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死亡设置与生命内涵的诠释

时间:2022-05-11 21:44:43 迟子建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死亡设置与生命内涵的诠释

  《额尔古纳河右岸》这部作品是迟子建用充满灵性且温情暖暖的笔调来抒发她对人生的独特理解,她尽情地挥洒着大自然五彩斑斓的色调。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迟子建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它是我国第一部描写中国东部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的生存现状和百年沧桑的长篇小说,作者以一位年近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个酋长女人的自述口吻,讲述了这个神秘民族近百年来顽强的抗争和哀婉的命运。在整部作品中,哀伤的曲调伴随始终,作者以细腻的笔触让我们感受到鄂温克族在那片黑土地上的真实的喜怒哀乐。

  《额尔古纳河右岸》这部作品中死亡是灌注始终的,但它的死亡描写有着自己的独特的魅力。作者迟子建面对死亡,有着一种超然、达观的态度,她认为人的基本生存状态是心酸痛苦的,人总要遭遇到种种不幸,但即使面对人生中的心酸苦痛,也不能放弃对生活的热爱,我们要直面人生中的苦难,顽强奋斗,即使在孤立无援、惨淡阴暗的现实环境中,也要坚守住那一丝生的希望。整部作品中都伴随着大量的死亡出现,充满一种苍凉的意味。但她笔下的死亡并不恐怖狰狞,而是用一种淡淡的不作太大痕迹的笔触来描写,例如:列娜因为太困而坐在驯鹿身上静静的睡着了;拉吉达被雷电劈中后,并不是烧成一块焦炭,而是脸上带着笑意,像婴儿一样蜷缩在一棵大树根下睡着了。迟子建的死亡描写被人评论为是对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她作品中大量的摄入死亡因子,但并不是为了彰显死亡的恐怖与狰狞,而是通过死亡来鼓励人们在绝境中顽强抗争,勇敢面对人生中的一切困境,用一种坚毅、勇敢、不屈的意志力来和苦难抗争。

  在《额尔古纳河右岸》这部作品中一连串的死亡设置,表面上传递给读者的是悲凉、阴暗的情绪,但实质确是表达了作者对于终极生命意义的关怀,她让我们大量的接触到死亡,让这些死亡看起来都是那样的漫不经心,像是与作品人物浑然一体。因为这里的死亡并不意味着终结,而是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在展开。只要是有灵性的东西,似乎都可以以别样的方式存在于一种形态的毁灭之后。躯壳在这里只是灵魂短暂的居住之所,在一个时期的旅居后就会必然地完成它的转换,随着时空以不同的形式行走。死亡并非对生的阻断而是一种别样的延续。

  一、死亡设置及其意义

  (一)死亡方式的处理

  1、“突然遭遇”的意外死亡

  在面对“突然的遭遇”这种意外死亡中,迟子建结合自身的痛苦经历和认知将这些死亡或作为背景简单叙述,或作为推动文章前进的动力进行叙述。在意外死亡中,第一个可以想到的因素就是疾病,迟子建从小就经常见到自己身边的伙伴因疾病而匆匆离世。她在自己的散文中曾回忆道:“我从来没有想到同龄人的死去,她的头发是如此漆黑、浓密和油亮。她总是把刘海剪到齐眉的位置,而且她的眼睛也很秀气。以后每逢除夕,她家的人为她在大门口烧纸的时候,我便总能想起她发病前的最后一夜和我同睡一铺炕的情景。那夜我们睡得是那么香甜。”“从那时起,我便知道人活着有多么糟糕,因为死亡是随时都可能发生的事情。它同人吃饭一样简单。”[1]童年的经历深刻在了迟子建的脑海中,因此在创作《额尔古纳河右岸》时,就有有大量的人物是属于意外死亡的,生命瞬间就消失了。例如交库托坎因玩耍时不小心碰到了马蜂窝,活活地被马蜂折死了;林克在森林中被突降的雷电劈死了;列娜因为太困,在驯鹿背上睡熟了,被冻死了…这一连串的因为意外而失去生命的人物,让我们感叹生命的无常,也让我们感到生命很多时候都是很脆弱的不堪一击的。但正是因为它如此脆弱,更显得它美丽而珍贵。人生中一切美好、欢乐的东西因为短暂而显得弥足珍贵,一切痛苦而庄严的情感因为死亡才见出诚。

  2、“为爱而奉献”的死亡

  这部作品中除了“突然遭遇”的意外死亡意外,还有一种很振奋人心的死亡,是为了一种博大精深的爱与奉献精神而付出的死亡。

  《额尔古纳河右岸》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萨满就是尼浩,她这一身中所有的孩子都是因为她无私的大爱而牺牲的。尼浩的第一个孩子是个叫果格力的小男孩,在一年冬天,一个汉人何宝林的10岁儿子高烧重病,请尼浩去跳神治病。这时的尼浩是犹豫的,因为她知道这个汉人小孩本该离去的,若非要留下他,那尼浩必定付出惨重的代价,但作为一个萨满,救人治病是天职,这种神圣的使命感是她毅然前往另一个乌力楞。就在妮浩要回到我们乌力楞的那个时刻,果格力爬上了营地附近最高的一棵松树。他刚在一簇大枝桠上坐定,一只乌鸦幽灵般地出现,扑棱棱地飞向他,果格力伸出手去捉乌鸦,乌鸦一耸身向着天空去了,而他则倾着身子跌落下来。他留给人间的最后一声呼喊是:‘额尼啊__。’

  尼浩的另一个孩子交库拖次的死也是一种大爱精神的终极象征。为了最不该救的马粪包,她再次失去了自己的孩子。尼浩的其他两个孩子,耶尔尼斯涅为拯救母亲从高树上摔下而死,还有一个未出世的孩子代汉族少年而流产死去。

  尼浩四个孩子的死亡都是一种对世人无限的珍爱、对世间人们的一切痛苦磨难的最大关爱,是一种即使牺牲自己的一切都在所不惜的无私的博爱精神的终极体现。

  3、“因外来文明侵入”的死亡

  在作品人物的死亡方式里还有另一种形式:走下密林的小达西因山外的政治斗争失去一条腿而最终绝望地自杀;同样拉吉米因战争失去了性能力变态而自私地爱养女马伊堪并禁止她结婚最终使马伊堪生下私生子后跳崖自杀;马粪包下山看望亲人被汽车司机和助手打死;伊莲娜因受山内文化和生活与外来世界文化生活的影响,在痛苦中选择了自杀……他们的死亡都与山外的文明有着某种联系,迟子建借他们的死亡来使人们看到了山外的文明对山内文明的侵蚀和虐杀。伊万因反抗日本军官的压迫而逃出密林投向“革命”和另一种文明下并一度收入颇丰生活稳定,但这也使他原本健壮的身体日益萎缩最后连鸡蛋也握不住了,最终被山外的政治运动弄断了两根手指悲惨死去。伊万的命运正是迟子建设置的一个死亡意象,伊万正是走出密林河畔走向激流乡定居点的鄂温克民族的命运的象征。

  这一系列的外来文化盲目的、残暴的侵入鄂温克族的古老文化,不加辨析的毁灭古老文化,让人悲叹不已。伊莲娜、伊万等人的死不仅是鄂温克族的悲剧,同时也是鄂温克文化的挽歌,预示着古老文化的渐渐遗失……

  (二)死亡设置的意义

  1、对生的延续

  《额尔古纳河右岸》中有诸多的死亡,但每种死亡都各不相同,都被赋予了不同意义的内涵,其中一种就是对生的延续。“人不死是荒谬的,没有死就没有爱和激情,没有冒险和悲剧,没有快乐和痛苦,没有生命的意义。”[2]有了死亡的存在,生命才能以另一种方式得到延续。

  列娜的死是对驯鹿的生的循环,而尼浩的孩子果格力同样用死来延续了何宝林的儿子的生命,他的死亡在汉族人儿子身上再次得到了延续。而交拖库次则是用死亡来延续了马粪包的生命。耶尔尼斯涅用死亡延续了尼浩的生命,尼浩最后一个未出世的孩子延续了一个汉族少年的生命,尼浩延续了额尔克族人的生命…

  《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死亡是另一种类型的书写,它以死亡反衬活着,又以活着体验死亡,这里的死亡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命的另一种存在形式的开始。作品的人物在经历亲人离去的巨大痛苦后,并不是彻底的枯萎泯灭,而是以温情、博爱、信念等来冲淡、缓和死亡所带来的阴霾,带着对亲人的无限思念,豁达乐观地对待人生。

  2、对文化侵蚀的反思

  《额尔古纳河右岸》中伊莲娜的死亡和列娜、果格力、交拖库次等人的死亡方式是大不相同的,后者是因为对生的延续,对爱的延续而献上了宝贵的生命,而前者则是收到不断袭来的外来文明的巨大侵蚀后,带着对自己原有的古老文明的深深眷恋却无力回天的极其深刻的痛苦而走向死亡的。

  伊莲娜具有鄂温克族的血统,但却出生在山外的激流乡。尽管这样,但她还是深深受到了鄂温克族文化的熏陶。索长林长长带她上山玩耍,族人的文化深深的感染着她。她深深的爱上了鄂温克族的传奇文化,她一边受着山里文化和生活的熏陶影响,一边又受到了山外世界的文化与生活的影响,这就使她陷入了巨大的矛盾之中。在巨大的痛苦中,她选择了自杀。

  伊莲娜的死是古老文明和生活方式与现代文明和生活方式发生碰撞,并最终被现代文明所取代的最终结果。历史要不断向前发展固然没错,但是新的文明与生活方式对古老文明的疯狂席卷与残酷侵入,到底是正确还是错误?古老文明中一些真善美的美好元素是否应该彻底消亡,还是应该传承与发扬?

  二、生命内涵的诠释

  “死亡意识”与“自然主题”的抒写是迟子建作品中的两大主题,在《额尔古纳河右岸》这部作品中,这两大主题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它们相互交织,共同彰显了生命的内涵。鄂温克人生于自然之中,与自然为伴,他们热爱、崇拜、敬爱着大自然,亡于自然之中,又在自然之中得到另一种形式的永生。

  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作者给予了大自然不同于往日作品中的定义,大自然不仅是人类可以信赖和依靠的朋友,而且它也成了人们苦难的见证者,它目睹着一幕幕的死亡。作品中的鄂温克人被誉为“自然之子”,终年生活在原始森林里,他们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都在这个大自然了静静的上演着,因此,鄂温克民族的近百年的历史可以说都是和大自然大森林息息相关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不仅通过自然来彰显对生命的热爱,也通过大量的死亡书写来体现着作者对生命的终极关怀。《额尔古纳河右岸》也可以称为一部“爱”的百科全书,这部作品里的爱是包罗万象的,它包含了亲情之爱、男女之爱、友情之爱以及对大自然和芸芸众生的博大之爱。

  迟子建自己曾说道:“也许是由于自己身处民风淳朴的边塞的缘故,他们是那么的善良、隐忍、宽厚,爱意总是那么不经意地写在他们的脸上,让人觉得生活里到处是融融暖意。当然,他们也有自己的痛苦和苦恼。比如年景不好的时候,他们会为没有成熟的庄家而惆怅,亲人们逝去的时候,他们会抑制不住自己的悲哀情绪。我从他们身上领略最多的就是那种随遇而安的平和与超然,这几乎决定了我成年以后的人生观。”[3]正因如此,她在死亡面前也就理所当然地采取了一种豁然、乐观的态度,她所描绘的死亡也就显得带有一丝温暖,甚至是浪漫诗意的了,让人们感受死亡亲临的同时,也体悟到生命的真正意义与价值。

  三、结语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充满诗意与爱意的伟大作品,作者迟子建用充满灵性的笔调,尽情地挥洒着大自然五彩斑斓的色调,用扣人心弦的音律将尘封百年的鄂温克族的喜怒哀乐、兴衰历程向我们娓娓道来,让人回味不已。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从作者的生命之河缓缓流出的、闪着人性光辉的生命之歌,清新自然、浑然天成。在现代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为我们注入了一剂警醒的良药。

【《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死亡设置与生命内涵的诠释】相关文章:

浅析《额尔古纳河右岸》(精选8篇)06-27

关于我们,是生命两岸的树诗歌06-30

断织劝学诠释06-29

死亡诗歌07-03

南乡子·岸远沙平08-10

关于死亡诗歌06-29

关于死亡的句子09-29

形容死亡句子03-08

死亡的句子(精选85句)03-29

关于形容死亡句子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