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期中试卷 高二下册 人教版 语文试题下载

发布时间:2017-1-27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试题预览

莆田一中2016-2017学年下学期第一学段考试试卷

高二   语文选修

命题人:林丽春 蔡茂月 黄丽芬    审核人:王明霞

友情提示: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祝你考试顺利!

一、现代文阅读(22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据说中国古代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原始思维孑遗极浓重的思维方式--这样说绝对没有贬低中国人的意味,因为各种不同思维方式之间并非线性的历时性关系。而这种思维方式投射在中国古典语言文字上,又使中国古典语言尤其是书面文字呈映出以下特征:一是它保存了原始文字的图画性,文字直接表示事物,它无须经由语音便达成意义--而西洋文字却总是“隔”了语音这一层--并保留着鲜明的视觉印象;二是由于它的图画性,每个汉字都是独立完足的,并不需要上下文来确定它的“所指”,因此,它无论安放在句子的任何位置,那种直接呈现意义的视觉印象总使人不至于误解;三是因为图画式的文字已经决定了句的意指,限定了话语的语义范围,而传统的“以意逆志”式的阅读习惯又自动组合了这些“块状”的文字,使它们不言自明地呈现着意义,因此它保存了原始“思维-语言”的那种简略性。

古诗语言的语序要求不严格--诗句中词汇不定位,能任意转换它在句中的位置,语法简略而松散,伸缩舒卷的随意性强,这正表明中国古典语言文字比西洋表音文字更多地残留了思维的深层结构原貌,而这又正是中国古典语言文字的特色所在。

恰恰因为汉语与汉字的这一特色,却使它非常地适用于诗歌。诗人面对着的是一个五彩缤纷、众相杂陈的生动世界,而不是一个由冷冰冰的逻辑链条缀合起来的抽象世界,所以汉字的充分视觉性、图画性和汉语非直线性组合的特征使它正好成为了诗人直接触摸与描述世界的天然质料;诗人的思绪有如儿童,因为他们的思维都淡化了逻辑性而富于跳跃性,所以汉字块状的拼合与语法的简略松散恰好在诗人那里是诗思的直接呈现;诗人的体验乃是一个朦胧混沌的境界,所以汉字语法的省略错综恰好在他试图表现这种境界时是一种避免确定与限制的极佳工具;最后,诗人希望于读者的正是追求多义性即多向的意会,所以汉字构成的诗句由于词汇间的“脱节”、“颠倒”所引起的歧义,恰好是启发读者“纯粹默想”以神游诗境的手段。

以温庭筠那一联著名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为例,如果我们采取简单的方式,可以把它分成六个名词性词汇: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它们都是平行陈列的听觉意象和视觉意象,互相之间并无关联。除了第一个“鸡声”之外,平列的五个视觉意象构成了一个“全景图”,使读者似乎在瞬间就领略了诗境。可见,在诗人直接呈现思维深层结构的诗句中,只有那些看见的与听见的意象,但你能说它没有规定语义范围么?你能说它的意脉没有贯穿这些孤立呈现的“块状”因子并使他们流动起来么?可是语法所必须的那些黏连成分,却都隐没不见,它以深层的本相直接呈现,待读者“以意逆志”,把它们再度转换组构成形。

因此,语序的话题如果追寻它的“思维-语言”本源的话,它乃是中国传统思维及其赖以表述的汉字所决定的。这语序无论如何“省略”与“颠倒”都“毫无限制”并且人们都能接受,乃是由于中国人的思维及阅读习惯所决定的。

(节选自葛兆光《汉字的魔方》,有删改)

1. 关于汉字特征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汉字保存了原始文字的图画性,无须经由语音便达成意义,并保留着鲜明的视觉印象。

B. 由于汉字的图画性,每个汉字都是独立完足的,并不需要上下文来确定它的“所指”。

C. 汉字无论安放在句子的任何位置,那种直接呈现意义的视觉印象总使人不至于误解。

D. 图画式的文字决定了句的意指,限定了话语的语义范围,这使它们不言自明地呈现着意义。

2.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 中国古典语言保存了原始“思维-语言”的那种简略性,这是中国古代思维方式在中国古典语言上的表现。

B. 中国古典语言文字比西洋文字更多地残留了思维的深层结构原貌,这一特色使中国古典语言文字最适用于诗歌。

C. 客观世界具有生动性等特征,这些特征与汉字的某些特征相契合,使汉字成了诗人创作诗歌的天然质料。

D. 汉字构成的诗句词汇间常有“脱节”、“颠倒”引发歧义的现象,这往往有利于读者体会诗味。

3. 对文中温庭筠诗句的举例,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这一联诗虽只展现了那些看见的与听见的意象,但它并非没有规定语义范围,也并不缺乏诗的意脉。

B. 这一联诗六个名词之间形式上缺乏语法上的黏连成分,内容上互相也无关联,但却不影响诗境的呈现。

C. 这一联诗虽以深层的本相直接呈现,但读者理解这一联诗时“以意逆志”,能够把它们再度转换组构成形。

D. 这一联诗无论如何“省略”与“颠倒”,人们都能接受,这是由中国人的思维及阅读习惯所决定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说 村 落

阎连科

①村落在今天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符号。人们把村落、村庄、乡村等而视之,笼统解释为农民们聚居的地方。但若仔细辨认,村落、村庄、乡村似乎应该有些什么差别,比如说乡村必然是在偏僻的乡下,而村庄就可能独立出现在繁闹城市。许多大都市里至今还有村庄的存在,但那村庄里的主人却已不是农民了。然而,这些好像都不重要,人们都不会去刨根问底,重要的是农民聚居的地方和那个地方的人。

②你走在山脉上,阳光斜斜地照着,山梁上除了嘎嘎不止的乌鸦就是徐徐晃动的树,这时候口也渴了,而回答你的是荒凉无垠的黄褐褐干裂的田地。恰在这时你听到了井上辘轳的叽咕声,水淋淋的,明亮而又清丽,心中一震,转身看到一凹山腰上有几间、几十间草房,掩映 在树木间,仿佛卧在树荫下疲累的牛--这个时候,你心里叫出了村落二字,开始对村落有了一些真正的了解。

③再或,你走在南方稻田的埂上,沉浸在一种诗意里,唐人的诗句、宋人的词句如春风一样掠过你的心头。放眼良田万亩,正为“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的夸张感到贴切时,一阵乌云先自来了。于是,你惊了手脚,在田埂上跑得东倒西歪。也就这个当儿,从哪儿划出一条小船,先递你一张荷叶顶在头上,赶着雨水到来之前,把你载到一丛草房的檐下。这个时刻,你心里哐咚一声,忽然更加明了村落的含义。

④实际说,村落的真正意义,并不仅仅就是农民居住的地方这一点。村落应该还有一种精神,一种温馨,一种微微的甘甜。村落是和城市相对应的存在,对于农民,它给予他们居住、生活的必需,而对于都市,它给予温暖和诗意。它既是一种物质存在,又是一种精神存在。我们可以从村落中找到农民、房舍、树木、耕牛和鸡羊,同时也应该找到农民自身生存的艰辛。古文人怕是最能体味村落的含义的,无论是李、杜、白还是“八大家”,他们对村落的理解,都浓含了“愁滋味”。可轮到我们却偏颇得很,不仅没有了对农民的“愁味儿”,连诗境也剩下不多了。单单写出愁苦来,那不是村落,而是村落中的人,单单地写出温馨来,那也不是村落,那是村落表面的诗境。到了今天,村落剩下 的就是一个符号,就是聚居农民的某个地方。所看到和理解的是新楼瓦舍,而农民那千古以来一成不变的生存形式和给别人的温馨,对自己的麻木和忍耐,却被人们从村落中删去了。

⑤连我自己,做小说的时候,对于乡村的描绘,也是不断重复着抄袭别人的说法:“站在山梁上望去,村落、沟壑、林地、河流清晰得如在眼前”,或说“模糊得如它们都沉在雾中”。而实际上,村落真正是个什么,沟壑的意义又是什么,河流在今天到底是什么样儿,我这个自认为是地道的农民的所谓作家,是果真地模糊得如它们都沉在雾中了。

⑥我不敢说别人什么,而我自己,或多或少,总是感到一种内疚的。我们对村落意义的删节,并不单单是因为社会发展所致,更重要的,是我们对农民的背叛。只有在大都市住腻的当儿,我们才会想到村落,而想到那个村落,除田园的诗情,对农民的愁情是决然不会有的。这是当今社会中村落的悲哀,而对于村落以外的人,是什么也谈不上的,或幸或悲。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作者通过“村落在今天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符号”这句话告诉我们:村落的真正意义在今天被许多人淡忘了,似乎仅仅只是农民居住的地方。

B.文章第二、三自然段分别描写了北方、南方的村落的具体场景,作者借此说明,要想了解村落的真正意义,唯一途径便是亲自去村落体验。

C.作者说“我这个自认为是地道的农民的所谓作家”,对“村落”也“模糊得如它们都沉在雾中了”采用了对比和反讽的手法,深化了全文的主题。

D.文章第四自然段以李白、杜甫、白居 易还有“八大家”和现代人作比较,说明他们对村落的理解都包含着愁味,而现代人却体味不到了。

E.文章结尾作者说“总是感到一种内疚”,作者感到内疚的原因是他背叛了农民的身份,背叛了农民的生活,背叛了农民的感情。

5.根据全文,概括说明作者眼中“村落”的完整含义应该包含哪些内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文章中说:“这是当今社会中村落的悲哀,而对于村落以外的人,是什么也谈不上的,或幸或悲。”这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文阅读(59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28分)

(一)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人。商隐幼能为文。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楚镇天平、汴州,从为巡官,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开成二年,方登进士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调补弘农尉。会昌二年,又以书判拔萃。王茂元镇河阳,辟为掌书记,得侍御史。茂元爱其才,以子妻之。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德裕与李宗闵、杨嗣复、令狐楚大相仇怨。商隐既为茂元从事,宗闵党大薄之。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大中初,白敏中执政,令狐绹在内署,共排李德裕逐之。亚坐德裕党,亦贬循州刺史。商隐随亚在岭表累载。三年入朝,京兆尹卢弘正奏署掾曹,令典笺奏。明年,令狐绹作相,商隐 屡启陈情,绹不之省。弘政镇徐州,又从为掌书记。府罢入朝,复以文章干绹,乃补太学博士。会河南尹柳仲郢镇东蜀,辟为节度判官、检校工部郎中。大中末,仲郢坐专杀左迁,商隐废罢,还郑州,未几病卒。商隐廉介可畏,出为广州都督,人或袖金以赠,商隐曰:“吾自性分不可易,非畏人知也。”未几,入拜检校吏部员外郎。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与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齐名,时号“三十六”。文思清丽,庭筠过之。而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名宦不进,坎壈(lǎn坎坷不顺)终身。

                                                        (节选自《旧唐书李商隐传》,有删改)

(二)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儛,遵海而南,?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