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罗中学2017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能力测试 高考试卷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 语文试题下载

发布时间:2017-2-9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试题预览

平罗中学2017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能力测试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国书法理论诞生较早,始见于汉代。崔瑗所谓“观其法象,俯仰有仪”,蔡邕所谓“书肇于自然”的书法评论,可算是书法理论的萌芽。此后,“自然”二字出现频率极高,且在不同时段、不同理论家的认知中有着不同的内涵。

汉代的书论中,“观物取象”意识普遍存在。在此观念下,当时的书论家不但关注汉字点画形状的书写方法,而且注重以自然物象来对应说明点画的形状与面貌。到了魏晋,书论对点画的描述更加微观细致。卫夫人《笔阵图》中提到“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以自然之形比附书法之形;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中的“屈脚之法,弯如角弓之张”,则揭示了书法点画形状与自然物象之间的相似性。这种从形状上把自然物象与书法点画紧密相连的理论,属于第一自然--“眼中自然”。在后世有关“永字八法”的讨论中,这种理论被进一步细化,但对自然内涵的拓展上并没有多大进展。用这一自然概念理解书法,具体可感,真实可信,但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毕竟有限。因为,它只能停留在书法具体点画外形的层面,一旦超出点画外形,进入到点画姿态以及整个字的造型与姿态问题时,这种以物对应的办法就陷入了尴尬。于是,书法理论的构建中就出现了“第二自然”,即“胸中自然”。

“胸中自然”基于生命意识与书法审美。魏晋南北朝书论中用自然物象来喻说书家的个人风格,并以此来表达不同书家作品中流露出来的生命意象,如梁武帝说“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韦诞书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到了唐代,孙过庭《书谱》中讲到书法“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这就是说,书法与自然的关系不是简单的视觉感官上的相似性,而是自然与人心妙合的产物,需要感受与体悟。

怎样将胸中的“第二自然”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呢?这就进入了基于法道观念与心性表现的“第三自然”--“手中自然”。宋代以后,在尚意思潮的影响下,书法的主要追求已经不是妙悟自然,更不是眼观自然,而是心性的自然流露,以及表达方式上的“自然而然”。苏轼的书写状态“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便是他本人真性情、真情感的流露。此类作品,字如其人,人如其字,一切都自然而然。自然而然即为自由自在,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必然是书法的最高境界。

历代书家正是在观察、体悟、回归自然的过程中,提炼了书法的点画样式,丰富了书法的生命意象,升华了书法的审美境界,终将书法内化为书家的人格修养和心性表达。

                        (摘编自史忠平《中国古代书论中的“自然”变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汉代崔瑗的“观其法象,俯仰有仪”、蔡邕的“书肇于自然”的书法评论,可证明我国书法理论在很早以前就诞生了。

B.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从形状上把自然物象与书法点画紧密相连,这种理论不断细化并影响了历代对“永字八法”的讨论。

C.用“眼中自然”概念理解书法,如果遇到点画姿态以及整个字的造型与姿态问题时,这种以物对应的方法就陷入了尴尬。

D.苏轼的书写状态“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体现了尚意书法追求的心性的自然流露和表达方式上的“自然而然”。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汉代的书论家不仅关注汉字点画形状的书写方法,还注重以自然物象来对应说明点画的形状与面貌,这说明当时已存在“观物取象”的意识。

B.卫夫人《笔阵图》中提到“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以自然之形比附书法之形,对点画的描述微观细致。

C.梁武帝评价王羲之的字“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韦诞的字“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这是用自然物象来喻说书家的不同风格和流露出的不同的生命意象。

D.孙过庭《书谱》认为,在感受与体悟之后,可知书法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简单的视觉感官上的相似性,而且是自然与人心妙合的产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自我国书法理论萌芽后,“自然”二字出现频率很高,它的内涵在不同时段、不同理论家的认知中存在着不同之处。

B.古代书法理论中的“眼中自然”“胸中自然”“手中自然”三个阶段互为因果,体现了从偏重自然精神到偏重人格精神的发展过程。

C.宋代书法在尚意思潮影响下,主要追求心性的自然流露以及表达方式上的“自然而然”,以“一切都自然而然”为书法的最高境界。

D.通过对自然的观察、体悟与回归,历代书家对书法的认识不断深化,由注重点画形状,到注重生命意象和审美风格,再到注重心性表达。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不写远方,直接处理问题

--诗人西川读鲍勃迪伦

南方周末记者  刘悠翔

“这人写的什么?”鲍勃迪伦获得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后,诗人西川的朋友这样问。也有很多人大摇其头:诺贝尔文学奖不应该给鲍勃迪伦,应该奖给专业作家。1995年,朋友送西川一本七百多页厚的鲍勃迪伦的英文歌词集。北京大学英文系毕业的西川很喜欢这些歌词,尽管他当时并不知道,大部分歌词唱起来什么样。多年后,他在美国听了一场U2摇滚乐队的演唱会。经历过那个“群情激奋”的音乐现场,西川了解到鲍勃迪伦的“读法”:“不是我们过去一个人安安静静地读诗,(而是)灵魂深处有一个激荡。”

南方周末:从诗的角度分析,鲍勃迪伦写的歌词有创新吗?

西川:这些年来,中国诗歌界所接受的外国诗歌,基本上都是书面的、精英化的,越复杂越好。从一个读精英诗歌的人的角度,可能会觉得鲍勃迪伦的趣味正好相反。我们喜欢的大多是那种语言、思想都有一定复杂性的诗。

但是在西方,在非洲,有一套东西,叫Lyrlcs,中文翻成抒情诗,实际上就是歌词。如果我们按照评价Poetry(诗歌)的方式来看鲍勃迪伦,你一定看不出好坏。鲍勃迪伦写的是Lyrics,它跟歌唱有关系,当然迪伦往里边附加了价值观,表达了他对世界的看法,表达了他的情趣。

你要是读非洲好诗人的诗歌,全是像歌一样的节奏。那些不是艾略特、庞德、叶芝的序列,是另外一个序列,这个序列跟表演、歌唱这些东西有关。

鲍勃迪伦能和叶芝比吗?叶芝有象征主义的那一套东西在那儿。Lyrics不是那个东西。

美国有一个教授,说鲍勃迪伦的才华,可以和莎士比亚相比。当然不是说戏剧才华。是把鲍勃迪伦的歌词和莎士比亚戏剧里的诗歌作比。

另外,我觉得这次奖给鲍勃迪伦,实际上不是给他一个人,应该是给他那一代人。列侬,包括垮掉派的诗人金斯堡、加里施奈德,当然也包括小说家凯鲁亚克。我们每一个人都被他们改变了。二战以后,他们对于世界文化的塑造,他们所起到的那个转向的作用,非常大。

南方周末:如果照诗歌的标准衡量,鲍勃迪伦的歌词足够得诺贝尔吗?

西川:诗人可以从他那儿获得一种启发。

鲍勃迪伦的歌词,有时候主题挺重,但是语言使用很巧。有些字词搭配很巧,使他的语言有一种飞扬感,能让重的东西飞起来。不光写诗,写小说的时候,我们都可以从他那儿获得启发。卡尔维诺在《千年文学备忘录》里写过,文学有轻重之分。鲍勃迪伦其实是用飞扬的语言来处理一个个往下坠的主题。

比如这首《你准备好了吗》。“你已经准备好见耶稣了吗?”--这么重的东西,见耶稣,“世界末日,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见耶稣了吗?你是不是在你要去的那个地方?耶稣见到你的时候能认出你……”多棒。

他有首讲命运的歌。一般的歌手哪敢唱命运呢,中国歌手唱的,不是我爱你就是你不爱我,或者咱一块儿去西藏、远方……所谓远方,就是不处理问题。鲍勃迪伦是处理问题的人,他直接处理的,全是这个世界上的问题。鲍勃迪伦和他那一代人扭转了战后整个一代人的生活方式。中国没有这样的人。

鲍勃迪伦那一代都是发明性的诗人,小说家,音乐人,歌手。中国的摇滚也是从西方来的,民谣也是受到西方的影响。不光是音乐人,中国好多方面都缺少发明性的人物。

【相关链接】

201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颁给鲍勃迪伦,有人认为这与迪伦“抗议歌手”的标签不无关系。台湾乐评人张铁志认为:“鲍勃迪伦是一个拥有众多面具并且可以回到过去、顸示现实的魔术师。他有个特殊意义:将整个流行音乐跟文学结合在一起,他是最重要的转化者。”他结合了两种传统,一是作为正统文学的传统,比如惠特曼、“垮掉的一代”,另外是关于草根民歌的传统。从来没有人像他这样把两种传统结合。

颁奖词里说:“鲍勃迪伦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开创了新的诗性表达。”其实民谣在鲍勃迪伦之前,文字都比较简单。很少有人像他有这么多绮丽的意象,把真实的历史人物与虚构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大家带到一个很难想象的新世界。再比如他早期的作品《暴雨将至》,在民歌叙事传统中加入了很多超现实的意象。

                                       (摘自《南方周末》)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诺贝尔文学奖授予鲍勃迪伦,是因为他在美国歌曲传统中开创了新的诗性表达,也是为了表达对以他为代表的那一代人的肯定。

B.鲍勃迪伦的诗歌风格跟中国诗歌界所接受的外国诗歌相比,风格有很大不同,他的诗跟演唱有关,跟象征主义不是一个类型。

C.虽然西川20年前一接触鲍勃迪伦的诗歌就非常喜欢,但直到鲍勃迪伦获得诺奖的今天,依然有很多人认为诺奖颁错了对象。

D.诗人西川和台湾乐评人张铁志都认为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鲍勃迪伦当之无愧,但对于他获得诺奖的原因,二人的认识不尽一致。

(2)诗人西川如何评价鲍勃迪伦对世界的影响?请简要分析。(4分)

(3)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看,诺贝尔文学奖颁给鲍勃迪伦有充分的理由。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5、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3题。

“铁拐李”传奇

陈圣芳

他,拄着拐杖,个子瘦瘦高高的,是一个流浪乞丐,身背很多口袋的褡祾,每天走村串户地乞讨,像一个行脚僧,人们背地里都叫他“铁拐李”。

“铁拐李”讨米很特别,用手抓的米他是断然不会要的。原来一个刁顽尖滑的大嫂,把一只紧捏的空手放进米袋子,然后从他袋子里面带出一大把米来。

铁拐李乞讨没有定性,走哪是哪。天黑了,随便睡在学校或者队屋廊檐下,将身子蜷缩成大虾米,囫囵睡去。当天放明时,又不知所踪了。而一方方的墙壁上,却用土坷垃划写满了诗文。湾子里的斋儒老先生曾经教过私塾,他一手捻着他那稀稀落落的几缕白胡子,一边摇头晃脑地吟哦着,一脸的陶醉。

“铁拐李”他有时也会给湾里的剃头匠几分钱,让剃头匠将他那乱茅草一样的头发理得顺?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