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胜利80周年手抄报边框

时间:2022-06-21 01:25:58 板报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长征胜利80周年手抄报边框

  引导语:“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长征胜利结束到今天止,已经整整80年了,下面是小编收集的长征胜利80周年手抄报资料,欢迎大家阅读!

  自1936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到今天止,已经整整80年了。

  回顾过去,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红军长征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它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是中国革命进程中的一块伟大的基石。

  有道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取得了这样伟大的成就,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更离不开千千万万长征英雄们的血泪与汗水的付出,长征开始时,我军有部队十几万人,而长征结束时,就锐减到了3万,到今天止,还活着的老前辈们已不到600人了。想想,多沉重的代价啊!正是这么多人为革命付出了鲜血和生命,才换来了今天一点一滴的幸福生活。

  有人问过我:什么是长征精神啊?是啊!生活在和平幸福年代里的人们或许早就忘记了那艰苦的年代,已经不知道革命前辈们究竟是为了什么要用那样大的代价去付出了。还有位学生说:红军当年为什么不吃牛肉,而吃牛皮带呢?这个问题让我更为吃惊,也很难过。难道革命烈士们有好吃的不吃,拿牛皮带来充饥吗?

  如果真的不知道,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红军来到了四川西部的大雪山。大雪山终年积雪,高耸入云,山顶空气稀薄,使人喘不过气来。但是英勇的红军踏着没膝深的积雪,迎着狂风,翻过了一座又一座雪山。”

  “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一位红军首长十分疲惫地行走在路上,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地朝前走着,他们掉队了。忽然他看见了前面的一个小红军,不过十一二岁,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首长把身上仅有的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红军说:‘你把它吃了吧’,小红军一拉干粮袋轻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我比你还多呢?你还是先走吧’。首长被小红军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向前走去……可不多会儿,首长又回来了,他不放心小鬼,可见到的小红军已经倒在草地上了,首长吃力地把小红军抱上马背,准备把他驼出草地,他的手触到了小红军的干粮袋,袋子硬邦邦的,装的是什么东西呢?他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首长明白了为什么小红军要让自己先走了,他不想连累自己啊,可这时小红军已经停止了呼吸。”

  “过了大雪山又是一望无际的草地。大草地荒无人烟,到处都有泥潭,稍一不慎,踏进去,就会被吞没掉生命。红军没有吓倒,他们继续前进。粮食吃完了就吃野菜,甚至把皮带切成一块块煮了吃。他们你扶我,我扶你,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凭着坚强的毅力和信念,终于走出了草地”。

  听了上边的几段长征缩写,我们已经对长征精神有所觉悟了吧。正是革命前辈们那种为国为民,不怕困难,不怕流血牺牲,勇往直前的崇高品质使他们在历经千难万险后终于取得了胜利,而后又正是这种精神基石使他们奋起拼搏,浴血奋战才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们为的是什么?为的是让我们数亿中国人能够站起来做人!为的是让后代中华儿女有一个安定的家,过上幸福的生活!为的是让我们的祖国不受列强的侵辱,能够自豪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现在的我们,生活条件好了,人人过上了幸福的日子,或许那样艰苦的岁月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然而有的人正是没有想到这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一些人好吃懒做,不思进取,肆意浪费;一些人见到困难就低头,胸无大志,精神恍惚;一些人学习不刻苦,工作不努力,没有奉献精神;一些人自高自大,自命不凡,没有民族气节……这些人早已忘记了革命先烈们的遗愿,早已忘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

  同学们,没有信念的队伍是一支不堪一击的队伍,没有民族精神的国家必将是一个懦弱的国家。我们中华民族的节气和传统不能丢啊!那是我们继续生存的基石。

  我们纪念长征,就要学习长征那种不怕吃苦,不怕受累的品格,尤其在新时代,这更是学业成功事业胜利的重要保障,试想一个连一点苦累都受不了的人,如何能担当祖国建设之大任哪,功夫不负有心人,只有努力、努力、再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我们缅怀长征,就要学习革命先辈那种面对困难不低头、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好品质。想想在国民军的围追堵截下抢渡金沙江、接着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爬雪山、过草地……哪一样没有生命危险,而英勇的红军战士何曾惧怕过,何曾想过向困难和敌人低头!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最后的胜利,他们是最伟大而不朽的。

  我们学习长征,就要发扬革命前辈们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有人说,时代变了,就不需要艰苦奋斗了,这是错误的。我们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而现在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没有百折不挠的品质,是难以实现最终目标的。何况目前的中国,还有大部分地区人民生活水平较低,不算富裕,还要靠艰苦奋斗才能过上好的日子。

  我们弘扬长征,就要在珍惜现在、积极努力、创造未来。我们是新时代的主人,我们也在一步一步走着长征路,自然只有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我们弘扬长征,还要在生活中和工作中助人为乐、团结协作、积极奉献。如果人人都以助人为乐,以奉献为荣,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也就指日可待了。

  我们教师弘扬长征就要为人师表,忠于职守,积极工作,效命于民;我们的同学弘扬长征就要热爱祖国,立志好好,以革命前辈为榜样,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科学高峰、奋发向上、不断进取、做一个合格的祖国建设者和接班人。

  长征精神是我们的基石,是我们学习和工作的座右铭,让我们时刻牢记于心,用长征精神不断鞭策自己,效验自己吧。而我们也是基石,是祖国建设的一块块基石,是中华巨龙腾飞的基石。基石应该是结实的,牢固的。让长征精神一代传一代,基石垒起伟大祖国更辉煌的将来。

  当下,举国上下都在庆祝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从城市到乡村,不断有人沿着红军的足迹上路,叩问往昔风雨。重走长征路的人,是想触摸那个传之久远的东方神话。走到终点后,他们发现,那是一条绵长的精神矿脉,是一座定格在历史天空令人景仰崇敬的精神高峰与信仰高地。

  信仰、卓绝、大爱。这是我读完国防大学政治部主任李升泉少将撰写的纪实文学《马背上的共和国》后,脑海里挥之不去的一串词语。作者记述了建立于1931年至1937年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历史,几乎涉及20个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剧烈变革、思想精神狂飙突进、革命救亡风起云涌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该书围绕红军战士用生命战胜极端环境铺开故事情节,其对特殊环境下人类精神的书写,展现了我党在绝境中凭借信念和精神的力量获得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艰难历程,足以让人触摸到峥嵘岁月的脉搏,以及故事背后所呈现出来的价值意义。这无疑为当下全国各族人民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实践,提供了有益借鉴和精神动力。

  作者李升泉的家乡,是当年红四方面军创立丰功伟绩的川北大巴山麓。“儿时,坐在奶奶的纺车旁,听奶奶纺出一串串关于红军的故事和传说……”李升泉工作后,历时三年,行程万里,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进行寻访,真实体验触摸了那段壮怀激烈的历史。如他所言:“本书所描写的,是中国革命史上斗争最惨烈、也是最复杂的一页。”亲历式、体验式的寻访,使得这部作品史料丰厚,撼人心扉,既有认识高度、思想深度和情感厚度,又客观、真实细腻地还原历史,体现了作者的思想底蕴和责任意识。

  利用纪实文学手法对长征这段苦难辉煌历史进行艺术创作,是《马背上的共和国》的一大亮点。这里信奉英雄主义、集体主义和牺牲精神,承载着一个时代的记忆,包含了一代人的信仰、理想和记忆,通过“回望”不忘初心。作者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点,他的着力点主要用在红军战士是怎样寻找支撑自己生命的、能够更有力量走下去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源泉。长征是一次艰辛、伤亡惨重的历程。在长征途中红军经历多种磨难,可能会饿死,可能会累死,可能会淹死……更重要的是红军还要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并时时刻刻被挫折所包围,但最终战胜困难,实现了战略大转移的巨大胜利。长征不仅仅是军事上的战略转移,也是人类原始精神的征途,是群体战胜极端环境的展示,是革命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空前升华,是在极其特殊的环境下人类精神的书写。

  宋人邵雍在《观物外篇》有曰:以我观物,情也。李升泉的这份“情”,是他在寻访长征遗址、旧址,纪念馆、烈士墓地后凝练出的追问思考。在他平和的叙述中,全书建构起一种全新的叙述气质——大爱,正是这种大爱使得作者能够站在更高的基点上回望“马背上的共和国”,让后人从历史恢宏的斑驳记忆里,去领略红军战士与残酷环境勇敢搏斗、生死与共的大情大爱。

  主席在参观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专题展览时强调,现在,时代变了,条件变了,我们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理想和事业没有变。我们要铭记红军丰功伟绩,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长征精神是整个民族、整个人类的精神,时至今日,仍给后人追忆、启示与激励。在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奋勇前进之际,在全军官兵为“强国梦”“强军梦”不懈努力之时,《马背上的共和国》的出版恰逢其时。

  李升泉对长征的关注之所以能够结出硕果,固然出于军人的职业使然,更重要的是他基于内在动因的潜心探求。当历史之光投射在写历史的人身上,它照亮的不是过去,而是现在和未来。

【长征胜利80周年手抄报边框】相关文章:

长征胜利手抄报的图片06-21

关于长征胜利的手抄报06-29

长征胜利手抄报图片大全06-10

长征胜利手抄报内容200字06-21

纪念长征胜利手抄报高中06-22

长征胜利80周年长征手抄报图片06-21

长征胜利80周年 手抄报06-21

长征胜利八十周年手抄报06-19

纪念长征胜利80年手抄报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