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的现实意义

时间:2022-05-16 06:22:29 弟子规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弟子规的现实意义

  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上下五千年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中华民族独具魅力且博大精深的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无数古圣先贤、仁人志士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思索、探求与总结,而且一路下来,薪火相传,因时损益。

弟子规的现实意义

  《弟子规》简介

  “弟子”的意思有两个:一是指孩子;一是指学生;“规”就是规范。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教育孺子的最佳读物。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废经废伦,治安败坏根由。贪瞋痴慢,人心堕落原因,欲致天下太平,须从根本着手。图挽犯罪狂澜,唯有明伦教孝。误根本为枝末,认枝末为根本。为求解决问题,反倒制造问题。君子唯有务本,本务邦国自宁。

  俗云:「教儿初孩,教妇初来」,儿童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先入为主,及其长而不易变;故人之善心、信心,须在幼小时培养;凡为人父母者,在其子女幼小时,即当教以读诵经典,以培养其根本智慧及定力;更晓以因果报应之理,敦伦尽分之道;若幼小时不教,待其长大,则习性已成,无能为力矣!

  三字经曰:「养不教 ,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教之道,贵以专。」,而非博与杂;故一部经典,宜读诵百至千遍,苏东坡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现在教学,坏在博与杂,且不重因果道德及学生读经、定力之培养,至有今日之苦果。企盼贤明父母师长,深体斯旨;此乃中华文化之命脉所系,中华子孙能否长享太平之关键,有慧眼者,当见于此。

  几百年来,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一直坚信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小孩子在他年少时(0~13岁),记忆力非常好,应该把前辈的人生经验、生活智慧记忆下来,牢牢地背记,并烂熟于心中。尽管此时他还不理解其深刻含义,但是先记住,好比牛先把草吃下去,有时机再反刍一样,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能力也在成长,到了一定年龄自然酝酿发酵,必然有更深的理解和领悟。如果在孩子在记忆力强的时候,不给他一些经典的东西储存到脑子里,没有“厚积”,怎么能“薄发”呢?怎么能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呢?

  《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弟子”是指一切圣贤人的弟子,“规”“夫见”意思是夫子的见解。所以是每个人,每一个学习圣贤经典,效仿圣贤的人都应该学的`。《弟子规》如果没做到,学习别的经典就很难得到真智慧。《弟子规》共360句(1080字),概述简介,以精练的语言对儿童进行早期启蒙教育,灌输儒家文化的精髓。

  《弟子规》现实意义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中国传统的启蒙教材之一,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间的教书先生李毓秀。其内容主要取自《论语.学而篇》中的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可见,《弟子规》是由一名教师以儒家经典为基础,结合自己多年教学实践经验编写的,是一本关于做人的规矩及学习方法的书。它共有八大部分,一千多字,形式上主要是三字一句,易学易记。在聆听了钱文忠教授的讲解后,找到《弟子规》原文,反复琢磨,个人以为它有以下一些现实意义——

  一、它有很强的针对性,明确地强调了做人的各项准则。

  一个人从小就要懂得孝敬父母长辈贤人,友爱弟兄姊妹他人,要学会谨慎对待自己的言行,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从小要懂得与仁爱之人打交道,并以之为榜样,然后还要重视身体力行去弘扬传统美德,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的素养,古代是这样,今天更是这样,将来还是这样。今天的孩子特别需要加强对孝,弟,谨,信,亲仁这些美德的学习,独生子女时代,人们更多时候是关注孩子关于物质生活,升学知识和就业知识的学习,却降低甚至是忽视了其他方面的要求,致使很多孩子什么事情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说话做事从不考虑父母、教师及他人的感受,不懂得倾听父母的心声,有人这样心痛地说:现在有些孩子是“四无”孩子,一无眼睛,不知道察言观色,就是走进他人家中,他都不懂得观察主人家是否欢迎,这种孩子眼中没有父母,没有老师,没有善恶;二无耳朵,你和他面对面地讲话,他居然听不见,忠言、教诲更是听不进去;三是没大脑,是非不分,做事不计后果,闯祸,逃窜,再闯祸,再逃窜;四是无良心,不管父母如何苦口婆心,用心良苦,他都是油盐不沁,滴水不进,即使父母死去,他也不会难过一秒钟„„《弟子规》在第一部分“入则孝”的开头就要求弟子们“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有多少小孩懂得这些规矩,又有多少小孩遵守了这些规矩,很多人进出家门无视父母的存在,或者对父母大呼小叫,至于“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就更不用说了,亲人希望他做的,他偏不做,亲人反复警告不能做的,他偏要做,我常想,现在那些游手好闲的孩子们,沉溺于网吧游戏不肯回家的孩子们,吸烟成瘾的孩子们,难道是家长没有要求他们学好上进吗?不是,没有哪位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走正道,没有哪位父母愿意孩子打架斗殴,没有哪位父母一开始不是细心讲解教育,可是那些孩子们把父母、教师的感受放在心上了吗?今天,学习《弟子规》是很有必要的,孩子们从小就必须懂得,父母是必须孝敬的,做人是必须守规矩的,必须懂得,世界上只有相对的自由,没有绝对的自由,他必须遵规守法。

  二、它是学习文史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弟子规》三字一句,易学易记,更重要的是,它中间的许多准则可以和相关文史知识、成语典故结合起来学习,这也正是《弟子规》人文气息浓厚的重要原因。例如,钱文忠教授在讲解“父母呼,应勿缓”时,就讲到了曾子和他母亲之间的感人故事,我们知道曾子以孝闻名,说有一天,曾子进山采药,只有母亲在家,突然,家里来了一个客人,老人家不知所措,就咬自己的手指,母亲咬手指的时刻,曾子的心突然一抽一疼,于是,根据以往的经验,曾子马上想到是不是母亲有什么事,所以他急忙跑回家,一问母亲,母亲说有客人来到,我没办法接待,就咬手指盼你回来„„表面上听起来,这个故事很玄,但生活中这种心灵感应的.巧事也不是没有,我们更敬重的是曾子母子之间的那份声息相通,那份心灵的默契,正如钱文忠教授所言,我们宁愿相信这个故事是真实的,母子之间心灵相通,彼此呼唤时,连声音都不需用„„在讲“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时,钱文忠教授又给我们讲了汉代杨震拒贿的故事:杨震赴任途中,取道经过昌邑,他过去在荆州曾推荐的秀才王密,当时正担任昌邑县县令,前来拜见他,到了夜间,王密怀里揣着十斤金子来送给杨震。杨震说:“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这是为什么呢?”王密说:“送金这件事在夜间是没有人知道的。”杨震回答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你知道,我知道。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地拿着金子回去了。这个故事在传诵中,演绎出更通俗的话——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故事让我们知道了名言的出处,也让我们懂得了成语“不欺暗室”的意思,懂得了一个人是否能“慎独”是很关键的,如果独自一人时都能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那便是真君子了„„在讲解“勿谄富,勿骄贫 勿厌故,勿喜新”时,钱教授又给我们带来了东汉宋弘“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的名言,这些有深刻文化内涵的故事及它所蕴含的道理是很容易被人们接受的„„

  三、它特别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及学习文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一个人首先要能够用自己的行动、精力对传统道德身体力行,包括生存,包括敬老,没有这些生活上的实践行动,一味学理论,不顾父母的死活,不在生活中去搏击,就会远离生活,不知道生活的真相,难免会流于浮华,做事难免是纸上谈兵。在这方面,清代著名诗人郑板桥留给儿子的最后几句话是值得每个人牢记的:淌自己汗,吃自己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不靠老天,不靠祖宗,才算真正好汉。反之,一个人有经济条件,有足够时间,有充沛精力,但却只注重动手能力,只注重具体行动,不学习文化知识,也有可能会糊涂,会迷失。在物质生活得到较大善的今天,大多数人都应是有余力学文的,但是,由于新的读书无用论泛滥,一些孩子乃至家长认为,就算读完了大学也不能很快地挣大钱,还不如马上打工赚更多的钱,他们忽视了长远利益,更忽视了读书对全面提高一个人的素质的重要性,《弟子规》的三字箴言就是要人们注意学与做相结合的重要性,实践道德很重要,学文化后你会做得更好;它还强调读书的方法: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也就是说,读书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而且把“心到”放在首要位置,只有心到、聚精会神,才能进入真正学习的境界。“三到”,看起来简单,但人们落实的并不好,现在,老师们发现张口放声诵读的学生越来越少了,而放声读对精力的集中,对体验文章的美又是那么的重要。接着,《弟子规》要求学习不要浅尝辄止,而要求精益求精,要今日事今日毕,要注意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爱惜书本„„学习是这样,推而广之,做什么事不是这样呢,做什么事不需要心到,眼到,口到呢,做什么事不需要专心致志呢,做什么事不需要注意细节呢,对什么东西不需要爱惜呢,所以说,《弟子规》就是要求孩子们能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获得正确的为人处事的态度和方法。

  四、它具有很强的启发性。

  几百年前的私塾先生能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总结出言简意赅的准则要求,这说明他至少做到了以下几条:对经典钻研深,对文史乱熟于心,对职业高度敬重,对学生高度负责,有自己的思想„„从这个角度说,每位家长,每位教师,每一个人都应以《弟子规》的作者为榜样,主动积极地探索关于教育的标准和方法,把《弟子规》中的要求与今天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与《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起来,与公关礼仪教学结合起来进行宣讲,以文史来讲准则,以现实来讲准则,以案例来讲准则方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同时,从各地学习《弟子规》的措施中,也可得到很多启发,学习活动要注意生动活泼的形式,做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钱文忠教授的讲解给我们做出了特别好的榜样,首先,有央视这样一个绝好的宣讲平台;然后,讲解中,独创性地用温馨深情的歌声开头,歌声随讲解的进程反复出现,就像影视剧的主题歌一样,营造出一种美好的学习意境,在一唱三叹中强化听众对《弟子规》的理解与记忆;对于讲授的内容,时而是童声朗读,时而是电视主持人的旁白,当然,更多的是钱文忠教授在引经据典、绘声绘色地讲解,钱教授恰到好处地引用了那么多文史故事,将抽象的规矩变得有血有肉,有深厚的土壤,从而让男女老少都喜欢听,在教育上,我以为,钱文忠教授真是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特别关注人的健康成长,可以说,钱文忠教授赋予了《弟子规》更康健更阳光的生命,使一度沉寂的《弟子规》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并且,分外地光彩夺目,从这个角度说,钱文忠教授堪称一代教育家,我们应该向他学习,尽管可能永远无法达到他的高境界,但要见贤思齐,要心向往之,努力学习之。

【弟子规的现实意义】相关文章:

鲁迅《药》的现实意义09-22

桃花源记的现实意义09-07

弟子规|《弟子规》创造的奇迹08-24

《老人与海》的现实意义及特色(精选12篇)08-19

弟子规全文弟子规里面的故事03-15

弟子规心得11-22

《弟子规》教案01-02

弟子规句子11-05

弟子规标语12-28

弟子规的感悟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