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吴小如讲杜甫

时间:2020-09-23 15:16:35 杜甫 我要投稿

听吴小如讲杜甫

  在杜甫诞辰一千三百年的日子里,诗离我们是越来越近,还是越来越远?不必让所有人都做这个填空题,只是让我们自称的文化人填一下空即可,一叶知秋,便可测试出如今我们共有的文学智商、文学欣赏与接受程度的水平。

听吴小如讲杜甫

  在杜甫诞辰一千三百年的日子里,读吴小如先生的新著《吴小如讲杜甫》(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9月版),快意、惬意,且会意。

  关于杜甫的诗,我只读过仇兆的《杜诗详注》和浦起龙的《读杜心解》。与之相比,吴小如先生的新著,比仇著要简约爽朗,比浦著要翔实厚重,更重要的,是带给我们对杜甫解读新的见解和路径。全书一共15讲,每讲精心挑选几首,却拔出萝卜带出泥,勾勒出杜甫的一生以及杜甫所处的动荡年代,是以诗带史,以诗穿心。

  小如先生讲杜甫时最讲究的方法之一,是“对读”。大如小如先生所说:“现在我们讲诗歌缺乏比较。”便格外着重于这一点。“对读”,就是比较。在这本书中,“对读”的方法,不止一种,风姿绰约,我最感新鲜且收获颇丰。

  以杜诗“对读”杜诗,是小如先生运用最多的方法,见其治学的精到和别出机。《登岳阳楼》对照《江汉》;《醉时歌》对照《饮中八仙歌》;《秋兴》中“同学少年对不见,五陵衣马自轻肥”,对照《狂夫》中的“厚禄故人书断绝”;《房兵曹胡马》对照《画》,真马如画写其神,画鲜活写其真;《登高》对照《白帝》,“前半截写景,气势很壮,但后面写得很惨”,在讲“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离乡万里——又赶上秋天——多年在外漂泊,这样三层倒霉的意思时,又带出《宿府》,指出“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夜色——好谁看”,也是三层意思层次递进……

  最精彩的是将《丹青引》、《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和《江南逢李龟年》三首一起对读。一位画家,一位舞蹈家,一位音乐家,都是昔年身怀绝技,如今和杜甫一样沦落天涯,三人的遭际命运,和杜甫互为镜像,写不尽的沧桑之感,在这样的对读之中,诗与人一并立体感强烈,分外令人感喟。

  以杜诗“对读”他者,也是小如先生爱用的'方法,见其学问的广泛和触类旁通。“美人为黄土,况乃粉黛假”(《玉华宫》),对照辛弃疾“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指出辛词是化杜诗而来;“茂树行相引,连山忽望开”(《喜行达所在》),对照孟浩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指出孟是从城里到乡村,视野开阔,心情开朗,杜是从长安走小路跋涉之后快到目的地才眼界大开,走路艰难;“花重锦官城”(《春夜喜雨》)的“重”,对照白居易“鸳鸯瓦冷霜华重”和陆游“雨余山翠重”的“重”,指出此处的“花重”是花开的茂……

  特别讲到陶诗闲适风格时,将杜甫与王孟韦柳相比照,说王维是“阔人的闲适”,孟浩然是“老有点儿浮的成分”,韦应物和柳宗元与陶诗也有距离,“反而是杜甫入川以后、刚到成都写的几首诗,倒和陶渊明的感觉特别接近”,因为杜陶二人都是生活贫困,又豁达乐观;都有忧患意识,并不纯粹闲适;都有真感情;分得丝丝入扣,令人信服,而且将一贯认为杜诗沉郁的风格拓宽,进行多样化的展示。

  以杜诗“对读”京戏,是书中涉笔成趣最有意思的部分。由于小如先生酷爱京戏,所以常常可以在讲解杜诗时手到擒来,顺便讲起京戏,挂角一将,作一番生动的比附和相互映照。比如,讲杜诗沉郁顿挫风格时,小如先生讲起四大名旦之一程砚秋,说“程腔是有顿挫,但无棱角,如果顿挫出现了棱角,说明演唱底气不足。”然后指出顿挫是“一层深似一层,但不要让人看出斧凿的痕迹,不要让人觉得你拐直弯儿。”接着进一步指出沉郁和顿挫的关系,沉郁是指内容,顿挫是指表现,只见棱角,没有发自内心的东西是不行的, “把灵魂深处的东西都表达出了,这就叫‘沉郁’。”再比如,讲《赠卫八处士》最结尾两句“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小如先生讲起程砚秋演出的京戏《红拂传》最后一句唱“此一去再相逢不知何年”时说:“剧情是一个饮酒的欢娱场面,舞剑助兴,舞完了,就是这一句,红拂内心的话说出来了。这不就是杜诗的‘世事两茫茫’吗?”“这两句的思想感情,与程砚秋的戏的最后一句一样,越琢磨越深。”如此别开生面的讲解,让纸上文字风生水起,和舞台表演一样赋予了形象和声音一般,是任何人讲杜诗都未曾见过的景观。

  当然,这本书的内容很丰富,比如,细微之处的深入浅出和真知灼见,还有幽默,都是格外难得的。讲《月夜》“何日依虚幌,双照泪痕干”,小如先生讲“什么时候,回到家,拉上窗帘,我们夫妻团聚,‘妻怪我在,惊定还拭泪’,难免要悲伤,在月下,我们都哭了,哭着哭着,又转悲为喜,所以是‘双照泪痕干’,这五个字里蕴涵了多少意思!”讲得真的是平易又情感蕴藉。讲《蜀相》头两句“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仇注认为是自问自答,小如先生指出是诸葛亮在杜甫心目中位置崇高,杜甫一到成都就迫切去参谒武侯祠,“可决不是普通的打听道儿怎么走,那就不是诗了”,讲得新鲜别致又切实熨帖。讲《赠卫八处士》“共此灯烛光”一句,小如先生说“我们在一盏灯烛光下见面了,很有味道,要是‘共此太阳光’就没意思了。”讲得令人忍俊不禁。

  书中有一则逸事很有趣,小如先生讲他父亲吴玉如先生当年讲课时测试学生文学智商,试卷有这样一道填空题:一叶落()天下秋,填“而”字满分,填“知”字及格,填 “地”字不及格。“而”是虚词,有想象空间;“知”是实词,太实了;“地”,叶子不落在地上还落在天上吗?太糟了,肯定不及格。这是这本书的额外赠品。在杜甫诞辰一千三百年的日子里,诗离我们是越来越近,还是越来越远?不必让所有人都做这个填空题,只是让我们自称的文化人填一下空即可,一叶知秋,便可测试出如今我们共有的文学智商、文学欣赏与接受程度的水平。

【听吴小如讲杜甫】相关文章:

杜甫《又呈吴郎》鉴赏11-01

杜甫《又呈吴郎》译文及鉴赏11-04

听莫言讲写作散文07-13

听莫言讲写作的散文07-13

《可叹·天上浮云如白衣》杜甫翻译赏析09-05

听梦参老和尚讲《华严经》入门心得11-23

给婴儿讲的童话小故事大全01-05

给小朋友讲的童话小故事11-06

睡前童话小故事给小孩听的12-15

童话小故事睡前故事免费听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