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分析

时间:2020-09-08 18:06:45 归园田居 我要投稿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分析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是陶渊明的名篇,对了解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来说是很重要的篇目。下面是yjbys小编分享的《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分析,更多内容请访问(www.ruiwen.com/wenxue)。

  第一联:“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开门见“山”,写在南山(作者家乡的庐山)山脚下种豆,但擅长写诗撰文的作者,耕种技术还不是很到家,地里杂草茂盛,豆苗却寥寥无几。这种情况下,作者这样的农夫当然得努力除草了。这一联在逻辑上为下面描写早出晚归作了铺垫。

  第二联:“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有了首联的铺垫,这一联所写的起早贪黑除草的内容就理所当然。兴,即兴起,就是起床。理,清理,就是清除。荒秽,形容词作名词,指豆苗里的杂草。秽,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带,通“戴”。带月,即披星戴月。如果不从通假角度考虑,那是别一种境界,可以视为是比拟手法,作者仿佛将月亮视为自家所有,耕作归来,可以带着回家。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这一联具体描写辛勤除草。归,好像与“秽”押韵,这是现代汉语读音给我们的感觉,其实,“秽”在古诗韵中属于去声的十一队,与上平声五微韵部相去甚远。我们朗读时只管将都属于上平声五微的对句末字的“稀” “归”“衣”“违”念得稍重稍长些,就能明显体味到其韵味。

  第三联:“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紧接上句的意思,写“带月荷锄归”一路上所遇到的情况:道路狭窄,路上野草丛生,路旁树枝交叉,已经一更或二更天了,野草与树枝上的露水沾到了诗人的衣裳。这样的生活虽然辛苦,但比起先前在官场上要低声下气不得开心颜比起来,现在无官一身轻,心里还是高兴的。对于读书人来说,这种生活别开生面,或许是一种新的“享受”。朗读时最好带着一种欣慰的语气。

  第四联:“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联的首字,是上句的末字,这种修辞方法叫顶真。这种句子形式更加顺口,更便于背诵。出句的末字“惜”,按现代汉语看,韵母与上联末字“衣”的韵母相同,但在古诗韵中,“衣”字属于入声十一陌,与全诗的韵脚上平声五微相去也甚远。“夕露沾我衣”,但“衣沾不足惜”,为什么?因为自耕自作,自食其力,这种生活,正是作者乐意享受的。句中的“愿”字,点明了这首诗歌以及整组诗歌的主题思想。

  小结:全诗外形像五律,但实质不是律诗,只是一首一般意义的古诗。粗看好像不是一韵到底,却实实在在押的是古诗韵中上平声五微韵部,押韵押得非常严整。顶真的句子也帮助读者记诵。注意思路的发展与内容上的联系,也能有效地记忆与背诵。

  拓展阅读:《归园田居》教后感

  《归园田居(其三)》是陶渊明的名篇,对了解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来说是很重要的篇目。在设计教学步骤的过程中,我想把这首诗歌作为田园诗歌鉴赏的一个范例来讲,让学生通过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比如从“炼字”的角度,通过分析意象特点,感受诗歌中田园风光美的意境,或是体会诗人借写景句抒发的情感来掌握整首诗歌。

  记得有位前辈曾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师生情感交流与互动的过程。所以我在课堂中特别注重诵读教学,情感教学。

  反思一:关于教学目标的'完成

  学生学习古诗,往往不知从何入手,更不知用什么方法去学习。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根据新课标对学生学习古诗的要求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将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五个会”,即会朗读、会理解、会欣赏、会背诵、会默写。但上完课后,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内容的设置容量稍为多些,课堂上没有完成最后的“会默写”这个任务。

  反思二:关于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归园田居》上课时间为一课时,主要训练学生的感知能力和探究能力,在上课的过程中,基本能按照自己预设的教学思路进行讲授,但课堂的重点在鉴赏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鉴赏诗句和描绘整体画面对学生来说是有相当难度的。如果学生无法准确赏析描绘诗中所呈现的画面,或是想象不足或流于翻译诗句,不一定能鉴赏出田园风光的美。整节课,在会朗读,会理解的基础上,应要带领学生理解荷锄”中“荷”、“长”字等字的读音,也指导学生理解了古诗字词的意思,如“荒秽” “带”“但”等字词的意思。在“会背诵、会默写”层面上,在注重了学生对知识的积累训练。这些教学环节的进行,使学生的古诗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

  反思三:学生有了情感的体验。

  教学中,我把诗歌中的语言美、意境美等的欣赏作为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的学习中,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他们在品析中得到了情感的体验。

  这一节课,虽然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的学习也比较积极主动,但课堂容量少了一些,比如拓展阅读虽然有了安排,但远远做得不到位;诗歌的相关习题也没进行专门的训练;对于诗人当时的田园生活场景想象的训练时间也过少等。这些缺失值得我认真思考与改进。

  这一节课虽然已成为过去,但是,我会从这一节课中汲取经验与教训,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不断进步。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分析】相关文章: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06-16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05-31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10-27

归园田居陶渊明种豆南山下06-30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教案06-03

《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实录05-29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教学05-19

《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赏析11-28

《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教案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