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导读

时间:2022-05-29 12:28:24 范仲淹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岳阳楼记》导读

  《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为重修岳阳楼写的。《岳阳楼记》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

《岳阳楼记》导读

  《岳阳楼记》导读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苏州吴中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中进士。仕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仁宗时,曾率兵镇守延安,抵御西夏,西夏不敢进犯,说他“胸中自有数万甲兵”。他做参知政事后。曾提出均田赋、修武备、减徭役、择长官等十条建议,因受当时保守派的反对未被朝廷采用。庆历四年(1044)被罢参知政事,离京出任邓州、杭州、青州等地方长官。后在赴颖州途中病死。死后,赠兵部尚书,赐谥文正。后人评说:在中国文学家中,有“出可为将,入可为相”的资格能力的屈指可数,而范仲淹当之无愧。

  岳阳楼,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开元四年(716),历任唐武后、中宗、睿宗、玄宗四朝大臣的张说被贬官至岳州(今湖南岳阳)。他在岳州西城门上修了一座城楼,因其在天岳山之南,遂定名为岳阳楼。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又为之改观。新楼增其旧制,楼壁上刻有《临洞庭湖》(孟浩然)、《登岳阳楼》(杜甫)等诗句。滕认为“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为著。”于是滕请名家作《洞庭晚秋图》,连同亲拟《求记书》一并寄好友范仲淹。范仲淹没辜负朋友之托,欣然动笔,写下了此千古绝唱――《岳阳楼记》。

  本文题目虽为“岳阳楼记”,但不是一般记叙性散文,而是一篇随情化景的写景抒情散文。因具有历史文化含义,故有学者名之日历史文化含义的散文。下面是从美学角度试对本文进行赏析。

  一、景物的动态美

  洞庭湖古称“云梦泽”。北连长江,南接湘、资、沅、澧四水,号称“八百里洞庭湖”。洞庭的意思是神仙洞府,可见其风光绮丽。今岳阳楼主楼旁边“怀甫”、“三醉”、“仙梅”三座辅亭之――三醉亭,据说是为神仙吕洞宾在此楼饮酒三醉之韵事而建。还有唐传奇《柳毅传》中洞庭君、龙女等人物形象,屈原的“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和柳禹锡的“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等诗句,无不给洞庭涂上了神奇而优美的色彩。而在赵宋王朝普遍患有“软骨病”的时势下。追求阳刚之气、推崇雄健之风的历史重任便自然落在范仲淹身上。范倡导对文风的改革:“国之文章,应于风化。风化厚薄,见乎文章。”因此,《岳阳楼记》描写的景物是何等壮美。

  请看:“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其中一个“吞”字不仅点明洞庭作为长江中游吞吐湖泊的特征,而且完全使之人格化了,“浩浩荡荡。横无际涯”从空间上写其壮美,其后者从时间上写变化。仅仅二十二个字就把“岳阳楼之大观”展示在读者面前。再看那气势万钧使人产生悲情的景象:连绵的雨纷纷漂洒下个不停,接连几个月不放晴,“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人和旅客都不能前行,“樯倾楫摧”:傍晚时分天色昏暗,老虎厉声吼叫,猿猴尖声哀鸣。这样的描写给读者的难道不是一种带有刚性、壮阔、浩大、雄奇色彩的动态美吗?

  二、语言的音乐美

  本文首段有一句:“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这里所指的“赋”是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节奏、韵律,兼具诗歌与散文的特点,在汉代特别盛行,以后或向骈文方向发展,或进一步散文化。假如你读到张衡的《归田赋》:“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王雎鼓翼,鸽鹧哀鸣。交颈颉颃,关关嘤嘤”,便会被这清新和美的“体物的文字”所吸引。从《诗经》到曹操的乐府诗(四言体特好),再到北宋大众化读物《百家姓》、《千字文》,四言体韵文有其独特的魅力。柳宗元在《乞巧文》中赞赋体语言为“骈四俪六。锦心绣口”。范仲淹在本文中运用赋体语言也不足为奇了。

  请读本文第四段:“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其中有对偶,也有借代,可谓极有文采;与上文张衡《归田赋》中韵律基本相同,读之如闻古筝或琵琶之声。悦耳动听。从总体看,韵散结合,有松有紧,这就构成节奏感。总之,本文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让人洗耳恭听的音乐美。

  三、结构的布局美

  本文全篇三百六十八字。分六段。第一段写这篇文章的缘由:应滕子京的嘱托,为新修岳阳楼而写记。其中一个“谪”字是关键,它贯穿全篇。第二段概述岳阳楼上远眺所见的洞庭湖的壮观景象,转入登临者的览物情怀,以引起下文。岳阳楼地处交通要塞,“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设问,简捷而自然地把文路拓展开去,引出下面洋洋洒洒的文字,足见先生谋篇布局之巧妙。

  第三、四段,一写迁客骚人之悲。是览物之情而忧者;二写迁客骚人之喜,是览物之情而乐者,作者用“若夫”引出景物描写,形象地描绘一个阴冷险恶的环境。如此的自然环境,我们不妨当作一种象征来看亦可。接着又用“至若”来衔接,描绘出洞庭湖与前者不同的春光明媚的动人画面。这两段布局相同,都是先写眼前看到的景,后写触景而生的情;写景部分,都是先写白天,后写晚上。与上文“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句互相照应。并深寓着中国古代“阴阳两极”的哲学命题,形象地昭示了人类社会及人生道路阴暗与光明的矛盾发展历程。这两段不是作者对洞庭湖的客观描述,更不是个人的即景抒情,而是作者代替“迁客骚人”设想出来的主观感受,以此作为其“览物之情”必有“异”的论据。正如二吴在《古文观止》中所论:“上写悲喜二段。只是欲起古仁人一段正意。”也就是说自“霪雨霏霏”之景而生“悲”,“春和景明”之状而生“喜”,以及后文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构成了双重的对比。

  作者在第五段中借“古仁人之心”以抒发自己的正面见解和政治抱负,总收全文。体现宋代文人在艺术创作中注重哲理思考的共性。这段是全文重点。先生掷地有声地中心论点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既是对革新派好友滕子京的勉励,也是他自己改革时政的决心和抱负,堪为全文警句和点睛之笔。“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这一结句,仍紧扣一个“谪”字,含蓄别致而一往情深。末段则交代作记的时间,让本文定格在历史长河的重要港湾之中。从“时间”起笔,到“时间”收笔,中间环环相扣,特别浓墨重彩铺写而就的第三、四段平行对比;如此首尾统一、详略分明的结构,犹如织出锦绣的梭子精致而完美。

  四、情操的真诚美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让我们聆听先生那先忧后乐的拳拳心语: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忧乐俱在天下。孟子不是说过:“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范的忧乐观便由此而生发出来。但注入了更为强烈的使命感和自我牺牲精神。而且也更具有一种浓厚的悲剧意识。《古文观止》编者评论说:“以圣贤忧国忧民心地,发而为文章,非先生其孰能之。”

  庆历六年(1046)九月十五日,此时此刻,也许先生的脑海里浮现出自己四十年前在淄州澧泉寺中攻苦食淡的艰难生活,那时的他不是自诵:“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此其志也”?也许他的脑海里浮现出在关中亲眼目睹的病尸遍野的悲惨情景,那时的他不是慨然发誓:“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大丈夫当以利泽民生为务”?也许他的脑海里浮现出十年前他为指斥宰相吕夷简结党营私而大胆向仁宗进献《百官图》的场景,结果他被罢吏部员外郎。迁知饶州。那是他政治生涯中再次被贬离京了吧!

  本文写后的几件事。足见先生言行一致。情操之真诚。一是他在晚年将全部积蓄购置义田,用以周济民众。二是在杭州任知州时,曾有人建议他在西湖旁造房以作日后颐养天年之用。他断然拒绝说:“西湖乃天下之西湖。我岂能与民争利,将宝地占为一家私有。我所担忧的不是日后无立足之地,而是一日去职后如何去为人”。……先生的忧患意识真让今人叹服!

  孔子云:“有德心有言”。林语堂则从“德行”高度论述文章第一要义是“诚”:“必不愧有我,不愧人之见我真面目,此种文章始有性灵有骨气。”看来范先生的文章当属“有性灵有骨气”之文。

  在范仲淹诞辰1020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为人”作风以及他倡导的文风吧!现引录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中诗句于此作结:“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岳阳楼记》导读】相关文章:

《沁园春·长沙》课文导读08-08

冰心的《繁星》《春水》的名著导读03-23

古诗《登高》的主编导读09-21

岳阳楼记08-25

岳阳楼记鉴赏08-23

岳阳楼记全文09-17

读《岳阳楼记》08-29

岳阳楼记经典赏析12-07

岳阳楼记的成语09-02

《岳阳楼记》的分析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