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范仲淹写作手法

时间:2022-11-10 11:08:46 范仲淹 我要投稿

苏幕遮范仲淹写作手法

  苏幕遮勾勒出一幅清旷辽远的秋景图,抒写了夜不能寐、高楼独倚、借酒浇愁、怀念家园的深情。下面为大家分享了苏幕遮的赏析,欢迎阅读!

  苏幕遮·怀旧

  宋代: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写作手法赏析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此为列锦修辞格。列锦,即由几个名词或定名结构组合在一起,没有谓语,构成一种特殊句式,这种特殊句式经过读者对其语义的联想和补充形成一个画面,能起到写景、叙事、抒情的作用。碧,摹绘云色。黄,摹绘叶色。“碧”“黄”二字,总括秋色,读之便觉气象万千,心胸开阔。翠,摹绘水波色,翠绿。“波,波”句间顶针。“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用典修辞,典化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烟本呈白色,因其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寒”字突出了这翠色的烟霭给与人的秋意感受。

  “山映斜阳天接水。”此句摹状夕阳照着山头,远处水天相接的景象。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点出所状者乃薄暮时分的秋景。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芳草无情,拟人。(故乡)更在斜阳外,省略“故乡”。“芳草”用典,典化《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常暗指故乡,因此,这两句有感叹故乡遥远之意。天、地、山、水通过斜阳、芳草组接在一起,景物自目之所及延伸到想象中的天涯。“更”,不仅加重了语气,而且含着深深的感情。蕙风词话:“善言情者但写景,而情在其中。”到这里已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也隐寓其中。埋怨“芳草”无情,正可见作者多情、重情。“外”字在这里有一直向远处延伸,直至苍茫不见的感觉,也体现出意境的高远。

  “黯乡魂,追旅思。”黯乡魂,想念家乡,黯然销魂。化用典故。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黯,摹状。心情沉郁。追,紧随,可引申为纠缠。旅思,旅居在外的愁思。思,心绪,情怀。“乡魂”与“旅思”是避复修辞。都是说自己思乡的情怀黯然凄怆,羁旅的愁绪重叠相续,并上下互文对举,带有强调的意味。主人公羁泊异乡时间之久与乡思离愁之深自见。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用典修辞,典出《草堂诗余正集》引明人沈际飞评云:“人但言睡不得尔,除非好梦。”迭字“夜夜”,意为每夜。“除非”为排除修辞,使“反言愈切”(沈际飞评语),强调舍此而别无可能。“夜夜除非”,“除非夜夜”的`倒装。只有在美好的梦境中才能暂时泯却乡愁。但天涯孤旅,“好梦”难得,乡愁也就暂时无计可消除了。

  “明月楼高休独倚。”休,不要,表否定。“明月”承上片的“斜阳”,时间已经从傍晚挨至夜晚。“楼高”“独倚”点醒上文,暗示前面所写的都是倚楼所见。这样写法,不仅避免了结构与行文的平直,而且使上片的写景与下片的抒情融为一体。这里关键一个“独”字。明月倚楼,固然可以远望,但再望也望不到家乡和所思念的人;何况一个人“独倚”,会更增加惆怅。更深一层写出了乡思之苦。“明月楼高“也顺承上文的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皎皎,反而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不由得发出“休独倚”之叹。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摹绘思乡心切的情态。同时也是用典修辞,典化李白诗“举杯消愁愁更愁”,但又突发奇想,用一段“愁肠”把“酒”与“泪”巧妙联系起来,弥漫着苍凉之悲。这真是欲遣乡思反而更增乡思之苦了。意新语工,设想奇特。

  范仲淹这首《苏幕遮·怀旧》词艺术手法特点鲜明,写景则是层层有序,由上而下,由近而远,在一个广阔的空间里,引出乡思离情;抒情却是迂曲往复,曲折多变。乡思离情,始终无法排解。清邹祇谟《远志斋词衷》云:“范希文《苏幕遮》一阕,前段多入丽语,后段纯写柔情,遂成绝唱。”这首词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较大影响。元曲作家王实甫的《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直接化用这首词的起首两句“碧云天,黄叶地”,改为“碧云天,黄花地”,衍为曲子,同样极富画面美和诗意美。

  拓展:范仲淹简介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谢夫人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权知开封府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宋夏战争爆发后,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的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对宋夏议和起到促进作用。西北边事稍宁后,宋仁宗召范仲淹回朝,授枢密副使。后拜参知政事,上《答手诏条陈十事》,发起“庆历新政”,推行改革。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自请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宋仁宗亲书其碑额为“褒贤之碑”。后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魏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至清代以后,相继从祀于孔庙及历代帝王庙。

  范仲淹在地方治政、守边皆有成绩,文学成就也较为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苏幕遮范仲淹写作手法】相关文章:

苏幕遮范仲淹09-23

范仲淹《苏幕遮》10-27

《苏幕遮》范仲淹11-22

范仲淹的苏幕遮11-22

范仲淹词苏幕遮09-25

苏幕遮翻译范仲淹09-24

苏幕遮范仲淹主旨09-24

苏幕遮范仲淹歌曲07-25

《苏幕遮》范仲淹主旨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