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传》 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2020-09-05 10:20:59 杜甫 我要投稿

《杜甫传》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杜甫传》 教案教学设计

  1、了解诗人关注国计民生,感时忧国的精神,在逆境中不懈追求人生价值的抱负,与忍耐和承受苦难的人格;注重学生人格和人文精神的养成。

  2、了解这篇传记文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体会文学真实性的特点,以及此传记中人、诗、史三者有机结合的特点。

  3、充分利用教材,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传记,有效的利用教材提供的各种资料。

  【教学重难点】

  1、本文学术性强,牵涉到许多历史时间,学生阅读可能有难度。

  2、阅读时需提醒同学不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历史时间的讨论上,重点应放在大致了解杜甫的文学生涯及诗人在“万方多难”中生发的诗歌创作上,体会杜甫的人格追求。

  【教学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传记文体”,顺势导入新课: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学习一种新的文体——传记。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依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辑、描写与说明而成。传记和历史关系密切,某些写作年代久远的传记常被人们当史料看待。

  传记的作者在记述过程中,可能会渗透自己的情感、想像或者推断,但和小说不同,它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它的类型很多,包括一般的传记、自传、评传、人物小传、人物特写、回忆录、年谱等等。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这是杜甫逝世前一年对自己的写照。后人从这孤独的形象中看到了他包容乾坤的博大胸怀以及回旋天地,与元气同在的精神力量。

  这篇冯至所写的传记,展现了杜甫生命中的一个片段。《杜甫传》原有13节,大约3万字,限于篇幅,本文只选了其中的“长安十年”“流亡”“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三节,部分段落有删节。

  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着诗人冯至的笔迹,再次回到那个时代,同诗人杜甫一起去感受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通过他的诗歌一起去感受一份与人民命运息息相关的炽热而跳动的心灵。

  二、写作背景与作者简介

  本文写于1946年,历时三年。冯至从青年时代就非常热爱杜甫。抗战期间,无论是在颠沛流离的途中,还是在相对沉静的昆明山中,冯至都没有停止对杜甫人生的思考。正是在这个时期,他开始了写作《杜甫传》的准备,并在1945年发表了《杜甫和我们的时代》和《我想怎样写一部传记》两篇相关文章。

  冯至(1905-1993),出生于河北涿州,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德文系和德国海德堡大学。回家后先后在同济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等校任教。作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鲁迅语),其诗歌创作主要有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等;作为学者,他的杜甫研究和歌德研究都十分优秀。此外,他的散文作品《山水》和小说《伍子胥》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

  三、介绍杜甫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祖籍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杜甫出生于一个有着文学传统的家庭中,他的爷爷杜审言也是唐朝(武则天时期)著名的诗人,所以他7岁开始学诗,15岁时就已扬名。杜甫的诗歌现存1400多首,它们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情况,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同时,这些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作者个人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也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所以,杜甫的诗歌被后代称为“诗史”。

  四、学习指导与阅读文本

  1、学习指导 : 这篇传记文学性较强,牵涉到的历史事件较多,阅读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学习本文之前,同学们一定要先对文章中的一些内容作一些预习,最好能够做一些笔记和摘录。

  ①从时代背景入手,分杜甫生活的时代有什么样的特点?

  ②从杜诗入手,分诗人、感情、社会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③从杜甫其人入手,分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圣”? 1

  2、快速浏览全篇,重点阅读第一部分“长安十年”内容,填写下表1:

  表1:长安十年 (时间 社会状况 杜甫经历 代表作品 诗歌特点 人格追求 )

  时间:746——756 年5月

  社会状况:这时的政治正显露出日趋腐化的征象,唐玄宗纵情声色,李林甫专权,杨国忠等贪腐,杨希烈庸懦。长安被阴谋和恐怖的空气笼罩着。

  杜甫经历:初到长安时,漫游时代的豪放情绪还没有消逝。但随着与现实的接触渐多,豪放的情绪逐渐收敛,几年前饮中八仙的那种浪漫的气氛几乎扫荡无余了。李林甫最嫉恨文人和艺术家 ,使杜甫在李林甫的阴谋政治里遇到打击。 他一方面被贫穷压迫,一方面被事业心驱使,为了求得一个官职已经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

  诗歌特点:一种矛盾的心情充分反映在他长安前期的诗里:一方面羡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长安谋个官职。常有这样的对句:上句说要脱离使人拘束的帝京,下句紧接着说不能不留在这里。

  代表作品:(1)三篇《大礼赋》:是他长安十年内最辉煌的一个时期。(2)《兵车行》:他第一首替人民说话的诗。(3)《前出塞》九首:一再地对于侵略性战争提出疑问。(4)《丽人行》:描画杨氏姊妹荒淫无耻的生活,是杜甫在长安真实的收获。(5)《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是一篇杜甫划时代的杰作,也是杜甫长安十年生活的总结,标志着他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超越了他同时代的任何一个诗人。 他在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道路上迈开了坚实的第一步。 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疾苦,形成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①解读《赠特进汝阳王二十韵》和《投简咸华两县诸子》二诗:

  (汝阳王李是唐玄宗的.侄子,杜甫能到他府上走动,多半有某种背景。何人举荐却无据可查。杜甫的袖袋里,可能有几封举荐信的。他进京献诗《赠特进汝阳王二十韵》,前提是要踏进王府的门。经济上的困顿使他追求功名,但改变不了他的病和饥寒的现状。)

  ②解读《兵车行》:

  (这首诗的深刻之处,在于作者没有把笔墨局限在一时一事的描写上,而是通过征夫之口,把此次征丁放在连年征战的大背景下,从而在最大程度上表现了人民群众所受的兵役之苦,在最深的层面上揭露了唐玄宗不顾人民死活,频举开边之战的卑劣心肠。作者的立脚点显然在人民一边,这标志着杜甫在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道路上迈开了坚实的第一步,这首诗可以看作是他的一座里程碑。)

  ③解读《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居然成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第一部分是自述平生之志,并揭示理想与现实的巨大矛盾。杜甫以”稷契“作为立身的标准,稷和契是辅虞舜的两个贤臣,他们爱民如子,政绩显著。然而,这种高尚的志向却遭到了世俗之辈的嘲笑,遭到了当权者的冷漠,把杜甫长期置于衣食不保的境况之中。相反,那些经营私利的“蝼蚁辈”们却衣食饱暖,飞黄腾达。)

  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 中堂有神仙,烟雾蒙玉质。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

  (诗的第二部份是记述途经骊山时的观感。杜甫半夜从长安出发,行至骊山脚下,天已黎明,这时,他听到从骊山行宫里传来震天动地的音乐声,想到君臣们正在通宵达旦地作乐,于是便依据平素所闻,用大量的篇幅描写他们的享乐生活,揭示了统治者靠掠夺民财以膏腴自身的社会本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群冰从西下,极目高远兀。 疑是崆来,恐触天柱折。河梁幸未,枝撑声窸窣。 行旅相攀援,川广不可越。

  (第三部分是叙述路过泾渭时的艰难情形和到家后的见闻感受。以上十句,笔墨集中在过河这件事上,写得曲曲折折,感慨淋漓。先是渡口移动,不得不改道;到了新渡口,又无船可渡,从上游漂下来的巨

  2大冰块,汹涌而来;幸而有座桥,却又摇摇晃晃,走在上面,心惊胆战。这一情节实为作者10年长安艰难生活的缩影。作者使用以小见大,寓情于事的艺术手法,展示出久历的坎坷和积郁的心境。)

  ④总结 :长安十年的生活磨砺,杜甫已变成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他不但在思想上已经成熟,而且在艺术上也已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课

  二、填写表格2,分课文

  表2:流亡生活 (时间 社会状况 杜甫经历 代表作品 诗歌特点 人格追求 )

  时间:756年6月9日——757年9月

  社会状况:安史之乱开始,唐代的政治经济发生了剧烈变化:政治上,丧失中央集权的统治力量,对外抵御不了外族的入侵;经济上,生产力下降,社会贫困日渐加深。

  杜甫经历:杜甫在长安沦陷前的一个月离开了长安。756年6月9日潼关失守,白水也沦陷了,杜甫在局势急骤的转变中开始了流亡的生活。

  诗歌特点:时代的变化反映在杜甫的诗中,他在这些诗中发扬了他爱祖国、爱人民的精神;此后唐代的诗歌使脱去了浪漫主义斑的衣裳,有一部分走向现实主义的朴质的道路。

  代表作品:(1)《悲陈陶》和《悲青坂》:描写陈陶和青坂惨败景象,告诫反攻不要焦急,要等待条件成熟。(2)《春望》:充分表达了山河破碎和个人的生活与心境。(3)《哀江头》:给曲江唱出哀婉动人的挽歌。(4)《北征》: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相美,表现了杜甫惊人的写实才能。

  时代的变化反映在杜甫的诗中,他在这些诗中发扬了他爱祖国、爱人民的精神;此后唐代的诗歌有一部分走向现实主义的朴质的道路。 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思,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现实,表达了人民的情绪和愿望。

  ①解读《春望》:( 见教材13页)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至德二载(757)。诗人当时为安史叛军所俘,身陷长安。 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生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

  ②解读《月夜》:( 见教材13页)

  (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所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题为《月夜》,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而以“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四海升平的理想。“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州,已包含其中。“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薄帷)、对月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③解读《北征》(选段):( 见教材16页)

  (这首长篇叙事诗,实则是政治抒情诗,是一位忠心耿耿、忧国忧民的封建士大夫履职的陈情,是一位艰难度日、爱怜家小的平民当家人忧生的感慨,是一位坚持大义、顾全大局的爱国志士仁人述怀的长歌。本诗于平实的叙述中反映重大的生活感受,显示出诗人在诗歌艺术上的高度才能和浑熟技巧,足以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地用诗歌体裁来写出这样一篇“博大精深、沉郁顿挫”的陈情表。)

  ④总结

  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思,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现实,表达了人民的情绪和愿望。

  第三课时

  一、回顾旧课

  二、填写表格,分课文

  表3: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 (时间 社会状况 杜甫经历 代表作品 诗歌特点 人格追求)

  时间:757年11月——758年6月;758年7月——759年7月 3

  社会状况:唐军收复长安,肃宗也回到长安。但胡人势力还相当相当猖、长安物价一天比一天高涨。回纥抢掠,吐蕃扰边,阿拉伯围攻广州,“大唐”便从征服外族转变为被外族侵略,正是民生凋敝、外族侵凌的时期。

  杜甫经历:杜甫和家属再次回到长安,这是杜甫在长安的最后一次居留。758年6月他离开长安,再也没有回到长安,他从一个皇帝的供奉官回到人民诗人的岗位上。

  诗歌特点:表达唐军胜利的兴奋的心情;开始顾虑到人民的负担,表达两方面的积极精神:既对胜利有绝对的信念,又揭露朝廷的种种缺陷。走向人民后,除去为人民诉苦外,还不得不考虑到国家和民族所面临的严重危机。

  代表作品:(1)《洗兵马》:王安石说它是杜诗中的“压卷”。(2)《三吏》(《新安吏》《石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写于从洛阳回到华州的路上,这六首诗自成一组,是杜甫诗中的杰作,从白居易开始就不断被人称赞为诗的模范,继承了《诗经》、汉乐府的传统,影响了后代的进步诗人。《三吏》不仅反映人民的痛苦,而且深刻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矛盾。 从思想感情上完成了日渐远离皇帝而走向人民的痛苦过渡。

  ①解读“三吏”之一《新安吏》:( 见教材21页)

  第一层(《新安吏》是写未成丁的少年被征当兵。新安(今河南新安)县在洛阳西70里。作者从洛阳出发,傍晚时抵达县城,见县吏征点少年入伍,惊问其故,方知是上边下达公文:壮丁征尽,次选少年。杜甫怀着沉痛的心情望着这群身材短小的孩子,用笔录下送行的场面。)

  第二层 (杜甫对人民的苦难是同情的,但他也十分清楚,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必须用战斗去回答;为了安慰这些悲哀的送行者,当时只得说些宽心话了。)

  ②解读“三吏”之二《石吏》:( 见教材22页)

  (这首诗深刻地揭露了差吏的狠毒无情,抓丁所及,连老太婆都不放过,由此可见当时的兵役制度已经黑暗到何种程度!)

  ③解读“三别”之一《新婚别》:

  兔丝附蓬麻, 引故不长。嫁女与征夫, 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 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 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 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 何以拜姑?

  父母养我时, 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 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 沉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 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 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 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 久致罗裳。罗不复施, 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 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 与君永相望!

  (诗中描写了一对新婚夫妻的离别,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的少妇形象。头天结婚,第二天新郎就去当兵,这完全违背当时新婚者不服兵役的常理和习俗。一想到丈夫就要到九死一生的战场上去,新娘悲痛得心如刀割。但她同样认识到,丈夫的生死,爱情的存亡,与国家民族命运,是不可分割地连结在一起的,要实现幸福的爱情理想,必须作出牺牲。于是,她强抑悲怨痛楚,在离情别绪中,平静而深情地鼓励丈夫,同时炽热坚定地表达至死不渝的爱情誓言。这首诗写出了当时人民面对战争的态度和复杂的心理,以及他们对正常人生和亲情的留恋,他们为国家承担责任的勇气。)

  ④小结 :从思想感情上完成了日渐远离皇帝而走向人民的痛苦过渡。

  总结 :“长安十年”的困顿,孕育了杜甫思想变化的种子;“安史之乱中的流亡生活”则使得杜甫有机会接触下层社会,丰富了自己的爱国思想和同情人民的感情。杜诗中反复呈现的两种感情旋律:一、无论“慨世”还是“慨身”,杜甫个人的喜怒哀乐总是与人民的命运息息相通;二、杜甫无论遭遇多少挫折与艰难,始终不放弃对生活的承担与执著的意志。

  第四课时

  一、问题探讨(培养探究能力)

  1、杜甫的诗歌被称为“诗史”,它深刻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二十多年的社会风貌,生动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历程。试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为什么杜甫的诗歌会被称为诗史? 4

  提示:杜甫的诗之所以被称为“诗史”,就在于他在诗歌中真实记录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年间的社会历史状况,这其中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也有普通老百姓痛苦呻吟的写照,不同于正史只关注帝王将相的文治武功,他的诗歌把目光投向广大的人民,即使在个人身世的感喟中,我们也能看到时代的影子。

  2、“还杜甫的本来面目,他的伟大之处和历史局限都要写够,写出分寸。”请从原文中找出一两处具体 ,说说冯至是如何实践他的这种写作要求的?

  提示:杜甫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关注现实,关心民生疾苦,这些在他的诗歌中都有很具体的放映。但是,杜甫并不是一个高大全的人物,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由于时代的原因,他也有自己的局限性。

  比如: ①“他在长安一带流浪,一天比一天穷困,为了维持生活,他不能不低声下气,充作贵族府邸的‘宾客’。”

  ②“他40 岁以前存留下来的并不多,一共不过50来首,其中固然有不少富有创造性的诗句,但歌咏的对象不外乎个人的遭遇和自然界的美丽和雄壮。”

  ③最后一节结尾指出杜甫对统治阶级的某些幻想,以及对“变乱”在、性质的模糊看法,这也是杜甫历史局限性的表现之一 ……

  这样类似的句子,在本文中还有很多。冯至在他的作品中,真实地刻画了一个为贫困和仕进心折磨的杜甫。在长安的十年中,他努力想博得权贵的青睐,谋求仕进的途径,因此这个时期,他创作了很多歌功颂德、酬唱和的诗篇,在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中,他更多的关注个人的荣辱,他的目光还没有投向广大的人民。这是他的历史局限性。冯至在阐述这一点时,又真实地刻画了杜甫内心的矛盾,同时从个人的不幸中,杜甫也开始看出时代的危机,这一切都预示着他创作方向或者人生道路的转变即将到来。通过这样的例句,我们可以看出冯至在作品中刻画了一个为贫困和仕进心折磨的真实的杜甫。但是,作者如实写出杜甫的局限性,不不会削弱杜甫的伟大,相反。我们 看到的却是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

  3、从杜诗所表达的情感入手,分一下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圣"?

  (1)学生思考、讨论、归纳,教师给予点评;

  (2)教师明确: ①早在“长安十年”时期,他就写出了第一首替人民说话的诗《兵车行》,继此还写出了一再地对于侵略性战争提出疑问的诗《前出塞》九首;②以《春望》《月夜》《北征》为代表,他在这些诗中发扬了他爱祖国、爱人民的精神;此后唐代的诗歌有一部分走向现实主义的朴质的道路。 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思,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现实,表达了人民的情绪和愿望。③以《三吏》(《新安吏》《石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为代表的诗歌,不只单纯地反映人民的痛苦,而且更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矛盾。这矛盾是在封建社会里一个爱人民、爱祖国的诗人在人民与统治者中间感到的剧烈冲突,这时,他除去为人民诉苦外,还不得不考虑到国家和民族所面临的严重危机。

  总之,“长安十年”的困顿,孕育了杜甫思想变化的种子;“安史之乱中的流亡生活”则使得杜甫有机会接触下层社会,丰富了自己的爱国思想和同情人民的感情,从思想感情上完成了日渐远离皇帝而走向人民的痛苦过渡。杜诗中反复呈现的两种感情旋律:一、无论“慨世”还是“慨身”,杜甫个人的喜怒哀乐总是与人民的命运息息相通;二、杜甫无论遭遇多少挫折与艰难,始终不放弃对生活的承担与执著的意志。因此,“诗圣”这一称号对于杜甫来说是当之无愧的。

  二、总结

  在杜甫生活的近60年的时间中,随着年代的不同、环境的不同、以及作者本身思想、情绪的不同,所创作的诗歌的思想内容也有所不同。杜甫的诗歌,有的记叙时事、议论时政,有的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还有的流露出其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以及对亲朋邻里的真挚情意。但无论内容如何,杜甫诗歌总体来说具有“沉郁顿挫”的风格,同时,有着精于锤炼而又天然自成的语言。

  三、能力培养——见《创新教程》

  (一):文言传记的阅读(08年安卷)

  [08年宁夏卷]实用类文本阅读——盛宣怀的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 5

  能力培养(三):同时代诗歌鉴赏 (2009年全国卷Ⅱ)军城早秋 严武[注]

  四、能力拓展:本课我们开展创造性探究学习:杜甫的人生事例,可以证明哪些观点?(如何将本文的材料充分用于我们的写作。)

  1、请同学们就上述课题思考、交流、合作后,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及时给予点评;

  2、教师归纳并补充,明确如下:

  (1)逆境可激发人的斗志,催人成就一番大业。(论据:“万方多难”中成就了“诗圣”)

  (2)文学、艺术家应心怀祖国、心怀人民,才能有更大的作为。(论据:杜甫忧国忧民、从侍奉皇帝到走向人民才一再被后人传颂,成为永恒。)

  (3)人民公仆就应心怀人民疾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论据:P9杜甫不愿重蹈高适覆辙,去过逢迎长官、鞭打人民的生活,虽然贫穷,也辞却河西县尉的任命。)

  (4)人民公仆应以身作则,敢于依法履行自己的职责,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论据:P14杜甫不顾生死上疏援救房,正是他认真履行“左遗”谏臣的职责。)

  (5)人生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心中的理想,否则将一事无成。(论据:杜甫的一生是万方多难的一生、巅沛流离的一生中,但他却从未放弃心中的追求,心中的理想,最终成为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

  (6)文学、艺术家应和人民群众相结合,和伟大时代相结合,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伟大作品。(论据:杜甫从开始的个人奋斗、侍奉皇帝到走向人民过程的转变,才一再被后人传颂,才成就了他“诗圣”的美名、“诗史”的诗歌成就。)

  3、相关优秀作文欣赏:

  多难成就多彩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经“长夜沾湿”的困境,一代诗圣成就了忧国忧民的形象;面对“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诗仙,停杯投著,成就了长风破浪的伟业;历经仕途坎坷的范文正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宏伟志愿┄┄由此可见,多难成就多彩!

  忍重辱,抒绝唱,细草微岸,在清澈的流水声中,他正在默默编写;奇山峻峰,他正在不懈考证;千村万落,他正在细心询问……他忍受其他人所不能忍受之重辱,经众人所不知的艰辛,用毕生之精力创中华之辉煌。可谁知,一个忍宫刑之辱之臣竟能创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千古名篇《史记》?多彩的巨著,所言非虚;多彩的人生,当之无愧。

  经千次,创光明,怀着满腹信心的他,正在尝试第一千多种灯丝。他脸上晶莹的汗水是他“天才就是出汗”的最好例证。他疲惫的充满血丝的眼珠是他彻夜未眠的最好体现。“啊!这个不行,我又得到了经验”。对此次失败的总结,使他曾经的辛苦化作了一种阅历。最后,他终于成功了,这也是意料之中的。她就是为我们带来了光明的伟大发明家——爱迪生。他一次又一次的创造书写了我们现在多彩的世界。他,将永存在光明之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司马迁忍重辱,创造了千古名篇;爱迪生试验千次,实现了光明未来。只有多难的人生才能成就不凡。成功往往蕴藏在失败之中,躲在磨难之后。

  朋友,莫等闲,我们应勇于在磨难中奋进,从而成就多彩人生。

  三、布置作业

  1、课后再细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章节,进一步通过杜甫的诗章去感受那伟大的声音;

  2、完成《优化设计》相关部分;

  3、课下寻找资料,最好能阅读《杜甫传》全文。

【《杜甫传》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杜甫《绝句》教学设计07-28

杜甫《月夜》教学设计范文07-29

杜甫《绝句》教学设计范文10-31

望岳杜甫教学设计12-11

杜甫《绝句》的教学设计范文07-04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06-24

读《杜甫传》后有感09-22

《杜甫传》读后感03-22

杜甫传读后感10-12

杜甫诗三首教学教案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