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长恨歌教案

时间:2020-09-02 17:27:54 长恨歌 我要投稿

大学语文长恨歌教案

  白居易写的《长恨歌》,取材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当时长安妓以“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而自夸,并因此身价倍增。

大学语文长恨歌教案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学会正确理解《长恨歌》的主题。

  2、让学生获得一种学术眼光,对众说纷纭的观点做出自己的判断。

  内容概要:

  1、《长恨歌》主题何以成为一种千余年来的学术争论。

  2、关于其主题,主要有哪些学说。

  3、今天我们应用何种方法来判定《长恨歌》的主题。

  4、出现双重主题——讽喻与同情的深层原因。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不在于给学生介绍千余年来的学术争论,重在让学生掌握一种尺度,如何用正确的方法去评判这些争论。

  教学手段:

  讨论与讲授相结合。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长恨歌》这一长诗进行了串讲与品读,我们简单回顾一下它的内容。课后,我给大家布置了作业,你认为这一课的主题是什么?现在请几个同学发言。(学生答,时间2分钟)

  二、老师介绍专有术语。

  "主题"一词源于德国,最初是一个音乐术语,指乐曲中最具特征并处于优越地位的那一段旋律——主旋律。它表现一个完整的音乐思想,是乐曲的核心。后来这个术语才被广泛用于一切文学艺术的创作之中。日本将这个概念译为“主题”,我国从日本翻译它时就借用了过来。我国古代对主题的称呼是“意”、“主意”、“立意”、“旨”、“主旨”、“主脑”等。主题是作者对现实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以及对材料的处理、提炼而得出的思想结晶。它既包含所反映的现实生活本身所蕴含的客观意义,又集中体现了作者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认识、理解和评价。

  三、讲解主题何以成为争论的焦点。

  原因之一是白居易的态度是矛盾的。陈鸿的《长恨歌传》说“此讥明皇之迷于色而不悟也,以女宠几于误国,应知从前之谬戾矣”。“乐天因为《长恨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这一段确以讽喻为中心,也是“讽喻说”立论的根据。

  白居易曾在《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一诗中写道:“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风情”就是缠绵悱恻的恋情,这里指帝妃间缱绻浪漫的`痴情、真情。

  原因之二是当时及后世的作者坚信他们的判断。于是产生了不同的说法。

  综而言之,有以下诸说:

  “讥明皇迷于色而不悟也”。

  “不过述明皇追怆贵妃始末,无他激扬”。

  “风情说”, “以咏李隆基杨玉环爱情为主,充满伤感情调的‘风情’诗”;

  “双重主题说”,认为该诗的主题具有双重性,既有讽刺,又有同情。

  自伤身世说,论者从白居易的个人情感经历和创作心理的角度,认为该诗与白居易早年和少女湘灵的爱情悲剧有关。

  四、如何正确地把握主题:

  关键是方法的采用,这关系着你得出的结论是否经得起推敲,能否站得住脚。我们经常说,正确的方法才能达成正确的认识就是这个道理。

  对于主题的理解,我提出了三个尺度:一个尺度是不要全看作者怎么说,而应主要看作品怎么写和写了什么。作者说的只能作为参考,而不能作为全部。道理在两方面:一是言不尽意,这是庄子这一派人说的。二是语言有一种隐蔽功能。所以说,我们探析作品主题,不是回到作者,而是探析作品所呈现出的意义和内涵。西方的哲学阐释说就有两种路径,一种是探析作者原意,一是读者从作品中读出了什么。事实上,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第一种路子实际上是行不通的。

  明确了这一点,我们不妨看一看作品。以贵妃之死为界,它很明显地可以分两个部分。

  前以讽喻为主:如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后部分作者的感情又明显发生了变化: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幽幽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第二个尺度就要看相对历史,文学作品作了哪些处理,这样的处理也是作者匠心所在,最能见作者立意。

  历史:玄宗“诏高力士潜搜外宫,得弘农杨玄琰女于寿邸”。

  白居易: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历史:玄宗被囚

  《长恨歌》:派临邛道士“上天入地求之遍”

  第三个尺度就是将同类作品进行比较,看看它们的同中之异。

  白朴:《梧桐雨》批判了李隆基的荒淫误国

  洪升:《长生殿》“占了情场,废了朝纲”,又加入人仙情未了情节,最后二人同登仙界。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我们认为最合理的解释应为双重主题:此诗一方面对李、杨两人的生活荒淫、招致祸乱作了明显的讽刺,另一方面对杨贵妃的死和两人诚笃的相思赋予很大的同情。

  五、出现双重主题的深层原因:

  一是作者将爱情放在政治的背景下描写,造成了角色的错位,角色的错位造成了悲剧。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独具慧眼,在红楼梦的第二回,他通过贾雨村的口对天下人物进行了点评,其中,他将唐明皇与陈后主、李后主、宋徽宗放在一类。这一类人的特征有两个,一是身上有艺术气质,二是为爱不顾一切。爱情本身没有错,专一的爱情更是值得歌颂,但作为一个政治人物,他必须要斩断私情。所以有艺术家气质的唐明皇最终成了一个失败的政治人物。所以,李商隐也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二是作者自身的体验。文学创作是一种表现出强烈主观性、独创性的客体主体化过程。这也就是说,作家从选取题材开始,就以自己的体验、经验/为过滤器,筛选着与内心情感合拍的最能打动他自己的情事。白居易创作《长恨歌》前的情感世界、心理定势怎样呢?倘若能读懂他的内心世界,我们也就能窥测《长恨歌》的主题走向。

  从现存诗歌推断,大约19岁时,白居易与15岁的湘灵姑娘产生了爱意。贞元十六年(800)以后,白居易与湘灵的恋情陷于苦痛境地。白居易曾为此写下多首饱含热的诗,倾诉内心的苦闷。如《生离别》一诗:“食蘖不易食梅难,蘖能苦兮梅能酸。未如生别之为难,苦在心兮酸在肝。晨鸡再鸣残月没,征马连嘶行人出。回看骨肉哭一声,梅酸蘖苦甘如蜜。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天寒野旷何处宿?棠梨叶战风飕飕。生离别,生离别,忧从中来无断绝。忧极心劳血气衰,未年三十生白发!”诗中酸梅苦蘖对爱恋感受的变调性衬托,恰切地展现了白居易酸甜参半、苦乐交加的痛苦心境。再如贞元二十年(804)所写的《潜别离》一诗:“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日,乌头虽黑有白时。唯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低回的痛楚与无奈的悲哀,直可摧肝折肺。

  元和元年,白居易创作《长恨歌》,元和三年(808),时年已37岁的白居易才与同僚杨虞卿的堂妹结了婚。应该说,这一长诗有自已的自伤身世有关并非空穴来风。

  六: 总结。

  本诗有显主题与隐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