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登鹳雀楼》课堂教学实录

时间:2020-11-16 11:37:00 登鹳雀楼 我要投稿

唐诗《登鹳雀楼》课堂教学实录

  引言:一年级上册的古诗《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名篇,《登鹳雀楼》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以下小编为大家分享了《登鹳雀楼》的教学设计,希望可以给你们提供参考。

唐诗《登鹳雀楼》课堂教学实录

  教材分析:

  人教版教材在编写上,是以不同的文化主题来划分各个单元,旨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浅入深的引导他们走进自然、感悟生活、品位真情。本册第五单元的文化主题是生活哲理。里面的五篇课文,从简单的生活现象入手,写出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对生活的不同感悟。而这种感悟本身又是极朴素的。因其朴素,才得以永存。《登鹳雀楼》是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名篇。这是一首登高望远诗。寥寥数语,把景色写得浩瀚壮阔,气魄雄伟。放眼宇宙之无限,寄哲理之深沉。后两句语出自然,千古传颂,被人们看作是追求理想和崇高境界的象征。追求更高目标、争取更好成绩的激励语。也成为许多有志之士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铭。全诗气势奔放、意境开阔,语言通俗易懂而且富有哲理意味。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感悟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略知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诵读诗文,理解其意思,感受其意境

  教学难点:感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座楼(出示课件),它叫鹳雀楼,谁来叫叫它的名字(板书,指名读)。想知道它名字的来历吗?请看(出示课件)。说到鹳雀楼,自然会使我们想到唐代的大诗人------王之涣,他的一首诗非常有名,那是他登上鹳雀楼,看到落山的太阳和奔腾的黄河水,想了很多很多写下的——《登鹳雀楼》(补充板书,并解题)指名读,齐读,读准“登”。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王之涣和他的这首诗吧。(出示课件)

  生:学生自由练读古诗。

  师:边读边想:诗人在楼上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师板书诗句、诗人)

  二、新课讲授

  (一)、学习生字

  师:老师把这首诗中的生字单列了出来,请你们自己来读一读,认一认。(出示课件,指名读,开火车读)

  生:学生自由练读词语。

  师:你会写这些字吗?说说你的记字方法,能为生字找找朋友吗?重点讲几个难写字“雀、楼、欲、依、更”。

  生:“楼”把“数学”的“数”换个偏旁就得到了,“雀”把“准确”的“准”两点水旁换成小字头等。

  生:说了不少字的组词。

  生:按笔顺描红一遍,注意“欲“和“楼”的笔顺。

  (二)、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出示诗句,理解关键词。(出示课件)

  &学习第一、二行诗句师:自读一、二行诗句,根据后面词语的意思来理解诗句。

  师:许多诗中都藏着画面,读这两行,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画面?能把它背下来吗?

  生:我看到太阳了。

  生:我看到那边有很多山。

  师:闭上眼睛,听听诗人的吟诵。你们想读吗?试一试,能背一背吗?(给学生画好节奏,自读、指背、赛背)

  生:学生按画好的'节奏自由练读练背。

  师:这两行诗主要讲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傍晚的太阳靠着山慢慢落下去,黄河水滚滚地流入大海。诗人短短的两句话,就让我们看到了如此美丽的景色,可是遥远的山那边的景色是不是更吸引人,大海的波浪是不是更壮观,想看到更远更美的景色该怎么办?

  生:站得更高些吧。

  生:再往上爬吧。

  师:你能用书中的诗句回答吗?

  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对,你真够聪明的!

  2、出示诗句,理解关键词。(出示课件)

  学习第三、四行诗句

  师:请仔细观察图,鹳雀楼共有几层?哪一层有人?

  师:你们有过站得高,看得远的经历吗?

  生:站在我家的楼上能看到更远的地方。

  生:站在山顶上看到的才远呢。

  师:是呀,只有站得高,看到的美景才会更多,所以诗人就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谁愿意当小老师来读一读这句诗?(画好节奏多形式练读)

  生:学生练习朗读。

  师:“穷”在这里什么意思?“千里目”表示看得怎样?

  师:这两句诗是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所想到的,意思是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必须再登上一层楼。他还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还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情怀。

  教学反思:

  古诗《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诗人通过描写登鹳雀楼观看太阳西沉、大河归海的景色,告诉人们要看得远,就应站得高的道理,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为了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真正理解字义和诗句内容,深刻感知诗的意境及蕴含的道理,我在教学前对学生进行了学习情况调查。通过调查,我了解到学生对古诗《登鹳雀楼》比较熟悉,有部分学生已经能读、能背了。但发现学生所谓的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学生不但不认识诗中的一些字,而且,有的连字音也读不准,字形也不清楚,更不明白诗意及蕴含的道理。同时,我还发现学生通过以往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而且,他们能说的喜欢自己说。

  对学生的情况充分了解后,我开始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地教学。我在教学时,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运用已有的读新课文的方法来初读古诗,即先自由读课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读课文,然后同桌互读互查,让会读的学生帮一帮暂时不会读的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在学习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另外,我面向全体。在检查自读情况时,我先检查生字,再由生字连词。对于学生容易读错的字词,我进行重点指导、纠正,如:“登”、“层”是后鼻音,“鹳”是三拼音,“楼”的发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词教学落在实处。而且,我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动手、动口、动脑去学习生字。教学“入”字时,与“人”比较。这是个形近字,先让学生讨论交流,一起说说“入”和“人”的不同之处,再以顺口溜的形式帮助学生强化记忆;在教学“欲”字时,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学习去解决问题,使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媒体演示、反复朗读体会等方法,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帮助学生明像入境,让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里明晰出现,让学生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

  教学后,我作了认真地反思,觉得这节课除了具有上述优点之外,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其中最大的不足是在评价学生时,原先设计好的恰当的评价语言被一些苍白无力的评价语言所替代,使学生未能真正体验到那份成功感和愉悦感。今后,我会不断地努力,不断地钻研,不断地改进,把发现的不足作为自己对教学探索的动力。

【唐诗《登鹳雀楼》课堂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唐诗登鹳雀楼教案06-06

唐诗登鹳雀楼 王之涣11-29

登鹳雀楼 王之涣唐诗11-27

唐诗王之涣登鹳雀楼02-21

唐诗登鹳雀楼 王之涣12-21

唐诗登鹳雀楼王之涣11-08

《登鹳雀楼》古诗教学实录05-23

鉴赏唐诗《登鹳雀楼》王之涣10-12

国学唐诗登鹳雀楼教案06-08

王之涣《登鹳雀楼》唐诗赏析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