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哈三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语文 期末试卷 高二上册 人教版 语文试题下载

发布时间:2017-7-24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试题预览

哈三中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

高二学年第二模块考试语文考试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序号填写在答题纸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第Ⅰ卷 阅读题(66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天才与灵感

朱光潜

    灵感既然是突如其来,突然而去,不由自主,那不就无法可以用人力来解释么?从前人大半以为灵感非人力,以为它是神灵的感动和启示。但是从近代心理学发现潜意识活动之后,这种神秘的解释就不能成立了。

    什么叫做“潜意识”呢?自己的意识所不能察觉到的心理活动就属于潜意识。意识既不能察觉到,我们何以知道它存在呢?变态心理中有许多事实可以为凭。比如说催眠,受催眠者可以谈话、做事、写文章、做数学题,但是醒过来后对于催眠状态中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往往完全不知道。此外还有许多精神病人现出“两重人格”。心理学家根据许多类似事实,断定人于意识之外又有潜意识,在潜意识中也可以运用意志、思想,受催眠者和精神病人便是如此。在通常健全心理中,意识压倒潜意识,只让它在暗中活动。在变态心理中,意识和潜意识交替来去。它们完全分裂开来,意识活动时潜意识便沉下去,潜意识涌现时,便把意识淹没。

灵感就是在潜意识中酝酿成的情思猛然涌现于意识。据心理学家的实验,在进步停顿时,你如果索性不练习,把它丢开去做旁的事,过些时候再起手来写,字仍然比停顿以前较进步。这是什么道理呢?就因为在意识中思索的东西应该让它在潜意识中酝酿一些时候才会成熟。功夫没有错用的,你自己以为劳而不获,其实仍然于无形中收效果。所以心理学家有“夏天学溜冰,冬天学泅水”的说法。

灵感是潜意识中的工作在意识中的收获。它虽是突如其来,却不是毫无准备。法国大数学家潘嘉贵常说他的关于数学的发明大半是在街头闲逛时无意中得来的。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听过有一个人向来没有在数学上用功夫,猛然在街头闲逛时发明数学上的重要原则。在罗马落水的如果不是素习音乐的柏辽兹,跳出水时也决不会随口唱出一曲乐调。他的乐调是费过两年的潜意识酝酿的。

艺术家往往在他的艺术范围之外下功夫,在别种艺术之中玩索得一种意象,让它沉在潜意识里去酝酿一番,然后再用他的本行艺术的媒介把它翻译出来。王羲之的书法相传是从看鹅掌拨水得来的。法国大雕刻家罗丹也说道:“你问我在什么地方学来的雕刻?在深林里看树,在路上看云,我在到处学,只是不在学校里。”从这些实例看,我们可知各门艺术的意象都可触类旁通。推广一点说,凡是艺术家都不宜只在本行小范围之内用功夫,须处处留心玩索,才有深厚的修养。

                                             (选自朱光潜《谈美》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灵感是突如其来,突然而去,不由自主的,它完全不靠人力,也非人力,它是

神灵的感动和启示。

    B.在通常健全心理中,意识压倒潜意识,只让它在暗中活动;在变态心理中,意

识和潜意识完全分裂开来。

C.灵感是意识活动的表现之一,它虽是突如其来,却不是毫无准备。灵感作为意识

上的收获常在意识和潜意识中交替出现。

D.在意识中思索的东西应该让它在潜意识中酝酿一些时候才会成熟,所以我们在练

字中出现瓶颈时就要学会放弃。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意识之外有潜意识,潜意识是指自己的意识所不能察觉到的心理活动,在潜意识

中也可以运用意志、思想。

B.“夏天学溜冰,冬天学泅水”的说法之所以正确,是因为功夫没有错用的,你仍

然会于无形中收到效果。

C.潘嘉贵关于数学的发明大半是在街头闲逛时无意中得来的,文中引用此事例,意

在说明灵感有“突如其来”的特点。

D.各门艺术的意象都可触类旁通,艺术家应该尽可能地不局限于本行小范围之内下

功夫,从而获得灵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现实生活中,练习做诗文的人大半都知道“败兴”的味道。这里的“兴”就是灵

感,“败兴”的味道之一就有灵感突如其去的味道。

B.“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杜甫名言,其中的“神”即灵感,“破万卷”即

功夫,这句话也印证了文中“灵感是从功夫出来”的结论。

C.虽然绝大多数发明大半是在无意中得来的,但是从来没有人向来不用功,就能轻而易举地等来灵感,从而获得成功。

D.王羲之观鹅掌拨水、罗丹看树看云等例子说明,艺术家在别种艺术潜意识中酝酿

的东西,最后往往能在他的本行艺术中表现出来。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人生边上,还有更远

潘启雯

《我们仨》问世四年后,96岁高龄的杨绛先生推出了《走到人生边上》,年近百岁的老人,居然还有如此真挚的思考与坦然的心态。乍看书名,自然就会联想到钱钟书先生的旧作《写在人生边上》,钱钟书先生说:“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他要把有关思索写下的文字,当作写在人生边上的文字。斯人已逝,这“人生边上”的文字竟又由他的夫人杨绛先生续写着。从《写在人生边上》到《走到人生边上》,是生命暖流中两个相戚灵魂的长相守望,如此这般的“夫唱妇随”,令人感动莫名。

人到关键时刻,总会想些根本性问题。杨绛先生说:“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上,向后看,我已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向前看呢,就什么都没有了吗……”“站在人生的边缘上”的先生还在回望一生,追问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走到了人生边上,自己想不明白,就想问问人,而我可以问的人已经走了,只有在内心深处自己问自己。”她的追问,让我们看到了不竭的生命活力。人生的智慧来源于对人生的追问,对人生不断地追问,是保持生命活力的最好方式。“我试图摆脱一切成见,按照合理的规律,合乎逻辑的推理,依靠实际生活经验,自己思考。我要从平时不在意的地方,发现问题,解答问题。这样一步一步自问自答,看能探索多远……”的确,先生的思考显得特别有意义,只有追问与思考才能让我们认清一切。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走到人生边上》的“注释”部分读来倍感亲切,是我们熟悉的风格、喜爱的笔墨。如果说正文是理性的,它就是感性的;正文部分是抽象的,它就是具体的。这是一组从容大气的散文,记的是一些令先生印象深刻的人和事,恰恰印证了正文里面看似抽象的一些观点。《她的自述》里,秀秀讲的一个家族几代人的故事,不就是“人生实苦”吗?可爱的劳神父不正是锻炼自己灵魂的典型吗?最令人唏嘘的是《比邻双鹊》,那对喜鹊夫妇在一年的时间里演绎了什么样的悲欢离合?其内容呈现的善与恶、是与非,又无不与前半部的文本相契合照应。

杨绛先生,抛开了“角色”与“形式”的束缚,带我们走进了一个新的思想领域。在《我们仨》中,先生用“古驿道”暗喻人生似旅途;在《走到人生边上》中,作者同样喻人生为渐行渐远的旅程。《我们仨》,是先生对亲情的追忆;《走到人生边上》,是她思考人生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等哲学命题。《我们仨》是至情之作,读者要用情去阅读,追随作者歌哭,体味人间至爱,达于至真。《走到人生边上》是至理之作,读者要用心去阅读,追随作者思考,求索人生真谛,止于至善。

在《走到人生边上》里,杨绛先生是位阅历丰富的智慧老人,把自己平生所见的奇闻轶事娓娓道来;是位求知若渴的学子,对于根本的问题执拗地刨根问底。没有令人头疼的概念,更没有复杂曲折的逻辑推理,先生只坦率明白地问与答、追问与思考,解自己的惑。在生命的通道里,她比我们走得更深更远,听一听她的话语,我们会找到关于人生的新的答案。

4.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96岁高龄的杨绛先生推出了《走到人生边上》,很显然,先生是以此作纪念逝去的钱钟书先生,生命暖流中两个灵魂的长相守望,令人感动。

B.人到关键时刻,总会想些根本性问题。杨绛先生站在人生的边缘上,回望一生,思索人生“根本性问题”的方式是追问与思考。

C.作者在第三段举了《她的自述》等例子,以此说明“注释”部分与前半部分的文本虽有不同,但其内容呈现的善恶、是非和前半部分是相契合照应的。

D.作者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和《走到人生边上》进行比较,意在表明两部作品在内容和风格上截然不同,对比鲜明。

E.《走到人生边上》是96岁高龄的杨绛先生关于人生的哲学思考和坦率解惑,因为杨绛先生认为人生是一部大书,她要把有关思索写下来。

5.“年近百岁的老人,居然还有如此真挚的思考与坦然的心态”,阅读全文,说说老人思考的根本问题是什么,有哪些具体的观点。(4分) 

答:                                                                     

                                                                               

    6.“在生命的通道里”,杨绛先生为什么“比我们走得更深更远”?请结合文本简

要分析。(4分)

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丢失的香柚

梁晓声

   “大串联”时期,我从哈尔滨到了成都,住气象学校,那一年我才17岁,头一次孤独离家远行,全凭“红卫兵”袖章做“护身符”。

  我第二天病倒了。接连多日,合衣裹着一床破棉絮,蜷在铺了一张席子的水泥地的一角发高烧。

  高烧初退那天,我睁眼看到一张忧郁而文秀的姑娘的脸。她正俯视我。我知道,她就是在我病中服侍我的人。又见她戴着“红卫兵”袖章,愈觉得她可亲。

  我说:“谢谢你,大姐。”看去她比我大二三岁。

  一丝悱然的淡淡的微笑浮现在她脸上。

  她问:“你为什么一个人从大北方串联到大南方来呀?”

  我告诉她,我并不想到这里来和什么人串联。我父亲在乐山工作,我几年没见他的面了,想他!我委托她替我给父亲拍一封电报,要父亲来接我。

    隔日,我能挣扎着起身了,她又来看望我,交给了我父亲的回电--写着“速回哈”三个字。

    我失望到顶点,哭了。

    她劝慰我:“你应该听从你父亲的话,别叫他替你担心。乐山正武斗,乱极了!”

    我这时才发现,她戴的不是“红卫兵”袖章,是黑纱。

    我说:“怎么回去呢?我只剩几毛钱了!”虽然乘火车是免费的,可千里迢迢,身上总需要带点钱啊!

    她沉吟片刻,一只手缓缓地伸进衣兜,掏出5元钱来,惭愧地说:“我是这所学校的学生,‘黑五类’。我父亲刚去世,每月只给我9元生活费,就剩这5元钱了,你收下吧!”她将钱塞在我手里,拿起笤帚,打扫厕所去了。

    我第二天临行时,她又来送我。走到气象学校大门口,她站住了,低声说:“我只能送你到这儿,他们不许我迈出大门。”她从书包里掏出一个柚子给了我:“路上带着,顶一壶水。”

    空气里弥漫着柚香。我说:“?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