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行弟子规心得之知行合一

时间:2020-09-17 17:57:38 弟子规 我要投稿

力行弟子规心得之知行合一

  《弟子规》是中华五千年文化是如何落实德行教育,人的一生都希望一生能成就优良的品德,成就幸福人。《弟子规》就是成就幸福人生的入门法则。很多人认为《弟子规》是给小孩子学的,就掉以轻心。大人和父母都应该学习,特别是青春期和成长期青年人都应该好好学习。修习一个人的品德必须从《弟子规》入手。打好道德学问的根基,一心不乱才不至于迷魂颠倒,才能恢复自然本性,才能进一步学习其他知识和技能,才能在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能为人所尊重。相反如果在平日不注意生活中锻炼和修习自身的品德,就是给以后的生活埋下苦难的伏笔。《弟子规》讲的都是日常平凡的113件小事,古人讲“如海一滴,具百川味”我们用恭敬地心去学习弟子规,就能体悟到古圣先贤的博大精深。从小事上体悟,从最基本的德行来入手,知行合一,才能发掘出人生价值的真谛。

力行弟子规心得之知行合一

  比如说《弟子规》中的“父母呼应勿缓”中的“父母”大家浅显的理解就是生身父母,然而我们通过学习和力行,对父母的含义有更深的理解。在我们生活中往往最容易忽略的就是父母的感受,不能时刻体察父母的心境,然而人人为利而争,见利忘义,总是逢迎取巧,投其所好,从而丧失了道德的底线。这个根本原因在于没有真正贯彻、力行、落实《弟子规》。孔门四科里面的四门教育,首要的就是:德行;第二就是讲言语;第三才讲政事;最后是才艺。可见德行在一个人成长和事业中是多么的重要。我们修学《弟子规》已经有一年时间了,为什么还是有很多的烦恼和习气压制不住,老是起伏不定呢?孔老夫子经常教诲他的徒弟们,要从日常琐事中,从最切近的事情里头学习“仁”的方法,才能在品行上不受世俗的污染。“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基本自性。自性本来就具有,烦恼和纠结,照成了思想上的障碍,阻挠了我们的真心自性。那么我们如何来恢复真心本性,就要从《弟子规》入手,“勿自暴,勿自弃 圣与贤,可驯致”,增加我们学习《弟子规》的信心。

  古人修学讲求知行合一,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知为行,知决定行,才能有幸福

  美满的人生,成功的事业。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凡事要学以致用才能帮助自己不断地提升个人的德行和学识。《弟子规》要求我们应该活在当下,不须向外寻求,在生活中我们扮演好的角色中就能找到自己,就可得心应手。然而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每天清晨诵读《弟子规》,然而日间行事处处和《弟子规》相悖。随心所想,心口不一,以致违背了古圣先贤的教诲,缺少“行由不得,反求诸己”(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反来检查自己)的内省精神,照成行差踏错。袁了凡教导他的子孙“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皆因‘因循’二字耽搁一生”(因循:沿袭、守旧、疏懒、轻率、流连、犹豫、延)。当我们捧读经典时,严格认真的对照自己,克服自己懒惰和怡情;当我们捧读经典时,怀有一个虔诚、感恩之心,让我们的心脉和古圣先贤的心脉跳动在一起;当我们捧读经典时,要有一个颗“耻”心,曾子曰:“耻之于人大矣”。当我捧读经典时,要生发“勇猛”心,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喜欢学习就接近了智,努力实行就接近了仁,知道羞耻就接近了勇);当我们捧读经典时,应该把《弟子规》当成表演的教材,将剧本演出来给大家看看,从中体悟人生的收获和喜悦,将《弟子规》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习惯,“熟完而勉行乎,勿自旷也”。达到正己化人的目的,以求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

  每个人对《弟子规》的认知不同,各有千秋,但是有一样是不变的,那就是圣贤的慈悲化世心静,我们通过修习它,来改正我们的生活习惯,遵守生活规律。同样修习《弟子规》更要举一反三,一闻千悟,一听“父母呼应勿缓”就应该想到,“事诸父,如事父”,普罗众生犹如父母。只有这样才能把弟子规做圆满,百分百落实。听闻《弟子规》更不能以偏全,靠自己有限的理解和知识,妄加评判,歪曲误导。“只有增强信心,一门深入,长时熏修,知行合一,才能潜心修正自己的心地、言行,从而获得幸福的人生。

【力行弟子规心得之知行合一】相关文章:

读弟子规心得11-05

【推荐】弟子规读书心得12-18

弟子规读书心得【荐】12-17

弟子规读书心得【热】12-17

【精】弟子规读书心得12-16

【热门】弟子规读书心得12-16

【荐】弟子规读书心得12-15

弟子规读书心得【热门】12-15

弟子规读书心得【精】12-15

学生弟子规读书心得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