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教学设计

时间:2024-01-18 18:57:16 赛赛 对联 我要投稿

《对联》教学设计(通用13篇)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对联吧,对联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什么样的对联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对联》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对联》教学设计(通用13篇)

  《对联》教学设计 1

  [学习目标]

  一、了解对联的起源及含义。

  二、了解对联的特点。

  三、掌握对联的写作。

  [学习重点]

  了解对联的特点并掌握对联的拟写。

  [学时]:2课时

  [学习过程]

  一、了解对联的起源

  中华第一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二、了解对联的特点

  杨升庵是明代文学家,四川新都人。他五六岁时,就很勤奋聪颖,受到相亲们的夸奖。

  有一回,他在家乡始康县(今四川新都县)一个堰塘洗澡。始康县令恰巧路过堰边,见杨升庵并不回避,顿时火冒三丈,本想派人打他一顿板子,可是杨升庵拒不上岸。县令美办法,便叫跟班把他的衣服裤子挂在路边的古树上,说:“我出幅对子--‘千年古树为衣架’,你若是对得好,便还你衣裤。”杨升庵不等县令话音落,便在堰里信口对出了下联。县令一听,便让人从树上取下衣裤,还给杨升庵,并请他到县衙作客。

  从此,杨升庵便有了“小神童”的称号,当地的.农民也把他洗澡的堰,取名为“娃娃堰”。

  1.试一试:为这个对联拟出下联。

  千年古树为衣架

  2.想一想:你所对的对联有什么特点?

  三、牛刀小试

  (一)评改对联

  1.上联:苟有恒,何必要三更才入眠,五更就忙着起床;

  下联: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上联改为:

  2.上联: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亭榭;

  下联:近看西北角,造起三间面临绿水之轩斋。

  下联改为:

  3.上联:井冈山,青山此起彼伏,峻岭绵延不断;

  下联:鄱阳湖,绿水荡漾,碧波粼粼。

  上联改为:

  (二)改改高考卷

  1.上联: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

  下联:冰消雪化万朵梅花扑鼻前

  2.上联:荔枝龙眼木瓜,皆是岭南佳果

  下联:丹霞西樵鼎湖,全是广东名山

  3.上联:爆竹声声旧风俗旧习惯随旧岁离去

  下联:春风习习新思想新气象伴新年来到

  4.上联: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

  下联:老舒心少舒心老少舒心

  5.上联:东风送暖大江南北春光好

  下联:春雨润物长城外百花香

  (三)补充对联

  (1)填写缺字联:

  活到老,学到老,老不服老。

  画亦精,字亦精, 。

  (2)根据课文内容,将对偶句补充完整。

  欧阳修 。

  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

  (3)知县郑板桥于大年三十走出县衙,到大街小巷了解民情,无意中看到了一家大门上贴着一幅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他停下脚步,皱了皱眉头,问身边的两个衙役是什么意思,衙役想了半天也回答不出来。请问这副对联是什么意思?用一成语写出横批。

  横联是 。

  (4)下面是某餐馆门上贴的对联。请你运用《悯农》诗的有关词句,将上联补充完整。

  上联: ,弃之可惜;

  下联:杯里酒口口都香甜,量力而行。

  (5)有人曾见过一副美国作家斯诺与剧作家姚克合写的悼念鲁迅的挽联。但由于其记忆模糊,上联有两字缺漏,请你根据下联补全上联内容。

  上联:译著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

  下联: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四、对联试拟

  1.蚕吐丝——

  辞旧岁——

  画饼充饥——

  行千里路——

  福如东海阔——

  家中世界小——

  冬去山清水秀——

  阳光普照校园花开春来早——

  千年修炼,难得一生牵手——

  2.把下列句子中的画线部分改写成一副对联,用来作“画卷”的修饰语。

  中国人民在这奔腾不羁的长江边,展开了一幅把五千里长江斩断,把三峡无数山峰锁住的神奇画卷。

  上联:

  下联:

  五、趣味对联

  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

  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在边

  天下英雄豪杰,到此无不低头屈膝;

  世间贞女节妇,进来纷纷解带宽裙。

  六、课后作业

  试为学校大门拟一副对联。

  《对联》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了解对联的常识。

  2、收集和积累对联。

  3、学习欣赏对联。

  4、尝试对简单的对子。

  【教学过程】

  一、预习

  布置学生收集一些古文中的对联或民间对联。

  (古文的例子可参照教参。)

  二、激趣

  做些小游戏如猜灯谜来引发学生的兴趣。

  (参考后面所附材料1、2。)

  三、特点

  主要分四个方面:

  一是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二是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三是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四是内容相关,节奏鲜明。

  (对仗工整平仄有规词性相对内容相关书写美观张贴有序。)

  四、评赏

  例1:

  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

  丫头啃鸭头,鸭头咸,丫头嫌。

  (童子和桐子读音相同,落与乐亦是)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上联三、六、八字读cháo,四、五、七、九字读zhāo;下联三、六、八字读zhǎng,四、五、七、九字读cháng。)

  例2:

  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

  唐宋君王非寡德,琼崖人士有奇缘。

  赏析:

  1、每副对联都分上下联,每联为7个字,且断句也有规可循。如“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唐宋/君王/非/寡德”,“琼崖/人士/有/奇缘”。

  2、每副对联上联的最后一个字都是仄声字,下联的最后一个字都是平声字。如“海”为仄声字,“德”为仄声字;“江”为平声字,“缘”为平声字。因此,每副对联读起来都显的音调和谐,声律相对,平仄相调。

  3、两副对联相对的词语,不但位置相同,而且词性相对。第一联“生意兴隆”对“财源茂盛”,主谓短语对主谓短语;“通”对“达”动词对动词,“四海”对“三江”,数词对数词,地理名词对地理名词。第二联“唐宋君王”对“琼崖人士”,偏正短语对偏正短语;“非寡德”与“有奇缘”,其中“非”对“有”,动词对动词,“寡德”对“奇缘”,偏正短语对偏正短语。由此可知,对联是要讲究对仗的。对仗是对联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对联的审美所在。

  4、对联除了“对”之外,还必须“联”。如果对联的上下联写的不是两个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应,贯通、呼应,则不能称其为对联。学生读出的这两副对联,不但内容相关,而且形式上也相互联系。“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此联是祝颂吉祥语,企盼来年生意顺利,财源滚滚,日进万金。上下联内容相互照应,相互强调。“唐宋君王非寡德,琼崖人士有奇缘”。此联意思是:这些气节学识都很高的人杰被流放到海南岛,并不是唐代和宋代的'统治者缺少德行,而是海南岛的一种缘分,要不然我们怎么结交得了这样的大人物呢!同时,这两副对联读起来节奏感很强,停顿换气的地方也很明显。

  五、作法

  1、绝对,一般指只有一个好的出句或对句,而缺少另外和它对仗的一句。

  2、要注意对仗、平仄、词性等规律。

  3、注意逻辑。

  六、练一练

  1、天──(地)风──(雪)海──(山)新──(旧)

  南北──(东西)千山──(万水)千山秀──(万水清)

  庆贺──(恭喜)枝头──(花丛)

  2、上联:处处风光好。(下联:家家喜气浓。)

  上联:鸟儿枝头落。(下联:蝴蝶花中飞。)

  上联:福如东海。(下联:寿比南山。)

  坐──请坐──请上坐。(下联:茶──敬茶──敬香茶)

  (下联可以是多元的。)

  《对联》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掌握对联的特点。

  2、鉴赏对联,感受语音魅力,提高审美能力。

  3、尝试对对子。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对联常识,如对联的历史,平仄,对仗等基本常识。

  2、尝试对对子。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投影:四幅不同场景,里面各有一副独联。)

  白板上出示了四副画面,虽然场景各不相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知同学们发现了没有?(都有对联)是的,对联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婚嫁节日有喜联,丧事悼念有挽联,名胜古迹有楹联,店铺门头有行业联……可以说,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的珍珠,它既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品(投影:书法艺术对联),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对联,走进中国的传统文化,去领略一下对联带给我们的独特魅力。

  (投影:奇妙的对联)

  本节课我们将达成如下学习目标:(投影)

  1、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掌握对联特点。

  2、鉴赏对联,感受语言魅力,提高审美能力。

  3、尝试对对子。

  二、【讲解第一知识模块:认识对联】

  我们先从1932年清华大学招生考试的一道题目说起。当时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出国文试题,其中一题是对对子,上联是“孙行者”,要求对出下联。结果答案五花八门。下列几种都是当时的答案,你认为哪个比较好?如果你是改卷的老师,你给哪个答案打满分?

  (投影:上联--孙行者下联--韩退之祖冲之王引之胡适之)

  (学生回答,老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学生回答“…”老师追问“为什么呢?”然后,老师明确。)

  【中国港台武侠小说作家梁羽生认为“祖冲之”最佳,乃天造地设。周祖谟对的“胡适之”得了该题的满分。】

  刚才同学的回答很好,都知道对对子应该去“对”。下面我们出示几副对联请同学们朗读几遍,讨论归纳对联的.特点。

  (投影)(请学生大声朗读对联)

  请同学们说一下对联的特点和要求。

  (能发现几条就说几条。不要求面面俱到,说出一点也可。请学生自由发言。老师积极肯定。很多学生都能回答上要求对偶,老师可及时出示投影,并追问学生“对偶在形式上有什么要求?”)

  在我们一中,原来都有春节期间在教室门上贴对联的习惯,有个班级门上贴了一副对联,你帮忙检查一下,看看帖的对不对?

  (投影)(学生可能看得出来张贴的不对,老师就追问“为什么”)

  (老师明确:)对联的张贴,以面对读者右边为上,左边为下,对仗工整的对联要求上联的尾字是仄声,下联的尾字是平声。我们简称为“仄起平收”。

  刚才出示的对联原来上下联的位置颠倒了,需要调换一下,那就要靠我们运用平仄的知识来做出判断。

  结合同学们的发言,我们可以发现,对联对联,顾名思义,既要“对”,有要“联”,对联有如下特点和要求:

  (投影:对联的特点和要求)

  一、“对”对仗工整:字数、词性、结构相同

  平仄相对;仄起平收

  二、“联”内容相关

  什么叫内容分相关呢?比如我们新婚节日的对联要喜庆,丧事悼念的对联要悲伤等,上下联之间都要符合情景并且意境统一。(“大漠孤烟直,小狗尾巴弯”)

  下面我们再通过几个小练习巩固一下同学们对对联特点的掌握。

  (出示投影:练习)

  三、【讲解第二知识模块:鉴赏对联】

  通过以上题目,同学们都认识了对联,但我们不仅要识其形状,还要赏其神韵。(投影)传说知县郑板桥于大年三十走出县衙,到大街小巷了解民情,无意中看到了一家大门上贴着一幅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身边的衙役都不解其意,郑板桥看后,立即命令身边人从家里送来衣物和粮食。同学们你能看出这副对联蕴含的深意吗?(缺衣少食)

  对了,这是比较有趣的“隐字联”。对联虽小,却凝聚着我们民族的智慧,蕴含着我们民族的文化精髓。有时候,一个对联,不啻一篇优美的文学作品。

  下面我们共同欣赏几副对联。请同学们朗读几遍。

  (投影:出示如下几副对联)

  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说说你最欣赏其中的哪副对联?为什么?

  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东林书院

  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

  2、译著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悼念鲁迅挽联

  上下联尾化用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名《呐喊》、《彷徨》,一语双关,既赞扬了鲁迅先生那种为唤醒民众而振臂高呼,为革命事业而奔走呼告的`“呐喊精神”,又慷叹鲁迅先生逝世后对文坛带来的巨大损失而文坛从此“彷徨”的现实。本联虽为挽联,但哀惋而不乏磅礴之气,格调悲壮而意境恢宏。特别上联中的“领”字,为“带领”之意,很令人感受到先生的卓著勋劳和崇高形象。

  3、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岳阳楼楹联

  上联概括地写岳阳楼的自然景观,登高望远,尽收眼底。下联暗引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由眼观的湖山联想到百姓的忧乐,切景切事,抒发爱国情怀。

  4、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自勉联

  这幅对联形象生动,寓意深刻。上联谆谆告诫自己,要广泛听取各种不同意见,才能把事情办好,立于不败之地;下联砥砺自己,当官必须坚决杜绝私欲,才能象大山那样刚正不阿,挺立世间。仅十六字,却气势磅礴,用比喻手法,表现了作者宽广磊落的胸襟和刚正不阿、无私无畏的品格。

  通过从上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优秀的对联以其语言之奇、手法之妙和意蕴之美,如同奇花异草,装饰着我们的文化大观园,希望同学们在课余时间多多采撷(xié)。

  下面我再出示一些名联,请大家大声朗诵几遍,通过朗读再感受一下对联的魅力。

  结束语:同学们,珠联妙对,万古犹传风雅趣,珍语佳句,千年仍飘翰墨香。今天,我们了解了对联的特点,初步领略了对联的独特魅力,当然,它中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还需要同学们继续挖掘并传承和发扬。

  《对联》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对联这种文学形式,诵读对联,积累词语,丰富语言。

  2、认识本课1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书写等掌握本课的生字。

  2、通过对对联的诵读积累词汇。

  3、进一步了解汉字的间架结构,通过书写表达汉字的形体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认写本课生字,掌握课文重点词语。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对联所表达的意思。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课件上展示贴着对联的图片,问:小朋友们,你们在哪里见过?指生回答。

  2、教师引导:同学们,每逢过年的时候,特别是在农村,很多家庭都在自己家门上贴上用红纸书写的对联,如“爆竹声声辞旧岁,梅花点点报新春”;在老人过生日的时候,晚辈也会送上一两句对联表示祝贺,如“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这些句子常常是两两相对,上句和下句的字数相同,读起来很上口,我们把这种形式的句子叫对联。

  3、(教师板书课题:对联),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老师范读,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由读文,圈出生字娃娃,并借助拼音读一读。

  3、再读课文,努力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4、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1)指名教读。

  (2)自由认读。

  (3)去掉拼音,随机抽读。

  5、记忆生字。

  (1)你记住了哪些字?是怎么记住的?

  (2)还没记住的字,可以在学课文的过程中继续识记。

  三、指导写字,轻松积累

  1、学生自主识字,小组内互相交流。

  讨论讨论: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生字的?练习组词说话。

  2、引导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字,讨论怎样写好这些字。(出示生字卡片)

  3、提醒学生应该注意写好的笔画并范写难写的字。

  4、学生完成课后的“描描写写”。

  5、学生写字,教师进行个别辅导,纠正双姿。

  6、作业展示,集体评议。

  四、学习课文,积累词汇

  1、朗读课文。抽读、两人或两组对读。

  2、体会对联的意思。

  (1)朗读课文。

  (2)配合情景图,体会对联的基本意思。

  (3)出示对联:爆竹声声辞旧岁,梅花点点报新春。

  老师:谁知道这副对联在什么时候挂出来?

  学生:过春节时挂出来。

  老师小结:这副对联是写迎新年的哦,在新年到来之前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挂上了这副对联。“除旧岁“的意思是说用爆竹声送走旧的一年。这是我国古代的习俗。

  (4)五谷丰登稻米香,六畜兴旺牛羊壮。

  老师:读了这副对联,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我们仿佛来到了农村看到农民获得丰收的景象,他们一个个喜笑眼开。

  小结:这副对联是写庄稼丰收,畜牧兴旺的`“五谷丰登”的意思是粮食作物丰收。“六畜兴旺”的意思是各种家畜、家禽长得好,很兴旺、

  (5)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

  这副对联是写生意做得红红火火的。

  (6)风调雨顺家家乐,国泰民安处处兴。

  这副对联是反映国家富强,人民安居乐业的。“风调雨顺”的意思是风雨适合农时,庄稼长得好,农作物收成好。“国泰民安”的意思是国家太平,人民生活安定。

  朗读课文。男生女生分读。

  3、读读课后第二题的词语。自由说说其中的含义。

  五、自主迁移,知识迁移

  1、除了记住课后第二题的词语,你还记住了哪些词语?

  2、你还知道哪些对联?与同学们交流交流。

  3、课后再去多搜集一些对联,自己试着写副对联。

  《对联》教学设计 5

  【课题】

  奇妙的对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对联的有关知识,领略对联的无穷魅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做对联练习,在对联写练活动中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掌握对联的基本知识,尝试初步的对联练习。

  【知识链接】

  1、诗歌的'体裁。

  2、修辞中的对仗。

  【教法、学法】

  提问启发讨论

  【教具、实验活动】

  多媒体设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明人解缙,门对富豪的竹林。除夕,他在门上贴了一副春联:

  门对千根竹,

  家藏万卷书。

  富豪见了,疑有讽己之意,叫人把竹砍掉。解缙深解其意,于上下联各添一字:

  门对千根竹短,

  家藏万卷书长。

  富豪更加恼火,下令把竹子连根挖掉。解缙暗中发笑,在上下联又添一字:

  门对千根竹短无,

  家藏万卷书长有。

  富豪气得目瞪口呆。

  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是不是觉得对联很奇妙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对联,揭开她的面纱吧。

  二、检查预习情况

  提问:

  1、什么叫做对联?

  2、对联由哪几部分组成?

  3、对联的要求是什么?

  4、怎么书写和张贴对联?

  三、走近对联

  1、对联,俗称对子,雅称楹联。形式上成对成双,彼此相“对”;上下文的内容互相照应,紧密相“联”。

  对联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古代诗歌的体裁:古代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其中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的特点是偶句押韵,中间两联对仗。)

  2、对联的起源:

  (1)、秦汉以前,人们就有悬挂桃符的风俗。后来人们在大门上左右两边位置张贴神荼郁垒的画像以驱鬼。这就是门神。到了唐代,人们把桃符上门神的画像换成了秦琼尉迟恭的画像,他二人也被奉为门神。

  (2)、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王孟昶在一次新年到来之际在桃符上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奉长春”两句,此被视为中国第一副对联。

  公元964年春节,孟昶作此联,965年,宋太祖赵匡胤派兵统一了后蜀,将孟昶等掳走,同时委用了一个名叫吕余庆的人去做成都(原是后蜀的都城)的地方长官。另外,宋太祖已于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将每年的农历二月十六日自己的生日定名为“长春节”,即所谓“圣节”。孟昶降宋之时,正是宋太祖诞辰之日。这种情况与联语是一种巧合,还是预先知道,今亦不可考了。不过,孟昶写下的这副春联在我国对联发展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却是无可否认的。

  四、欣赏对联

  1、合字联:十口心思,思家思国思社稷

  寸身言谢,谢天谢地谢君王

  2、拆字联:冻雨洒窗,东二点西三点。

  分片切瓜,竖八刀横七刀。

  3、隐字联:南北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4、镶字联: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

  5、同偏旁部首联:烟锁池塘柳

  炮镇海城楼

  6、叠字联: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

  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7、顶针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8、回文联:雾锁山头山锁雾

  天连水尾水连天

  9、谐音双关联:狗啃河上骨

  水流东坡诗

  10、谜语联:一口能吞二泉三江四海五湖水

  孤胆敢入十方百姓千家万户门

  五、做趣味对联练习:

  1、猜人物: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义胆忠肝,六经以来二表托孤寄命,三代而后一人

  鹿野舟沉王业兆鸿门斗碎霸图空

  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2、游名胜:一楼萃三楚精神,云鹤俱空横笛在;二水汇百川支派,古今无尽大江流。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3、猜行业:千秋伟业千秋福一寸光阴一寸金裁缝店

  察及秋毫如照烛看来老眼不生花照相馆

  一剪喜成百家愿寸尺巧量万客心理发店

  但愿世间人长寿不惜架上药生尘钟表店

  体态须眉都活泼心神毫发不参差眼镜行

  虽云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中药铺

  六、掌握写对联的基本要求

  (一)、教材上对于对联的要求是: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1、对仗工整

  对仗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应、内容相关、上下句相同位置用字不重复。例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下一句就不能写成“小狗尾巴弯”)

  2、平仄协调

  提问:

  (1)、什么是平仄?

  所谓平仄,是指平声和仄声。

  古代汉语: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上、去、入即为仄声)

  现代汉语: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

  古代汉语现代汉语

  平阴平、阳平

  仄(上、去、入)仄(上、去)

  (2)、在对联中对平仄有什么要求?

  平仄相异,仄起平收。

  (二)、对联口诀歌

  名对名,动对动

  实对实来虚对虚

  内容上下两相望

  词类相当结构同

  上下两句字数等

  之间莫有重字现。

  七、小试牛刀,学写对联。

  (一),将下列对联补充完整。

  1、一代文章推(),

  毕生心血似()。

  2、译著尚未成书,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3、(),弃之可惜;

  杯里酒口口都香甜,量力而行。

  4、活到老,学到老,老不服老;

  画亦精,字亦精,()。

  5、世本无先觉之验人贵有()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

  良言入耳三冬暖()六月寒

  备选成语:恶语伤人、自知之明、海阔天空

  (二)、听故事对对联。

  “细”――请学生对字,并选择――“粗”

  “羽”――请学生对字,并选择――“毛”

  “禽”――请学生对字,并选择――“兽”

  “家禽”――请学生对字,并选择――“野兽”

  “后”――请学生对字,并选择――“先”

  “死”――请学生对字,并选择――“生”

  “砖后死”――请学生对字,并选择――“石先生”

  由此黑板上已形成一幅对联:“细羽家禽砖后死,粗毛野兽石先生”。

  (三)、选择正确的答案作为下联。

  梨花院落溶溶月

  A带水芙蓉点点雨B榆英临窗片片雪

  C柳絮池塘淡淡风D丁香初绽悠悠云

  (四)、删改对联的括号部分,使上下联对仗工整。

  1、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楼榭。

  (近看西北角,造起三间面临绿水的轩斋。)

  2、(苟有恒,又何必三更才入眠,五更忙起床。)

  最无益,莫过于一日曝十日寒。

  3、南京名园瞻园中有一副对联,其下联的句序、结构已被打乱,请根据所给上联进行调整。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下联:红雨树边小苑西回一庭佳丽莺唤起看池边绿树此间有尧天舜日

  (五)、尝试对对子。

  1、河北——海南(湖南)

  2、地——天

  厚地——高天

  脚踏一方厚地——眼观千里高天(头顶千里高天)

  3、考文科考理科文科理科科科有英秀——师孔子师孟子孔子孟子子子是宗师(做这行做那行这行那行行行出状元)

  八、回忆古诗文中的对偶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九、处理课本上练习。

  十、以“好读书时不好读书,好读书时不好读书”作结。

  《对联》教学设计 6

  活动目的:

  1.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和课内交流,知道对联是我国独特而宝贵的文学遗产,是我国文学园地中的一枝奇花异草。

  2.丰富、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了解对联的特点,并尝试对简单的对联。

  3.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说话和思维的能力。

  活动准备:

  向学生推荐一些谈对联的书籍和文章,并要求学生摘录一些对联故事、知识,收集精彩的对联,准备课内交流。

  活动过程:

  一.教师谈话引入

  泱泱中华大地,孕育了多少灵秀人物;滔滔历史长河,流淌着多少文化特产。这些文化传统以其形式之奇和意趣之美,如同奇花异草,装饰着千姿百态、美不胜收的人类文化大观园。对联就是其中的一种。

  古人学语文,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学对联。古往今来,许许多多文人墨客、才子佳人以对对子来展现自己的才华,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丰富的`轶闻趣事。

  二.说对联故事

  鲁迅先生小时侯在三味书屋从寿镜吾先生读书时,就有对联课。一次老师出题“独角兽”,同学中有的对“二头蛇”,有的对“九头鸟”,老师都不满意。鲁迅对“比目鱼”,老师点头赞同。还有一回,老师出了五字上联:“陷兽入阱中”,鲁迅对“放牛归林野”,也得到了老师的夸奖。

  我们所熟悉的清朝国学大师纪晓岚,他不仅学士渊博,才高八斗,而且思维敏捷,伶牙俐齿,享有“铁嘴铜牙”的美誉。同时,他也是一位对联圣手,在对联百花园里留下了许多佳话。

  有一次,纪晓岚陪同乾隆皇帝外出游玩。在休息的时候,乾隆皇帝看见桌子上放着两碟豆,就想考考纪晓岚。于是出了一句上联:

  两碟豆;

  纪晓岚环顾四周,略一思考就对出了下联:

  一瓯油。

  (你觉得纪晓岚对得如何?)

  乾隆见难不倒纪晓岚,便改口道:

  “我说的是——两蝶斗”。

  (如果你是纪晓岚,你会如何对下联呢?我们来看看纪晓岚的下联,你觉得怎样?)

  纪晓岚随即说:“我说的是—一鸥游”。

  乾隆是个很聪明的皇帝,他见纪晓岚又对上了,就在上联前加了两个字:

  林间两蝶斗;

  这是,纪晓岚又是怎样对的呢?

  纪晓岚道:

  水上一鸥游。

  乾隆开心大笑。就这样,他们在游玩过程以对对联为乐,充满了情趣。

  1.讨论对联的特点。

  从鲁迅先生和纪晓岚大师对对联的故事中,你发现对联有什么特点呢?四人小组讨论。

  2.教师小结:

  教师归纳对联的三个基本特点。

  A.字数要对,就是要求两个句子的字数相等,配好成对。

  B.对仗工整,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

  C.讲究字的四声,讲究音韵,有抑扬顿挫之美。

  三.学生交流对联故事

  1.同学们课前都收集了许多有趣的故事,请说给边上的同学听听。

  2.指名说。

  四.练习写对联

  欣赏了这么多有趣的故事,大家想不想也来写写对联?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试试。

  1.老师这儿有几副上联,请大家对对下联。

  蚕吐丝——蜂酿蜜辞旧岁——迎新年识时机——顾大局

  画饼充饥——望梅止渴行千里路——读万卷书

  福如东海阔——寿比南山高处处春光好——家家气象新

  家中世界小——网上天地宽冬去山清水秀——春来鸟语花香

  2.个人或小组出对,同学应对。

  3.我这里还有不完整的几副对联,请大家帮忙对一对。

  (1)填写缺字联:

  活到老,学到老,老不服老。

  画亦精,字亦精,(精)(益)(求)(精)。

  (2)猜数字联:

  快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忙着贴对联,一个穷得快揭不开锅的老秀才为自己写了

  横批:南北——没有东西

  上联:二三四五——缺一(衣)

  下联:六七八九——少十(食)

  你知道这副对联含着的意思吗?

  (3)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书法盖世,为世人所景仰,他写的对联刚一贴出,即被人趁夜揭走。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邻右舍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上了春联,惟独自己家门前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个办法。

  王羲之想了又想,微微一笑,又提笔写了一副,写完后,让家人先将对联剪去一截,把上半截先张贴与门前:

  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夜间果然又有人前去偷揭。可在月光下一看,见这副对联写得太不吉利,尽管王羲之是书法家,可也不能将这副充满凶险预言的对联取走张挂啊。他只好溜走了。

  初一早晨天刚亮,王羲之即亲自出门将昨日剪下的下半截分别贴好,此时已有不少围观人,大家一看,对联变成:

  福无双至今朝至

  祸不单行(昨夜行)

  众人一看,齐声喝彩,拍掌称妙。

  《对联》教学设计 7

  1、教学目标

  一、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二、积累有关对联知识,重点积累平仄、对仗知识;

  三、学习欣赏对联,尝试对对子。

  2、学情分析

  我校是一所农村完中,学生在农村的生活中,还是能经常的看到对联,但对对联的相关特点,未有多少了解。不会读、不会贴、不会赏、不会写是普遍现象,教师不关注,学生不重视,导致优秀的传统文化-----对联,学生还未真正感受到其中的奇妙之处,因此,确定本课教学目标三点:激发学生兴趣、了解对联特点并尝试对对子、感受浓厚内涵。

  3、重点难点

  重点:激发学生学习对联的兴趣,认识对联的特点。难点:欣赏名联,感受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情境导入

  (一)播放《唐伯虎点秋香》片断。

  (二)导语:同学们,这段情节之所以成为电影中的精彩片段,两人一出一对,有高雅,有低俗,构成一个个笑点。这其中对联可谓功不可没,这节课我们便以此为起点,共同走进“奇妙的对联”。

  活动2【讲授】新课学习过程

  二、出示学习目标,学生读学习目标

  三、略讲对联的起源

  关于对联起源的关键词:

  周代——桃符:驱鬼压邪

  五代——孟昶: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宋代——王安石: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明代——朱元璋: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清代——康乾——清楹联(诗词曲赋骈文楹联并立)

  师略讲:

  远在周代,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画像或名字画在或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是对联的萌芽。

  五代时,桃符上的神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联语。有史为证:后蜀主孟昶曾写了一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对子,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

  宋代王安石《元日》一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说明宋时悬挂春联已蔚然成风。

  但春联之设始于明太祖朱元璋,那时人们才用红纸代替桃木板,他曾下令“凡公卿士庶门第,须加春联一副”他还带头写了一副对联送给大将徐达。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

  清康熙六十寿辰和乾隆八十寿辰两次重大的庆祝活动是宫廷楹联创作的高潮,对楹联规范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使对联能与诗词曲赋骈文相提并论。

  四、了解对联特点

  (一)学生阅读教材P77,完成下列练习:

  1、对联,也叫、 、等,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2、对联由和组合而成,字数多少无定规,但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3、对联讲究平仄,无论长短,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声,下联必须是声。

  4、书写时,要注意上下联都是书写,中间(“加”或“不加”)标点符号。

  5、对联张贴时,按照传统习惯,上联在,下联在,左右以面对欣赏者为别。

  (二)生答,默记一分钟。以“春蚕到丝死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为例,理解“对仗工整,平仄相对”。

  (三)了解了对联的特点后,一试身手。

  1、出示对联,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其中的问题吗?

  (1)、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冰消雪化梅花万朵扑鼻

  (2)、天增岁月娘增寿;春满乾坤红满门

  (3)、荔枝龙眼木瓜皆是岭南水果;牡丹杜鹃芍药皆是江北名花

  (4)、先生抱才终大用,男儿立身当自强

  2、尝试对对子:今日一中学子,

  3、生指出并纠正对联中的错误,小结对联的基本特点:

  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字不重复,平仄相对,仄起平收,内容相关。

  五、欣赏对联

  (一)对联中常用的辞格

  1、拆合格:闲看门中月,思耕心上田

  2、镶名格:两舟并进,橹速不如帆快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

  3、急转格:闲人免进贤人进,盗者莫来道者来

  4、回文格: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

  5、拟人格:鸦叫鹊鸣,并立枝头谈风雨

  燕来雁往,相逢路上话春秋

  (二)名联欣赏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六、学以致用。积累名联、趣联

  (一)某乡邻办婚事,几副婚联混杂一起,请你找到相应的上下联,并贴在这家的正门、洞房、父母居室、厨房。

  1、结彩张灯良夜美;

  鸣鸾和凤伴春来。

  2、子媳有缘歌雅韵;

  翁姑含笑唱宜家。

  3、嫁女婚男处处从简;

  移风易俗事事当先。

  4、厨内青蔬酬上客;

  洞房花烛照新人。

  活动3【作业】搜集名联趣联

  课外搜集名联、趣联,在班上开展“对联荟萃”交流活动。

  活动4【讲授】结语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对联,感受到了对联的奇妙。这小小的对联中有前哲先贤的神韵风采,有龙飞凤舞的书法艺术,有意蕴深厚的历史典故,更有铁骨铮铮的民族气节。在此希望同学们能够亲近中华民族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做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承者,用优秀传统文化浸润自己的人生,修身、立德,展现我们最美丽的风采!

  活动5【活动】教学反思

  教学总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也许就是这种真实的遗憾使得课堂变得美丽、使师生在共同学习中“心动”的原因吧。教学《奇妙的对联》,既让学生感受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动了心,也让我更加深刻认识到了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对语文学习,对传承经典,对陶冶性情的重要意义。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据此,教材的编写意图主要体现在四点:

  一、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二、积累有关对联知识,重点积累平仄、对仗知识;

  三、学习欣赏对联,重点积累一些名联。

  《对联》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认识“冬、去、春、语、香、竹、声、新、年、入、关、心”12个生字,会写“心、鸟、竹、关”4个字,认识“卧勾、竖折折钩” 两个新笔画。

  2.正确、流利地朗读对联,了解对联意思。

  3.通过认识对联,联系生活,让学生受到祖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对联的特点,知道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2.认识会认字,写好会写字。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1.播放课件:过春节的习俗,放鞭炮,吃饺子,贴对联,拜年,穿新衣,戴新帽

  师:同学们,春节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节日,也是我们最喜庆的日子,大街小巷,家家户户都装扮一新,人们还会在自家门口贴对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对联。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插图,让学生粗略了解对联。

  4.简介对联。(对联,又叫对子,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文化形式,它由上联、下联和横批组成。)

  二、读对联,识生字。

  1.出示本课三幅对联,学生自由读。

  2.师领读。

  3.同桌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4.抽学生个别读。

  5.字词大乐园

  (1)出示生字,带拼音,个别读

  (2)去掉拼音读。

  (3)小组赛读

  (4)全班拍掌齐读

  (5)开火车读、齐读

  (6)巩固生字:摘苹果识字游戏

  6.词语大积累

  (1)出示词语:山清水秀

  鸟语花香

  (2)小老师领读,齐读

  7.再读对联

  (1)指名读对联

  (2)全班齐读

  三、学习对联,朗读感悟

  爆竹

  新年

  第一副对联:“冬去山清水秀

  春来鸟语花香”

  1.齐读对联

  2.在这副对联中有哪两个季节?(冬天、春天)

  3.每个季节都描写了哪些景物?(山、水、鸟、花)

  4.主要写那个季节?(春天)春天的'景色怎么样?

  5.我们一起读出春天来了,过年的喜庆气息,师范读,学生分组读,齐读。

  第二副对联:“爆竹声声辞旧岁,锣鼓阵阵迎新年”

  1.齐读对联

  2.在这副对联中写了哪两种事物?(爆竹、锣鼓)

  3.放爆竹、敲锣鼓是为了什么?(辞旧岁、迎新年)

  4.过年的时候放爆竹、敲锣鼓真是喜庆啊,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副对联!

  5.齐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

  第三幅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1.齐读对联

  2.在这副对联中同学们听到什么声音?

  3.这些声音好听吗?

  4.我们要关心哪些事情呢?

  5.老师小结:对啊,光读好书对一个读书人来说是不够的,小到家事,大到国家大事,都要关心。

  6.再次齐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

  四、指导书写,积累词汇

  出示生字卡片“心、鸟、竹、关”,读一读。

  2.“心”字注意笔顺,第二笔是卧钩,注意字形美观。

  3.指导书写“鸟”,第四笔是竖折折钩,要一笔写成,还要注意“鸟”的结构。

  4.指导书写“竹”,注意笔顺的书写,第五笔是横。

  5.老师范写生字及关键笔画。

  6.学生练写,集体评议。(先指导学生观察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然后再指导书写)

  7.展示学生的书写。

  五、课堂小结

  1.今天的学习,我们只是初步了解了对联的相关知识,而且通过学对联认识了新字。希望大家以后多观察,多积累,认识更多的字,学更多的知识。

  2.回家观察对联,认识对联上的字,下节课交流。

  《对联》教学设计 9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对联的有关知识,如起源、特点、种类等。

  2、 学会拟写简单的对联。

  3、 了解对联的有关题型,基本上学会做。

  二、教学重点:

  1、学会拟写简单的对联。

  2、了解对联的有关题型,基本上学会做。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宋)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桃、符就是对联,今天我们学习对联的有关知识,并学会写简单的对联。

  (二)、教学目标展示:今天我们要学习:

  1、对联起源

  2、对联特点

  3、学对歌诀

  4、对联种类

  (三)、讲析目标:

  1、对联起源:要求筛选出要点:

  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2、对联特点: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举例: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学对歌诀:天文天对地,地对天。日月对山川。祥云对瑞雪,暮雨对朝烟。北斗七星三四点,南山万户十千年。

  地理溪对谷,水对山。峻岭对狂澜。柳堤对花苑,洞壑对峰峦。舟横清浅水村晚,路入翠微山寺寒。

  时令朝对暮,夏对春。五戊对三更。重阳对七夕,冬至对秋分。三百枯棋消永昼,十千美酒赏芳辰。

  国号今对古,汉对唐。五帝对三皇。三国分吴魏,六朝有宋梁。虞夏商周为四代,禹汤文武是三王。

  食馔茶对酒,饭对羹。美酿对香粳。炮羊对脍鲤,煮笋对餐英。雪夜烹茶真韵事,春初煎韭见交情。

  4、 对联种类:按内容分:春联,寿联,婚联,挽联,名胜联,书画联,行业联,其它联等。

  按形式分: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

  (四)、实战演练:

  1、请为下列上联对下联:

  冬去山明水秀 爆竹一声除旧岁

  春风轻拂千山绿 校园美丽春来早

  2、找出诗中的对偶句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请说说下列对联中涉及什么人?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杜甫)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蒲松龄)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范仲淹)

  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蒲松龄)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项羽、越王勾践)。

  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仰宗臣之遗像,万古清高。 (诸葛亮)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李白)

  功在朝廷,原不分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须辨襄阳南阳。 (诸葛亮)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

  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李清照)

  4、请找出下面的上下联,并说说写的是谁。

  数点梅花亡国恨鸿门斗碎霸图空志见出师表

  平沙无处可招魂好为梁父吟鹿野舟沉王业兆三分明月故臣心盛唐诗酒无双士青冢有情犹识路青莲文苑第一家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答案: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诸葛亮)

  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 (李白)

  青冢有情犹识路,平沙无处可招魂。(王昭君)

  数点梅花亡国恨,三分明月故臣心。(史可法)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三苏”和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轼四位散文家)

  鹿野舟沉王业兆,鸿门斗碎霸图空。 (项羽)

  5、南京名园瞻园中有一副对联,其下联的句序、结构已被打乱,请根据所给的上联调整下联。

  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下联:(已被打乱)红雨树边小苑西回

  一庭佳丽莺唤起看池边绿树此间有尧天舜日

  答案:小苑西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尧天日。

  6、去年中考题

  一辆公交车上写着这样的一条标语:“绿色车厢,情系乘客。”你能根据对偶的要求,把它改写得更好一些吗?(可以调换或增加词语,原意也可以略加改动。)

  如:绿色车厢,文明乘客。

  7、位于东海之滨的宁波人杰地灵,人才辈出,这是我们宁波人的骄傲.请根据《情系上林湖》,《为奴隶的母亲》,《舜水风范长留东瀛》三篇文章所写的人、事拟写相应的下联或上联。

  《对联》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学精华之一对联的兴趣。

  2.掌握对联知识。

  3.通过对联练习,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以有趣的对联故事导入

  哑联兴味

  苏东被贬黄州后,一居数年。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苏轼忽然用手往左岸一指,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蒲扇抛入水中。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

  原来,这是一副哑联。苏轼上联的意思是: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下联的意思:水流东坡尸(东坡诗)。

  二、对联的由来: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因为它是正月初一,所以它是农历中一年的开始。每到这时,家人团聚,热烈庆祝,称为“过年”。过年时,家家户户都喜欢写春联,贴春联,用吉祥的语句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愿与期盼,因此,春联就成为了我国节日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了。

  春联的历史很悠久,它的前身叫做“桃符”。即用暗红色的桃木削成长方形的木板,在木板上画上两个神像———神荼(tú;)和郁垒的画像,钉在大门两旁,用来驱鬼辟邪,以求吉利。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后蜀有位君主叫孟昶(chǎng)。一年除夕时,他心情很好,便让身边的翰林学士辛寅逊在桃木板上写两句吉庆话,想挂在自己卧房的门口。当辛寅逊写完后,孟昶看了不中意,于是提起笔来,亲自写了十个字:“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字虽不多,但这两句话非常吉利。“余庆”就是余福。意思是新的一年又接受新的福气。第二句是美好的节日叫做春节,意味着温暖的春天永驻人间。这十个字不仅对仗工整,而且把“新春佳节”四个字巧妙地嵌在了里边。所以当孟昶写完,身边的大臣们都叫好,孟昶自然也很高兴。

  从这以后,桃符就逐渐演变成对联,后来桃木又被红纸所代替。一到春节,家家门上贴着鲜红耀眼的对联,喜庆的气氛自然更浓了。(雅称——楹联、楹帖俗称——对子)

  三、对联的'特点

  (一)对仗工整对偶也叫对仗(古代持兵器保卫贵人,都是左右成对,名仗,后来成为

  仪仗)

  1、字数相等对联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词性相同

  对联的词语要求对应,即常说的“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3、结构相当

  上联是主谓结构,下联也就非得用主谓结构不可;上联用动宾结构,下联就也只能用动宾结构。

  (二)平仄协调仄起平收

  对联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而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传统习惯上则是“仄起平落”,也有人叫做“上仄下平”,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提问:请一位同学解读一下对联三个特点

  例:处处春光好家家气象新

  一夜清风吹红花千朵三春细雨染绿树万株

  老师语:但也有特例

  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

  是一个很有名的讽刺联,这是袁世凯死后的当年过年,群众贴出的春联,当时有人奇怪,对联这么上联五个字,下联六个字,于是就抄了去请教学者,学者笑曰:暗喻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也!

  此外,老师要补充对联第三个特点

  (三)内容相联上下衔接

  即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关联,但又不能重复。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上联“祖国江山好”,下联“大地气象新”;上联“扫千年旧习”,下联“树一代新风”;上联“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下联“民安国泰万里河山映日红”(全国卷一)。

  正对:上下联各写一事,各自具有一个完整的意界,但两者又和谐地统一,也就是说上下联呈并列关系,内容相关。

  反对:上下联一正一反,呈转折关系,意思相反,联中所用的词语多是反义,要把主题表现得更为深刻和鲜明。

  串对又称流水对:一个意思分两句来说,上下联内容顺承,下联是上联意思的继续和补充,同时深化上联所要表现的主题,上下联独立起来都没有意义或意义不全。上下联一般都有因果、连贯、条件、假设等关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第一幅对联从内容上来说,上下联基本相同,它们互为关联,互为补充,都只具有“一面性”的特点。这种形式的对联,我们把它叫做正对。

  第二幅对联从内容上来说,上下联相反,互相映衬,形成对照,使对联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从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反对。

  第三幅对联从内容上来说,意思相承,命意顺承连串,上下联紧相衔接,联贯而下,有珠联璧合、一气呵成之妙,我们把这种一个意思分成两句话来说的对联,叫做串对,亦叫流水对。

  四、对联的书写与张贴

  竖行书写不用标点

  上联在右下联在左

  五、对联三注意

  要写好对联,除了要遵守上面讲的“五讲”外,就一般情况而言,还要注意“三性”,即:

  (一)注意思想性

  对联要求观点正确,内容健康。如:

  例上联“四面湖山收眼底”,下联“万家忧乐上心头”。

  此联触景生情,由景及情,内容健康,格调高雅。

  (二)注意针对性

  撰写、张贴对联时,要切合时令、环境、人物、事件、气氛、行业特点,甚至此时此地的思想感情,要做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如:

  例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有一道最为靓丽的风景,那就是各省献上的对联

  上联:八百里洞庭凭岳阳壮阔

  下联:两千年赤壁览黄鹤风流

  上联:雪域春秋扎西德勒

  下联:天山南北乌鲁木齐

  此联说的是我国两个少数民族自治区,此联讲西藏,下联说新疆。此联运用藏语和蒙古语的音译词入联,“扎西德勒”藏语意为“吉祥如意”,表示欢迎、祝福,“乌鲁木齐”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蒙古语意为“美丽的草原”或者“肥沃的牧场”,此联确实别具特色。

  (三)注意文学性

  拟写对联要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拆字法,比喻,拟人,双关),还要注意炼字炼句,“言之无文,则行之不远”,对联无文采,则索然无味,影响艺术效果。如:

  例

  1、拆字法:利用汉字偏旁的拆分和组合构成楹联。

  古木枯此木成柴女子好少女尤妙

  2。镶名格:楹联中巧妙镶入人名[嵌人名需嵌名人,不能随手编人名来对匀]或地名或事物名,又叫[嵌名格]

  如:两舟并进,橹速[鲁肃]不如帆快[樊哙]

  八音齐奏,笛清[狄青]难比箫和[萧何]

  3、反问

  经忏可超生,难道阎王怕和尚?

  金钱能赎罪,居然菩萨是赃官?

  炼字:相传,苏东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赏画,见上面题联很有趣。“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小妹建议为中间加字。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黄庭坚接着对:“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禁托掌称妙。请问好在哪里?

  参考答案:以“扶”“失”二字,贴切地表现了细柳在轻风中弱不禁风的娇态以及如雪梅花融化在皎洁月光中的情景。

  《对联》教学设计 11

  一、教学目标:

  1、明确什么是对联,什么是好的对联。(知识与能力)

  2、根据对联的特点,能够对“宽对”的对联。(过程与方法)

  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校园文化的热爱之情。(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

  1、明确什么是对联,什么是好的对联。

  2、根据对联的特点,能够对“宽对”的对联。

  三、教学难点:

  根据对联的特点,能够对“宽对”的对联。

  四、教学方法:

  讨论、点拨

  五、教学班级:

  高三(10)班

  六、教学理念:“一课一得”

  注重“花头”而不注重教学内容,会使学生对基本的知识学不深,学不透。而对联的知识又博大精深,如果追求一堂语文课“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那么表面上面面俱到,实则空虚。

  故,站在学生“学”的角度,我这堂课主要教给学生这一知识点:对联,在外在形式上要对仗工整,在内容上除了上下联相联系外,还要有一定的深度。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这学期,我们学校在搞校园文化建设,同学们发现学校有哪些变化?(水池、小石头、校训、墙上的漫画,还有对联)那么,你们来说说有哪些对联?(生谈学校看见的对联和自己平时收集的对联,教师点拨。)

  (二)什么是对联

  1、师:“处处留心皆学问”,看来同学们积累了不少的对联,那么,你们在平时收集对联的过程中,有没有思考过,什么是对联?换句话说,对联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屏幕上的三副对联,思考这个问题。(师用多媒体展示出学校的三副对联:)

  静思公寓:静坐当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人和楼:

  a、书声清朗胸中藏宇宙,心砚润滋笔底起风雷。

  b、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2、明确:(结合诗句逐步讲解)一副标准的对联,它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对仗”。

  “对”:字数相等、停顿相同、词性相当、结构相同、平仄相谐

  “联”:内容相关

  3、补充:

  此外,对联中还可以含有比喻、夸张、双关、比拟等修辞手法。比如“书声清朗胸中藏宇宙,心砚润滋笔底起风雷”就用了夸张的手法。

  有关对联的.知识可谓博大精深,明末清初的戏曲学家李渔写了一本书,名字叫《笠翁对韵》,是一本关于诗韵、对仗的声律启蒙著作。接下来给同学们背诵一小段: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三)初试——对对联

  师:人们常说对联雅俗共赏,这丝毫不假。试想,还有那一种文学形式象对联一样,上为学者文人,下为妇人孺子所喜闻乐道呢?对联既可走进象牙之塔,又能步入陇亩民间,既是阳春白雪,又是下里巴人。接下来就让我们初步尝试一下对对联。

  请根据下联对出能体现永川地方特色的上联(平仄不论)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登虎丘塔,论天下园林。

  师:攀薄刀岭,览渝西竹海。

  刚才有的同学看到黑板上的对联,笑得非常灿烂,为什么?在形式上,有几幅对联还能达到“宽对”的标准,但在内容上呢,咱就别提了。看似简单的知识,学问可大着呢,静下心来想想什么是好对联。

  (四)什么是好的对联

  师:好的对联除了形式上对仗工整,内容上相联系外,还要有新意、有深度。请将这句话读五遍。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这三幅对联。

  A、静坐当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增广贤文》)

  师: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话是流动的,而且是会变的,管好自己这张嘴也就为自己减少了许多麻烦。学校把这副对联贴在女生院的门口,自然有其道理,静坐下来的时候,要多想想自己的过错,检查自己,不要去议论别人。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最有资格评价自己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B、书声清朗胸中藏宇宙,心砚润滋笔底起风雷。

  师:“书声清朗胸中藏宇宙”,朗朗读书声,在学校里面读书学习,不仅要掌握博大深邃的知识,而且还要有广阔的胸襟。“心砚润滋笔底起风雷”,懂得了知识还得运用,而且还要雷厉风行。当然这只是表面的意思,自古以来,风雷都来形容有所作为,所以学校把这副对联帖在教学楼门口,是希望我们在坐的各位不仅学会知识,有广阔的胸襟,还要有所作为。

  C、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

  师:这个就不用多说了,蒲松龄的自勉联。同学们要从这副对联中学会什么?坚持。刻苦一天不叫坚持,而是一生。

  师:除此之外,再给同学们介绍两副对联。

  A、江声远送白沙外,诗冢长留黑石中。(聚奎中学)

  师:这次我们到江津聚奎中学去学习,我看见大门口有这样一副对联,所以就抄下来了。“诗冢”,指的是我们著名诗人吴芳吉的坟墓。聚奎中学号称全国最牛的中学,因为进校要买门票。

  B、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黄埔军校)

  师:对联“雅俗共赏”,比如这副对联就通俗易懂,体现出黄埔人的革命信仰。

  (五)再试——对对联

  师:对联,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是汉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赏析了这几副对联的基础上,我们再来尝试对一次对联。

  上联:紫燕高飞剪开千重云雾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蓝鲸畅游激起万里波涛早莺轻唱撩起万条丝绦

  (六)、结课

  对对联其实是很有趣的,昨天周老师即兴拟出一上联:“望箕山山上灯火点点。”我也即兴对出一下联:忆秋林林中往事滴滴。同学们在课余时间可以利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尝试对对联,正所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那么,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生答)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对好对联,靠今天的这堂课,靠了解一些关于对联的常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多留心观察,多积累。

  最后借用东林书院的一副对联来送高三的同学们: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对联》教学设计 12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了”、“好”。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苏东坡改对联的经过。

  教学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苏东坡图象以及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苏东坡

  1、师: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我们过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干什么吗?

  2、教师板书课题,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著名文人苏东坡改对联的故事。

  3、指导读题目,认读生字“联”

  4、出示苏东坡图象,简单介绍苏东坡。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

  1、教师范读,学生跟着轻声读。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

  3、学生小组内互相帮助读好课文。

  4、指名读课文,其他学生评议。

  5、全班齐读,教师总结鼓励学生读好生字。

  三、认读生字,熟读课文

  1、学生自己读课文,找出生字,自己拼一拼,读一读。

  2、小组成员互相读,帮助认读生字。

  3、集体反馈,指明认读并组词。

  4、巩固生词的认读情况。

  5、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6、指名读,反馈学生生字的巩固情况。

  7、分组比赛读课文,熟读课文。

  《对联》教学设计 1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苏东坡改对联的经过。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理解内容

  1、教师出示问题,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课文讲了苏东坡

  2、的一件什么事?

  2、指名反馈。

  3、找找苏东坡改前的对联和改后的`对联。

  4、指名反馈,大家一起读一读

  原对联: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改后对联: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5、讨论:这两副对联的意思。

  6、指名反馈,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

  7、解决两个为什么。

  (1)讨论:苏东坡为什么在自己的门上贴上“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的对联。

  (2)体会苏东坡的骄傲。

  (3)引导学生抓关键词语感情朗读

  他从小就很聪明,读了许多书,觉得自己很了不起。

  (4)后来,苏东坡为什么把对联改成了“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5)老人的做法,让苏东坡明白了什么?(学无止境,人必须谦虚求学,勤奋刻苦)

  二、小结,朗读巩固

  1、教师小结:是呀,苏东坡因为此事不再骄傲了,把对联也改了,以此来勉励自己,成了有名的文学家。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全班有感情的读一读。

【《对联》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二年级上册语文对联教学设计03-17

对联教学要点与注意事项06-20

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05-19

经典的对联02-07

武侯祠对联有名对联11-30

春联教学设计06-09

诗歌教学设计11-03

《浣溪沙》教学设计11-08

劝学教学设计03-01

离骚教学设计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