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赤壁赋》文言知识点整理归纳

时间:2020-10-07 13:54:54 赤壁赋 我要投稿

苏轼《赤壁赋》文言知识点整理归纳

  引导语:苏轼《赤壁赋》是被贬调湖州是所作,那么其中的知识点,大家学习了哪些?我们一起阅读下文学习。

苏轼《赤壁赋》文言知识点整理归纳

  一、虚词

  1. 而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连词,表转折)

  (2)倚歌而和之(连词,表修饰)

  (3)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连词,表承接)

  (4)侣鱼虾而友麋鹿(连词,表并列 )

  (5)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连词,表转折 )

  (6)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连词,表转折)

  (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连词,表修饰 )

  2. 之

  (1)月出于东山之上(助词,的)

  (2)凌万顷之茫然(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3)哀吾生之须臾(助词,的)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 )

  (5)苟非吾之所有(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 )

  (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代词,它们)

  (8)吾与子之所共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 于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 )

  (2)月出于东山之上( 介词,从 )

  (3)徘徊于斗牛之间( 介词,在 )

  (4)于是饮酒乐甚( 介词,在 )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介词,被 )

  (6)渔樵于江渚之上(介词,在)

  (7)寄蜉蝣于天地( 介词,在)

  (8)托遗响于悲风( 介词,在 )

  4. 乎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形容词词尾)

  (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形容词词尾 )

  (3)郁乎苍苍( 形容词词尾 )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语气词,表示疑问)

  (5)而又何羡乎(语气词,表示疑问 )

  (6)相与枕藉乎舟中( 介词,在 )

  二、实词

  1. 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

  (2)山川相繆(通“缭”,环绕 )

  (3)举酒属客 ( 通“嘱”,劝人饮酒 )

  (4)举匏尊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 )

  2. 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义:一种游戏方式

  (2)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3. 一词多义

  (1)东 a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 b东望武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2)望 a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 b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

  (3)下 a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 b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

  (4)如 a纵一苇之所如 (动词,往) b如怨如慕(副词,像)

  4. 词类活用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用作状语,向西,向东)

  (2)下江陵(名词用作动词,攻占)

  (3)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军)

  (4)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

  (5)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6)正襟危坐(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 )

  (7)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名词用作状语,向南 )

  (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用作动词,打鱼砍柴 )

  (9)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

  (10)渺沧海之一粟(形容词用作动词,渺小的像 )

  (11)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出白色 )

  三、文言句式

  1. 判断句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 疑问句

  (1)何为其然也(“何”与“也”表疑问语气)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乎”表反问语气)

  (3)而今安在哉(语气词“哉”,表疑问语气)

  (4)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语气词“乎”,表疑问语气)

  (5)而又何羡乎(语气词“乎”,表反问语气)

  3. 省略句

  (1)(其声)如怨如慕,(其声)如泣如诉

  (2)(其声)舞幽壑之潜蛟,(其声)泣孤舟之嫠妇

  (3)(苏子与客)相与枕藉乎舟中

  4. 变式句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于赤壁之下泛舟游,介宾短语后置)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介宾短语后置)

  (3)凌万顷之茫然(茫然万顷,定语后置)

  (4)渺渺兮予怀(予怀渺渺,主语后置)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周郎困,介宾短语后置)

  (6)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于江渚之上渔樵,介宾短语后置)

  四、重点语句翻译

  1.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译文: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

  2.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译文:任凭小船在茫茫无际的江面上自由漂流,越过那浩荡渺远的江面。

  3.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译文:多么广阔浩瀚啊,我们像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我们像脱离尘世,无牵无挂,变成飞升仙界的神仙。

  4.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译文: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

  5. 盖其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译文:原来,要是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从那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

 

  一、一词多义(实词)

  1.歌

  (1) 扣舷而歌之:名作动,歌唱

  (2) 歌曰:歌词

  (3) 倚歌而和之:歌曲

  (4) 歌窈窕之章:名作动,歌诵、朗诵

  2. 望

  (1) 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2) 望美人兮一方:眺望

  (3) 德高望重:名望、声望

  (4)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观察

  (5) 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

  (6) 并、汾乔木,望秋先殒:临近

  3. 下

  (1)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名作动,攻占

  (2)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下面

  (3) 无边落木潇潇下:落下

  4. 如

  (1)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如同

  (2) 纵一苇之所如:往

  (3) 王如其言:依照、遵从

  (4) 固不如也:及、比得上

  (5) 如能克谐,天下可定也:假如、如果

  二、虚词

  1. 之

  (1) 哀吾生之须臾:取独

  (2) 惟江上之清风:的

  (3) 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

  (4)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音节助词,无义

  (5) 均之二策:指示代词,这

  (6)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得

  (7) 何罪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词

  2. 于

  (1)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

  (2)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

  (3) 月出于东山之上:从

  3. 乎

  (1)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相当于“然”,?的样子

  (2)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

  (3) 相与枕藉乎舟中:相当于“于”,在

  (4)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表揣测语气,相当于“吧”

  (5)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呼:用于感叹句,相当于“啊、呀”

  (6) 郁乎苍苍:句中表停顿

  三、通假字

  1. 举酒属客:通“嘱”,这里指劝人饮酒

  2.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3. 扣舷而歌之:通“叩”,敲

  4. 山川相缪:通“缭”,盘绕

  5. 杯盘狼籍:通“藉”,凌乱

  四、古今异义

  1.白露横江:古:白茫茫的水气

  今:二十四节气之一

  2. 望美人兮天一方:古:指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今:美貌的女子

  五、词类活用

  1、歌窈窕之章:名作动,歌诵、朗诵

  2、扣舷而歌之:名作动,歌唱

  3、击空明兮溯流光:形作名,月光下的清波

  4、舞幽壑之潜蛟:使动,使?起舞

  5、泣孤舟之嫠妇:使动,使?哭泣

  6、正襟危坐而问客曰:形作动,整理

  7、乌鹊南飞:名作状,向南

  8、西望夏口:名作状,向西

  9、东望武昌:名作状,向东

  10、下江陵:名作动,攻占

  11、顺流而东也:名作动,向东流

  1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作动,砍柴

  13、侣鱼虾而友糜鹿:意动,以?为侣;以?为友

  14、渺沧海之一粟:形作动,渺小得像

  15、托遗响于悲风:动作名,声音

  16、不知东方之既白:形作动,显出白色

  六、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

  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②月出于东山之上。

  ③徘徊于斗牛之间。

  ④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⑤寄蜉蝣于天地。

  ⑥托遗响于悲风。

  ⑦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⑧相与枕藉乎舟中。

  2、宾语前置:

  ①何为其然也?

  ②而今安在哉?

  ③而又何羡乎?

  3、被动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4、定语后置:

  ①凌万顷之茫然。

  ②客有吹洞箫者。

 

  苏轼《赤壁赋》背景介绍:

  北宋元丰二年,苏轼被贬调湖州。贬调的原因是他不赞成王安石的新法。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加以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苏辙等拼死上表相救,幸好太后曹氏爱才,不肯杀轼,神宗才对苏轼从轻处置。苏轼被囚128天之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交由本州安置,不得干预公事。在黄州苏轼过的实际上是一种较自由的囚犯生活,处境相当困难。在此期间,写就一词二赋。

  苏轼( 1036 一 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苏轼幼年时即极为出色,深得老师赏识。21岁时,苏轼与弟弟苏辙一起随父苏洵离家进京,第二年兄弟二人都中了进士。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读了22岁的苏轼所写的文章后说:“不觉汗出 。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人头地也。可喜!可喜!”并预言未来文坛将属于苏轼。

  苏轼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苏轼极力反对,便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1071)开始,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致其入狱。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苏轼被捕入狱,历时五个月,不论在朝在野,政见同与不同,营救者络绎不绝(包括王安石),最后,神宗才决定不杀

  苏轼,而以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了事。

  从元丰二年(1079)到元佑元年(1086),苏轼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他不仅没有俸禄,而且受到监督,当时苏轼在许多信里反复叮嘱友人“看讫,火之”,“传闻京师,非细事也”。他在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旁筑一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黄州的生活使苏轼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方面,他观察问题变得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又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逃避现实的消极思想。

  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再贬儋(dān)州(今海南儋县),后死于常州。

  苏轼总结自己一生,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政治上苏轼是失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苏轼是中国古代第一全才。

  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七月十六日和七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为以后的戏曲、绘画、雕塑等提供了创作的题材。宋代画家李公麟、明代画家唐寅都画过苏轼舟游赤壁的画。

  苏轼在赤壁的创作活动,给赤壁增添了光彩,清人就干脆把黄州赤壁命名为“东坡赤壁”,并镌刻在建筑物的门额上,由此名满天下。直到今天,在黄冈东坡赤壁,仍有“二赋常”“酹江亭”“坡仙亭”等名胜

  • “赋”以楚辞为源头,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

  • 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说:“赋者,铺也;铺采摛(chī)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铺采摛文,指赋的形貌。赋在艺术表现上必然注重铺陈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在语言上使用新奇美丽的辞藻。另外赋也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 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

  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的湖北黄冈。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很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壁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它也被称为赤壁。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

【苏轼《赤壁赋》文言知识点整理归纳】相关文章:

韩愈师说文言知识归纳整理11-08

高中文言文知识归纳:《赤壁赋》12-15

苏轼赤壁赋教案08-20

《赤壁赋》文言文重要知识点12-16

《桃花源记》文言知识点整理12-16

苏轼赤壁赋教案3篇08-20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知识点归纳12-09

苏轼《前赤壁赋》原文及翻译07-15

苏轼《赤壁赋》阅读答案4篇03-10

后赤壁赋_苏轼_原文及赏析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