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朝灭亡,就是因为取消了科举制度(范进中举备课资料)[阅读次数:639]
    廖保平 (小标题)废止科举无异于废封建开阡陌 如往常一样平静,却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日子,这一天,清廷发出上谕,“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突然寿终正寝。 对于废止科举,其实也没有如此“突然”,而?..
  • [阅读次数:2732]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我国著名的长篇讽刺小说。作家一破常例“扫荡名士美人之局”(1),“乃秉公心,指谪时弊”(2),它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穷极文士情态”(3),从一个侧面再现了明清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它不仅以最多的篇幅、最着力的刻画来表现封建文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描绘了?..
  • [阅读次数:496]
    《范进中举》一向被誉为《儒林外史》中批判封建科举制度腐朽的精彩部分。小说主人公范进,从20岁开始应试,屡试屡败,却又屡败屡试,死不甘心,直到54岁才中举人。在他中举后,周围人的态度急变,令人捧腹。但在我看来,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对比最具讽刺效果。 &nbs...
  • [阅读次数:887]
    范进和孔乙己都是受封建科举毒害的读书人,同处于穷困潦倒的地位,对社会的摆布同样软弱无力,都迂腐至极,都不会“营生”,都没有一个正常人应有的感性自我;所不同的是,范进终于叩开了功名富贵的大门,而孔乙己直到临死“连半个秀才也捞不着”。--但这只是对两个人物必要的浅层次的理解,他们的性格内涵究竟有何...
  • 浅析《范进中举》的讽刺艺术(人教版九年级必修)[阅读次数:2874]
    重庆市大足县城西中学胡林森 《范进中举》一课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儒林外史》最主要的艺术特色是讽刺。鲁迅先生曾经对其作过高度的评价:“秉持公心,指责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说,《儒林外史》的出现,才使中国...
  • 看林斤澜细说“当代儒林外史”[阅读次数:243]
    柳萌光明日报 一坛坛陈酒,勾出这老头儿段段往事,尽说些正邪清浊 闹哄哄文坛,上演那众角儿出出好戏,岂只是生旦净末 最近有本新书 《林斤澜说》,读后让我想到林斤澜先生,他可真是个可爱的老头儿。 20年前刚认识那会儿,他骑着自行车,还经常满街跑哪,当时...
  • [阅读次数:2112]
    牵好牛鼻子 ---谈谈《范进中举》有效提问设计的“选点” 前几天我参加了区的镇办优质课评比,课题是《范进中举》。这次讲课让我收获颇多,主要是领悟到了: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好方法之一。 九年级语文教材中的《范进中举》,篇幅长,内容也?..
  • 《儒林外史》人物之三十二:匡超人[阅读次数:6220]
    初读《儒林外史》,觉得最令人讨厌的人物便是匡超人,那时自己还年轻,多少难免有些洁癖,厌恶的感觉也更多地是一种直感。然而这些年反复地读下来,还是觉得这个人物的基本品质是无论如何难以容忍的:凡人存身于俗世,时势所迫,做违心的事或许难免,然而不能为了一己之利无耻到无度。尤其当这人本来不是无善恶之念之人...
  • 《儒林外史》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探析[阅读次数:3092]
    [摘要]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具有时代意义的优秀讽刺小说之一。其思想性和艺术性是多方面的。本文旨在对《儒林外史》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等进行初步的探析。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杰出文学家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无可替代性。《儒林外史》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文学?..
  • [阅读次数:2182]
    湖北省首市桃花山镇中学 聂爱萍 一、导入:(2分钟) 这节课,我们进行小说板块复习,复习的方法是一读、二析、三品、四考,“读”就是读美段,“析”就是析考点,“品”就是品亮点,“移”就是学迁移。从历届考卷分析,小说的考查主要以语段的形式出现,找语段、析语段、积累语段,已成为我们迎接中考的有效...
  • [阅读次数:2100]
    湖北省石首市桃花山镇中学 聂爱萍 积累,是语文教学目标之一,也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就如一座“金字塔”,如果没有平时点滴的知识积累,就没有“塔尖”的高耸入云。中学语文教材中提供的语文知识,内容相当丰富,应用相当广泛,重视学生知识积累的总量,既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又能?..
  • 《范进中举》课本剧(网友来稿)[阅读次数:1967]
    王开文 范进中举 第一幕 第一场 范进出场: 胡屠夫出场:老汉今年六十八,全靠杀猪来养家. 见到穷人我抖一抖,见到富人我笑哈哈. 可恨当年没眼光,把个女儿嫁给个穷叮当. 念:不知今年我 [一间破旧?..
  • 曲径通幽--《范进中举》的情节设置与性格刻划(网友来稿)[阅读次数:1922]
    湖北省罗田县三里畈中学 毛群益 清人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取材于封建科举考试,极尽嘲讽之妙笔,以辛辣刚劲的语言,绘影绘形地刻划了一大批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儒林群丑。其中的《范进中举》一部分,是全书最为精彩的一幕。穷困潦倒的腐儒范进,侥幸中举,因喜而疯,做出种种丑态。绝妙的闹剧,令人捧腹之余,顿有...
  • [阅读次数:1198]
    山东省莱芜市鹿野中学 贾春燕 吴敬梓和曹雪芹都是才华横溢的文学家,都生活在清朝前期。近读两人传记,发现他们两人有许多相同之处。 吴敬梓是“科举世家”之后。曾祖和祖父辈中出了六位进士。曹家则是“百年望族”,其远祖因为“从龙”作战有功而受到重用。后来,曾祖母被选为康熙的乳母,祖父...
  • 《范进中举》剧本(网友来稿)[阅读次数:1279]
    丁丁(转发) 人物:范进(五十岁左右) 张乡绅随从(一名) 范母(老太婆) 报录人(两名) 范妻胡氏(四十多岁) 胡屠户 众乡邻(三姑六叔) 张乡绅 背景:草棚内(布) 道具:书(一本) ...
  • [阅读次数:665]
    江苏省泗阳中学 杨晋闯 说到孔乙已,大家都会想起鲁迅的话“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语;提起范进,大家都会由他“导演”的中举发疯而大笑,也都会不约而同的大骂科举制度的腐朽与罪恶。然而究其理,究其细妙之处,反思今日之人之举,又何偿不会哑然失笑呢? 孔乙已之所以满口“之乎者?..
  • [阅读次数:2075]
    余代宏 老师们大概都有这样的体会,很久以前读过的小说中的精彩细节,会时时浮现在眼前,历久而弥新。像祥林嫂手里的碗,开裂的竹竿,以及她那双呆滞的眼睛;孔乙己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的穷酸迂腐气。细节描写就是指某此细小的人物表现或对细微事件场景的描写。顾名思...
  • [阅读次数:1161]
    湖南永州八中 周志恩 425000 吃纸包糖的经验恐怕大家都会有的。要想吃出糖粒的味道来,就不能大嚼,也不能快吞,而要慢慢地含。只有将糖粒含在嘴里,并不时地用舌头将它翻动,慢慢地含出津液来,再将津液慢慢地咽下去,这才能很快感地品出糖粒或甜香或清凉或淡涩或微酸等等味道来。阅读文学作品也要像吃...
  • [阅读次数:736]
    宁宗一 我没有作过细的调查,我只是从身边的青年朋友中了解到,现今读文学专业的学生认真读《儒林外史》的人并不多,硕士论文以它为主题的更少。那么一般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读它的人可能就更少了。当然,这原因多多,不能作简单的判断。不过有一条我是坚信的,那就是鲁迅先生说的“伟大也要人懂”。我并不...
  • [阅读次数:564]
    作者: 余日boy 《儒林外史》是清朝的吴敬梓先生的大作。吴先生也是儒林中人,因为考取功名不成才改行写写前朝读书人的事情,搞这种文艺创作对他来说可谓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了。 其实中国古代的读书人人还是特别受到重视的,特别是读“儒”的读书人都是国家公务员的预备人员。只要家里有读书人就可以?..
  • [阅读次数:290]
    千龙新闻网牐牥囟友 第三回中的对话,就颇耐人寻味。范进中举后,本来视同陌路的邻里张乡绅一反常态,前来嘘寒问暖,并馈赠纹银50两。张走后,范将老丈人胡屠户叫进屋来,包了两锭银子,递与他说:“方才费老爹的心,拿了5000钱来。这六两多银子,老爹拿了去。”陈评道:“‘岳父’变的。”可见,范进本是称胡屠...
  • 对《范进中举》主题的新解(网友来稿)[阅读次数:2147]
    刘天才 初中语文(人教版)第五册中的《范进中举》,是选自清代吴敬梓所著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对这篇文章的主题,我们的教材和教参书中都定位为是一篇反映我国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我认为这种说法有待商榷。这篇文章以范进中举为中心事件,对范进中举前后的境遇进行了对比刻画,形象生动的刻画...
  • [阅读次数:921]
    余杰 吴敬梓一生...
  • 《范进中举》分层教学建议 (教师中心稿)[阅读次数:3775]
    范进中举》分层教学建议 郭成杰 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学有时真是繁琐到了无聊的地步,很多文章被弄得是“你不说我倒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了”。如初中教材《范进中举》,一篇短文,教师讲时代,讲科举,讲讽刺,讲势利,讲来讲去,看似头头是道,其实是人云亦云,不懂装懂。学生是看得眼也花了,听得头也晕了;?..
  • [阅读次数:2124]
    话说范进中举之后喜极而疯,成了后人的笑柄。一时没想开,就到了另一个世界。哎,好端端的人就这么被科举制度给糟踏了,可悲可叹呀!可是他绝对没有想到自己“三百年后又成了一条好汉”,至于他现在的生活,嗯,和以前有一个180度的大转弯,读者朋友们,接着看下去吧…… 哎,怎么说人家的前世...
  • [阅读次数:4239]
    病态人生的性格亮点 --孔乙己、范进艺术形象的美学思考 程对山(甘肃省武威市双城镇南安中学033018) 一 《孔乙己》和《范进中举》这两篇小说,向我们展示了封建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的病态人生。将两篇小说放在一起对读,就会发现作品的主?..
  • [阅读次数:685]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清代安徽全椒人,他出身于仕宦名门,小时候受到良好教育,对文学创作表现出特别的天赋,及至成年,因为随父亲到各处做官而有机会获得包括官场内幕的大量见识。吴敬梓22岁时,父亲去逝,家族内部因为财产和权力而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经历了这场变故,吴敬梓既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