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边城》中的浪漫主义问题研究

时间:2020-09-15 17:42:10 边城 我要投稿

沈从文《边城》中的浪漫主义问题研究

  在《边城》里,浪漫是一个不能忽视的话题,在水边的美丽的湘西姑娘,还有为爱竞歌的二兄弟。无处不透露着浪漫的气息。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沈从文《边城》中的浪漫主义问题研究。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沈从文《边城》中的浪漫主义问题研究

  沈从文《边城》中的浪漫主义问题研究

  【摘 要】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纯情浪漫主义小说有了多元化的发展。沈从文作为三十年代边城牧歌型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把乡土文化和理性精神相结合,使纯情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本文主要通过研究《边城》中的浪漫主义问题,来进一步分析沈从文的浪漫主义模式,浪漫主义视角以及他的浪漫主义精神追求。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是中国二十纪最重要的文学思潮之一,二十世纪萌芽,五四运动中达到高潮,在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影响了中国文坛的许多作家。在三十年代的小说家中,沈从文的作品别具一番特色,形成了他自己优美抒情的边城牧歌风格。他自称是田园牧歌式浪漫主义的最后一位吟唱者。本文将主要通过研究《边城》中的浪漫主义问题,来进一步分析沈从文的浪漫主义模式,浪漫主义视角以及他的浪漫主义精神追求。

  一、《边城》中沈从文的浪漫主义模式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具有二元的模式,即功利浪漫主义文学模式和纯情浪漫主义文学模式。所谓纯情浪漫主义,“它是指在浪漫主义文学传统和现代美学精神影响下形成的艺术风格,是一种自觉的浪漫主义文学模式。”[1]纯情浪漫主义作家能够在继承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基础上吸收外国文学的营养,从自身出发来表达主观情感。纯情浪漫主义作家的作品一般都带有一定情绪化的东西,通过某种情绪来传达自身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以及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这一类作品带有很强的主观抒情性和艺术性追求。

  在《边城》中,沈从文把这种纯情浪漫主义模式运用的淋漓尽致。那些清新细致的描写,给30年代的中国文坛吹来了一股清新之风。《边城》中诗化的语言,细致的描写使其具有一种特殊的气质,体现了更高层次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但是他的边城牧歌是带着一种理想的、忧伤的情绪的,对茶峒这个类似世外桃源的地方的风土人情的描写表现了沈从文对湘西世界的讴歌,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方式的一种追求,但在更深层次上却表现了沈从文对湘西人们那种“自为自在”的生存方式的担忧及其理性缺失的反思。老船夫在忧虑中悲凉地死去,翠翠重复着母亲的悲剧,去等待一个可能明天回来,也可能永远都不会回来的人。在这种缺乏理性思考的生存方式下,他们处在悲剧中却不觉其悲凉。在对生命――人性的生存方式的探寻中,为了结束这种“多数人活得卑屈而痛苦,死的糊涂而悲惨”[2]的不合理局面,沈从文一直坚持着自己“重造经典”的理想,积极地关注着社会的现状,反思着人们的生存方式。

  《边城》中沈从文把湘西特有的朴质超然的乡土文化与自身的理性思考相结合,用一种略带忧伤的笔调抒写着心中的边城牧歌,不仅拓展了纯情浪漫主义文学模式的创作空间,而且把纯情浪漫主义文学的创作水平提升到了一个更高层次。

  二、《边城》中沈从文的浪漫主义视角

  沈从文一直自称是个“乡下人”,善于用一个乡下人的视角来描写世界,抒发情感。在《边城》的题记中他写道:“对于农人和兵士,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这点感情在我一切作品中,随处都可以看出。我从不隐讳这点感情……我动手写他们时,为了使其更有人性,更近人情,自然便老老实实的写下去。”[3]沈从文以一个乡下人的角度来描写边城的古朴风土,讴歌湘西人们的热情朴实的美丽人性。他曾经生活在边城类的小地方,亲眼目睹过那里的人事景物,亲身感受过那里的人情美、人性美。他过去的生活经历对于他创作《边城》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在他的视角里,边城牧歌的湘西世界就如同一幅水墨画。他笔下的这幅山水画古朴清丽,又带有一种超然脱俗,与世隔绝的气质。边城里面的人们个个都是简单可爱的,他们的身上都洋溢着一种人与自然相契合的人性美。老船夫勤劳朴实,从来不收过河人送的财物,却经常请他们喝酒吃茶;翠翠纯洁美丽,对爱情充满幻想而又执着追求;船总顺顺热情好客,待人无私,在听到儿子生死不明的噩耗后,竟能按捺住心中的痛苦,去抚慰老船夫心里的不安;天保傩送两兄弟壮实勇敢,充满活力,虽然有时不免冲动但是都有一颗上进的心,有成人之美。沈从文就是用这种共同的经历,共同的乡下人身份来赞美自己的故乡,讴歌那种美丽、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生存方式。他用乡下人的视角来传达人人都可以接受的理想。

  三、《边城》中沈从文的浪漫主义精神追求

  沈从文企图借朴素优美的故事,描绘他理想中的优美的人生形式,把湘西世界中的那种美丽、自然的人性作为一种参照,追求其重造经典,重构民族文化的精神理想。沈从文边城牧歌式的纯情浪漫主义背后,是乡土文化与理性精神的相结合,他所探寻及追求的美丽、自然的生存方式并不是他的最终目标。无论是对湘西世界中人们原始生命状态及生存方式的发掘,还是对那种美丽、健康的人性的张扬,他的最终的精神追求是民族文化的重构、经典的重造。

  从思想深处看,在沈从文笔下充满着浓烈的“悲悯”情怀。他用一种忧伤的笔调着力地书写那些最迫近人生的体验――悲哀。《边城》中,翠翠是在重复着母亲的悲剧,但他们处在这种艰辛的生活环境中却不知其悲凉,给人带来一种无限的悲哀之情。沈从文笔下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隐忧而非剧痛。这种悲哀,隐隐约约,似有似无,却更痛彻人心。沈从文所关注的正是这种普通人的生死存亡,且把这种平凡上升到对人性的探寻,最终归于民族文化的重建。夏志清在《沈从文的短篇小说》一文中说沈从文 “对现代人处境关注之情,是与华兹华斯、叶慈和福克纳等西方作家一样迫切的”。[4]在沈从文那个由农人、船夫、水手等所构建的湘西世界里,关注的'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沈从文的文字中流淌出来的正是这种凡俗人世的悲哀和艰辛,但展现出的人的艰辛和承受却使人性最终闪耀出生命的庄严和魅力。通过这些对小人物的描写来表现其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对民族文化的反思。沈从文把人性改良,重造经典,重构民族文化作为了自己的毕生事业,这一点使他具有了与二十世纪中国主流文学不同的特殊气质。

  沈从文致力于探讨民族品德重造,表达了回归自然的理想。他为了实现重造民族文化的文学理想,不断追寻和创新,提升自己的创作境界。“《边城》中那座白塔的坍塌――重建,便是他的这一思想指向的象征性书写。这决定了沈从文创作整体的浪漫主义指向。” [5]

  透过《边城》,我们看到沈从文作为中国现代纯情浪漫主义作家,善于以一个“乡下人”的视角来描写他的湘西世界,在那种淡泊的意蕴,灵动的笔调,水样的忧愁,温爱的氛围中抒写着他回归自然的理想,重构民族文化的精神追求。他把这种审美理想与他个人性格气质、个人生活经历和个人情趣爱好结合起来,创作出一种别具一格的特色浪漫主义,使三十年代中国现代纯情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和一种更高明的境界。也许正是这种独特之处,使得沈从文的作品在经受了近半个世纪的冷落后,又能重新引起文坛的研究热潮。

  注释:

  [1]朱曦.中国现代浪漫主义小说模式[M].重庆出版社,2011:30.

  [2]沈从文.黑魇[A].沈从文散文[C].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163.

  [3]沈从文.边城题记[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11:1.

  [4]夏志清.沈从文的短篇小说[A].文学的前途[C].三联书店,2010.

  [5]凌宇.沈从文创作的思想价值论[J].文学评论,2003(1)

【沈从文《边城》中的浪漫主义问题研究】相关文章:

沈从文边城读书心得09-11

沈从文《边城》的读书心得范文12-06

沈从文《边城》读书心得大全12-08

沈从文边城的长篇读后感12-09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作文12-08

沈从文边城读书心得(6篇)09-11

沈从文边城读书心得6篇09-11

沈从文边城读书心得1000字09-10

沈从文《边城》阅读答案2篇07-14

最新沈从文边城个人读书笔记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