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春江花月夜》

时间:2022-10-12 16:14:02 春江花月夜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浅析《春江花月夜》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诗歌吧,诗歌具有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的特点。什么样的诗歌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浅析《春江花月夜》,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张若虚的诗人借对春、江、花、月、夜这人生最动人的五种良辰美景的描绘,尽情赞美了大自然,构成了境界非凡的奇丽景色。“‘春江花月夜’五个字,各各照顾有情。诗真绝诗,才真绝才也”。

  “月”是诗中生命的纽带,全诗以“月”为主体,14个“月”字统摄全诗。在结构上月经历了升起、高照、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笼罩下,月与江水、沙滩、夜空、原野、花林、飞霜、扁舟子、恩妇、高楼、镜台、鸿雁、鱼龙等组成了不同的画面及场景,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一、该诗在创作上有三个重要特点:

  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春江花月夜》以春江潮水和月夜做为开始,作者就“江”、“月”即景抒情。将“春江花月夜”组合成一个优美完整的画面,继而又引出对花林美妙景色的描绘:“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犹如一股清爽之风扑面而来,刹那间便感觉到那种清爽美的存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在这种淡静如水的环境中,灵魂仿佛被净化,使人有一种超凡脱俗的圣洁心情。

  2、含蓄表述,意蕴悠长。

  “浅浅说去,节节相生,使人伤感,未免有情,自不能读,读不能厌”。面对象征着团圆的明月。诗的后半部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游子和思妇的离恨闺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种过渡非常的自然,没有丝毫的牵强附会之状,情和景高度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这种意蕴是非常深远的。浓浓的离别相思之情在澄澈空明的孤月中,化为淡淡的哀愁。这种离愁别绪始终透露出一种空蒙、迷惘、柔和的感情色彩,营造了梦幻般的意境。然后,作者推出游子、思妇“相望不相闻”的情思哀愁。“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春江花月夜》的高明之处还在于,它并没有直接书写游子思妇的感情,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景色表述,而后很自然的过渡到的。以景喻人,以景衬托自己的心情。把自己的那一份悠长的相思之情寄托于明月和春潮。

  3、语言清晰,结构严谨。

  《春江花月夜》全诗语言清晰,对仗工整,韵律婉转,浓淡相宜。共三十六句,四句换一韵,共换九韵。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有强烈的节奏感;又由于顶针句式的灵活使用,使语言清新流畅,琅琅上口。

  艺术中国

  全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

  艺术中国

  二、该诗的艺术价值

  艺术中国

  1、对唐朝后期作家的影响

  《春江花月夜》对民族审美积淀的形成,对后世的诗歌影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古来写月亮的诗歌中,《春江花月夜》当属第一。曹公的那句“何处秋窗无雨声”与“何处春江无月明?”如出一辙。从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也能窥见“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影子。

  历史上咏月名句更是数不胜数,例如: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青天来月有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范仲淹的“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张孝祥的“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等。虽然都是旷世杰作,但都不如《春江花月夜》那样浑然天成。

  2、对其它姊妹艺术的影响

  唐诗《春江花月夜》对音乐,舞蹈等相邻艺术也有其深远影响,有著名的舞蹈《春江花月夜》、还有一首著名的民族器乐曲的名字也叫作《春江花月夜》。据说此曲用唐朝诗人张若虚的唐诗《春江花月夜》命名,是因为作者受到张若虚所作《春江花月夜》开头的一段诗句的启发,乐曲形象描绘了月夜春江,花影层叠的迷人景色。尽赞大自然的绮丽美色,尽情赞赏了江南水乡的风姿意态。全曲就像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扣人心弦。

  乐曲《春江花月夜》是我国古典音乐中的杰作,她表现了祖国山川的秀丽隽永和优美宁静,她用中国特有的音乐旋律来表达了中国人的情感,她也是一首世界名曲,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的声誉。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淋漓尽致的表现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中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意境之美,这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点,也是西方文化中所不具备的。她堪称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难得的佳作。张若虚仅凭这首《春江花月夜》便足以千秋扬名。

  历代文人都给这首诗以高度的评价:

  艺术中国

  清末王凯运评此诗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较为公允地指出了它的源流、地位和影响。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近代文人闻一多先生则评价这首诗: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孤篇压全唐。赞扬张若虚的贡献是“无从估计的”。

  拓展:春江花月夜赏析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望相似一作: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花月夜》赏析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什么地方的春江没有明亮的月光。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的.闪烁。月光象白霜一样从空中流下,感觉不到它的飞翔,它照得江畔的白沙看不见。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人生一代代地天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不知江上的月亮照耀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输送着流水。游子象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美好的闺房中的门帘卷不去月光,在捣衣石上拂去月光但它又来了。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送信的天鹅能够飞翔很远但不能随月光飞到您身边,送信的鱼龙潜游很远但不能游到您身边,只能在水面激起阵阵波纹。昨天晚上梦见花朵落在悠闲的水潭上,可怜春天过了一半还不能回家。江水流走春光,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月亮晚晚落下,如今又西斜。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不知有几人能乘着月光回家,只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的。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的,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的,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的,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浅析《春江花月夜》】相关文章:

浅析《春江花月夜》的文学地位11-25

春江花月夜09-21

春江花月夜10-28

《春江花月夜》11-27

浅析韩愈10-11

浅析水调歌头11-25

浅析《易经》11-27

《乡愁》浅析10-31

春江花月夜的赏析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