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与情感教育

时间:2020-11-08 13:00:43 杜甫 我要投稿

杜甫诗歌与情感教育

  杜甫被称为“情圣”,他用诚挚之笔抒写着爱国之情、人伦之情、珍爱生命之情,诗歌具有深厚的情感教育功能。

杜甫诗歌与情感教育

  用一般的眼光去看杜甫,他仅仅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但是,千百年来杜甫被公认为“诗圣”,决不仅仅因为他的诗写得好,还在于他的诗于诗美之外,还蕴涵着一种情美。所以梁启超不称杜甫为诗圣,而称之为“情圣”,并以《情圣杜甫》为题,说杜甫是“中国文学界笃情圣手,没有人比得上他,所以我叫他做情圣。”的确,杜甫诗歌用诚挚之笔抒写着爱国之情、人伦之情、珍爱生命之情,使人在感受着诗的魅力的同时,还潜移默化地接受着教化,千百年来滋润心田,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从这个意义上说,杜甫亦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尽管他不曾像孔孟那样授徒讲学,亦不曾有过自成体系的教育理念,但他的诗歌字里行间渗透着教育思想,他的为人处事足以为人师表。在商品经济飞速发展,人情却越来越淡漠、人越来越没有信念和责任感、心性越来越浮躁的的今天,研讨杜诗的情感教育功能,品味杜诗的精华,以此涵养心性,达到孔子诗教的效果,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情。

  一

  杜甫对祖国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从早年“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报国志向,到临终“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的`深深惦念,杜甫用他的一生,谱写了一个赤子对祖国的拳拳之心。

  安史之乱中,有的文人投敌了,有的文人消极避世,杜甫却始终关注着国家命运。尽管处境危险,他却时刻不忘祖国。宰相房琯在陈陶斜和青坂遭到惨败,杜甫得知消息后,一面对“四万义军同日死”(《悲陈陶》)表示沉痛的哀悼,一面又担心仓促对敌会遭到更大的失败:“焉得附书与我军,忍待明春莫仓卒!”(《悲青坂》)诗人还关心着整个战局,恨不得有人去提醒李亨加强对芦子关的防务,《寒芦子》中他说:“谁能叫帝阍,胡行速如鬼!”诗人写下《三吏》、《三别》,这六首诗是感人肺腑的悲剧,亦是高亢的爱国之歌!有母亲送儿子的,有新妇送丈夫的,有老妻送老翁的,连一位“二男新战死”(《石壕吏》)的老妪也被连夜带走,一个无家可别的单身汉又再次被征召,多么可悲可悯可恨!但诗人笔下的这些主人公,在悲痛愤恨的同时,却终为坚忍的爱国精神所驱使,毅然决然走上战争的前线。《垂老别》中的老翁说:“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新婚别》中成婚才一天的新妇劝慰丈夫:“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又说自己不能跟随而去,因为“妇女在军中,兵气恐不扬”。这种悲壮激越、异乎寻常的爱国精神是多么的可歌可泣!比照着现代人的国家观念,“外国有个加拿大,中国有个大家拿”,一些人不想着如何建设国家,反而靠坑损国家谋取个人私利。国家耗费资材培养了众多的大学生,结果是一流的大学生一江春水向西流了(定居西方发达国家),二流的大学生孔雀东南飞了(移民澳大利亚等东南国家),只有三流大学生留在了国内,却也一心想进外资企业,时不时享受一下麦当劳,一有机会就想移民海外。

  二

  杜甫从小就生活在人间的温情中。他母亲离世很早,幼年时,他曾经寄养在二姑母家。在时疫流行之时,姑母总是先照看他这个没有母亲的孩子,于是杜甫的病渐渐有了转机,而姑母儿子的病却日渐严重,最终早夭。长大后的杜甫曾经满怀深情地追忆这段往事。他在爱中成长,自然也会懂得爱、珍惜爱。杜甫对周围的人,包括妻子、儿女、弟妹、朋友和邻居,都充溢着真挚的爱。他用自己的心与笔,谱写了动人的爱情、亲情、友情之曲。

  文士风流,自古而然。唐代又是个浪漫的时代,诗人的生活更是如此。金屋藏娇、青楼寻欢、买伎教舞等都被视为文人特权,而杜甫却坚决与这些时尚划清界限。唐代诗人中很少有像杜甫这样终生与原配妻子厮守而不曾移情别恋的。他在《数陪李梓州泛江有女乐在诸舫戏为艳曲二首赠李》诗中就明确地说:“使君自有妇,莫学野鸳鸯。”他的夫人杨氏,是司农少卿杨怡的女儿,两人感情深厚。杜甫半生贫困,几度辞官,四处飘荡,杨氏都与他同甘共苦。杜甫不是迂腐之人,他是一个温情的丈夫,他无法拂去对妻子的思念:“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他珍惜难得的安定而有情趣的生活:“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江村》)。现在一些有钱的、当官的,包二奶养小密,玩三陪搞艳遇,读读杜诗,岂不汗颜?

  对于孩子,杜甫是慈父。杜诗中提到孩子的地方特别多,赞扬他们聪明。对兄弟姐妹他也是手足情深,他在诗里一再提到的弟妹,都是继母卢氏所生,杜甫不仅在诗里经常念及他们本人,而且还惦念他们的妻子、丈夫、孩子。读他的诗,能够强烈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如《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天下明明是同一轮明月,却偏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但被故乡明月映照过的弟兄们却是天各一方,四处飘零,一种深深的惦念之情充溢于字里行间。

  杜甫对朋友,感情真挚而持久。他不仅以友谊作为其作品的重要主题,而且用动人的诗句为读者展示了友谊所应遵循的原则。如朋友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彼此理解,互帮互助。杜甫在诗中对李白、高适、岑参等诗友的诗歌都曾给予由衷的赞美和中肯的批评。朋友之间还应经常往来,时时思念,不能因为眼前的事务而把心中的这个位置挤兑掉。杜甫写下了大量怀念朋友的诗歌,大大丰富了传统友情的内涵。尤其是他对李白友谊的挚诚,堪称后世的楷模。他和李白在前后约半年的相处时日中,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安史乱起,李白先被下到狱中,后又被判长期流放夜郎,杜甫对此十分关切。因久久得不到李白的确切消息,以至积思成梦,写下了《梦李白二首》:“故人入我梦,明我常相忆。”“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杜甫诗歌中的这些温馨描写,带给后世读者怎样的感动和向往!

  三

  宋代理学家张载在《西铭》中提出了“民胞物与”的命题,他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这个命题的精神实质是泛爱一切人和物,而早在张载之前的杜甫诗歌里始终都贯穿着这种精神。杜甫认为万物都有生存的权利,人类、特别是圣贤应与天地同心,人应该与万物同体同在:“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夏夜叹》)。杜甫写有不少歌咏小动物的作品,如《缚鸡行》、《花鸭》、《舟前小鹅儿》等,表现了诗人对生物的泛爱。在《岳麓山道林二寺行》中他说:“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吾友于”,他把花鸟看成兄弟,把山川视为一体。而现实生活却是残酷、充满矛盾的,人类为满足口腹之欲总是在无情地摧毁着某些生命,这让诗人感到无比痛苦。《观打鱼歌》中他说:“鲂鱼肥美知第一,既饱欢娱亦萧瑟。君不见朝来割素鳍,咫尺波涛永相失!”你刚刚吃下去的鱼,如果不被捕获,也许此刻正相忘于江湖呢!这些作品展现出可贵的珍爱生命的美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