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主题的多样化

时间:2020-08-25 18:30:24 杜甫 我要投稿

杜甫诗歌主题的多样化

  导语:杜甫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其诗歌创作的主题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不畏艰险,勇于攀登,对美好生活的无限热爱;体验疾苦,感受生活,对贫苦百姓的无限同情;反对战争,反对侵略,对祖国统一和幸福生活的追求。杜甫诗歌多样的主题分别体现在不同阶段或不同境遇的诗歌作品之中。

杜甫诗歌主题的多样化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许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被后人尊称为“诗圣”。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歌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的成分最多,其主题在总体上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杜甫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疾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揭露和批评;他同情人民,甚至情愿为解救人民的苦难做出牺牲。杜甫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因此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其诗歌创作的主题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一 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热爱山河,憧憬未来的主题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24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杜甫在北游齐鲁期间,正值青年对未来和前途充满了希望,创作了一系列表达雄心壮志的诗篇,也表达了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三首《望岳》诗是反映这一类诗歌主题的代表作品。这里仅以《望岳》的第一首为例进行解析。全诗无一“望”字,但句句写“望”。距离是由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岱宗夫如何?”是初见泰山的感受,充满了对泰山的惊叹和仰慕之情;“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仔细揣摸后得出的总体印象,烘托出了泰山绵延和磅礴的气势;“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句为近望泰山的印象,“钟”字写出大自然也有了偏爱之情,一山横亘,阴阳两隔,凸显了泰山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句是仔细观察泰山的印象,山中云气翻滚,心中波澜起伏,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归鸟”,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关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句是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

  而在《登高》中杜甫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壮景色描写,引述了诗人万里离乡,多年漂泊,暮年多病,国事不宁,返乡无日的忧伤,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祖国的爱。在《秋兴》八首中,杜甫从孤城日暮的.情景联想到国都长安昔日的繁华景象,以低沉的格调深表诗人的爱国之情。在《春望》中,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来抒发别国离愁的情绪,也是基于对国家的热爱。

  从这几首漂泊生活的诗作中足以发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诗篇也蕴藏着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为了理想孜孜以求的雄心壮志。

  二 体验疾苦,感受生活,同情百姓,鞭挞罪恶的主题

  杜甫中年时期颠沛流离,目睹了安史之乱给黎民百姓带来的无限创伤,他与劳动人民为伍,深刻体验饱受战争磨难人民的痛苦生活,用大量的诗歌创作表达了对人民的深刻同情,发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慨叹,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有力地鞭挞了封建王朝的残暴统治。其中“三吏” 和“三别”是这一主题的代表性作品。本文只以《石壕吏》为依据进行分析。

  “暮投石壕村”,开门见山,直陈经历,给人以十分真实的感觉。一 “暮”、一“投”、一“村”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事件,作者也在这暮色苍茫之时融入百姓的生活,为其观察和感受提供了最佳视角。“有吏夜捉人”,真实地展现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的社会状况。“夜”字说明官吏捉人的经常性,也暗示了贫苦百姓的悲惨命运。“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写明官吏捉人连年迈的老翁都不肯放过,可谓残暴之至。“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突出了官吏颐指气使的丑态;而“二男新战死……死者长已……”等句也丝毫博得不了残暴官吏的同情, “老妪力虽衰”仍须“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此情此景,杜甫历历在目,看在眼里,痛在心里。面对老翁逾墙老妪服役的悲惨境况,他欲助不能;面对至亲骨肉的生死离别,他欲哭无泪。杜甫所能做到的就是奋笔疾书,完整地记录这黑暗的现实,鞭挞无能的统治者,鞭挞这吃人的社会。

  三 反对战争,反对侵略,热爱祖国,追求幸福的主题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主张民族团结,反对侵略、反对战争。他的诗作既反对李唐王朝对吐蕃、南诏等少数民族的侵略和压迫,又反对少数民族统治阶级对中原的侵扰和掠夺。诗人赞同民族和睦友好的这种态度,符合各民族利益和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进步性。杜甫中后期的作品多写安史之乱,或者是吐蕃、回纥之祸。这些诗中有恢复李唐江山,维护民族团结,反对外来入侵的民族精神。

  在《塞芦子》中,表现出他对军阀割据的极力反对,并且提出正确的军事策略,即“延州秦北户,关防犹可倚。焉得一万人,疾驱塞芦子。岐有薛大夫,旁制山贼起。近闻昆戎徒,为退三百里。芦关扼两寇,深意实在此。”

  《述怀》中,杜甫表现出想以拾遗这个请要的谏官对唐王朝讨平叛乱、恢复统一的大政有所作为。“汉运初中兴”喻唐,希望国家恢复统一,表现出诗人的爱国思想。

  《北征》中,诗人缅怀军家大事,终结以复兴希望。在这首诗中,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对军政大计的谋划,对战乱中人民的苦难疾苦的同情,以及诗人本身的遭遇,都真实鲜明地反映出来。

  作为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诗歌到处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其多样、健康的创作主题也是杜甫被称为“诗圣”的主要原因之一。

【杜甫诗歌主题的多样化】相关文章:

杜甫诗歌风格是什么08-29

浅析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的论文10-27

杜甫《望岳》原文及诗歌赏析08-30

主题是乡愁的诗歌10-28

寻找杜甫主题朗诵活动总结范文08-24

杜甫《房兵曹胡马》诗歌鉴赏09-27

从《望岳》看杜甫诗歌对视点\视角的运用11-05

我眼中的杜甫随笔-杜甫12-23

分析席慕蓉诗歌创作的主题10-22

以梦想为主题的诗歌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