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时间:2022-12-07 09:25:57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我要投稿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通用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通用10篇)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并理解诗歌。

  2、培养欣赏品味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朗读诗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教学设想

  教学中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导入

  雪,洁白美丽,或轻舞或纷扬,给我们的生活增姿添彩,所以,它历来都是人们吟咏、描绘的对象。

  在古诗中,更是有不少歌咏白雪的名句,同学们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例如: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柳宗元

  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唐·卢纶《塞下曲(之四) 》

  有谁能说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的出处?——对了,它出自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唐代的大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境之下吟咏出这样的千古名句的,让我们一起走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二、 作者介绍

  投影:

  岑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为“高岑”。曾两度出塞,晚年任嘉州刺史,以后罢官,欲归故乡时,客死成都旅舍,史称“岑嘉州”,有《岑嘉州集》传世。

  岑参的诗想像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并充满乐观进取的精神,具有浪漫主义特色。

  三、 诗文赏析

  (一)聆听感受

  1、 播放录音,聆听感受。请同学们注意字的读音。

  2、 读准字音

  岑参 cén shēn 散入sàn

  狐裘qiú 锦衾薄 qīn bó

  瀚海 hàn 阑干 lán

  羌笛 qiāng 风掣红旗 chè

  (二)整体把握

  1、 齐读全诗——读准字音,初步感知。

  2、 解题——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

  咏雪、送别。(板书)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这是一首雪中送别诗。

  3、 诗歌是从哪里开始着重写送别的?

  从“中军置酒饮归客”一句开始。前十句着重于咏雪,后八句着重于送别。

  (三)赏析咏雪部分

  1、齐读咏雪部分——思考:咏雪部分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北风席卷着大地,把强韧的白草都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农历八月就飞起了雪花。就像是忽然刮了一夜春风,使千树万树开满了梨花。

  大风把雪吹进了珠帘里,沾湿了罗幕,就连狐裘、锦衾这样高级的御寒品也挡不住严寒;将军的角弓被冻得拉都拉不开了,都护的铁衣冰冷得难以着身。

  2、 赏析诗句

  (1)朗读咏雪部分——思考:哪些诗句写得好,好在哪里?

  (2)对雪的描绘,哪一句最精彩?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为什么精彩?小组研讨,合作探究。

  精妙的用词——一个“忽”字,表明来得突兀,来得意外,形容雪来得急,下得猛。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

  新奇的比喻——抓住雪的洁白、鲜润的特点。

  千树万树,突出了雪的壮观景象。

  春意盎然的意境——创设了梨花满树、春意盎然的意境,以春暖显奇寒。

  昂扬乐观的精神——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透出了诗人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名句。

  (3)读咏雪部分——除了这一句外,在咏雪部分,你还喜欢哪些诗句?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穿插评价:

  ①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 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

  ②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一个“散”字,写出了风吹雪花点点飘入帐内的情景,一个“入”字,将读者的视线从广漠无垠的空中转移到中军将领们的住所上来,“湿”字写雪花融化,沾湿了罗幕。“狐裘”写白天,“锦衾”写夜晚,“不暖”和“薄”,均可见出雪天的奇寒。

  “角弓不得控”和“铁衣冷难着”,生动地表现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将军”与“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想而知了。

  狐裘、锦衾、角弓、铁衣,用这些边塞将士身边的用品来衬托气候的寒冷,既表现了边地军营中将士的苦寒生活,又从侧面烘托出了大雪的寒威。是从人的感受、从侧面来描述边地的寒冷,这样记录边塞奇事,角度也很新颖。

  ③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从“瀚海”到“愁云”,视角有何变化?)

  (“百丈”、 “万里”是实写吗?运用了什么修辞?)

  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前一句写大戈壁上是一片冰雪世界,这是地上的景象。“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大,是夸张的说法,极言奇寒。

  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空,这是天上的景象。一个“愁”字,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愁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别。这里,把边塞将士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上,给人一种奇异而又壮伟的深刻印象。

  3、齐读咏雪部分——思考:这些诗句共同显示了胡天的雪的什么特点?

  雪来得早,雪来得急骤,雪下得大,雪景雄奇壮阔,雪后特别寒冷。

  4、作者写雪,写雪中的景象,写胡天的雪的特点,是怀着怎样的情感来写的?

  喜爱,赞美的感情,昂扬乐观的精神。

  5、为什么在这样艰苦恶劣的环境中,作者却能表现出如此昂扬向上的情绪呢?

  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自身的经历有关。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当时的背景——

  写作背景(投影)

  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边境战事不断,许多文人也纷纷投入军人幕府,寻求个人发展,并体验到边塞紧张激烈的军旅生活和新奇独特的自然风光,形成了盛唐边塞诗派。岑参就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他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度过了六年艰苦的生涯,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他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在轮台幕府中送友人回京时所作。

  (四)赏析送别部分

  1、 齐读送别部分——诗人写送别写出了对友人怎样的情感?

  依依不舍。

  2、 哪些诗句表现了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①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设宴饯别

  (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呢?

  为什么要列举“胡琴”“琵琶”“羌笛”这三种乐器呢?)

  简略而有情味。诗人在中军营里摆下了饯别的酒筵,演奏的是胡琴、琵琶和羌笛等乐器。这就点明了饯行地点、饯行原因、饯行的情形。

  列举出这三种乐器的名称,也是很有深意的:朋友就要回乡了,在饯别酒席上演奏的仍然是这些异乡的乐器,一股思乡之情不是委婉地流露出来了吗?“胡琴琵琶与羌笛”,这种纯然是西域特色的管弦乐器齐鸣和响,给边塞的军中宴饮增添了几分苍凉悲壮的豪气。

  ②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你觉得此句中哪一个词用得最好?好在哪里?)

  日暮时分,大雪纷纷,诗人把他的视线从酒筵上又转向了辕门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异的画面:在暮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旗帜凝住不动。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

  此句运用反衬手法,既突出了天气的寒冷,也写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个“亮点”色彩感强,富有表现力,构画了一副奇异而美丽的画面。不仅写出了边塞奇寒,而且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也喻指边塞将士不屈的斗志,写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

  ③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雪满天山路”既表现出了风雪之猛,路之难行,又传达出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的担忧。

  ④赏析“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写友人离去以后的情景:山回路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此时诗人仍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的路,只见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

  (联想想象诗歌最后两句,如果你是诗人此时在想些什么?)

  诗人送友人归去时依依不舍的深情,以及他的思乡之情,都通过“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诗表达出来了。

  (齐读送别部分——思考——诗人在句子中并未写到“情义”“不舍”等字眼,那么这种情义是怎样传达出来的?)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这样的结尾,真如撞钟,清音有余,使人产生无穷的遐想。“山回路转”使人惆怅,而雪地上的马蹄印迹,又把送别的思念延伸到远方。这个“开放式”的结尾,给人以无尽的遐思。

  ( 你知道具有相同意境的诗句吗?——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这两句诗表达了多么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3、齐读送别部分——体味其中的韵味。

  (五)分析咏雪、送别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写雪、写雪带来的酷寒,写边地的风光和送别有关系吗?)

  为送别设置背景,渲染气氛

  在边地奇异雄伟的风光,在大风雪的背景下,送别带上了雄浑悲壮的色彩。

  (六)齐读全诗——深情诵读,尝试背诵

  四、 拓展阅读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这首诗写了哪些景?与《白雪歌》有什么相似之处?

  2、两首诗所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五、 布置作业

  1、 背诵默写。

  2、 积累并品评咏雪的名句。

  [附]板书设计

  咏雪—— 奇异瑰丽

  设置背景 渲染气氛

  送别—— 依依离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并理解诗歌。

  2、培养欣赏品味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朗读诗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有人说,朋友是冬日里温暖的火炉;是疲惫时可以倚靠的肩膀;是一口可以给你甘甜的深井有了朋友,我们心灵的天空更高远;有了朋友,我们人生路上的步伐更坚定;有了朋友,我们生命中的某些时刻显得更刻骨铭心。不是吗?我们与朋友分别的那一瞬至今仍历历在目。今天我们就来和身在西北边塞的岑参一道送送他的朋友,重温那难忘的一幕。

  二、作者介绍

  投影:岁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他与高适齐名,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其边塞诗歌雄健豪迈,读之令人兴奋。岑参的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摇曳生姿的笔触描绘了壮丽瑰奇的塞外雪景,表达了诚挚浑厚的送别之情,读来感人至深。

  三、 诗文赏析

  (一)聆听感受

  1、教师范读,聆听感受。请同学们注意字的读音。

  2、 读准字音

  岑参 cén shēn 散入sàn

  狐裘qiú 锦衾薄 qīn báo

  瀚海 hàn 阑干 lán

  羌笛 qiāng 风掣红旗 chè

  3、 请一位读书好的学生来读,其余学生感受。

  (二)整体把握

  1、 齐读全诗读准字音,初步感知文意。

  2、 解题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

  咏雪、送别。(板书)

  师: 请同学们说说哪些诗句是写咏雪的,哪些诗句是写送别的?

  学生答教师明确:

  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这是一首雪中送别诗。从中军置酒饮归客一句开始。前十句着重于咏雪,后八句着重于送别。

  (三)赏析写景的句子

  思考:你喜欢哪些写景的诗句,说说理由。

  教师根据学生可能会品析到的句子,适时加以指导,参考如下: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重点赏析这句话,教师引导:

  这句话里哪些词用得好?运用了什么修辞?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写作风格?

  忽如二字用得神妙,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惊奇与好奇。以梨花比雪,雄奇明丽,新颖独特,落笔传神。不只写出了雪来得突然,写出了雪的铺天盖地,而且以春天比喻冬天,把冬天写出春意,情调乐观而昂扬。这句话是咏雪的千古名句。春风使梨花盛开来喻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紧接下来,又渲染出了极富浪漫色彩的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情境。这句体现了作者的豪放风格。

  学生继续找句子赏析

  (2)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第一句写风,卷与折字写出了北风之迅疾猛烈,有了这样猛烈的风,漫天飘落的雪才能飞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

  (3)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日暮时分,大雪纷纷,诗人把他的视线从酒筵上又转向了辕门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异的画面:在暮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旗帜凝住不动。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此句运用反衬手法,既突出了天气的寒冷,也写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个亮点色彩感强,富有表现力,构画了一副奇异而美丽的画面。不仅写出了边塞奇寒,而且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也喻指边塞将士不屈的斗志,写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

  (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引导:从瀚海到愁云,视角有何变化?这一句在诗中有何作用?百丈、 万里是实写吗?运用了什么修辞?

  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愁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别。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 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大,极言奇寒,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空,万里形容面积之大,这句是夸张的说法。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这里,把边塞将士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上,给人一种奇异而又壮伟的深刻印象。

  (四)赏析送别部分

  1、齐读送别部分诗人写送别写出了对友人怎样的情感?

  依依不舍

  2、哪些诗句表现了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学生回答,理由自由阐述,句子归纳如下:

  ①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②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③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重点引导赏析第三个句子

  意思:写友人离去以后的情景:山回路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此时诗人仍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的路,只见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

  师:想象诗歌最后两句,如果你是诗人,你此时在想什么?

  学生自由说,教师小结:

  诗人送友人归去时依依不舍的深情,以及他的思乡之情,都通过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诗表达出来了。这句体现了作者送别时的惆怅心情。

  明确赏析诗歌的方法:

  1抓关键词

  2看修辞方法

  3联系上下文和课文背景运用联想想象

  (五)理解诗意,明确主旨

  师: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怎样的联系?(再次诵读,加以体会)

  答:全诗以雪景衬托别情,情景交融,诗人描绘边塞八月冰天雪地、愁云惨淡、苦寒难耐的景象,更能衬托出诗人送朋友的无限怅然之情。

  学生说说有关雪和送别的诗句、谚语或俗语。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四 、深情诵读,尝试背诵

  男女生分读全诗:女生读咏雪部分,男生读送别部分;

  全班齐读

  五 、总结

  全诗共18句,以雪为线索。全诗以雪景起,以雪景结;由雪而发,兼及咏雪与送别两个方面。诗中描绘了典型的具有北方特征的景物,组成了一幅壮阔奇丽的万里边疆风雪图,它既是饯别送行之背景,又是作者抒情之寄托。以写雪景衬托送别,又在送别中写雪景,表达了作者真挚而复杂的感情对北国风景之赞叹,对灿烂春光的憧憬,对别友之惆怅,对故乡之思念全部寄托在这壮丽的雪景中了。

  六、 布置作业

  1、 背诵默写。

  2、 积累并品评咏雪的名句。

  板书设计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咏雪:忽如 梨花豪放

  送别:不见 空留惆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篇3

  一、导入

  教师:泰山,五岳之尊。大家生活在泰山脚下,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曾有不少诗人对泰山进行过歌咏,你能说出一首这样的诗吗?好,一起朗诵杜甫的《望岳》吧。

  学生:齐诵《望岳》。

  教师:杜甫有一位比他小三岁的好朋友,叫岑参,他是一位著名的边塞诗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他的诗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板书:课题、作者)。

  二、读诗

  教师:学诗首先要读诗,大家以前是如何读诗的呢?

  今天我们丰富一下读诗的方式,可以个人读、合作读;可以诵读、演读、唱读。当然大家还可以创设自己喜欢的其他方式。大家开始准备吧。

  学生:自由读诗,小组交流,准备展示。

  教师:我们请同学到台前展示一下。

  学生:展示各种形式的“读”。

  三、品诗

  1、简说诗中之“奇”

  教师:边塞诗的特色之一是描绘边塞奇异风光。岑参作为唐代边塞诗人,他的突出特点就是“好奇”。杜甫曾说“岑参兄弟皆好奇”(幻灯)。他用好奇的眼睛观察世界,他用好奇的心灵感悟世界,并把它们化作涓涓文字流淌于笔端。这样,我们透过他绮丽的文字就可以读到边塞那奇异的风光和异域的情调了。请大家再读诗歌,说一说你从诗句中发现了怎样的“奇”。

  学生:默读,说发现的“奇”。

  预设:

  胡天八月即飞雪——胡天奇冷,飘雪奇早。

  千树万树梨花开——雪花其繁,雪花奇美。

  瀚海阑干百丈冰——瀚海奇阔,结冰奇厚。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胡天奇冷,将士奇苦。

  愁云惨淡万里凝——愁云奇多,彤云奇密。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风威奇大,雪天奇冷。

  去时雪满天山路——路雪奇厚,担忧奇多。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山路奇迂,情义奇深。

  (提示:如果学生说得不够全面,教师可以抓住其中的“奇”进行引导。如“刚才有的同学说到了天气奇冷,诗中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这一点呢?请快速找出来。”)

  2、描述诗中画面

  教师:读着诗歌,诗中奇异的景色仿佛一幅幅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请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画面,试着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出来,选一句或者两句都可以。写完与小组交流,修改完善,然后选代表在全班展示,看哪个组描述得最精彩。先看一个示例。

  屏幕展示示例: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茫茫的边塞,强劲的北风呼啸而来,飞沙走石,白草被拦腰折断,在狂风吹卷之下,不停地打着滚儿。正是八月中秋时节,鹅毛般的雪片却已经飘飘洒洒,纷纷扬扬。落在山峦上,落在树梢上,落在大漠中……整个边塞大地笼罩在一片白色之中。

  学生:个人描述画面,小组交流。

  学生:集体展示。

  教师:穿插有关资料引导讲解。

  (1)引导深解名句

  教师:岑参最喜欢梨花,在他的作品里,曾多次写到梨花,请看屏幕,一起朗读一遍。

  屏幕展示诗句:“长安柳枝春欲来,洛阳梨花在前开。”“梁园二月梨花飞,却似梁王雪下时。”“梨花千树雪,柳叶万条烟。”

  学生:读以上诗句。

  教师:由此可见,梨花于诗人的印象何等深刻,诗人写梨花常常是在远离故乡之时,他笔下的花常常总是和思春念归、士逢知遇等情感活动联系在一起。现在你对这两句诗有了怎样的新的理解?

  学生:说自己的见解。

  (2)引导联想想象

  教师:这首诗最后两句描绘的画面历来被人称道,给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下面请大家一起将目光聚焦于这两句诗,试着展开你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化身为诗人,说说:当你站在冰天雪地里望着友人渐渐远去的身影,心中会想些什么呢?

  学生:说自己的设想。

  教师:大家的设想都有可能,然而作者不明写,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令人回味无穷。这就是“留白”这种艺术表现手法的魅力。

  (3)引导感悟情感

  教师:在奇冷的天气里送别友人,这本是伤心之事,然作者描绘的边塞雪景是如此的奇异、壮美,甚至是唯美,为什么诗人能够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呢?

  请看材料,请一位同学读一下。

  屏幕展示材料: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边境战事不断,许多文人也纷纷投入军人幕府,寻求个人发展,岑参是就是其中之一。他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度过了六年艰苦的军旅生活,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他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在轮台幕府中送友人回京时所作。

  教师:现在明白其中原因了吧。谁来说一下?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作者有理想有追求,热爱生活;诗人所处时代,正值大唐盛世,国家的强盛自然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力量。所以在这首诗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乐观向上的情怀。

  同学们的联想和想象很精彩,现在,我们就结合刚才精彩的描述,快速背诵全诗。看谁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背会这首诗!开始!

  学生:背诵诗歌。

  四、用诗

  教师:现在对这首诗已经学得不错了,大家知道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吗?是运用。我想和大家做一个用诗的挑战游戏,可以是直接引用,也可以化用。大家有些为难,先看两个例子吧。

  屏幕展示用诗举例:

  1、引用: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要移植杜甫的记忆。有了他的记忆,我会感受他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伟大之心;也会体味他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胸襟,品味他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欣赏他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化用:“前不见青山,后不见绿水,念天地之污染,独怆然而涕下。”(仿《登幽州台歌》)

  教师:大家愿意选择哪句诗呢?看来大家都愿意选择诗中的名句。为了避免大家选择的诗句过于集中,如果敢于挑战其他诗句,我们可以给他加2分。

  学生:小组讨论,然后个人进行创作。

  学生:展示创作内容。

  教师:适当鼓励点评。

  五、结语

  教师:仔细回味,诗人岑参留给了我们什么呢?边塞的奇异风光,丰富的思想感情,乐观、豪迈的英雄气概。记住边塞诗,记住岑参。

  课即将结束了,请小组长如实的地将本组得分写到小组名下,这节课同学们都有精彩的表现,让我们用掌声对获得优胜的小组表示祝贺。

  【教学反思】

  山东省中语会第十五次年会于XX年4月15日至17日在泰安举行,本人有幸在这次会议上代表初中语文教师做了发言,并荣幸地执教了一节观摩课——《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上完课后感触良多。

  感触之一:赢得学生之心至关重要。

  这一次,提前见学生,我们的交流是在无意中的一个冷幽默中开始的。我说:“要想知道我的姓,就要先猜个谜语。”“你姓苗!”异口同声的大喊吓了我一跳。但我马上转过弯来,刚才他们的老师领我进来时就说出了我的姓。教室里一下子爆发出爽朗的笑声。

  接下来我跟同学们聊起了自己,诸如由于姓名的原因多次被别人误解为是个女老师;我和我的学生如何愉快地在一起打篮球、踢毽子等等。我讲得如以往投入,他们听得如预想入神。我很快用自己的热情、幽默,把他们的精力聚集起来。学生的眼神告诉我,他们开始喜欢我,甚至信任我了。从他们的表情中,我还看出他们热切期待着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展示自己的风采。

  由此我想起平时听到的一些抱怨,如“学生不认真听讲”,“学生不好好配合”,等等。也许学生真的有些不足,不过,我们教师是否先这样扪心自问:“我真正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出发了吗?我用最大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了吗?你赢得学生的‘芳心’了吗?”等回答是肯定的时,也许你的忧愁就会烟消云散了。

  感触之二:教师给学生一个舞台,学生就会还教师一个惊喜。

  交流中,我见缝插针地把自己的讲课习惯、要求告诉学生。当然,这次讲课还要给学生布置一个课前的任务——用不同方式“读”诗。我告诉他们:从人数上来说可以自己读,也可以合作读;从形式上来说,可以是以前熟悉的朗读,也可以是演读、唱读。当我解释演读、唱读的时候,学生们都在摇头。见此情形,我的心里有点没底了,想让学生自主创造的念头随之开始动摇了……

  晚上,我有点坐卧不安,毕竟不是自己的学生,毕竟他们从来没有尝试过这些新的“读”诗方法,能行吗?如果学生没有一个人演读、唱读怎么办?思来想去,我决定若真出现此种情况,就要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演读、唱读我来示范,让学生模仿学习。不管怎样,都要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堂的快乐,并在愉快的气氛中有所收获。主意打定,我选择了《三国演义》主题曲,开始了自己的唱读训练。

  课开始了,很快我的担心消失得无影无踪。学生们精彩的演读、唱读,大大出乎我的预料,也出乎所有听课老师的意料。自演自唱的,歌伴舞的;节奏快的,节奏慢的;两个人出场的,整个小组全体上阵的……。最精彩的当属其中一个小组,一首诗唱下来,竟然变换了五种曲调,简直就是歌曲串烧。他们无穷的想象力和非凡的创造力,让我大吃一惊。虽然还有不少瑕疵,比如表演动作幅度太小,曲调节奏不太适合诗歌的情感等,但仅凭这份认真、勇气,就足以让我为他们喝彩。这节课一开始就使整个会场充满了轻松愉快的气氛,听课的老师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热情的掌声也适时地送给这些天真勇敢的孩子们。

  我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展示的机会,搭建了一个展示的舞台,他们便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作为教师一定要坚定一个信念:相信学生。

  感受之三:课堂就要有动有静,动静结合。

  近几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出现了一种极为热闹的课堂。整节课基本上都是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发言,教师退居二线做起了旁观者。由过去学生当“厅(听)长”,摇身一变成为了教师当“厅(听)长”。虽说矫枉必须过正,但这种热闹的背后却是学生见解的不深刻、知识的不扎实。所以我设计的这节课,一开始各种形式的“读”,就是动,而且是大动,另外七嘴八舌地说出诗中的“奇”,也是动的环节。接下来就让学生仔细揣摩诗歌创设的意境,发挥联想、想象,用散文化语言描绘诗中一幅幅奇异美丽的画面,体会所传达出的深厚情义,这就是一个静的环节设计。写完之后,小组合作修改完善写成的片段,又是适时的“动”。用诗环节,学生模仿教师所给的例子进行创作,再次进入静的状态。说实在的,别看有些学生说起来很热闹,但真的一动笔,就显得有些笨拙了。这也正是我们不能只图热闹,而让学生时常静下来的主要原因。

  这节课上下来,自我感觉还算良好,但仔细想来,还是留下了诸多遗憾。

  首先,朗读未能贯穿始终。

  这节课第一环节——各种形式的“读”,的确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也同样引起了听课教师的关注,但接下来的所有环节中,读得太少了,这是一个缺憾。如果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声情并茂地进行诵读、背读,相信会加深对文本情感的理解。课堂上我示范诵读了两句,赢得了学生的掌声。过后想想,他们对这种虽然是有些传统的读的形式,也是很感兴趣的。可惜,忘记了让学生亲自尝试。我觉得,这也是没有真正以学生为本的一种表现。

  其次,有些教学环节坡度太大。

  我曾经在“用诗”环节上犹豫再三,但还是想挑战一下。这一次为了减小学生“爬坡”的难度,精心选择了两个示例,供学生借鉴。这样,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就可以较好地完成“用诗”的训练。但事实上,学生还是遇到了一定的困难。看来正如上次在西安余映潮老师所点评的那样:“用诗”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事情,需要厚实的铺垫才行。不过,尝试就会有收获,尝试的过程就是铺垫的过程,我坚信这一点。

  虽然“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我当不懈追求,不断探索,不断提升,力求使自己日趋成熟,力争使课堂日臻完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并理解诗歌。

  2、培养欣赏、品味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朗读诗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教学设想:

  按照“读――译――品――背――悟――迁移”的顺序精讲多读,读品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雪,洁白、纯洁、美丽。冬天雪花飘飘,给我们的生活增添无限的乐趣,所以,它历来都是人们吟咏、描绘的对象。在古诗中,更是有不少歌咏白雪的名句,谁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如:①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沁园春?雪》毛泽东)

  ②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柳宗元)

  ③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别董大》高适)

  ④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李白)

  让学生说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的出处,引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学生一起来看看这位唐代大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境之下创作出这样的千古名句的。

  二、诗文赏析

  (一)聆听感受

  播放语音资料,聆听感受。让学生注意字的读音。

  (二)整体把握

  1、齐读全诗――读准字音,初步感知。

  2、解题――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预设:咏雪、送别。)

  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这是一首雪中送别诗。

  3、诗歌是从哪里开始着重写送别的?(预设:从“中军置酒饮归客”一句开始。前10句着重咏雪,后8句着重送别。)

  (三)赏析咏雪部分

  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教师适时点拨、补充。

  1、齐读咏雪部分――思考:咏雪部分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预设:北风席卷着大地,把强韧的草都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农历八月就飞起了雪花。就像是忽然刮了一夜春风,使千树万树开满了梨花。雪花飘散进入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不感觉到温暖,盖上锦衾也觉得单薄。将军和都护的角弓被冻得拉都拉不开了,铁衣冰冷得难以着身。在大沙漠上纵横交错着百丈厚的坚冰,愁云暗淡无光,在万里长空凝聚。)

  2、赏析诗句。(从诗的内容、意境、抒发的情感、用词的精妙、句子修辞手法的应用等方面来赏析。)

  (1)朗读咏雪部分――思考:对雪的描绘,哪一句最精彩?为什么?小组研讨,合作探究。(预设:“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词精妙:一个“忽”字,形容雪来得急,下得猛。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特点,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心情。千树万树,突出雪景的壮观,写出雪铺天盖地。比喻新颖:以梨花喻雪,以春天比冬天,用“春风”使梨花盛开来比喻“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创设了梨花满树、春意盎然的意境,以春暖显奇寒。同时体现了昂扬乐观的精神: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透出了诗人的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情怀。)

  (2)诗的首句写了什么?(预设:写了风猛雪早。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下雪的时间早。)

  (3)“飞”字可不可以换成“下”或“飘”字,为什么?(预设:不可以,因为“飞”字不但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还暗指风猛。)

  (4)诗中哪些句子表现了雪天奇寒?(预设:“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狐裘不暖、锦衾薄、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都生动地说明这种严寒叫人难以忍受。)

  (5)有人评论这几句,认为只写军中的上层人物,没有写到普通士兵。你怎样看待?(“将军”与“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的痛苦就可想而知了。)

  (6)“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勾画了怎样的雪景,起了怎样的作用?(预设:夸张的修辞手法,千里冰封。描绘了万里雪飘,瑰奇壮丽的边塞雪景,又点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如此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必将艰辛。“愁”,并非云愁而是作者对离别作了暗示,为后面朋友“行路难”的无比艰辛而忧愁。)

  3、作者写雪,写雪中的景象,写寒北雪的特点,是怀着怎样的情感来写的?(预设:喜爱,赞美的感情,昂扬乐观的精神。)

  4、为什么在这样艰苦恶劣的环境中,作者却能表现出如此昂扬向上的情绪呢?(预设: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自身的经历有关。具体略。)

  (四)赏析送别部分

  1、齐读送别部分――思考,请用自己的语言叙述送别武判官归京的情形?

  (预设:在大沙漠上纵横交错着百丈厚的坚冰,愁云暗淡无光,在万里长空凝聚着。在军中主帅所居住的营帐里摆设酒宴,给回京的人饯行,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了热烈欢快的乐曲。傍晚在辕门外,大雪纷纷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在轮台东门外送武判官离去,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武判官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走过的蹄印。诗的后半部分描绘的是“风雪送客图”。)

  2、诗人写送别写出了对友人怎样的情感?(预设:依依不舍。)

  3、哪些诗句表现了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预设:①“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西域特色的管弦乐器齐鸣,给边塞的军中宴饮增添了几分苍凉悲壮的豪气。②“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茫茫雪原中一杆红旗,奇异而美丽的画面。天气奇寒,劲吹的北风翻不动坠有厚重冰凌的红旗,更显出一个“寒”字。③“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依依不舍。④“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望不见远去的朋友,仍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足迹。结尾两句,寓情于景,言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与学过的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的作用。一个“空”字把路遥远,风雪猛,难行走,惜别、担忧之意表达得淋漓尽致。)

  三、小结

  这首咏雪送别诗,前10句从不同侧面写雪,后8句写送别。雪景衬托送别,送别中又描写雪景。诗在咏雪景的同时表现了雪中送友的真挚情谊,还传达出诗人独特奇妙的感受,意境鲜明壮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四、揣摩,领悟

  1、一般的送别诗大多写有对朋友劝慰、关爱的话语,设想一下作者在送别的酒宴上,在挥手的那一刻,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想些什么?(预设:对朋友归京,他感到高兴。因为对戍边将士来说,能和家人团聚是可喜可贺的一件事。在杯来盏去中,仿佛可以听见诗人由衷地祝贺:“来,为你归京干杯!”然而朋友情深,轮台距离长安路途遥远,这一分手不知何时才能再相见。依依惜别之情仍然袭上心头:“千里冰封,朋友这一路可会顺利?今日我送君,何时人送我?”“雪上空留马行处”,那一行马蹄印啊,将“我”的牵挂和惆怅一直延伸到长安。)

  2、这首诗前半部分咏雪,后半部分将送别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让学生任选角度,将前面咏雪的句子和后面送别的心情联系起来。比如说:雪是冷的,可朋友的心是热的。(预设:雪是洁白的,朋友的情是纯真的;雪会融化的,而朋友的情谊是永恒的等。)

  五、对比阅读,迁移生成

  1、因为古代交通不便,人们常常一别多年无法相见。因此,“送别”就成了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题材。让学生相互交流一下自己积累的送别诗。教师出示4幅图,具体情境是以前学过的送别诗,让学生根据写景的特点和送别的场面咏出诗句?(展示图画。具体略。)

  2、让学生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与以上4首诗从送别环境、送别的心情、诗歌的风格3个方面进行比较。(学生讨论、归纳。)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诗“好奇”的特点。

  2、学习诗歌鉴赏的常用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本诗抓“好奇”的特点。

  难点:学习从思想和艺术角度对诗歌进行鉴赏的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翻译(预习完成)

  二、导入

  这两天新闻中关于今年初雪的报道不绝于耳,雪对于我们江南人来说是稀罕物,但是雪在中国古诗中却是常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首咏雪诗。

  三、新授

  从题目来看,我们能获得哪些信息?

  从内容来看,是咏雪诗、送别诗;从诗歌体裁来看是歌行体诗(展示歌行体ppt)

  自由大声朗读课文

  自古以来,对于岑参的诗推崇有加,(展示杜甫、沈德潜、翁方纲ppt)这里的“奇”,是指独特,不拘一格,独树一帜的意思。他用好奇的眼睛来观察这个世界,他用好奇的心灵来感悟这个世界,用独特的笔墨匠心写诗。那么这首诗作为他传唱最广的一首诗,他到底在“好奇”这条路上走了多远呢?——板书“奇”

  (一)体会景物之“奇”

  1、从诗中你能感受到边塞哪些景物的奇特之处?请大家打开书再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把文中有关奇情奇景的描写找出来,请用:边塞的,“奇”在的句式加以概括。——板书“景物”

  雪下得奇早,(大、猛等);风的大;天气的奇寒

  (二)体会词采之“奇”

  上次我们学《诗人谈诗》,我们知道了诗歌鉴赏可以从哪些方面来鉴赏?

  可以从意象、语言、感情、艺术手法、意境等角度进行鉴赏。

  岑诗的好奇,不仅仅在于喜好表现边塞景物之“奇”,更是源于他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善于用新奇的词采来表现,他的“好奇”的思想性格,使他的边塞诗在艺术表现方面显出奇情异采的艺术魅力。

  现在我们就分小组合作选择其中语言角度鉴赏这首诗,看看作者在“词采”方面怎样体现他“好奇”的特点的?(每组成员最少两人)——板书“词采”

  用词方面

  例1第一、二句中的“卷”、“折”、“即”、“飞”三个字有何表达作用?

  〖明确〗第一、二句写塞外风狂雪早,一个“卷”字,写出了北风奔驰怒吼的气势和威力;“折”是“卷”的结果,风能折草,可见风力之大;农历八月的南方正值金秋,而西北边塞已是风雪隆冬,“即”字透出了作者的惊奇之情;“飞”字照应“卷”字,勾画出漫天风雪的景象。由风而雪,风中见寒,因寒飞雪,开篇就让人感到一股奇寒扑面而来。在他的另一首诗《走马川行》里也写过一句“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从中也可以看出边塞上的风力之强。

  例2“凝”怎么理解?凝结,凝重,可见云很厚重。以上诗句不着一个雪字,却处处能见到雪的身影,感受到雪的威力。

  例3五、六句中“散”、“湿”有何表达作用?这两句写了怎样的一种气候?

  〖明确〗“散……”承上启下,从帐外写到帐内。写雪景主要从视觉角度下笔,写奇寒则着墨于感觉。“散”字写出片片雪花轻轻飘落到珠帘帐幕上的景致;“湿”字描摹出雪花在罗幕慢慢融化的情景。“狐裘”、“锦衾”本是高级御寒品,却不暖、嫌薄,帐中尚且如此,帐外更不必说,这两句写出了一种奇寒的气候。

  写法方面

  重点赏析名句“忽……开”:

  A.这个比喻的本体是什么?喻体是什么?为什么会感到这比喻新颖贴切?

  〖明确〗比喻的本体雪,喻体是梨花。以梨花喻雪非常贴切,不仅写出了雪的皎洁,富有动态感和立体感,同时也使人仿佛闻到阵阵花香。作者将肃杀寒冷的冬雪当作春光来欣赏,想象奇特,给人一种欣喜和暖意。

  B.为什么说“忽如”二字写得甚妙?

  〖明确〗一个“忽”字,显示出塞外气候的变换奇特,也表现了作者看到奇丽雪景的惊喜之情。

  “风掣……翻”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了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这一细节描写,极为新颖传神地描摹出塞外严寒的奇异风光。从色彩上看,茫茫白雪之中,鲜艳夺目的红旗显得格外突出,并给冷色的基调抹上了一星暖色,反衬严寒;从动态上看,狂风飞雪,红旗在僵硬地低垂着不能飘动,给人一种沉重、肃穆的感觉,符合此时送别的气氛。而那白雪为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这是诗中又一处精彩的奇笔。

  〖明确〗“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二句以夸张笔墨,气势磅礴地勾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如此酷寒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将是艰辛的呢。“愁”字隐约对离别分手作了暗示。

  “一身能擘两雕弧”的边将,居然拉不开角弓;平素是“将军金甲夜不脱”,而此时是“都护铁衣冷难着”。二句兼都护(镇边都护府的长官)将军言之,互文见义。写出西北边塞的苦寒。

  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笔力矫健,有大笔挥酒(如“瀚海”二句),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忽如”二句),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

  板书:

  词语

  比喻、拟人、夸张

  想象、衬托、动静结合

  (二)体会情感之“奇”

  诗言志,诗传情,到底这首诗传递给读者的是什么情感?——板书情感

  学生先说,如果说不到位老师再提醒启发。边塞诗,很多事抒写边关生活的愁苦,久戍思乡的无奈。例如王昌龄的《从征行》,李益的《从军北征》(ppt展示)进行比较。

  1、结合时代背景(ppt展示时代背景)

  所以在这首诗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诗人慷慨豪迈的笔调,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抒发了将士立功边塞的慷慨乐观豪情。

  2、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能不能从写景的诗句中看出点什么来?

  “忽如一夜春风来……开”句

  岑参最喜欢梨花,在他的作品里,曾多次写到梨花,请看屏幕,一起朗读一遍。

  (ppt展示梨花诗):由此可见,梨花于诗人的印象何等深刻,诗人写梨花常常是在远离故乡之时,他笔下的花总是和思春念归、士逢知遇等情感活动联系在一起。所以这句诗不仅给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的感觉,流露着对边塞奇景的惊叹之情;也流露出漂泊在外,对家乡的思念和牵挂。

  3、直接写。例如“愁云……凝”一个“愁”一个“惨”透露了作者为送友人而产生的愁闷的情绪,为饯别酝酿了气氛。

  送别场景中,连举三种乐器,既表明乐器之多,乐曲之异,写出了场面的热烈,表现了主客间的深厚友情,同时这些富有边塞色彩的乐器,也极易触动人的乡愁乡情,细细品味,送别人与被送人内心的愁苦之情不言自明。

  4、发挥想象,最后面对渐行渐远的友人,空留雪上的马蹄印,诗人会有怎样的心理?

  惜别

  天黑路远,你能安全返京吗?

  朋友一路保重。

  今日一别,从此天南地北,何时再能相见

  以前我们曾一块喝酒下棋吟诗,你走了,我以后的日子该多么寂寞啊。

  好兄弟走了。我何时能回京呢?

  不管担忧也好,羡慕也罢。萦绕心中是无限的惆怅。这样的结尾,就是一种“留白”,真如撞钟,清音有余,使人产生无穷的遐想。“山回路转”使人惆怅,而雪地上的马蹄印迹,又把送别的思念延伸到远方。这个“开放式”的结尾,给人以无尽的遐思。

  板书:慷慨乐观、思乡、惜别

  四、诗歌,特别是中国的古典诗歌,鉴赏绕不开意境。——板书意境

  展示意境的知识

  那么本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种怎样的意境呢?你觉得下面这些词语中哪些词语是符合本诗的意境的?

  五、总结

  岑参的诗想像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并充满乐观进取的精神,具有浪漫主义特色。杜确《岑嘉州诗集序》说他的诗“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宋代爱国诗人陆游更说他的诗“笔力追李杜”,在《跋岑嘉州诗集》中说:“予自少时,绝好岑嘉州诗。往在山中,每醉归,倚胡床睡,辄令儿曹诵之,至酒醒,或睡熟,乃已。”希望通过今天的鉴赏课,大家也能喜欢上这个大[1]气而好奇的岑嘉州。

  而诗歌鉴赏的常用方法也是我们今天这堂课的目的之一,大家能总结出一些基本的方法了吗?

  概括起来就是:诗的意象——诗的语言——诗的感情——诗的意境

  抓住诗的意象,通过分析诗的语言,感受诗人的感情,体会诗的意境。这就是诗歌鉴赏的一条最基本的鉴赏之法。

  六、布置作业

  送别诗鉴赏实例

  送别诗鉴赏实例:

  1、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作者如何表达惜别哀伤之情的?

  参考答案:

  ①景物:“春江渺茫”“日暮”。

  ②三四句替远去的友人设想:日暮之时会停泊在哪里呢?到那时,人生地疏,天涯一孤客是多么的令人哀伤啊!

  2、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首诗使用什么表现手法?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反衬;哀景衬壮情。体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怀,对友人真诚情谊。)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这两句诗表达了多么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板书设计

  景物雪大、雪早天寒

  词语

  奇词采比喻、拟人、夸张

  想象、衬托、动静结合

  情感慷慨乐观、思乡、惜别

  意境新奇、雄浑、豁达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目的

  1、掌握诗歌赏析技巧,抓关键词法

  2、反复诵读,体味诗中的意境,探究诗的特色

  3、激发学生想象力,增强诗歌审美感受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难点:通过想象和联想,体味诗中意境

  三、教学时间:15分钟

  四、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黑板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回顾梳理岑参:著名的边塞诗人,这一首是边塞诗。

  解题(白雪歌、送-咏雪送别之作)侧重点不同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十句咏雪,后八句写送别。“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由咏雪过渡到送别重在送别,以雪的变化为线贯穿送别一事,按时间顺序可以划分为四个时间点:送别前饯别中临别时离别后呈现了一幅风雪送客图。让我们一起进入这幅画卷中,进一步感受和体会,看看诗人笔下是如何勾勒的。

  (二)三分诗,七分读

  听一遍范读,注意节奏情感韵律,再让学生朗读诗歌。

  今天重点品读咏雪部分,也就是前面十句。现在我们来一一品析,先看一、二句。

  1、第一、二句中“卷”、“折”、“即”“飞”四字有何表达效果?

  北风卷地百草折(风狂),胡天八月即飞雪。(雪早)

  引导:师:这两句诗里有四个动词,是哪四个动词?

  生:“卷”“折”“即”“飞”

  师:这四个字,在此处有何表达效果?同学们想一下,先来看第一句,“北风卷地百草折”写了什么?

  地上的风沙被卷起来,就连草木都被折断了,说明了什么?

  风势强劲,威力大。“卷”字写出了北风怒吼的气势,而“折”和“卷”之间是什么关系?

  “折”应该是“卷”的什么?结果。“折”字说明了风力的强劲。

  好,接着往下读,胡天八月即飞雪。

  “八月”应该是什么时候?秋天,金秋时节,不过这是北方已经在下雪,一个“即”字透露作者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惊奇。后面的“飞雪”为什么是“飞雪”而不是“下雪”或“落雪”,雪“飞:说明有风的存在,所以在这里”飞“应当是照应前文的”卷“字,勾画出漫天风雪的景象。由风而雪,风中见寒,因寒飞雪,所以开篇就让人感到一股奇寒扑面而来。

  解析

  第一、二句写塞外风狂雪早。一个“卷”字,写出了北风奔驰怒吼的气势和威力;“折”是“卷”的结果,风能折草,可见风力之大;农历八月的南方正值金秋,而西北边塞已是风雪隆冬,“即”字透出了作者的惊奇之情;“飞”字照应“卷”字,勾画出漫天风雪的景象。由风而雪,风中见寒,因寒飞雪,开篇就让人感到一股奇寒扑面而来。

  过渡:这首诗中有一句咏雪的千古名句,是哪一句?

  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师:对,既是咏雪的千古名句,必是有其精妙之处,那么就请同学们一起来品读赏析,看看这两句诗究竟妙在何处。

  2、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想象画面,忽然好像一夜春风来,千万棵树上的梨花都开了,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美。梨花是什么季节才有的?春天。前面说八月即飞雪说明已到冬天,如何有梨花开,同学们再想想梨花是什么颜色的?白色,跟什么的颜色很像?雪。也就是说这两句其实是写雪对吧。请同学们再在脑海里勾勒这幅画面,描述一下画面。看到这样的美景,作者的心情如何?

  思考一下,请同学回答。

  A、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描绘了晨起一派银装素裹,雪压枝头犹如梨花盛开的壮丽雪景。

  B、找出诗中你觉得用得好的字,并说明好在哪里?

  答:“忽如”二字用得好,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与“即”字相呼应,点明大雪来得急骤,而且传神地表现出诗人惊奇喜悦的心情,正如春风拂面。

  C、这两句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体现了诗人惊奇喜悦的心情。

  鉴赏

  ①这两句诗描绘了晨起一派银装素裹,雪压枝头犹如梨花盛开的美丽雪景。(画面)

  ②“忽如”二字,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与“即”字相呼应,点明大雪来得急骤,而且传神地表现出诗人惊奇喜悦的心情,正如春风拂面。(关键词,表达效果)

  以梨花比雪,雄奇明丽,新颖独特,落笔传神。写出了雪来得突然,写出了雪的铺天盖地,以春天比喻冬天,把冬天写出春意,情调乐观而昂扬,极富艺术感染力。(总说)

  过渡:找出诗中描写戍边将士生活的句子,现在让同学们一步步来进行分析。

  3、“散”和“湿”有何表达作用?这两句写出了一种怎样的气候?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答:“散入珠帘湿罗幕”一句承上启下,从帐外写到帐内,空间的转换运用得十分巧妙。

  “散”字写出片片雪花轻轻飘落到珠帘帐幕上的景致;“湿”字描摹出雪花在罗幕慢慢融化的情景。

  借由“飞雪”湿罗幕“,”狐裘“”锦衣“尚不能御寒点明居住环境的湿冷,写出了一种奇寒的气候,表现了戍边战士生活的艰苦。

  4、七、八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两句表现了什么?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胡天天气奇寒让人难以忍受,将军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可想而知,侧面突出大雪的寒威)

  修辞手法:互文

  进一步表现天气的奇寒,戍边将士生活的艰苦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内容上:这两句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

  “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大,极言奇寒,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空,“万里”形容面积之大,这句是夸张的说法,气势磅礴,画面开阔;云之愁,用拟人的手法,极写云的昏惨惨之色,看似写景,实为写情。

  (紧扣词语,具体分析其表达效果,及对诗意的表达和诗境的营造所起的作用)

  结构上:一个“愁”一个“惨”透露了作者为送友人而产生的愁闷的情绪,为饯别酝酿了气氛,承上启下,由咏雪过渡到送别。同时,把边塞将士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上,给人一种奇异而又壮伟的深刻印象。

  赏析诗歌的方法

  1、抓关键字眼,紧扣词语

  (意象、动作、色彩、数量、情绪等)

  2、画面+表达效果(手法)+情感

  3、内容上+结构上

  (三)小结

  鉴赏诗歌时,可以从多角度出发综合赏析。

  通过对前半部分咏雪诗句的赏析,我们可以从中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所谓“三分诗,七分读”,对于诗歌的体会重在品读,如何读如何品,品什么读什么呢?老师总结了两句:字斟字酌品诗意,诗中有画画中诗。希望同学们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初步掌握诗歌赏析的技巧,在品读中走进诗歌的世界,感受诗歌的无穷魅力。

  (四)布置作业

  1、搜集咏雪的诗句,要求:(1)不少于10句;(2)在其中挑选你最喜欢的一句,试赏析。

  2、试分析“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的艺术特色,它与哪一诗句在表达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五)板书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篇7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诗抓“奇”写“雪”,以“雪”衬“别”的写法。

  2、体会本诗送友时的无限惆怅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本诗抓“奇”写“雪”,以“雪”衬“别”的写法。

  难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在思想和艺术上的成就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

  四、教具:

  录音、课件

  五、板书设计:

  (第1—8句) 送别前(八月飞雪苦寒图)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第9—14句) 饯别时(军营饯别奇寒图) 气势雄伟 想象奇特

  (风雪送友图) (第15—16句) 临别时(东门惜别惆怅图) 寓情于景 浪漫色彩

  (第17—18句) 送别后(雪地伫立思乡图)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作者)

  二、解题,作者及作品介绍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 “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判官,官名,节度使一类官员的僚属。这首诗是岑参第二次到西北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时写的。武某可能是其前任。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七言古体诗。诗题中的“歌”表明这首诗的体裁是古诗中的“歌行”体(如杜甫《兵车行》、《丽人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岑参中年两度出塞,因为这一特殊的生活经历,使他很擅长写边塞诗。他的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基本特征。他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宏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形式丰富多样,尤其擅长于写七言歌行。

  其诗与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无人不识君。”)齐名,并称“高岑”。

  三、师生共同研读课文

  (一)一读

  要求:读准字音,掌握朗读古诗的节奏,使学生领略诗歌的音乐美;结合注释理解词义,尝试口头翻译。

  1、 指名学生朗读

  2、 正字音:裘 衾 薄 着 瀚 阑 饮 羌 掣

  3、 明节奏:节奏可分音调的节奏和意义的节奏两种。

  音调的节奏,常以两个字音为一拍,注意声音上的整齐。

  七言诗一般为四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意义的节奏是按诗句的语义来划分,它比音调的节奏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在划分节奏时,一般以意义的节奏为依据。如: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4、 教师范读

  5、 学生齐读

  (二)二读

  要求:再现诗中形象,理清思路,找出诗中抒情发展的线索,沟通学生、读物和作者之间的思想感情。

  1、 朗读指导

  朗读时,要身临其境进行联想、想象,使脑海里呈现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2、 学生默读,理思路

  讨论〖明确〗:全诗共18句,根据文题可分为咏雪和送别两个层次。前10句为一层:从不同侧面咏雪。后8句为第二层:写送别。

  第一大层又可分为三小层:

  前四句写西北边境奇丽的雪景,先写雪前肃杀可怕的景象,后写雪后美景;

  第5—8句从帐外写到帐内,写军营之中将士的苦寒生活;

  第9、10两句从帐内写到帐外,描写广阔沙漠和万里愁云,为饯行场面作铺垫。

  这一层,作者开篇从大处落笔,总写塞外狂风飞雪;又从小处着眼,细写寒冷难熬程度;最后又回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自然地引出送行离别的苦楚之情。

  第二大层又可分为两小层:

  第11—14句写宴请归客,并描写宴后送客出辕门时大雪奇寒的景象;

  第15—18句写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

  3、 学生默读,找线索。

  我们过去读过的许多文章,往往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请同学们举例

  说明:《七根火柴》以“七根火柴”为线索安排情节;《我的老师》以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的感情为线索;《白杨礼赞》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作为抒情的线索。

  本诗也有一条线索。

  讨论〖明确〗:本诗以“雪”这一景物为抒情发展的线索。

  “雪”共出现四次,组成四个画面:

  第一次——送别前的“飞雪”,在读者面前呈现“八月飞雪苦寒图”;

  第二次——中军置酒饯别时的“纷纷暮雪”,在读者面前呈现“军营饯别奇寒图”;

  第三次——临别时“雪满天山路”,在读者面前呈现“东门惜别惆怅图”;

  第四次——送别后,“雪上空留马行处”,在读者面前呈现“雪地伫立思乡图”。

  4、 小结:

  全诗以雪为抒情线索,描绘了一幅塞外风雪送客图。

  诗的开头从“飞雪”入手,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一幅戍边将士苦寒的情景,接着,诗人以形象的笔触,描绘了西北边塞一幅愁云惨淡的风雪送客图。诗人寓情于景,含蓄地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运用已有的识字经验自主识字。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过程和方法:学习古诗过程中随文识字。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作者独特的情感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收集描写雪的其他古诗。

  3、多媒体课件。

  教学思路:

  本课识字过程应采用随文识字的方式,10个生字在教学时音、形、义各有侧重,切不可平均使用力量,在读时解决音的难点,在读诗时分散识字,把生字从文中提出来,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的识记,再放回诗中特有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真正做到在语言环境中识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背诵古诗《 春晓》《夏日》《山行》 。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描写冬之景的古诗。揭示课题,板 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认读课题中的生字“送、官、归”,说说识记方法。 “武、判”识读(能认识即可,在练读词语中多见面几次,就会识记。)

  3、介绍作者:这首诗是唐朝诗人岑参写的,他的诗多描写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

  二、观察图画,范读课文。

  1、出示插图。

  2、范读课文,渲染情境。

  三、自学课文(教师巡回并指导)

  1、在语境中整体认读。 通读古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圈画出不认识或觉得容易读错的字。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一下,全班再交流。(注意“折、即”的读音)

  2、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认读生字。(学生自主认读,多种方法识字。) “折”是会意字,甲骨文的“折”字右边是斧子(斤),左边是断开的“木”,表示树木被大斧砍断的情形。本义是折断,引申为弯曲、曲折,进一步引申为屈服。 也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识字:古----月----胡;女----口-----如;木----对----树;利----木----梨

  3、了解古诗内容,有感情朗读。

  (老师用优美的语言渲染情境,解释古诗。) 北风卷动,地面的沙尘吹折了枯草,胡地到了八月就白雪纷飞了。雪花飞舞,就像一夜之间吹起了春风,千树万树的梨花盛开了一样。 教师用自己的感情朗读来感染学生,感动学生,为学生提供可资借鉴和模仿的“声音形象”。

  情境一:“白雪皑皑,北风呼啸,如果你看到了这样的一幅场景,你有什么感受?如果让你读出文章的前两句,你该怎么读呢?”

  情境一:“好朋友要远行,但不久的将来你们还会重逢,此时你心情是沉重的还是忧中有喜?古诗的后两句就带有这样的感情,你该怎么表现呢?” 教师范读,个别读,男女生交替读,小组领读

  4.诵读积累,要求当堂熟读背诵。

  四、指导写字

  可采取五步指导法;

  第一步:看,一看字形,二看范字。

  第二步:描。

  第三步:写。

  第四步:评。

  第五步:改。

  “送”字中的“关”的最后一笔是点,“如”在虚宫格呈现的形状为左梯形。“女”要写得伸展,“口”要写得小些。“梨”的下半部分“木”字的横要写得长一些,托住“利”。“树”中间的“又”写得小一点,捺要变点。

  五、课后练习。

  六、扩展。

  (积累边塞诗)

  出赛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板书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 岑参

  雪景 奇寒 奇美

  高歌 乐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五首诗歌。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 熟读并背诵诗歌。

  2、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内涵。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饮酒(其五)》

  一、导入

  由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导入

  二、诵读理解

  1、反复诵读《饮酒》,注意读出诗人清高、自得的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3、解读诗歌:(通过课堂讨论,师生共同研讨诗歌)

  ⑴ 这首诗还有没有不能理解的字词?

  ⑵ “结庐在人境”和“而无车马喧”不是矛盾了吗?

  ⑶ “此中有真意”的“真意”是作者什么样的意?

  ⑷ 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⑸ 这首诗歌你最喜欢哪几句?为什么?

  明确:⑴: ① 喧:吵闹的声音。② 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③ 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④ 辨:说 ⑤ 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⑵: 不矛盾,因为“车马”是达官贵人奔走于仕途的喧嚣,而诗人归隐田园,虽没离开“人境”,但心情舒适,志趣高远自然不受搅扰。

  ⑶: 人的自然本性。

  ⑷: 表达了诗人厌恶官场的虚伪、黑暗,从自然中悟出人生的真意,获得恬静的心境的思想感情。

  三、小结、当堂背诵。

  《行路难》

  一、导入

  李白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比,希望能成就一番伟业,但世事艰难,他二十四岁“仗剑去国”漂泊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由人引见做了供奉翰林,其间扮演的是一个以文娱君的半弄臣角色,根本谈不上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理想,两年后黯然离京,这使他不经发出“行路难”的感慨。

  二、朗读

  1、指名朗读。

  2、全班齐读。

  三、思考探究

  1、《行路难(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2、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3、作者为什么提到吕尚、伊尹的故事?

  4、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1、能充分反映作者内心情感的动作,主要在诗的前四句。第一、二两句写的是美酒佳肴。这样的美酒佳肴谁见了都会产生食欲,更何况是以饮酒出名的作者呢!但是作者却是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使他感到一片茫然。这“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诗中不是写实。“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

  3、借吕尚、伊尹的故事来说明贤臣在明君治下倍受重用,而自己也希望得到君主的器重发挥自己的才干。

  4、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悲凉处境,同时在悲愤中又不失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感情。

  四、课堂抽背。

  第二课时

  《已亥杂诗》

  一、导入

  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诗歌是我国灿烂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我们来学习龚自珍的《已亥杂诗》,去感受他的爱国热情。

  二、朗读

  1、男生、女生互读互查缺漏

  2、教师范读

  三、探究

  1、前两句诗抒情叙事,叙了什么事?抒了什么情?

  2、这首诗中流传千古的名句是哪两句?你是怎样理解的?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1、记叙自己满怀离愁地离开京城的事,抒发了自己仍系心国事,为国尽忠的感情。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离开国家政治权利的中心但仍然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3、表达作者离开京城、离别好友的忧伤,也抒发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同时对脱离黑暗官场感到喜悦。

  四、背诵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导入

  雪,洁白美丽,或轻舞或纷扬,给我们的生活增姿添彩,历来是人们所吟咏、描绘的对象。在古诗中,有很多描写白雪的诗句,你们能说说吗?(生举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样千古名句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二、学生反复诵读诗歌

  要求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并试用一两个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明确:离愁,别绪,依恋等

  三、学生再读诗歌

  在把握感情基调的前提下,要求体会古代诗歌描绘景物,抒发感情的特点和方法。并展开丰的想象,勾勒出一幅幅塞北雪景图,品味着一份份浓浓离别情。要求学生思考:

  1、理解作者“围绕什么来写”?

  2、要懂得“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等问题?

  3、抓住关键词来鉴赏诗歌、分析情与景的融合。

  ⑴ 抓住诗歌的线索。(通过让学生找出有关“雪”的词语──飞雪、暮雪、雪满、雪上,学生很快就能够明确,本诗的线索就是“白雪”)

  ⑵ 同时找出与四个词相对应的“情”──送别前、饯别中、临别时、离别后。

  ⑶ 依次与学生探讨各部分的景与情的有效结合。

  送别前(离愁):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的是“飞雪”──大雪纷飞奇丽景。其中“卷”“折”写出了北风的猛烈,于是才有了下文的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千古名句,要引导学生去想象并体会其中运用的比喻手法。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着。”写的是“寒雪”──雪天奇寒戍边人。学生很快就能够找出表现“寒”的词句。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写的是“厚冰”──瀚海冰封愁云凝。“愁”,即离别的哀愁,为下文设下情感的基调。(学生试背该部分)

  饯别中(盛情):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写的是“饯别”──中军置酒别故人。让我们想到“劝君更尽一杯,西出阳关无故人”。

  临别时(依恋):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写的是──东门雪中送别情。抓住“雪满”一词,既写出了回京之路的艰辛为送别情凭添了一份凄凉,也说明了作者的情深,与其说“雪满还不如说是“情满”。一切景语皆情语。

  离别后(回味):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的是──别君之后依依情。诗人在友人离去后还站在送别处迟迟不肯离去,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依恋之情。

  四、学生试背全诗,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归纳本诗的主旨

  诗歌主旨:诗人以摇曳生姿的笔触,描绘了瑰丽奇寒的塞外雪景,表达了对友人的诚挚浓厚的送别之情。

  五、拓展性阅读

  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默写,加强古诗文的积累。

  推荐岑参的另一首诗:《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六、小结

  这首诗气势飞动、描写逼真、气魄宏大,描写了唐代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

  七、作业

  1、你还学过哪些写雪景的诗文,试写出其描写精彩的句子。

  2、将本首诗改编成500字左右的散文

  第三课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导入

  “草堂有诗魂,诗成泣鬼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零距离接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解读他将要向我们讲述的怎样的世间的故事。

  二、作者简介

  三、朗读

  1、学生齐读课文,教师对其中的难辨字进行点拨。

  2、教师做一般朗读,意在正音。学生边听边为难辨字注音。

  3、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提点学生注意诗歌的韵脚。

  四、思考探究

  1、诗中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

  2、诗中哪写词你觉得精妙?为什么?

  3、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你怎么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皆欢颜”的崇高理想?

  点拨:

  (1)秋风破屋──惨 群童抱茅──悲

  长夜难眠──哀 广厦庇寒—一愿

  (2)“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像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 “俄顷”二句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 “白经”二句,表明从安史之乱以来,诗人因忧国忧民,早已难以入眠,更何况“长夜沾湿”,又怎么能挨到天亮呢?

  (3)不记小我,忧国忧民、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四、小结

  诗为事作,屋凭人传。如今成都杜甫草堂依在,而现在草堂的浣花溪畔,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诗人追求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已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今天变成现实,如果诗人在天有灵,他定会感到欣慰。“草堂留后世,诗圣着千秋”。这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国家卓越领导人朱德参观杜甫草堂的题词。我们但愿杜甫草堂长留人世,杜甫诗篇光芒千秋永照。

  五、背诵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

  培养爱国情感、认识朋友间的友情。

  2、知识目标

  ①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②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③品味语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④通过对诗歌意境的艺术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3、美育目标

  体会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情感美。

  4、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诵读能力,欣赏能力、想像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重点)

  2、理解作者的精巧构思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难点)

  学法引导:

  1、背诵全文。

  2、抓住难点、要点疏通文意,启发自行领悟。

  3、反复诵读,教师点拨,师生共同分析、欣赏。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对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学生质疑,师生共同回答。

  2、训练朗读能力。

  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①诵读法②质疑法③讨论法④背诵法

  2、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3、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

  4、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2′)

  有人说,朋友是冬日里温暖的火炉;是疲惫是可以依靠的肩膀;是一口可以给你甘甜的深井……有了朋友,我们心灵的天空更高远;有了朋友,我们人生路上的步伐更坚定;有了朋友,我们生命中的某些时刻显得更刻骨铭心。不是吗?我们与朋友分别的那一瞬至今历历在目。今天我们就来和身在西北边塞的岑参一道送送他的朋友,重温那难忘的一幕。

  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3′)

  请同学们翻开课文,老师为大家朗读课文。注意:听清字音与句读,最好提笔作上记号。(师配乐朗诵《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三、自由朗读,理解文意(8′)

  1、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文下注解疏通文章大意,并记下弄不明白的地方,待会全班讨论解决。(教师巡视,随时解答一些学生的疑难问题。最后全班交流。)(全班交流的方法是:一个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或句子,教师鼓励其他学生给这位同学解说明白;同学们都不明白的地方,教师讲解。)

  2、下面,同桌或前后桌两人组成一个小组,一人读课文,一人说译文。读完一遍后交叉进行。

  四、品析课文,训练想像(10′)

  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将写景与送别的过渡句用“____”标示出来。(在“愁云惨淡万里凝”)

  2、下面,请大家任选角度,将前面咏雪的句子和后面的送别联系起来。比如说:雪是冷的,可朋友的心是热的。(雪是洁白的,朋友的情是纯真的;雪美丽得令人温暖,朋友情真挚动人;雪中生活是寒冷的,朋友的归途令人担忧;雪中生活是艰苦的,它令人思念家乡和亲人,盼望归去;纷纷大雪,是不是上天为朋友归京而献上的贺礼?奇丽的边塞风景,是不是为离情别意抹上豪迈?)

  3、听读,揣摩:在送别的酒宴上,在挥手的那一刻,“我”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想些什么。

  明确;对朋友归京,“我”感到高兴。因为对戎边战士来说,能和家人团聚可喜可贺的一件事。“胡琴琵琶无羌笛”,在急管繁弦中,在杯来盏去中,仿佛可以听见诗人由衷的祝贺:“来为你归京干杯!”然而朋友情深,轮台距离长安路途遥远,这一分手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尽管是军中大丈夫,依依别情仍然袭上心头;千里冰封,沙海纵横,朋友这一路可会顺利?今日我送君,何时人送我?“雪上空留马行处”,那一行马蹄印啊,将我的牵挂和惆怅一直延伸到长安。

  五、自由赏析,体验文美(12′)

  作者在整首诗中,既有细节的勾勒,也有浪漫奇妙的想像。既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又融入了作者真挚的感情。可谓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俗话说“好文章不厌百回读”。尤其是好的句子、词语一定要品一品。下面请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词语拿出来读一读,评点一下。好,大家先准备一下,然后在全班交流

  【课堂设想】

  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明确:“忽如”两句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忽”字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传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声。以春花喻冬雪,贴切动人。雪压枝头,犹如雪白的梨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压枝欲低。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的眼里,幻化成一片明丽的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人称“妙手回春”,正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②“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明确: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看到一个奇异的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反常的细节再一次传神的写出了天气奇寒。而那白雪背景上鲜红的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可见一切都显示这里是冰天雪地的边塞。

  ③“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明确:这两句运用了夸张与对偶修辞手法,气势磅礴地勾勒出瑰奇壮丽的边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如此恶劣的天气长途不跋涉必将是无比艰辛的。“愁”字隐约对离别分手作了暗示。

  ④“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明确: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与朋友之间的难舍难分的依依别情,为友人归程艰难而担忧的关切之情,有友人归京通往家乡的马蹄印迹而引起的思乡之情。

  小结:诗歌以恢弘的气势、寓情于景的手法,既描写了唐代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又抒发了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六、朗读指导,背诵课文(10′)

  1、齐读课文。我们该怎样读出作者所表达的这种感情呢?好,请大家先酝酿一下感情,然后一起来读。

  2、学生评价。(边评边读)

  3、分组朗读。刚才我们读了,又议了,知道该如何带感情地读,现在我们一起来朗诵课文,请男同学读写景部分,女同学读送别部分。

  4、背诵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达到了熟读成诵吗?好,请一位同学带着感情背诵课文。(齐背课文)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2-20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09-11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教学设计12-11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09-21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经典09-10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11-08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11-03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08-26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0-25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