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的教学案设计

时间:2020-12-04 13:29:32 边城 我要投稿

人教版边城的教学案设计

  教学目标:

人教版边城的教学案设计

  1、感受《边城》中自然和风俗环境描写,掌握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2、通过人物的语言、心理描写等分析翠翠、爷爷,傩送的人物形象。

  3、感受边城展现的的的风景美,风俗美和人性美,从而理解小说主题。

  教学重难点:

  从风景美、风俗美、人性美三个角度体会小说主旨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沈从文;

  2、疏通情节,理清选文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在开始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听一首黄磊的歌《等等等等》,大家知道这首歌中讲的故事来自哪里吗?(《边城》),边城又在哪里?(凤凰)它被认为是中国最美的小城,位于湖南湘西,是一个遥远而古老的小城,因凤凰起飞而得名,曾经一直处于“深闺人未知”的状态,后因沈从文的小说《边城》而名满天下,不知究竟是凤凰成就了沈从文,还是沈从文成就了凤凰,谁也说不清,但有一点很肯定,那就是凤凰古城和《边城》都很闻名。给大家看几张凤凰的图片,先感受一下。(凤凰图片)

  清丽的沱江如碧萝带一般从远山飘摆而来,轻轻地穿山绕城,为这座古老凝重的古城增添了更多活力??

  两岸的吊脚楼像是时间板结中脱落的歌声,弥漫着神奥古茁的原始气息??

  走进狭长幽深的巷陌,脚步声声叩响湿漉漉的石板,如同叩问一个古老的神话?? 阴湿的天空下,远山白雾氤氲,古城的气质清雅宁静??

  看看沱江,听听棒棒洗衣声,溜溜石板路,在小店烤烤火,吃吃炒火锅,闹闹嗑,拍拍老人与孩子,然后哪儿也不想去了??

  何时也能去那儿看看,看看那里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景象。

  看了这些图片,有没有觉得凤凰很美,有一种想去看看的冲动。凤凰是美的,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是更美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小说,感受沈先生笔下的湘西世界,领略边城的风情和韵味。

  二、 作家作品(15分钟)(提醒学生做笔记)

  (1)关于沈从文: (凤凰之子的传奇人生)

  1、身份:

  苗汉土三家血统(1902出生在湖南凤凰,凤凰是苗族和土家族的聚集地,但是这个地方又汉族人最多,所以他从小便受到三种传统文化的熏陶。)

  走南闯北的边城浪子(受五四思潮影响,1923年离开家乡只身来到北京闯荡。)

  活在都市里的乡下人(因湘西话和衣衫褴褛被人讥讽为“乡巴佬”,成为一个不被北京人接受的乡下人。

  没有文凭的北大教授(从未上过大学,仅小学毕业,凭借自己的才华,在胡适、徐志摩、郁达夫等人的帮扶下成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名校教授。)

  2、经历:

  无文从文。小说题材:湘西生活题材(人性之美),都市生活题材(人性缺失)

  没有文凭,但他叫沈从文,从事的是文学创作。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

  弃文从史。桃红色文艺作家、反动派、自杀未遂;《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前三十年倾心于文学创作,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因本着为艺术而艺术的自由主义创作原则,偏离现实带有浪漫主义色彩,与当时的主流现实主义相偏离,因此受到左翼文化界的猛烈批判,郭沫若发表《斥反动文艺》,将沈从文说成是专写颓废色情的“桃红色”的反动作家。1940年自杀未遂,退出文坛,弃文从研。下半生致力于古代古代服饰及其他史学领域的研究,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将中国历史一个个王朝的兴衰演变通过衣服演变出来。他服饰研究的贡献是巨大的,很少有人进行过系统的研究,现在许多古装剧也从中找借鉴。

  擦肩诺奖。两次提名。

  曾获两次提名。1978年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准备颁给沈从文,沈从文去世,造成诺奖与中国的又一次擦肩。

  3、正名:文学大师

  直到2006年,当代文坛高度评价了沈从文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确认了沈从文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学大师地位。

  4、长眠:一个士兵不是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

  1988年逝世,享年86岁,骨灰撒在沱江。“一个士兵不是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离乡背井的赤子结束了一生的奔波,终于魂舍归来。

  (2)关于《边城》:

  《边城》奠定了沈从文在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1999年,《亚洲周刊》推出“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排行榜”,鲁迅小说集《呐喊》位列第一,《边城》名列第二。著名作家汪曾祺也曾这样评价沈从文,他说:“除了鲁迅,还有谁的文学成就比他高呢?”可以看出是对沈从文以及《边城》的极高评价。

  对沈从文我们介绍到这里,下面我们就整体感知小说,疏通小说的情节和思路。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0分钟)

  1、了解《边城》情节

  学生读步步高导学案上的情节介绍。(蓝皮P11)(2班)

  找学生复述情节。(12班)

  2、概括节选部分情节

  自主思考,概括情节。

  提问:本文节选小说第三至第六部分,试着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每一部分的情节,概括的时候分别用注意时间,人物,事件。(3分钟思考)

  明确:第三节:(叙述)(眼前端午,忆起以往)

  第四节:(追叙)(两年以前,偶遇傩送)

  第五节:(补叙)(一年以前,遇见天保)

  第六节:(叙述)(触景生情,勾起情思)

  补充:我们可以看到小说的时间安排忽而眼前忽而追忆,回环往复衔接得天衣无缝,情

  节铺陈上运用顺叙、补叙的叙述手法,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四、探究(5分钟)

  读过《边城》的人都会觉得她很美,《边城》的美体现在很多方面,根据小说内容加上你的理解,试着分析一下《边城》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3分钟讨论)

  明确:风景美、风俗美、人性美。

  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内容就是了解作者,疏通情节。风景美、风俗美、人性美是我们这个文章要讲的重要内容,下面的课我们也将从这些方面对小说进行分析。

  五、作业

  晚读之后,7:10——7:25背默陈情表后两段。

  六、板书设计

  第三节:眼前端午,忆起以往

  第四节:两年以前,偶遇傩送

  第五节:一年以前,遇见天保

  第六节:触景生情,勾起情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欣赏风景美;

  2、感受风俗美;

  3、掌握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理清了小说的情节,探究了《边城》之美,体现在风景美、风俗美、人性美,这节课我们就主要来欣赏边城的风景美和风俗美,掌握环境在小说中的作用。首先我们欣赏边城的风景美:

  二、欣赏风景美

  1、请同学们齐读一、二两段,思考体现边城的什么特点。(3分钟)(先学生概括,后老师补充)

  明确:(1)开篇写道“水陆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生活环境的太平。

  (2)“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似乎就还不曾为这座边城人民所感到。”——体现边城之“边”,与世隔绝,《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端午、中秋和过年“三个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如何兴奋了这地方人,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仍旧是那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日子”——这里说明了生活环境的相对隔离,受外界影响小,习俗保留相对完好。

  补充:当时外界社会状况

  “边城”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同时是一个时间概念,文化概念。“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这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边城题记》)。沈从文从乡下跑到大城市,面对的是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城里人的“庸俗小气自私市侩”,惟实惟利,对这些的深恶痛

  绝,这引发了他的乡愁,使他对故乡尚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所摧毁的淳朴民风十分怀念。

  2、边城的风景美。

  前两段我们知道边城整体环境是安定和平的,在这样的环境之下的人、事、物都是美好的。读过《边城》的人都向往边城的风景美,但读完文章,我们好像也没有发现明显的景物描写,但边城仍给人美的感觉,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找出、思考、谈谈,老师总结)

  提示:可以把描写景物的散碎词语集中起来。

  要求:3分钟找出跟景物描写相关的词并划出来,思考这些词给你的印象。

  明确:文章虽没有集中的景物描写,但作者却在文中无处不涉及,他把秀美的景物布点在文中多处,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些景物相关的词语:

  茶峒、河街、码头、吊脚楼、龙船、鸭子,渡口、渡船、黄狗、青山、小溪、长潭、白塔,落日、河面、银色薄雾,青浪滩、烟草,酒葫芦,等等。(学生齐读)

  带有乡土韵味的地名,饱含民族特色的建筑,富有生气的的景物,这些搭配在一起,给人一种清丽空灵、朴素自然、纯净秀美的感觉,边城就像现代的世外桃源,又像是一幅山水风景画。这如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意象叠加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联系:我们现实中是什么样子的,生活在大都市,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什么?

  补充:钢筋水泥,噪音尾气,高楼大厦,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每天都疲于奔命,我们几乎没有时间去放松休息,更不用说亲近自然,我们与自然地距离越来越远。追求城市生活的同时,也让我们对自然更加向往,这也是人们读了《边城》之后向往凤凰风景美的一个原因。

  三、感受风俗美

  沈从文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这在他的小说种也处处可见,特别是在他以湘西为背景的小说中。这在我们今天学习的《边城》中也体现得非常明显。那么,《边城》的风俗美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这说明边城人们的生活氛围是怎样的?

  提示:注意文章中出现的节日、习俗以及人们的活动,画出相关的句子。

  明确:(1)每到端午节,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上吊脚楼观看年轻小伙龙舟竞赛,参加在河中捉鸭子的活动。(P14、15)

  (2)中秋节夜晚赏月,青年男女用对歌的方式在月夜倾听爱慕之情。(P19)

  (3)正月十五,舞龙,耍狮子,放烟火,使得小小的山城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之中。(P19)

  (4)另外还有迎婚送亲的花轿队,路过渡口,送给老船夫一个小红纸包的钱,而从不要过路人钱的老船夫还必须收下。(P20)

  生活氛围:祥和、和睦、和谐,突出一个“和”字,和桃花源的生活相类似。

  热闹的端午节、静谧的中秋节、欢乐的春节、古朴的婚俗,给我们一种自然原始、古韵盎然、淳朴热闹的感觉,这也便是边城风俗美的特点。

  联系:今天我们如何过节日的?

  补充:端午节没有龙舟,只吃个粽子意思意思;中秋节送盒月饼而已;我们的烟火总是以灰黄的天空为背景,以昏黄的路灯光为底色;现代的婚嫁更多地是讲究排场。

  小结:这是沈从文笔下湘西的风景和风俗美。这些美丽的风俗画卷,散发着泥土的清香,显示了湘西山城特有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令人神往,引起无限遐思。

  拓展:环境是小说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作者用大篇幅对社会风俗环境的描写,有什么用意?

  补充:

  概念: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社会环境描写,指对人们活动、事件发生、情节展开的社会背景,以及历史条件,地方的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社会关系、政治、经济等状况的描写。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换、风霜

  雨雪等等。

  作用:

  背景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练习小说“鞋”中,送鞋子是当地的风俗,暗示民风的淳朴。)

  情节发展: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鞋”作为小说的线索,推动整个故事的发展;) 人物形象:映衬人物的心情,烘托人物的性格。(渲染一种特定的氛围,烘托人物情趣、心境,表现人物心理。)

  情感主题:抒发作者的思想情感,升华主题。(借景抒情,例:《荷塘月色》中描写的荷塘月色图,实际上寄托了朱自清的情感)。

  明确:

  环境背景:暗示了边城美好的社会环境:这是一块远离世俗、自然淳朴未被现代文明污染的净土,是作者心中的桃花源;为《边城》牧歌基调增添文化背景和纵深。乡土和传统的有机融入,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和文化含量。

  情节发展:推动情节的发展,是情节发展的需要。因为赛龙舟的主要人物是天保和傩送,而翠翠和傩送、天保三人的爱情纠结即是以此为缘起。

  人物形象:频繁展示湘西边陲特有的生活习俗,表现边城人们淳朴自然的生活环境和简单、乐观、纯粹、知足的精神状态,突出了边城人淳朴自然的生命样式。

  情感主题:与当时“争乱”的外世隔绝,可以看出沈从文对和谐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小结:纯净秀美的自然环境为边城增添了诗情画意,在这一片没被现代文明污染的净土上,湘西特有的风土民情醇厚而又纯净,边城人的生活简单而热闹。本节课我们主要是欣赏《边城》体现出的风景美和风俗美,下节课我们集中处理《边城》淳朴的人性美。

  四、作业

  《边城》黄皮第二题——小说语言特色赏析;第四题——语言运用。

  五、板书设计

  环境描写 风景美:清丽空灵、朴素自然、纯净秀美

  风俗美:自然原始、古韵盎然、淳朴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