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的艺术特色

时间:2022-12-08 11:29:22 归园田居 我要投稿

归园田居的艺术特色

  《归园田居》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的组诗作品,共五首(一本作六首)。第一首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农村生活的舒心愉快,流露了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表达了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归园田居的艺术特色,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归园田居的艺术特色

  陶渊明是一位擅长写山水田园类诗篇的诗人,他所围绕的主要思想是融入自然,热爱自然。他所写下的诗篇,词藻虽然不华丽,但是通篇追求的是自然之美,他的诗最大的艺术特点就是追求真理、回归真实与自然。通过学习陶渊明的诗篇,可以读懂诗人内心的恬淡自然和淡泊名利的心境,陶渊明注重享受生活中的乐趣,具有宽广的胸怀和悠然的脱俗心境。

  1.田园风情的诗意文化

  大多数诗人都对田园生活充满一定的向往,追究其根源,他们的这种心境与他们所处的历史背景有关。归园田居的作者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期,当时东晋时期的政治极其腐败,封建王朝的统治阶级政治纠纷层出不穷。寒门难出贵子是非常符合东晋时期的政治格局,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庶族寒门,在当时皇权贵族掌握的政治局面中,是丝毫没有地位的。于是迫于世俗的无奈和内心的追求与向往,陶渊明走向了归田的道路,从此归隐于山水之间。归园田居就是这个时期写下了大量的优秀诗篇,在《归园田居》一诗中,作者将官场比作尘网,生动描绘出官场的生活既拘束又黑暗。自从解甲归田之后,诗人非常享受田园生活的乐趣,纵情于大自然的怀抱,渴望没有官场纷扰的生活。

  2.淡泊和谐的审美理想

  2.1追求和谐的审美理想

  从《归园田居》中我们能充分体会出诗人淡泊和谐的审美理想,这也是陶渊明田园山水诗篇的主要特点之一,淡然自足的情感倾泻,浑若天成的框架模式,组合成了山水田园的自然意境。陶渊明的每首诗中都能领略出追求和谐的审美理想,他以淡泊名利的心境,恬淡闲适的生活状态,将生活中的本来模样呈现给读者。拉近了诗人与读者的心灵距离,同时又宣扬了淡泊名利追求自然的生活理念,给予读者对生活的真切向往,诗人渴望生活在美好的大自然中,希望寄身于山水田园之中。在《归园田居》一诗中,我们可以忘我的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风光和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从中获得灵魂的陶冶。陶渊明远离官场,经过长时间的心灵沉淀,他用一种客观而真诚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丝毫不矫柔造作,当日在官场上的浮躁之气,如今也变成了恬淡闲适的生活法则。

  2.2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一句话写的妙不可言,词藻不算华丽,简言意赅,将作者脱离官场复得自然时的心境描绘的淋漓尽致。“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描绘出了作者归隐深水之间后,恬淡释然的'田园生活,远离了官场的喧嚣,摆脱了名利地位所累,将大自然的风光尽收眼底。归园田居其三,生动的描绘出了作者摆脱官场之后的自然生活风貌,虽然田园的生活贫苦,但是相比于糜烂的官场生活,陶渊明更倾向于沉醉于山水田园之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二者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充分写出了诗人心态的平静和淡然,虽然早出晚归的农耕生活劳累于身体,但是心灵的自由一直支撑着自己,这一切只求顺应自己的心愿,充分表达了陶渊明内心的质朴与纯真。“带月荷锄归”为整首诗营造了自然和谐的氛围,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诗人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诗人享受现在融入大自然的生活。

  3.丰厚绵长的艺术特色

  3.1恬淡自然的艺术特色。

  《归园田居》具有丰厚绵长的艺术特色,陶渊明的田园诗贴合于恬淡闲适的农家生活,诗歌中的意象名词通通是取自于,通篇结构简单,情感直抒胸臆。《归园田居》其三,简言意赅,将作者脱离官场复得自然时的心境描绘的淋漓尽致,深厚的写作功底将所表达的意思表达的淋漓尽致。陶渊明远离官场,经过长时间的心灵沉淀,所写出的诗篇大多都具有恬淡释然艺术特色,他用一种客观而真诚的态度去面对生活,用真诚的语言写下无数优秀田园诗篇。虽然早出晚归的农耕生活劳累于身体,但是心灵的自由一直支撑着自己,这一切只求得顺求自己的心愿,远离喧嚣官场的生活格外恬淡闲适,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虽有农耕劳累于生活,但心中无比舒适,一切只愿问心无愧。

  3.2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

  陶渊明的诗看似平淡无奇,但其中蕴含的现实意义确是深远,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通篇结构简单,情感直抒胸臆。陶渊明的诗篇主旨在于表达自己的内心真实想法,叙述自己的生活经历不过是为了营造一种必要的情感氛围。诗人非常享受田园生活的乐趣,纵情于大自然的怀抱,渴望没有官场纷扰的生活,这些情感与诗人本身的写作功底相结合,著作出一篇篇优秀的山水田园诗篇。《归园田居》整首诗营造了自然和谐的氛围,描绘出诗人摆脱喧嚣的官场生活后的开阔心境。

  组诗赏析

  这组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从而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出劳动者的喜悦;同时又隐含了对官场黑暗腐败的生活的厌恶之感,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组诗集中体现了陶渊明追求自由、安于清贫、隐逸山野、洁身自好、远离官场、超脱世俗的美好情操。陶渊明写“归园田居”其实是写作者自己理想的故居。

  《归园田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所以是如此,不仅在于每首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来贯穿这一组诗篇的。诗中虽有感情的动荡,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是辉映全篇的。

  陶潜《归园田居》翻译赏析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曾任东晋大司马,父祖均曾任太守一类官职。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渊明八岁丧父,家道衰落,日渐贫困。曾几度出仕,任过祭酒、参军一类小官。四十一岁时弃官归隐,从此躬耕田园。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清陶澍注《靖节先生集》是较好的注本。

  [注释]

  晨兴:早起。

  理:治理。

  荒秽:杂草丛生。

  带月:顶着月亮。

  荷锄:扛着锄头。

  道狭:道窄。

  沾:沾湿。

  但使:只要让。

  愿无违:不违反自己的意愿。

  [译诗]

  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杂草丛生,豆苗长得很稀。

  清晨我下地松土除草,星月下我扛着锄头回家歇息。

  草木覆盖了狭窄的归路,夜露打湿了我的粗布上衣。

  衣服湿了又有什么可惜,只求我那心愿至死不移。

  [赏析]

  这是一首烩炙人口的优美的田园诗。这首短诗十分细腻、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对农田劳动生活的体验。“种豆南山下”与“采菊东篱下”有着同样的韵律,但韵味各异。采菊是漫不经心的,而种豆则是十分认真的。采菊时不经意地抬头,见到的是幽幽南山,与诗人当时宁静适意的心情十分和谐;而豆种下后经意观察豆苗长势,看见的是稀疏的豆苗。豆长得不好,显见种豆人不在行,不过,在陶渊明来说,有这样的成绩也觉满足了,这是一种诙谐的心境。我们可以想见诗人看着田中的豆苗和杂草时自嘲的微笑。于是他只得起早贪黑地“理荒秽”了。“带月荷锄归”句写得极为精彩,极富情致:明月高挂天际,月影却伴着他——荷锄晚归的“老农”。辛苦的劳动化作无限的生活乐趣。夹道而生的茂密的草木,沾湿衣裳的露水,都使这劳动的生活增添了生气。

  诗的最后一句,“衣湿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使这首田园诗不止停留在对劳动乐趣的体味上,更进一步点了题。种豆长草也罢,早出晚归也罢,夕露沾衣也罢,都在所不惜,只要趁了心愿就好。这“愿”是什么呢?就是找到了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它很有些象古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自然生活。在当时政治上一片黑暗的东晋时代,能有这样一种自然宁静的生活是使诗人感到无限欣慰的。

  这首诗的“种豆南山下”两句,可以说是用了典故。《汉书·杨恽传》:“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倾豆,落而为箕。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但是,陶渊明用典,使人简直不以为他在用典,这是用典的高明之处。这种用典使典实所包含的内容与作品内容完全融合了。作品既因用典而使诗句的含蕴更为深远,又不因用典而使诗句失去真淳的情意。这也就是陶诗既清淡而又不失典雅的缘故 。

  《归田园居》共五首,作于辞彭泽令归隐田园的次年(406)。是年, 陶渊明四十二岁。陶二十九岁初仕,始终不得志,几仕几隐,自从彭泽弃官归隐,便再未出仕。这首诗抒写了诗人归田后的欢悦心情,描绘了和平怡静的农村景物,表现了诗人摆脱官场羁绊后的闲情逸趣,从侧面批判了现实的污浊和黑暗。是诗人对自由欢乐生活的热烈追求。

【归园田居的艺术特色】相关文章:

分析归园田居的艺术特色03-15

归园田居的艺术特点10-13

归园田居09-09

归园田居说课稿11-04

《归园田居》反思11-03

归园田居教案06-10

归园田居赏析06-02

《归园田居》的意境08-27

归园田居散文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