗人的知己,所以只有在空旷高洁的月色下,诗人才能毫无顾忌地纵情豪饮,醉眼望月,如此,狂放之态飘然而出。然而,狂放之中却又流露出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极大不满和愤激之情,月是唯一的听众,也是最好的见证人。

  (四)无奈苦闷之情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面对着险要壮阔的三国赤壁,联想到周瑜的少年得志雄姿英发,而自己却一再受挫早生华发,诗人苦闷之极,却苦于找不到倾诉的对象,只有向江月一吐胸中块垒,倾诉壮志难酬的失落,与月亮同欢同乐,随月亮同起同落,一起融于无尽的宇宙。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月亮作为一个常见意象,一直受到文人们的喜爱,是有着深层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的。它的介入参与,塑造了许多纯美的形象,营造了许多凄美的意境,给了中国文人无数的感伤、无数的慰藉,也给中国文学增添了无限的色彩、无限的光辉。

【高中语文教材古诗文】相关文章:

最新高中语文古诗文阅读答题技巧11-16

苏轼相关古诗文11-30

河中石兽古诗文06-28

《采薇》古诗文赏析12-19

韩愈塑像的古诗文11-24

《定林》古诗文阅读11-20

长恨歌古诗文02-17

《乡愁》教材理解06-01

李清照的古诗文摘录04-15

赠汪伦古诗文鉴赏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