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羌村》(其一)赏析

时间:2020-09-28 09:07:52 杜甫 我要投稿

杜甫《羌村三首》(其一)赏析

  羌村三首(其一)①

杜甫《羌村三首》(其一)赏析

  杜甫

  峥赤云西,日脚下平地②。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③。妻怪我在,惊定还拭泪④。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⑤。邻人满墙头,感叹亦⑥。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⑦。

  ①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五月,作者刚任左遗,因上书援救被罢相的房而触怒肃宗,险些丧命。八月,被放还州羌村(今陕西省富县西)探望家小,《羌村三首》即作于此时。此诗为第一首。

  ② 峥,山高峻貌,此处形容天空中赤云的重叠。赤云,被夕阳映得鲜红的暮云。西,向西移动。日脚,穿过云缝射下来的光线。古人不知地球旋转,见日光移动,以为是太阳在走,故有日脚之说。

  ③ 柴门,贫苦人家简陋之门,指诗人在羌村的家门。归客,诗人自指。

  ④ 妻,妻子和子女。这里是复词偏义,单指妻子。怪,与下句的惊同义。还,又,接着。

  ⑤ 遂,如愿。

  ⑥ 满墙头,在农村,屋舍四周的围墙很矮,故邻人可隔墙观望。,叹息之声。

  ⑦ 夜阑,夜深。更,又。秉,拿着。秉烛,即掌灯之意。

  此诗写作者刚到家时夫妻团聚的种种感人情景。在个人“生还偶然遂”的辛酸和喜悦中,折射出安史之乱带给广大民众的无穷灾难。

  开篇四句写诗人到家前的情景。前两句写未到时的远望之景。诗人于秋天的傍晚行进在荒寂的旷野中,只见重叠卷的火烧云正向西天漂移,夕阳马上就要落下去了,馀晖穿过云缝斜射到地面。前方不远处就是羌村了,诗人心中充满着快到家时的急切兴奋心情。 “柴门”两句写到了家门口时的情景。寂静的村落里,已经还巢的鸟儿在诗人的无意惊扰之下喳喳地叫个不停,鸣叫声惊动了屋内的妻子,出门一看,竟是丈夫从千里之外跋涉归家了。诗人临行前曾向一位官员借马,但没有借成,只好徒步而归。“千里至”三字,既写出了归途中的艰辛,又包含着乱世还家的欣喜。前四句有声(鸟雀噪)有色(赤云),以动写静,鸟声的喧闹正反衬出村落的荒凉死寂。借景物描写传达出远客归家的特定心理感受。

  后八句写与妻子相见后悲喜交集的场面,中间穿插以隔墙邻人的叹息之声。“妻怪我在,惊定还拭泪”,是夫妻刚见面时的特写镜头。妻子此前已接到诗人的家信,知道丈夫不久便归,但当丈夫突然出现在眼前时,仍不免惊疑发愣。待情绪稍稍平静后,才明白眼前所见为真,一时间悲喜交集,不觉流下泪来。这一“反常合道”的生活细部描写,将乱世中夫妻团聚的场面写得何等逼真感人!体现了诗人对日常生活情感的深切体验和准确把握。“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写诗人对自己劫后馀生的无限感慨,是对上两句的补充说明,也是下面“邻人”的原因。诗人想到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自己在外奔波转徙,今天能如愿地回家与亲人相聚,不能不说是太偶然了。“死去凭谁报,归来始自怜”(《喜达行在所》其三)。“偶然”二字蕴含着极丰富的内容和深沉的感慨。诗人从陷叛军数月到脱离叛军亡归,从触怒肃宗到此次返家途中的风霜疾病、盗贼虎豹,殒命之虞不止一次,而今终得生还,能说不偶然吗?妻子之怪,又何足怪呢?“邻人”两句,以邻居们围观时的叹息进一步反衬诗人“生还偶然遂”的辛酸和喜悦。鸟雀的聒噪打破了乡村傍晚的宁静,使左邻右舍也知道了诗人的归来,他们纷纷赶来隔墙而望,目睹了这一幕夫妻团聚时悲喜交集的场面,也为之感动,不住地发出叹息之声。以上六句是叙写诗人刚到家时的情事,时地是在黄昏屋前。结尾两句写诗人与妻子掌灯对坐的情景,时地则是室内深夜。久别初逢,夫妻均兴奋得不忍也不能入睡,因为今日的团聚太“偶然”了,故两人在灯下痴坐相向之际,仍然怀疑眼前发生的一切是不是在梦中。诗人没有去写夫妻聚首后的互诉别情,而是选取了秉烛夜坐、相向无言这一真实的生活场景来做心理刻画,展现出难以用语言表达的万千感慨,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抒情效果,有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全诗以叙事白描来抒情,语言质朴凝练。诗人抓住具有典型性的生活场景,来传达夫妻团聚时的种种心理活动,在客观的真实叙写中,包含着强烈的主观抒情因素,二者合为一体,达到了水乳交融般的境界。王慎中评价此诗是:“一字一句,镂出肺肠,才人莫知措手。而婉转周至,跃然目前,又若寻常人所欲道者”(清仇兆《杜诗详注》卷五引)。这种“寻常人所欲道”而终使“才人莫知措手”的叙事白描手段,展示了诗人极高的艺术造诣,也是杜诗远迈前人的突出表现之一。

  赠卫八处士①

  杜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②。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③!少壮能几时?发各已苍④。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⑤。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怡然敬父执⑥,问我“来何方”?问答未及已,驱儿罗酒浆⑦。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⑧。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⑨。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⑩。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11!

  ① 卫八处士,未详其名。八乃其排行,处士此指隐居不仕的士人。唐肃宗乾元元年(758),杜甫因上疏营救房而得罪,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这年冬天,杜甫由华州到洛阳;次年春天,于返回华州任所途中,往访卫八处士,一宿而别。

  ② 动如,往往像。参商,二星宿名,参星在西,商星在东,此出彼没,永不相见。西晋陆机《为顾彦先赠妇诗》其二:“形影参商乖,音息旷不达。”

  ③ 今夕,今天晚上。《诗经·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④ 汉武帝《秋风辞》:“少壮几时兮奈老何!”杜甫这年四十八岁,卫八处士也有四十岁左右。苍,指发灰白。

  ⑤ 半为鬼,多半都去世了。中肠,内脏,内心。曹丕《杂诗》其二:“向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

  ⑥ 父执,父亲的老朋友。《礼记·曲礼上》:“见父之执”。郑玄注曰:“父之执,同志之友也。”

  ⑦ 已,结束。未及已,一作乃未已。罗,陈设。驱儿,一作儿女。

  ⑧ 新炊,新煮的饭。间,搀和。黄粱,黄米。

  ⑨ 称,即说。一举,就是一饮的意思。累,接连。

  ⑩ 故意,老友间的深厚情谊。

  11 山岳,指西岳华山,在华州和洛阳之间。曹丕《燕歌行》其二:“别日何易会日难,山川悠远路漫漫。”

  这是一首赠别诗,抒发了故友乍聚旋别的诸多感慨。

  杜甫善言情,他常把最深切的感受置于篇首,给读者以心灵的震撼。《赠卫八处士》一诗便是如此。全诗以“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二句为关锁。此前八句从离别写到聚首,总写此次会面的强烈感受。人生一世,朋友间常如参商二星难以相见;今夕重逢,悲喜交集,恍若隔世。别离时两人都还年轻,而今俱已发斑白了。相互打听其他老友的下落,多半已不在人世,彼此都不禁失声惊呼,心里火辣辣地难受。此时, “安史之乱”并未平息,局势仍很动荡不安,诗人对此次重逢的慨叹,不仅仅是一般的人事沧桑之感,也隐含着对那个动乱时代的慨叹。“焉知”二句上承“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诗人故意用反问句式,含有想不到彼此竟能活到今日的感慨。与“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羌村三首》其一)一样,既有幸存者的欣慰,又有乱离者的悲伤。此二句又是由抒情到叙事的过渡句,以下详写与卫八见面后的情事,历历如绘,而又无处不隐含着人生的感慨。二十载重来,眼前出现卫八儿女成行的景象,诗人不免有倏忽之间迟暮已至的感喟。“怡然”二句,写出卫八的儿女彬彬有礼、活泼可爱的情态。“问答未及已”,卫八处士便驱使儿女张罗酒饭:菜是冒着夜雨剪来的春韭,饭是新煮的二米饭,匆促之间备好家常饭菜,体现出老友间淳朴亲切的情谊。“主称会面难”以下四句,叙主客畅饮的情形。故人重逢话旧,不是细斟慢饮,而是连干十杯,彼此内心的激动和感慨自不待言。“感子故意长”,括今夜乱离相逢之感,总束上文。结尾回应开篇的“人生”二句,蕴涵着更深层的悲慨:昔日之别,尚有今夕之欢会;明日一别,后会不知何年?情真意切,耐人寻味。

  全诗感情低回深婉,语言真切质朴,随手写来却层次井然,很好地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感情波澜。清人张上若说此诗“情景逼真,兼极顿挫之妙”(清杨伦《杜诗镜》引)。诗写老友重逢,却由“人生不相见”的感慨发端,因而转入“今夕是何夕,共此灯烛光” 时,便格外见出内心的激动。但下面并不因为相会而径写喜悦之情,而是接以“少壮能几时”至“惊呼热中肠”四句,感情又趋向沉郁。诗的中间部分,老友的盛情款待,推杯换盏,似乎冲淡了世事茫茫的凄凉,带给诗人幸福的微。但劝酒的语辞却是“主称会面难”,又饱含着乱离的感慨。全诗以“人生不相见”开篇,以 “世事两茫茫”收束,前后一片苍茫,将一夕的温之感,置于苍凉的基调之上,通过老友相逢时的种种典型情事和细节,写出乱世相逢的种种复杂的思绪,这些正是全诗的内在沉郁的表现。

【杜甫《羌村三首》(其一)赏析】相关文章:

杜甫《绝句》其一古诗词赏析07-17

杜甫《梦李白·其一》原文、翻译、注释、赏析09-27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一》赏析09-05

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一》翻译赏析09-01

杜甫《江村》鉴赏12-04

杜甫《水槛遣心二首(其一)》唐诗赏析10-28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杜甫翻译赏析09-03

杜甫《望岳》赏析-杜甫12-23

杜甫《江村》诗词鉴赏09-27

《江村》杜甫唐诗鉴赏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