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扬范仲淹爱国的诗句

时间:2023-11-06 13:28:21 宜欢 范仲淹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赞扬范仲淹爱国的诗句

  范仲淹是当时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官至副宰相。他了解民间疾苦,深知宋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存在问题,主张革除积弊,但因统治集团内部守旧派反对,没能实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关于范仲淹爱国诗句,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赞扬范仲淹爱国的诗句

  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朝代:宋代|作者:范仲淹|类型:宋词三百首

  作者介绍范仲淹 朝代:宋代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岳阳楼记》。

  译文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风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悠扬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眼泪。

  注释

  ①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②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③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④边声:边塞特有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声音。

  ⑤千嶂:绵延而峻峭山峰;崇山峻岭。

  ⑥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⑦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一种乐器。

  ⑧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⑨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赏析

  他是著名文学家。这首《渔家傲》是他代表作,反映是他亲身经历边塞生活。古代把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之间交界地方叫做“塞”或“塞上”、“塞下”。这首词所说塞下,指是北宋和西夏交界陕北一带。

  从词史上说,此词沉雄开阔意境和苍凉悲壮气概,对苏轼、辛弃疾等也有影响。

  任何一首诗词审美价值,是由多种艺术功能构成。这首《渔家傲》并非以军事征战为题材,而是写边塞将士对家乡怀念,因之不能生硬地用政治尺度来衡量,而应该用艺术尺度来衡量。它艺术功能、艺术力量,在于抒情写景,但即使从政治上要求,此词意义也并不消极。“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正是这首词最本质思想亮点。燕然山,即今之杭爱山。后汉时,将军窦宪追击匈奴,曾登上燕然山刻碑(勒石)纪功。词中霜雪满头老将军,已擦干思乡之泪,在恋家与报国矛盾中,他是以戍边军务为重。他尽忠职守,不建功勋于边陲,虽有时思乡心切,也是不打算归去。

  词上阕侧重写景。秋来风景异,雁去无留意,是借雁去衡阳回雁峰典故,来反映人在塞外思归之情。思归不是因为厌弃边塞生活,不顾国家安危。而是边防凄厉号角声以及周遭狼嗥风啸声,令人心寒。更奈何日落千嶂,长烟锁山,孤城紧闭,此情此景甚是令人怀念故乡温馨。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一个长期戍边老将,惦念亲人和家乡也是很自然。“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此句写得最成功,仅10个字便勾勒出一派壮阔苍茫边塞黄昏景致。

  写景是为了抒情。因此下阕一开头就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浊酒,本是乳白色米酒,这里也暗喻心情重浊。因为思归又不能归以致心情重浊。“归无计”,是说没有两全其美可能性。正在这矛盾心绪下,远方羌笛悠悠,搅得征夫们难以入梦,不能不苦思着万里之遥家乡,而家乡亲人可能也在盼望白发人。“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10个字扣人心弦,写出了深沉忧国爱国复杂感情。

  这首《渔家傲》不是令人消沉斗志之词,它真实地表现了戍边将士思念故乡,而更热爱祖国,矢志保卫祖国真情。范仲淹曾在《岳阳楼记》一文中,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崇高精神。词中白发老将军,正是这种崇高精神生动写照。黄蓼园说它“读之凛凛有生气”,倒是深得其旨趣。

  作者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今属江苏苏州)。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因母谢夫人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权知开封府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宋夏战争爆发后,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的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对宋夏议和起到促进作用。西北边事稍宁后,宋仁宗召范仲淹回朝,授枢密副使。后拜参知政事,上《答手诏条陈十事》,发起“庆历新政”,推行改革。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自请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享年六十四岁。宋仁宗亲书其碑额为“褒贤之碑”。后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魏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至清代以后,相继从祀于孔庙及历代帝王庙。

  范仲淹文武兼备、智谋过人,无论在朝主政、出帅戍边,均系国之安危、时之重望于一身。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虽只推行一年,却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其文学成就也较为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赞扬范仲淹爱国的诗句】相关文章:

范仲淹的诗句11-07

赞扬母爱的诗句04-08

范仲淹的诗句3篇11-09

赞扬梅花品格的诗句09-14

关于赞扬母亲的诗句04-12

有关赞扬夏至的诗句06-06

范仲淹的著名诗句收集04-09

赞扬夏天的美景的诗句集锦09-25

爱国的诗句09-16

爱国诗句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