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诗意意识分析

时间:2020-09-09 12:49:57 春江花月夜 我要投稿

《春江花月夜》诗意意识分析

  《春江花月夜》流传千古,不仅是它的文学价值,它的美学价值也是很高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春江花月夜》诗意意识分析,希望能帮到大家。

  一、诗意的时代背景。

  有唐一代,盛世空前,诗盛空,前,呈现出异彩分层、五彩缤纷,群星璀璨的盛世局面;有一颗灿烂的星划过繁盛的唐代,千古流传至今,经久不衰。他就是――张若虚。

  张若虚先生是初、盛唐之交的一位诗人,大致同另一颗明星的陈子昂同时登上诗坛。由于历史原因对于他的生平事迹史载不详,只知道他是扬州人氏,做过兖州兵曹,与货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称为“吴中四士”。值得一提的是,这颗唐代诗歌上的璀璨明珠留下的诗作并不像李白,杜甫一样丰富,而仅存两首而已。且他也不像陈子昂那么幸运,陈子昂在当时的唐代就已经满负盛名。

  今存唐人选唐诗十种,依其年代,芮挺章的《国秀集》该选而未选。宋代许多与诗有关的名著文献,如《唐百家诗选》,《唐诗纪事》等书也都没有选张先生及其诗,真是可悲、可叹,这是选诗人的悲哀!钟嵘曾经评价鲍照时喟然长叹:“嗟其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人微言也轻,因为地位低微或名气不太好,不太出众就否定了整个人,包括他的长处,这是普遍的社会心理状况,张先生就是这样的境遇。总算天无绝人之路,给了他一个机会,为此他和他的才情湮没了几百年终于重见天日,可谓“不鸣则也,一鸣惊人”。张若虚,属于你的那片天空出现了!这个功劳要归于北宋晚期郭茂倩编辑的《乐府诗集》,收集了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春江花月夜》五家七篇,张作因为也是属于乐府而被收录,至此我们中华才有了这一笔财富。

  张先生的作品应该不是简简单单的只有两首,“人微言也轻”因而大多流失了,这是很遗憾的。然而这并不能抹去他的盛名,抹去对后世的影响。有个词语“精益求精”就是说很多东西只是多是不行的,要贵在“精”字上,贵在永恒上;张先生就凭这两首诗,一首是平平之作《代答闺梦还》,一首就是有如神际般永恒的,我们即将醉读的《春江花月夜》。一首《春江花月夜》究竟有多大的神力呢?可以这样说吧,张先生的千古美名就是它的贡献,反过来张先生凭这一首就屹立于璀璨夺目、浩如烟海的唐诗中,压冠群雄,流传千古。

  六朝以来天下纷争,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所以宫体诗成为了文坛的主流。以宫廷为主,流行艳辞,轻歌曼舞,供上层阶级贪图享乐;这种文体题材狭窄,反应不到社会的广阔面,清词丽句、刻意雕琢、“文过饰非”讲究形式,社会文化媚俗,到隋唐时期适应不了社会时代的要求。关于宫体诗的了解祥见闻一多的《宫体诗的自赎》。到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繁荣景象时代要求推陈出新,所以初唐四杰进行了深刻的探索,陈子昂要求“复古”,说诗要有的“风骨”“风雅”,要有精神,时代的精神。接下来就是张先生的《春江花月夜》将这种“新思潮”更推进一步,他将情、景交融,由情、景写到宇宙人生,由艳情诗体升华到纯真的爱情,从狭窄的宫廷延伸到了浩瀚无垠的宇宙,这境界就明了了;虽然它仍属于乐府旧题,但它大部分已经有了盛唐新气象的面貌,情、景二者的完美结合,风雅、风骨精神的弥漫,昭示着“盛唐之音”的到来。

  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十七引《晋书乐志》云:

  《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陈后主所作。后主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太常令何胥又善于文咏,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此曲。

  陈后主君臣所作今已经不传。《乐府诗集》所载《春江花月夜》诗共七首:隋炀帝二首,诸葛颖一首,初唐张子荣二首,再有就是张先生的一首和温庭筠的一首。然而能够名垂千古的却只有张若虚的与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合称双壁的《春江花月夜》。

  二·诗意的“永恒”意识

  论及《春江花月夜》里提到了宇宙的永恒,至此“永恒”主题也开始受到广泛的关注。回到闻一多先生的观点上来,即从初唐开始,诗人“已从美的暂促性中”逐渐领悟到了一种宇宙意识,一种超越时空的永恒的.观念,用闻一多的话说,乃是“一个最飘渺,又最实在,令人惊喜,又令人震怖的存在,在它面前一切都渺小了,一切都没有了”“就在那彻悟的一刹那间”,诗人已经变成了“哲人”。其态度冷静而庄严,冲融又祥和,“不卑不亢”而“深沉”、“纯正”、“高雅”,从而进入了一个寥廓、宁静、神奇的境界。这种宇宙永恒意识,从卢照邻、王勃、陈子昂等人诗中可见端倪。

  卢照邻的《长安古意》: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唯见青松在。

  此诗中“青松”即为永恒的象征,它和金阶白玉相比是永恒的。通过两个实物的两相对比,诗人的情感便洋溢而出,而且上升到了“永恒”的精神风貌!王勃的《滕王阁诗》:

  闲云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诗人以江水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进行对比!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瞬间就是耄耋之年,垂垂老矣!生命将逝,而慨叹江水之无穷。《论语》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江水的永恒便开始被人认识起来,经过张若虚,李白发展到杜甫的“不尽长江滚滚来”再到后来的苏东坡硬是将“水”,“月”永恒联系起来,说明“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而“物与我”皆“无尽藏”矣。在这“变”与“不变”之中叩响追问宇宙人生哲理的主题。初唐四杰以后,又有刘希夷的千古名诗《代悲白头翁》,正所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最了不起还是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尤为古今绝唱: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人歌颂永恒,必须以人生的短暂相比,在大千世界之中人生就只是一个点,一个人踽踽独行:前,见不到古人;后,见不到来者。只有一个人在短暂的生命中,狭小的天地间摸爬滚打!新的时期,新的历史使命加上短暂的人生,许多仁人志士就在这历史长河中蜗行摸索。这就是初唐四杰以来“独怆然而涕下”的缘故。谈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里边的诗句,那是句句绝唱,字字珠玑,令人心潮澎湃,心之向往,更显永恒主题;稍后,有李白的《把酒问月》也是从这条线路发展而下来的名篇: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白兔搗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怜?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明月永恒人若水,经过邈远时空的穿梭,月亮亘古不变。“今月曾经照古人”只是观赏古之月与今之月的人不一样了。宇宙永恒而物似人非。人世苍茫,转瞬间,一切都变了!崔灏的《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昨日的小柴门菲,满园桃花与佳人满面交辉。而今桃花依旧在,可人面却已不在了,春风似乎感觉不到悲楚,依旧笑面迎枝!再看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对宇宙永恒意识的体悟,它不仅是一种时代精神的体现,也构成了大唐气象必不可少的因素,这是时代赋予这一代诗人的历史使命。如果专就它从宫体诗的平凡,庸俗革新上来看,当然不愧是一篇力鼎之作。所以闻一多先生认为他是同陈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为大唐诗歌的繁盛铺平了道路,“功绩是无从估计的”。新的时代正在开始。

【《春江花月夜》诗意意识分析】相关文章: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全诗和诗意06-21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分析11-10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分析全文解析11-21

捕捉诗意散文06-23

伯牙 王安石诗意06-28

长相思的诗意10-01

《鸟》古诗诗意白居易11-18

李商隐锦瑟诗意10-29

元日王安石的诗意10-28

王安石桃源行 诗意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