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朱自清《背影》里的秘密

时间:2022-11-01 13:19:29 背影 我要投稿

探究朱自清《背影》里的秘密

  导语:朱自清《背影》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网小编为您整理的探究朱自清《背影》里的秘密,欢迎阅读!

探究朱自清《背影》里的秘密

  缘起:我该如何上《背影》一课

  《背影》一课已经与N届学生一起学习N次了,就像一块被嚼了N次的口香糖,越来越没味道。有时不得不强打精神煽情一把,煽完以后总是很后悔,憎恶自己太虚伪,太忽悠。有时跟同事发牢骚,最不喜欢讲《背影》了,啰哩啰嗦,哭哭啼啼。有一年正好有一学生也写了一篇《背影》,真诚、感人。我就让学生对比两篇文章,竟然有80%的学生认为学生写得比朱自清好。

  又到一年《背影》时,年年岁岁课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怎么办?

  细读全文,发现文中有一处很暧昧地写道:

  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

  看来朱自清与父亲往日关系很好,后来有些龃龉。但他们之间到底有什么矛盾?矛盾有多深?只看课文不得而知。翻遍参考书,都是雷同解读,没有一处细述这些奇怪的句子的来由。电脑又突然上不去网,于是睁大眼睛再看课文,想再找些蛛丝马迹。终于又发现两处: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

  第二句中间有一个分号,如果书没有印错,那么我们就可以思考这样的问题:父亲变卖典质的钱应该是为了还亏空,而不是为了办丧事。那么,父亲还亏空与交卸差使两事之间有无联系?又是因何交卸差事的?

  鲁迅说,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可不可以推测朱自清的父亲?呵呵,这想法似乎很荒诞。

  根据手边的资料,只知道他的父亲是烟酒公卖局的局长(一说是榷运局长),大约应该比现在的烟草局局长要肥一点吧,毕竟还管着酒的经销。

  课堂上,让学生分析朱自清对父亲的情感时,除了意料中的几个形容词,有人说了一个新词——可怜,朱自清很可怜他父亲。当另一个人说“不孝”时,班上就炸开了。让他说理由。因为朱自清的父亲写信对他说:“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他看信后除流泪外发出的感情却是:“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这个学生又说,如果是他一定会马上去看望父亲。

  好多学生附和。有的说,把父亲接到自己这边照顾;有的说,如果父亲不方便来这里,哪怕辞了工作也要去照顾父亲;也有的说,可以到父亲那边找个工作,边工作挣钱边照顾父亲。还有的说,朱自清肯定有自己的原因,从前文可看出他是爱他父亲的,不可能不孝……

  看来要跟学生讨论一碗水,自己得准备一桶水。我很喜欢方帆《我在美国教<荔枝蜜>》的课堂,因为他课堂里有水龙头,只要打开来,活水就源源不断。

  探寻:朱父是因何交卸差事的?

  A、朱自清的妹妹朱玉华说:

  民国六年之前(1917年),父亲的差事一直很好。民国六年,因为在徐州收了几个姨太太,在家里最早弄回来的姨太太赶了去大吵大闹,搞得乌烟瘴气,结果丢了差事还负了债,从此我家就不曾再好起来过。(《朱自清的妹妹谈朱自清》)

  看来朱的父亲有好几个姨太太,姨太太之间还挺麻烦。卸职、欠债与姨太太有很大关系。

  B、网上朱自清纪念馆里的年谱,是这样记载的:

  1917年冬天:父亲受姨太太牵累,亏空公款500元,祖母因此辞世,享年71岁。父亲失业……

  看来朱的父亲的确受姨太太牵累。500元好像不多啊?数字是否有误?祖母之死与此有关吗?年谱好像是朱的子女写的,因为文中称父亲。

  知道了这些,再读朱自清《背影》第二段这些句子: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朱自清为什么哭?他怎样看待自己父亲的行为呢?

  《语文学习》2008年第1期有董水龙老师的《追寻远去的父爱——我教〈背影〉及思考》一文,记录了他在课堂上引入这些信息后与学生的对话,末了,老师总结,“朱自清父亲因为他在徐州又娶妾组建了另一个家庭,费用开支大了,不得不这样做。这样,父亲在儿子心目中的形象当然要大打折扣,正面形象肯定不好了,所以只能说‘背影’了。”

  果真如此?

  朱自清在新文化运动前夕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后来在新文化运动中算是比较活跃的,他对父亲的态度可能是什么?再读《背影》。

  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这是一个独特的肖像描写。作者认真细致地观察着父亲和他的一举一动,笔调冷峻: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

  用“胖子”来叙述父亲,又可以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温度。而且: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这些句子都是有温度的,相信朱的父亲也应有感觉。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父亲非要这么艰难地亲自去买橘子,为什么?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仅仅是为爱感动么?没那么简单吧?除非那些很不愉快的事情没有发生过。

  我相信,对着父亲的背影,几个姨太太的闹腾、祖母的死、烟酒公卖局局长、贪x、贷、黑布小帽……都会在朱自清的脑袋里盘旋,闪动。

  追问:朱与父之间到底有什么矛盾?矛盾有多深?

  周锦《朱自清作品评述》写道:

  民国十年暑假,朱自清应聘扬州八中教务主任,父亲听了姨娘的话,向学校交涉代领薪水,朱自清不得已辞职“出走”,从此父子很少往来。

  民国十四年(就是1925年,朱自清写《背影》这一年。),父亲有一信寄到北京,很不放心自己的长孙,向朱自清提起,“我没有耽误你,你也不要耽误他才好”。

  民国十六年一月,接了夫人和长女,次子去北京,长子和次女由母亲带回扬州老家。

  “在北方定居后,生活是安定了,可是精神上却更加痛苦。尽管由于姨娘的作祟,尽管父亲的做法过分了些,自己虽然也曾一再的'忍受著,但总不能就这样的僵持下去。写荷塘月色的时候,正是这种心情达於极顶的时候。最后终于决定自己认错,请父亲原谅,既不向老人争曲直,也不希望有回音,只是尽其在我的发出信去。就是这样的一份感情,心绪得到了平静,对父亲产生了强烈的怀念,而写下了这一篇《背影》。

  有的国文老师讲背影,总喜欢从朱自清的“至孝”着眼,甚至以文慈子孝为中国传统美德,希望学生熟读背影而向这一个美好的境界努力。其实,朱自清的背影固然有著真实的情感,但是与宣扬孝道无关;如果勉强按上,那也是一种愚孝,一种委曲求全。

  由于姨娘没有生育,而父亲旧式宗法社会的想头中,对于长孙很不放心,才写了信给朱自清。因此,改变原先安排的接眷计划,于民国十五年一月请母亲带着长男迈先、次女转子回扬州,其余的接到北京。不过,父子感情并没有马上得到改善,只是朱自清能够藉题目常写信回家罢了。经过一年多的煎熬和锻炼,终于凝聚成了背影这样一篇至情至性的文字,使朱自清在文学上得到了极高的成就。

  关坤英在《朱自清评传》中的记述:

  1921年暑假,他回到扬州八中任教务主任,父亲凭借与校长的私交,让校长将儿子的每月薪金直接送到家里,而朱自清本人不得支领。这种专制式的家长统治激怒了朱自清。一个月后他愤然离去,到外地执教。父子从此失和,这年冬天他不得不接出妻儿,在杭州组织了小家庭。

  关于朱自清和父亲之间的矛盾冲突,1924年,朱自清以前妻武仲谦女士为原型写的小说《笑的历史》发表。此文可以一窥朱的心境(此文侧重写婆媳关系),父亲看后大为不满,父子矛盾因此加深。

  可以引一些里边的句子:

  “死了(应该指祖母死的事);真是祸不单行!公公教婆婆和姨娘(应该是朱自清的父母及父亲的姨太太)将金银首饰都拿出来兑钱去。我看她们委委屈屈的将首饰盒交给公公,心里好凄惨的!首饰兑了回来,又当了一件狐皮袍,才凑足了亏空的数目,寄到省里去了……

  “……第二年冬天,公公从差事上交卸了。亏空好几百元——是五百元吧?凑巧祖婆婆又?……你有了事以后,虽统共只拿了七十块钱一月,他们却指望你很大。他们恨不得你将这七十块钱全给家里!你自然不能够。你虽然曾寄给他们一半的钱,他们那里会满意……”

  赵焕亭的《<背影>:朱自清内心矛盾和焦虑的审美置换》里是这样分析的:

  表面上,《背影》表达了儿子对父亲的忏悔;实质上,这种忏悔是父子长期失和造成的,而这种失和状态给儿子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创伤,这种父子反目使他痛苦和焦虑。“父为子纲”“子不言父之过”等传统文化的重负使朱自清在反叛父权专制时产生道德上的焦虑和心理上的忧悒。父亲来信触发了这种焦虑,勾起了他心中的沉痛……他要尽早与父亲冰释前嫌,他要借文章给老父以安慰,同时也释解自己心中之块垒。

  ……他弟弟朱国华在《朱自清与〈背影〉》一文中写道:

  秋日的一天,我接到了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文集,我手捧书本,不敢怠慢,一口气奔上二楼父亲卧室,让他老人家先睹为快。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睛,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

  朱自清借《背影》表达了自己对父亲的孝敬,父子矛盾得以缓解。朱国华说:“父亲在看到《背影》以后的几年后,便去世了,他是带着满足的微笑去世的。”

  朱自清的父亲读没读懂朱自清的《背影》

  朱自清的父亲果真是带着满足的微笑去世的吗?

  朱自清去世的时候会带着怎样的心情呢?

  据朱自清的学生黎见明对1941年在西南联大上学的回忆:

  课余之暇,随行散步,我们向他(朱自清)请教,谈到陶渊明诗,也谈到《背影》。他回答很简单,就是“我在《背影》里写出了可贵的性格”。这可贵的性格如何来理解呢,望着他头戴的黑毡帽,肩披的白羊毛大氅,引起我们的深思。(《可贵的<背影>》)

  这可贵的性格如何来理解呢?

  想起蒋某送给胡适的对联:“新文化中旧道德之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之师表。”

  朱自清用文字记录了一个处在大时代转型期家庭里激烈而又微妙的斗争,文笔是那么含蓄隐晦悄密。

  看来《背影》再被讲N次也不应该寡味吧,因为文中矿藏太丰富了,寡味那天还远远没有到来。

  质疑:教参在炒作什么?教参在炒作什么?聚焦什么?指引什么? 是爱还是孝?

  “领会本文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感受理解父亲的爱子之情。”

  这么丰富的矿藏资源就这么被浪费被屏蔽掉了!看上去很自然地对接到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上。

  而这篇文章恰恰让人反思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虽不像鲁迅那样尖锐峻急,但也有一份隐秘与悠长。作者自小食用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系列的奶粉(这让我想到金庸小说里一种控制别人的什么怪药),于是成了鲁迅说的人肉宴席上的“醉虾”,神魂焦灼,为奶所伤。传统美德的发作形成朱自清尖锐而繁杂的痛苦,忠厚而善良的朱自清涵蓄着,隐忍着,从未决绝。应该说朱自清首先是为了父亲,也捎带为了那段复杂的生活分泌出的一篇看似清晰明白实则隐晦焦灼,结构极其复杂精巧而又密实的文字。

  想起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里的一句台词:蒙娜丽莎微笑着,她快乐吗?

  朱自清爱(孝)着,他快乐吗?

  这一个传统美德,该继承还是该审视更新?

  探究朱自清《背影》里的秘密

  提起朱自清,大家对他的第一印象应该来源于他被选入教材的作品《背影》。这篇文章通过描写生活中的小事,展现了朱自清父亲对儿子厚重无言的父爱,激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引起巨大反响。因此被选入教材,被一代代学生学习。

  《背影》还引申出了“你站在原地不动,我去给你买个橘子”的网络热梗,大家在玩梗的同时也是诠释了自己对《背影》的理解。其实,朱自清创作《背影》后存在着一段秘密,他为了妻子的笑,几乎一度和父亲断绝关系。

  个中隐情

  我们都知道,《背影》开篇写道:“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而这看似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其实就是对朱自清和父亲矛盾的总结。祖母死了和父亲差事交卸之间,其实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这就涉及到朱自清创作《背影》后的秘密了。

  1915年,朱自清的父亲朱鸿钧担任徐州榷运局长,管理烟酒公卖,是很有油水可捞的一个职位。朱鸿钧升官发财了,也就得意忘形起来。他瞒着自己待在扬州老家的潘姓姨太太,另娶了一门小妾。

  潘姓姨太太一看丈夫这么做,也是火冒三丈。她得到消息后就赶到徐州,大闹一场,把这事闹得尽人皆知,满城风雨。事情闹得很大,连当时的《醒徐日报》都对此事进行了报道,而且还是头版。

  朱鸿钧是当官的人,体面最要紧。这一闹,是面子里子都不剩了。而且,他还被查出挪用了公款,数罪并罚,他就被革职查办了,也就是交卸了差事。

  儿子闹出这么大丑闻,朱自清的祖母是个保守的老太太,自然是受不了。家庭屡遭变故之下,老太太一个想不开,几乎活活气死了。本来身体很好的老太太在71岁就走了,而且朱自清和祖母一样感情很好。在他看来,父亲要为祖母的死负直接责任,所以父子之间就有了嫌隙。

  妻子的笑

  朱鸿钧丢了工作,没有了经济来源,开始还有养活一家子,就只能吃老本,变卖家产,乃至于借钱维生。他也搞过创业但都是惨淡收场,别说赚钱了,本都折进去了。

  先是失去了亲人,又家道中落,才20岁的朱自清不得不扛起了养家的责任。他当时刚和妻子武仲谦结婚不久,还是北大哲学系的学生。考虑到家庭的巨大变故,他决定提前一年毕业 早日踏入职场,赚钱养家。

  提前毕业,也就是说朱自清要在一年里修完本该两年修完的课程,不可谓不易,不过他还是做到了,顺利提前毕业。毕业后,朱自清很快就找到了工作,在杭州第一师范学校担任老师。

  朱自清十分顾家,有了经济来源之后,他每个月的工资一分为二,一半给父亲,一般留给自己的小家庭。可是,朱鸿钧却并不满意,他封建大家长的习气上来了,要求朱自清把另一半工资也交给自己。

  可是,那时朱自清的长子才两岁,家里也正是用钱的时候,朱鸿钧这样做那是谁都无法接受的,于是父子间就时常产生摩擦。父子之间气氛压抑,妻子武仲谦也连带着受到了影响。武仲谦和公公婆婆一起生活,一家人住在一起。武仲谦是个爱笑活泼的姑娘,可是她渐渐地不笑了,几乎郁郁寡欢起来。

  而武仲谦笑容的消失,也和朱鸿钧有关。朱鸿钧在官场待久了,也养成了官老爷脾气,这一朝落魄再加上创业失败,他脾气就很是暴躁,经常迁怒别人,搞得家里人也是战战兢兢的。

  家里日子是不好过,但是武仲谦生性乐观,所以她还是会含笑面对生活的苦难,用乐观来点亮人生。这当然没有问题可是朱鸿钧自己不高兴也看不得别人高兴,他每次看到武仲谦就会对她进行责骂,意思是家里都这么艰难了,你怎么还笑得出来。

  因为自己的笑屡屡引来责骂,武仲谦久而久之也不敢笑了,只能躲在自己的房间偷偷抹泪。武仲谦思想比较传统因此不可能和丈夫说公公的坏话她只能把这些事都埋在心里。可是这不是长久之计,她最后因为心情抑郁而生了病,朱自清这才知道原来妻子的笑消失了,都是因为父亲。

  他陷入两难,在纠结了一个多月后,还是爱护妻子之心取得了上风,所以他带着孩子和妻子辞职了,离开徐州,转而去外地,希望拉开距离可以帮助妻子治愈心灵的创伤。朱鸿钧对此事并不接受,他此后数次拒绝让朱自清进自己的家门,父子俩几乎断绝关系。

  父子和解

  父子俩的和解起源于朱鸿钧在1925年写给朱自清的一封信,心中提到“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死生为大,在这样残酷的话题面前,朱自清放下了对父亲的怨恨,转而回忆起了父亲曾经慈爱的一面。他回忆当年父亲在南京湓口送别自己的往事,写下了《背影》一文。

  写作的过程也是朱自清对父子关系探索的过程,在文中他没有提父亲给家庭带来的变故,没有提父子二人多年的矛盾,而是主要落笔叙写父亲对自己的爱,以翔实的细节,塑造了一个慈父形象。

  朱鸿钧写那封信就是意在和解,而朱自清的这篇文章其实可以算是对父亲的回应:爱字面前,前尘尽忘,往事何必回首。

  《背影》发表之后,很快引起巨大反响,最后还被收录到朱自清的散文集中出版。老家的朱鸿钧也拿到了这本书,他戴上了老花镜,阅读了儿子用笔阐述出的爱,至此,这对父子总算化解了往日的积怨。

【探究朱自清《背影》里的秘密】相关文章:

谈《背影》里朱自清的眼泪09-06

朱自清《背影》11-30

朱自清 背影09-13

背影 朱自清09-01

朱自清背影09-01

背影朱自清10-29

《背影》朱自清10-27

朱自清的背影课件09-10

朱自清背影全文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