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万州二中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语文 期末试卷 高一上册 人教版 语文试题下载

发布时间:2017-4-24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试题预览

重庆市万州二中2019级高一上期期末考试

语 文 试 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词与音乐的关系

中国古代诗歌一开始便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尚书》曰:“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就是说诗是用来表达人们情感意志的,歌则是用来咏唱那些表达思想情感的言辞,五声旋律紧紧依附着歌唱,而律吕则是用来调谐五声的。可见言志之诗和歌唱关系之密切。从原始歌谣,到“诗三百篇”,都是诗乐一体,密不可分的。 

  到了战国时期,楚地歌辞本来也是合楚地音乐而歌的,如《孺子歌》等,而大诗人屈原的笔下开始发生变化,一方面,他的《九歌》仍按乐调写新辞,另一方面,他的《离骚》中虽然“乱曰”等极少数地方也许能唱,但全诗373句,2490多个字的主体部分只能诵读而不能歌唱。这就开始将配乐而歌的“诗”,演变成为纯语言艺术的“徒诗”,这种用文字来表达的诉诸视觉的“徒诗”重在抒发个人情怀;而与乐一体的诉诸听觉的“乐歌”,则重在抒写群体心态。屈原开始了个人独立歌唱的新时代,这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汉代的乐府诗,是配乐歌唱的,在乐工的眼里,当然不把歌辞放在首位,甚至有任意割裂和拼凑歌辞以入乐的现象。但创作诗歌的人们的兴奋点,主要不在诗歌能否入乐演唱上。到了汉末建安时代,“三曹”“七子”等群星将诗坛映照得一片通明!他们中也有一些诗歌是按乐府旧调写成,可以入乐歌唱;但摆脱音乐而写诗,已经逐渐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作诗重在抒发自己的情感,诗的文学生命开始高于诗的音乐生命。再往后,摆脱音乐的诗人们,又转向构成诗歌最基本的要素--语言--去寻求节奏和音律之美,也就是用诗歌内在的语言声韵不同,语调的抑扬变化所产生的音律美,代替从诗的外部配加上去的回旋起伏的音乐美,这就是南朝齐永明年间出现的“永明体”诗,正如有的学者所评价的那样:永明体的出现,标志着脱离音乐之后的纯语言之诗发展到一个日臻完善的阶段。不同种类的艺术越是各自发展,便越是各自臻于成熟,诗歌和音乐的分离,也有力地促进了各自的成熟和发展。 

词是在音乐的土壤萌芽和诞生的,早期的词是受到音乐洗礼的一种音乐文学,是经过无数歌者歌唱的一种新体歌诗。所以唐五代时人们称词为“曲子”或“曲子词”,因为音乐的曲子有长短,旋律有繁简,节拍有急缓等因素,就使得合乐而歌的歌词,句式上有长有短,调子也千变万化。可以说词的基本体制,是被音乐陶铸而成的,所以说词体文学是词与乐的较为完美的一种结合。音乐对词的影响,可以说是深入骨髓的,即便是到了南宋后,词已经不再完全入乐歌唱,而成为一种新的韵律诗歌后,按词谱所规定的韵律乐调所填的词体文学的肌体中,音乐的烙印依然是不可抹煞的。 

                                          (节选自程郁缀《唐诗宋词》,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1.下列关于“诗词和音乐的关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诗歌的产生之日起,中国古代诗歌与音乐之间就产生了密切关系,二者相互依存,表达人们的情感意志、思想感情。 

B.诗歌开始脱离音乐是从战国时代的屈原开始的,他的《离骚》只有极少数地方还能演唱,而大多数内容则只能诵读。 

C.相比之下,汉代的乐府诗更关注音乐自身,将诗歌配乐来演出,而不再将歌辞视为主要内容,甚至出现为乐填词的现象。 

D.词有着更鲜明的音乐性质,诗歌发展至此已与音乐比较完美地成为一体,出现了词体文学,音乐的烙印更加鲜明。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从原始歌谣到诗三百,都是诗乐一体的,诗歌与音乐的分化由战国出现的“徒诗”开始,直到汉代后期,诗歌脱离音乐而存在成为主流。 

B.汉代前期注重歌,甚至不把诗放在首位,相反,“三曹”“七子”就已不再注重音乐自身了,而是视文学生命高于音乐生命。 

C.汉代之后,人们试图从民族语言自身的声音,语调的抑扬变化中寻找音律美,从而形成新形式的回旋起伏的音乐美。 

D.词被唐五代称为“曲子”或“曲子词”,由此可以看出,早期的词是在音乐的土壤中产生的一种新体诗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纵观历史,从远古到唐宋,诗歌与音乐之间始终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尤其在宋代,音乐更是深入到诗歌的骨髓里去了。

B.  纯语言艺术的“徒诗”与“乐歌”不同,其区别在于抒发个人情感而不是群体心态,以诵读为主体而不再是以歌唱为主体。 

C.永明体在诗与歌的关系上意义重大,它既是对诗的音律的追求。同时也是对音乐的分离,从而促进了各自的成熟与繁荣。 

D.词的句式有长短之分,调子上有高低变化,这与音乐的变化有关,可以这么讲,词的基本体制是由音乐决定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

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

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

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光见韩琦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琦等拱手曰:“敢不尽力。”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4.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

B.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

C.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

D.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B.“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

C.“故事”,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还可以解释为旧事、先例、典故等涵义,在本文中的意思是先例。现多指一种叙述类的文学体裁。 

D.“春秋”一词有多种含义。一般指公元前770年~前476年这个时期;另外,在古代,一年只有春秋两季,所以春秋就是一年的代称,也泛指岁月、光阴、年龄和历史;它还指鲁国编年史《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并成为古代史书的通称。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司马光性情不喜华靡,禀赋迥异。七岁时,就能说出《左氏春秋》的大意;“闻喜宴”独不戴花,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胆识和品性。

B.司马光为人忠厚笃诚,重情重义。在庞籍因事受牵连后,他能连续上书承担罪责,庞籍死后又能善待其家人。

C.司马光做事坚持原则,见解独到。在异兽和日食事件中,他设譬引喻,据理劝谏,朝廷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 

D.司马光为臣鞠躬尽瘁,尽忠尽职。在关乎国嗣的问题上,他与范镇等人一起劝说天子为国家长远考虑,早立储君。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

(2)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夜泊牛渚①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②。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①牛渚:今安徽当涂西北紧靠长江的一座山。北段突入江中,即著名的采石矶(此地即谢尚闻袁宏咏史处)。②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谢尚镇守牛渚时,曾于秋夜乘月泛舟,听到袁宏在运租船上讽咏自己的咏史诗,大为赞赏,邀袁过船长谈达旦,从此袁宏名声大著。

8.清代汪士缜评价这首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对颔联的一个“空”字极为赞赏,认为意蕴丰富,请简析。(5分)

 

9.结合全诗,谈谈尾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无尽情思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荆轲在“易水送别”中的慷慨悲歌 “                 ,                   ”悲壮、高昂,千百年来激励无数仁人志士赴汤蹈火,义无反顾。

(2)在苏轼的《赤壁赋》中,“                    ,                     ”两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

(3)《泊秦淮》中描写秦淮河特有的夜间景致的句子是:“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任选一大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骑   马 

(法)莫泊桑

这家可怜的人是靠男主人的微薄薪水艰苦地度日的。自从结婚以来,他们已有两个孩子出世了,于是初期不太好的境遇,变成了一种委屈的、没有光彩的而且羞人的苦况了,变成了一种依然要装装门面的贵族人家的苦况了。 

海克多尔德格力白林是个住在外省的贵族的子孙,在他父亲的庄园里长大,教育他的是个老年的教士。他们并不是有钱的,不过维持着种种外表苟且偷生而已。

随后在二十岁那一年,有人替他在海军部找了一个位置,名义是办事员,年俸是一千五百金法郎。他从此在这座礁石上搁浅了。世上原有许多没有趁早就预备在人生里苦斗的人,他们一直从云雾当中观看人生,自身不仅没有什么方法和应付力?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