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杜甫笔下的妻子形象

时间:2022-11-15 10:20:43 杜甫 我要投稿

试论杜甫笔下的妻子形象

  杜甫,想必大家对其都有所了解,他的作品更是贯穿我们整个学生时代。那不知道大家对杜甫的妻子了解多少呢?好不好奇在杜甫眼中,他的妻子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试论杜甫笔下的妻子形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试论杜甫笔下的妻子形象

  试论杜甫笔下的妻子形象

  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之一,在他数量不多的关于妻子的诗歌中,我们看到他塑造的妻子形象,在诗人的个人经历和独特的时代背景的影响下逐一展现出来,并表现出其时代和文学史上的独特之处。首先,她是一个苦命的女子,同时又是劳动妇女的典型,在夫妻生活中,她充当着诗人知己的角色。这个形象的出现是杜甫和他妻子高贵品质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它的出现在文学创作、现实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中国文学灿烂的银河中,杜甫无疑是最耀眼的明星之一,他的作品被闻一多先生称为“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千百年来,人们对其人其诗的论述浩如烟海。他生长的年代,男尊女卑,文人作诗往往注重抒发自己的家国之志,济世之情,不屑于把夫妻生活写入诗内,而在杜甫的诗作中,出现“老妻”“瘦妻”“妻孥”的地方约有二十多处,这是个罕见而又值得引起我们重视和思考的问题。元稹《唐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云:杜甫“夫人弘农杨氏女,父曰司农少卿怡,四十九年而终。”有关学者据此考证,杜甫和杨氏共同生活了三十年,并且厮守终生。封建社会重男轻女,使杜夫人没留下她的姓名,事迹,我们无从详知其人。前人对于杜甫妻子也几乎没有专题的研究,有鉴于此,笔者着重从杜甫歌颂妻子的有关诗句探寻这个伟人妻子的形象。古代汉语中的“妻子”包括“妻”(妻子)和“子”(儿女)两个义项。本文对“妻子”的取义为现代汉语中的意义,专指“妻”这一义项。

  1. 妻子形象

  杜甫之妻杨氏是司农少卿杨怡之女,他们成婚于开元二十九年,当时的杜甫29岁,杨氏19岁。他们婚后感情融洽,琴瑟和谐,三十年来相濡以沫,不离不弃。杜甫诗集中述及妻子的诗歌约有二三十首,根据背景和他对妻子不同的深情厚意,可分为几组,而每一组都为我们展示了不同方面的妻子形象。

  1.1. 同甘共苦之情——苦命之人

  天宝十三载,京城乏食,杜甫只好把家安置在东北二百里的奉先县。天宝十四载,杜甫任右卫率府曹参军后一个月,便动身到奉先探望妻子。他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一诗中写道:“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表达了与妻子同甘苦、共患难,生死相依的愿望。“风雪”“饥渴”对于贫困的人来讲,本来就是雪上加霜,然而一家人的分离对精神更添了一份打击。这分别还不是一两天的事,而是一年多了,本来他们的生活就拮据,自杨氏和杜甫结婚之后,生活是日益的穷苦,一家人经常受着饥渴的煎熬,即使“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但还是“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到这个时候,杜甫一家已经沦落到与贫民为伍去购买减价官米的地步。直到诗人去世为止,出身官宦人家的杨氏从未跟着杜甫享受过荣华富贵,锦衣玉食,就连安定的生活也是一种奢望。从年轻时“游荡齐赵,裘马清狂的青年诗人[1]”开始,杜甫曾旅食京华,诗兴潼关,悲歌蜀道,寓居成都草堂、夔府孤城,最后卒于一叶扁舟之上。在这过程中,杨氏都是跟随着杜甫颠沛流离,辗转西南。到了乾元三年,诗人还要因为避战乱,“五十白头翁,南北逃世难。妻孥复随我,回首共悲欢。”可以说贫穷、饥饿、疾病、频繁的分别与担惊受怕成了他们婚后生活的主要内容。多年来,她没有锦衣玉食,没有丈夫的随时陪伴,没有安定的生活,就连儿子也在自己面前死去,所以说杨氏首先是一个饱受艰辛的苦命女子的形象。

  1.2 离别思念之情——思妇

  由于为官、战乱等原因,杜甫经常与妻儿分离,但他始终牵挂着妻子,期待着与亲人团聚。比如:“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述怀》),“妻孥隔君垒,拨弃不拟道”(《雨过苏端》),“妻子山中哭向天,须公枥上追风骠”(《徒步》),“女病妻忧归意急,秋花锦石谁能数。别家三月一书来,避地何时免愁苦”《发阆中》)等等。有时候,杜甫还用整首诗歌表达他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安史之乱后,杜甫携家逃难至风翔东北的州,他把妻子儿女安置在羌村以后,就只身奔赴肃宗所在的灵武,以期为平定安史之乱出力,不料中途为叛军所俘押至长安。在困居长安的一年多时间里,他感伤国事,思念亲人,写下《月夜》一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依虚幌,双照泪痕干?

  中秋之夜,明月皎洁,本应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但由于分离,美丽的妻子只能独自倚在帐边上,望着窗外的明月,雾水沾湿了她的云鬓,洁白的月光照着她清瘦的身影,微寒的秋风吹着她裸露的玉臂,儿女们仍没睡,天真地在互相打闹,他们不明白母亲因何忧伤,她只能轻叹一声:夫君,你现在怎么样了,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团聚在一起呢?有道是,相思最苦,那时只身奔赴灵武的杜甫与家人一别之后,再也没有音讯,妻子如何能不心生挂念,中秋都来了,为何连一封家书都没有呢?诗人一首诗就为我们清晰地展示了一位妻子思念丈夫的形象,另外,“香”“玉臂”等词,我们又可以想象,这位妻子是青春美丽的。

  1.3 感激愧疚之情——朴素的劳动妇女

  杜甫是个家庭责任感极强的人。身为人父、人夫,却无法解决全家的温饱安宁问题,反而常常让妻子用柔弱的双肩独自支撑全家的生计,这使他心存感激并生出深深的自责,例如:“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遣兴》),“叹息谓妻子,我何随汝曹”(《飞仙阁》),“何日兵戈尽,飘飘愧老妻”(《自阆州领妻子却赴蜀山行三首》其二) “老妻忧坐痹”(《遣闷奉呈严公二十韵》)等。这时的杜甫因为房琯的事被肃宗疏远,刚刚当上左拾遗而好起来的家境又陷入困苦,作为妻子,她没有埋怨,而是一如既往地照顾好家人,不给失落的丈夫增添麻烦,她还能坚强地面对现实,就像其他的穷苦妇女一样,坚强,朴素,温柔贤淑,任劳任怨。最为集中的是在羌村时所作的著名长诗《北征》:“……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平生所娇儿,颜色白如雪。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海图拆波涛,旧绣移曲折。天吴及紫凤,颠倒在短褐……”妻子的衣服上打满补丁,儿女们的衣服也极不称身,东拆西补,虽然这样,我们还是感觉到杨氏是非常尽力地去照顾家人,用她的全部的能力,怎么说她也是一个出身名门的千金小姐,但在字里行间,我们完全嗅不到一点点娇弱的气息,有的只是一个弱小的朴素的劳动妇女用她小小的肩膀,扛着锄头,日出而作,日落之后,在微弱的灯光下补着破了又破的衣裳。

  1.4 安定环境中的柔情——有情趣、兴趣广泛的知己

  杜甫一生多在颠沛流离中过活,只是在入住成都之后才获得了一段稍为安定平和的日子。这个时期的诗人,住有环境优美的浣花溪草堂,吃有亲朋好友的接济,行又无为官的案牍之累,心理上的闲适与自足可想而知。作于本期的《江村》、《进艇》等诗就着重表现了诗人这种难得一见的惬意与温情: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来自去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江村》)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俱飞蛱蝶元相逐,并蒂芙蓉本自双。这两首诗中,夫妻二人享受着难得的闲适生活,而妻子更是与平时不同,恢复她作为书香世家小姐的感觉,与丈夫下棋,泛舟,弄文墨棋画,能动能静,又富有情趣,虽然年过半百,但读起诗来,更感觉这种感情亲密,平淡却不失幸福,一生得一知己,足矣。

  总的来说,杜甫笔下是这样一个妻子形象,她温柔贤淑,善解人意,勤俭朴实,任劳任怨,是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优秀女性,同时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她又通文墨棋画,兴趣广泛,富有情趣,从而深得诗人的爱恋与敬重。

  2. 妻子形象的独特之处

  她赢得了专一的爱情和身份平等的尊重

  唐代是封建社会少有的盛世,在开放的.社会风气影响下,一夫多妻制大行其道,当时文人纳妾,与娼女同席宴乐是非常普遍的,甚至被誉为名士风流。对此,元稹、白居易、杜牧等大诗人都曾在自己的诗中津津乐道,白居易在《宴周皓大夫光福宅》中坦言:“何处风光最可怜,妓堂阶下砌台前。”李白携妓宴游之事也甚多:“美酒樽中置千解载妓随波任去留”(《江上吟》)“兴来携妓态经过,其若杨花似雪何?”(《乙旧游寄憔郡元参军》)等。而杜甫一生只娶了杨氏这一个妻子,并且在共同生活的三十年当中,对于妻子有着深厚的爱恋,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悲观哀痛中,想到的是妻子,写下了《月夜》;在高兴时,想到的也是妻子,“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生活困苦之时,夫妻二人“共饥渴”。古代男子娶妻以容貌为主,李白也说过:“以色事他人,能有几时好?”(《妾薄命》),但这并不适用于晚年的杜甫夫妇,他们寓居成都时,杨氏也有四十多岁了,经过多年的艰苦生活,她肯定是年老色衰了,但“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江村》)“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近艇》),一句“老妻”更体现了愈到老年,这份感情愈显得深沉厚重。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男女地位是极不平等的,无论是上层社会的妇女,还是下层社会的妇女,都没有独立的人格,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在一些士大夫文人的笔下,妇女有时也成为作品的主人公,但大多如花草一般的玩物,或有其惊人的容颜供人赏悦,或有其相思闺怨之情供人玩”。“南窗北煽挂明光,罗炜绮箔脂粉香。”(((东飞伯劳歌)))这样的艳诗曾盛极一时;“如今君,心一朝异,对此长叹终百年。”(鲍照《拟行路难》其一)诉尽沦为玩物的女子的凄婉之情。而在杜甫的诗中,对妻子他是极其尊重的,对妻子为自己所做的牺牲心存敬意与感激,杨氏在诗中也有她独有的喜怒哀乐,“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妻子山中哭向天,须公枥上追风骠”等等。杜甫在诗中赋予了她独立的人格,把她放在了与自己身份平等的地位上。

  揭秘杜甫心中妻子的形象有多美和尚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准备充分的叛军兵锋甚锐,从范阳南下,不到两个月就攻陷了洛阳。杜甫在756年五月,从奉先带领一家人来到了白水,寄居在舅父崔顼家中。不久由于兵乱又开始流亡,经过艰难跋涉终于在鄜州城北的羌村。

  此时的长安也同样混乱不堪。唐玄宗隐瞒着百姓,在755年六月带着宰相和杨贵妃仓皇逃亡西蜀。行军途中经过马嵬事变,杨贵妃被赐死。7月13日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称肃宗。远在羌村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立即决定只身去灵武投奔新皇帝。但是在路上被叛军抓住送往已经沦陷的长安。

  好在杜甫当时官职不大,名声也低微,胡人没有把四十五岁已经满头白发的杜甫放在眼里。他在长安没有受到严苛的俘虏待遇,杜甫自己也比较小心,隐蔽自己的身份,没有引起叛军的注意。

  今天选的三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的。看杜甫如何在沦陷区长安生活的……

  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乾。

  解诗

  这是老杜久负盛名的一首五律,语言工丽,用情深婉。老杜的妻子在他其他诗中多是以“老妻”“瘦妻”的形象示人,而这一首妻子的形象却温柔美丽,很有女性魅力。需要注意两点:第一,这首诗不写杜甫思念妻子,反而去写妻子思念自己,笔情敏妙,深得“借花衬叶”之妙;第二,整首诗的意象和情事都笼罩在月光之下,以人写月,以月衬人,各得奇妙。下面细看:

  首联“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点题。作者困在长安,仰见明月,但是起笔点出鄜州之月,月是同一月,人却分两地,所以下句有只和独二字。只和独,都表示孤独,作者设想妻子此刻也在月下看月。人在看月其实在思念丈夫,就如同作者在看月其实在思念妻子一样。

  二联,“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流水对,一笔直下。作者放开上联闺中妻子,而用不懂事的孩子来反衬妻子。孩子小,不懂思念父亲,正是承接上句的“只独”,也暗示妻子此时的孤寂。怜字,怜惜,作者虽然在写妻子,其实也旁笔写儿女。儿女虽然不懂忆长安,作者却解忆儿女,句意有错综之妙。儿女未解,正是写妻子知解,夫妻之间的深情跃然纸上。妻子忆长安正如作者忆妻子一样,再次加深上文同看月的深情。

  三联“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工笔正面描述妻子看月的形象,是名句。这句之妙在于湿和寒,写出冷清,孤寂。并且妻子以云鬟和玉臂,将人物形象写得美丽温柔。并且这句笼罩在月光之下,头发打湿,玉臂变凉,可见妻子悄立已久。而月光却非常美,妻子的头发在月光下像泛起烟雾,手臂反衬月光也淡淡发出清辉,这也反衬此时月光正美,妻子也分外美,但是恰恰是美,才越显得悲凉,正所谓月愈好而苦愈增,语越丽而情越悲。另外这句工致绝伦,语调舒缓,愈缓愈悲。

  尾联:“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乾”作者再看今时月,却想到未来。这一联就是荡开一笔设想未来对月抒愁之状。作者对家人的思念已经极致,所以用何时发问,倚则是两人共倚,暗示团圆之意,也是设想一起看月的场景。双字,不可轻轻看过,双字照应首联独字,由独,想到双,由两人分隔想到团圆。照字乃是月照,月照泪痕干,可见如果两人团聚,肯定有一番悲喜。泪痕之干,可能未来两人还要在月下相拥很久。另外这个“干”字不可轻看,团聚时候泪可干,也有反衬此时妻子望月正是泪水涟涟之意。这一句虽然写未来还是扣紧月下之意。后来杜甫羌村诗中有“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可说是这句的现实延伸。

  总的来说:这首诗首尾一气贯注,用笔精炼写情幽微,反复曲折令人赏玩不尽。从此诗也能看出作者伉俪情深,老杜钟情之至。草堂时期有“老妻画纸为棋局”,“ 昼引老妻乘小艇”等句,可见二人感情之恩爱。

  悲陈陶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这是一首古体诗。

  先介绍背景:肃宗即位后,本是唐玄宗的近臣房琯带着玉玺印信代表唐玄宗去凤翔加封肃宗为帝。军情紧急,十月,房琯自请率三路大军讨贼,中军北军遇贼于陈涛峡,惨败;后房琯又率领南军与贼接战,又惨败。房琯和杜甫关系深厚,但是房琯此人有才名而无其实,多是不切实际的豪言。此败房琯仕途中断,也为杜甫以后的坎坷埋下伏笔。

  这首诗就是杜甫在长安困于叛军之时,听到败绩消息满含悲痛写下的诗篇。

  下面细看:孟冬即冬季第一个月,就是十月。作者首联直笔写陈涛之败。杜甫诗号称“诗史”,真是秉笔直书,毫不隐晦。房琯虽是他好友也无隐蔽之意。十郡写征发民众之广,暗示百姓由于战乱而田园凋敝,生命不保。所谓良家子,意即这些人本不是正规军,不过是强行征发的民夫。十郡良家子,可见人之多,也更见惨败之可悲。对句“血作陈陶泽中水”写得更是凄惨。河水流的是百姓之血,这景象可说是惨绝人寰。这句写得形象而有力量,好似悲愤喷涌而出。

  二联“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前句写败后之惨象,这句是想象,和上句“泽中水”贯连,无战声,一是写战争已过,四周寂静;另一方面则直指此战是不战自溃,既是主将轻敌冒进指挥不力,也是征发没有战争经验的良家子的恶果。野旷天清,写杀人之场阔大而阴郁,凝重而辽远。对句加重惨败的悲愤之情,人数是四万,对应上句十郡,同日则一日而亡尽也,四万同日形成对比,可见此战之惨烈。首二联着重描写惨败之象,数字的对比非常有力度。

  三联“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这换角度写叛军。叛军凶狠嗜杀,高傲自大,作者用两句就已写足。 胡军归来,箭上带着血迹。一个洗字可见血之多,更看见拼杀之惨烈。叛军战胜归来洋洋得意,所以能唱胡歌横行街市。这两句写实,这应该是杜甫在长安看到胡军的形象。这联转笔写长安的胡军,一个唱字,和上句的死字形成鲜明对比。

  四联“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这句写长安被困的居民,上句写胡军,本句写都人,各有侧重。这句写都人,也是写作者自己。本句的啼字和上句的唱字形成对比。向北者,肃宗在凤翔即位,所以盼望皇帝之意,这句更是作者内心的真实感受。日夜指,困在长安度日如年也,望官军至,是希求能拔诸水火也。另外本联写都人,也可见唐王朝民心尚存,也代表作者内心对胜利的信心,不过更望,更体现出急切之意。

  整首来看,本诗句句如呜咽,写得悲惨动人,更能体现“沉着痛快”之意。所谓沉着,用力也,句句如刀,深入骨髓;所谓痛快,即是热切热烈也,作者的感情悲愤莫名,一团忠愤之情贯穿全篇。所以本诗虽然写实,虽然写事,自有一股强烈的抒情力量在。

  对雪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尊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文人一般写对雪多写逸兴豪情,唯独杜甫这首五律,却包含悲愤和忧虑。并且这首诗写得格律谨严,字法有力,饱含一腔郁闷之情。这首律也是在官军陈涛峡之败之后写得,算是一首对这场大败的挽歌。

  这首诗虽是对雪而写,却不重点写雪,而写自己,写大败,写对未来的忧虑之情。首句“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即是对仗。起句高峻挺拔,直写战哭,愁吟。官军新大败,冤魂尚未散去,士兵的家人还沉浸在痛苦之中。新鬼之新,有惋惜之意,惋惜之外更是沉痛。而哭字似是实写,也似虚写,作者可能听到哭声,也可能听是想到哭声,更可能是风吹如鬼哭,三重含义叠加,使得起句非常有力,含义丰富,也显得非常沉重。对句写自己,一个愁,写出作者此时的心情,一个独写出作者此时处境的孤独和危险,一个老字则写出作者此时的萧索悲怆,更有一种心系国家,但是书生无力的自责之情。起句对起,各有侧重,不求工而自工,这正是作者笔力雄健之处。

  二联“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承接上句愁吟,也是给愁吟提供一个凄惨压抑的背景。这联直面写雪,但是不见雪美,却见此时的压抑和沉重。这联多用倒装句法,薄暮云低,回风舞雪。一个乱字写出天空的阴暗,也暗示此时国家的动乱,一个低字,写出“黑云压城城欲摧”的紧张感,前句写得极为压抑。对句雪前冠以急字,可见雪之紧密,狂风搅雪,此时一个白发老翁在天地之间独吟,何其悲怆,何其孤独!并且,雪是白雪,似乎天地都在为刚战死四万义军而戴孝,这就又照应首句的新鬼。本联写景不写情,而情自在其中,以景写情更增力量。

  二联写外景,三联转入写内景。值此大败,被困长安的杜甫无意饮酒,一个弃字,可见作者此时心情的混乱。并且即便作者此时想饮酒,以他俘虏的身份也未必有酒,这就暗示出作者此时的境况也很悲惨。火用存字,可见这点光热也摇摇欲灭,可能作者内心的希望也比较渺茫了。根据二联的压抑和阴暗,这一点火苗更见明亮,也更显孤单,也更容易熄灭。并且此红字,联系上首诗的血做泽中水,可见作者念念不忘大败战死的官军。红字极为刺眼。并且这联也照应首联对句的愁吟老翁。作者笔笔不空,围绕心中的压抑悲愤和担忧层层渲染。

  尾联: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作者困在长安,消息不通,外面的战况消息也时断时续。可以想象,作者此刻犹自朝不保夕,但是却为消息断而忧心,丝毫没有顾忌到自己的微信。诗圣的圣或许就在此。起句是愁吟,写作者徘徊天地外,本句写愁坐,写独坐无酒无火的小屋之中。作者行迹有变动,但是愁字叠现,更加重了作者的愁绪。书空是典故,原意是:殷浩因故被废职,悲愤莫名,多次临空书写“咄咄怪事”四字。作者用书空,也有咄咄怪事的感叹。为何觉得怪?一是叛军兵锋锐利,怪事;唐军连遭大败,怪事;数州消息断绝,是否也已沦陷?怪事;或许作者内心还有对自己命运的不确定吧,也是怪事。所以,结句不但写之前的大败,更是写作者对国事,对未来的担忧。

  整体来看,这首律笔法谨严,一团情绪郁郁勃勃积而不可发;另外作者不顾自己遭遇,念念不忘军情国事;第三,作者首先缅怀新败,并且对未来战事的发展充满担忧,关心国事之心令人动容;第四,中二联以景写情,写得幽微细腻,非常动人。最后,作者题目是写雪,却仅仅一点而过,但是雪却布满全篇。本诗首尾虚写,中二联实写,章法非常值得注意。这首可称是杜甫的力作。

【试论杜甫笔下的妻子形象】相关文章:

杜甫笔下的春雨11-17

温庭筠笔下的女性形象08-28

张爱玲笔下的几类女性形象04-16

温庭筠笔下的女性形象分析11-03

杜甫的妻子与后代简介06-21

井上靖笔下的杨贵妃形象11-20

浅谈鲁迅笔下闰土的形象09-14

鲁迅笔下知识分子的形象09-15

“诗仙”李白笔下的女仙形象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