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 高考模拟卷 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语文试题下载

发布时间:2017-2-19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试题预览

2017届 9月月考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題.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在作为儒家经典之一的《礼记》的“礼运”篇中,作者借孔子之口描绘了一个理想社会,就是没有私心和阴谋诡计,抢劫偷盗与乱贼暴徒亦已灭绝,即使夜不闭户也安然无事的“大同之世”。

大同之世的基本特点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即天下乃天下人共同的天下,从而区别于以世袭制度、“各亲其亲,各子其子”等为特色的“天下为家”,即某个人及其家族将天下据为己有的时代。公天下代表了儒家对人类社会的“终极关怀”。儒家力图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功夫,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境,其根本目标就是希望成就一个道德理想国 --大同之世。

儒士集团天下为公的取向不仅是早期儒家就已揭明的理想,而且是后世儒者进行社会批判不得不遵循的基本点。清初黄宗羲正是在与天下为公的理想之世的比较中,对世袭社会中仅仅立足于自己一家一姓之私利的君主予以了无情的鞭笞。宋代朱熹据此对家天下时代做出了批评性反省,他批评唐太宗“无一念之不出于人欲”,而且认为相比于“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时代,世袭社会“其间虽或不无小康,而尧舜三王周公孔子所传之道,未尝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间也”。尽管其言论并未直接包含社会批判的内容,但是我们从张载著名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横渠四句”中,依然不难看出一个真正的儒者超越一家一姓的家天下而“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与气度。

与此形成明显对比的是,传统社会帝王家族的根本追求则是“天下为家”,即以维护一家一姓对天下权力、财富乃至民众的独占和维护一家一姓“永久”的世袭为根本目标。这就不能不与儒士集团的理想追求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发生不可避免的冲突。而由于儒士集团虽以“道”的化身自任,但却无位、无势,在实际的社会政治生活中,根本不是有位、有势的帝王家族及其所代表的权势集团的对手,其“以道抗势”的行为除了在有限的范围内与程度上纾缓家族专制的暴虐之外,根本不可能对现实的社会人生真正发挥儒者所自我期许的影响和作用。这就不仅使得儒家在传统社会中总是处于一种尴尬的存在境遇,而且不能不限制儒家思想作用的发挥。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儒学不仅不是能够为所谓“封建社会”所完全封限的,而且其终极的价值追求包含了对“家天下”鲜明的批判意识。因而,儒学不仅不应当随着“家天下”的逝去而消失,而且“家天下”的被推翻恰恰是为儒学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里发挥作用创造了条件。与中国传统社会相比,社会主义社会正是一个以“天下为公”为终极理想的社会。共产主义与中国古代的大同之世之间存在着种种不同,但归根结底它们在强调人自我做主而不皈依于外在的上帝、主张在人间建立理想的社会形态而不是把希望寄托于上帝之城,体现天下一家的追求等根本的理论关节点上则表现出了相当程度的契合性。

(摘编自李翔海《公天下与家天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记》在“礼运”篇中的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为特点的大同之世就是儒家力图实现的一个道德理想国。

B.公天下与家天下不同,前者认为天下是天下人共同的天下,后者则主张把天下当作个人或家族的私有财产。

C.朱熹首倡天下为公的价值取向来对家天下时代做出反省和批评,他的言论体现了一个真正儒者的情怀。

D.传统社会帝王家族的根本追求与儒士集团的不一样,两者经常发生冲突,儒士集团因无权势,其思想作用的发挥总是有限。

1.C(对象错误。“朱熹首倡天下为公的价值取向”错误。与原文“儒士集团天下为公的取向不仅是早期儒家就已揭明的理想”表述不一致)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黄宗羲把天下为公的取向作为社会评判的标准,通过与理想之世的比较,对世袭社会的家天下做出了无情的抨击。

B.古代儒者常以“道”的化身自居,在与权势集团的斗争中总能体现出超越家天下而“以天下为任”的胸襟与气度。

C.儒士集团“以道抗势”的行为虽然不能对现实的社会人生真正发挥所期许的影响,但在一定范围内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D.儒学在“封建社会”中是不能被完全封限的,在家天下逝去的当今社会,更有条件为它发挥作用提供一个广阔的天地。

2.B(扩大范围。“总能体现出超越家天下而‘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与气度”的是真正的儒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对人类社会的“终极关怀”是实现公天下,采取的途径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境。

B.那些不认同家天下观点的后世儒者,对仅仅立足于自己一家一姓之私利的君主进行社会批判时,都会遵循儒家天下为公的理想。

C.由于“以道抗势”的行为不可能对家天下的社会真正发挥影响,儒家在传统社会中的处境尴尬,其思想作用的发挥受到极大限制。

D.共产主义与中国古代的大同之世都主张人自我做主,二者殊途同归,只要完全遵循二者理论上的契合,就能在人间建立理想的社会形态。

3.D(推理绝对。“在人间建立理想的社会形态”是它们的理论主张,不是必然结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题。

权德舆,字载之。德舆七岁居父丧,哭踊如成人。未冠,以文章称诸儒间。德宗闻其材,召为常博士,改左补阙。

裴延龄以巧幸进,判度支,德舆上疏斥言:“延龄以常赋正额用度未尽者为羡利,以夸己功;用官钱售常平杂物,还取其直,号别贮羡钱,因以罔上;边军乏,不禀粮,召祸疆场,其事不细。陛下疑为流言,胡不以新利召延龄,质核本末,择中朝臣按覆边资。如言者不谬,则邦国之务,不宜委非其人。”疏奏,不省。

十九年,大旱,德舆因是上陈阙政曰:“陛下斋心减膳,闵恻元元,告于宗庙,祷诸天地,一物可祈,必致其礼,一士有请,必听其言,忧人之心可谓至已。臣闻销天灾者修政术,感人心者流惠泽,和气洽,则祥应至矣。畿甸之内,大率赤地而无所望转徙之人毙踣道路虑种麦时种不得下宜诏在所裁留经用以种贷民今兹租赋及宿逋远贷一切蠲除。设不蠲除,亦无可敛之理,不如先事图之,则恩归于上。去十四年夏旱,吏趣常赋,至县令为民殴辱者,不可不察。”帝颇采用之。

董溪、于皋暮以运粮使盗军兴,流岭南,帝悔其轻,诏中使半道杀之。德舆谏:“溪等方山东用兵,乾没库财,死不偿责。陛下以流斥太轻,当责臣等缪误,审正其罪,明下诏书,与众同弃,则人人惧法。臣知已事不诤,然异时或有此比,要须有司论报,罚一劝百,孰不甘心。”帝深然之。

先是,诏许孟容、蒋乂刊汇格敕①,既成,上之,留禁中;德舆请出其书,与侍郎刘伯刍参复研考,定三十篇奏上。复检校吏部尚书,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后二年,以病乞还,卒于道。年六十,赠.尚书左仆射,谥曰文。(节选自《新唐书权德舆传》)

[注]①格敕:法规敕令。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率赤地而无所/望转徙之人/毙踣道路/虑种麦时/种不得下/宜诏在所裁留经/用以种贷民/今兹租赋及宿逋远贷/一切蠲除

B.大率赤地而无所望/转徙之人/毙踣道路/虑种麦时/种不得下/宜诏在所裁留经用/以种贷民/今兹租赋及宿逋远贷/一切蠲除

C.大率赤地而无所/望转徙之人/毙踣道路/虑种麦时/种不得下/宜诏在所裁留经/用以种贷民/今兹租赋及宿逋/远贷一切蠲除

D.大率赤地而无所望/转徙之人/毙踣道路/虑种麦时/种不得下/宜诏在所裁留经用/以种贷民/今兹租赋及宿逋/远贷一切蠲除

4.B (“大率赤地而无所望”中“所”+“望”构成名词性结构,指收获的希望,故不应断开,“宜诏在所裁留经用”中“经用”指经常费用,也不应该断开,排除 A、C两项;“今兹租赋及宿逋远贷”中“宿逋远贷”指(百姓)以前借贷的钱物,故不当与断开。故选 B。)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冠”即尚未加冠,未满二十岁为“未冠”。古礼,汉族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成童;20岁时行冠礼,成年。

B.“宗庙”是人们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我国古代宗庙制为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可设庙。

C.“尚书”为我国古代“六部”正长官。汉代始设“三省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以侍郎作为副长官。

D.“赠”指皇帝在权德舆死后赠官给他。为笼络人心和巩固统治,古代皇帝常给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追封爵位官职。

5.C(“汉代始设”应为隋代始设。)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权德舆在小时候就很有孝心。父亲去世时,他像成年人丧父那样伤悲,就本质而言,这种对父母的孝心和对国家的忠心有相似性,都是重情重义的体现。

B.权德舆辅佐皇帝时恪尽职守。他注意到裴延龄有欺君行为,这可能导致边疆危机,建议皇帝立即停用裴延龄,他认为国家政务应委任给该委任的人。

C.权德舆为官进言时宽仁爱民。遭遇长期干旱,权德舆劝谏皇帝要修好政治来消除天灾,要广施恩惠来感动人心,使气和融洽,祥瑞征兆就会顺应而来。

D.权德舆的做事态度认真严谨。对已由许孟容、蒋乂汇集修订的书,权德舆仍不放心,他请求拿出此书,并和侍郎刘伯刍反复审察研考,定稿后进献朝廷。

6.B(“立即停用裴延龄”错,原文“胡不以新利召延龄,质核本末,择中朝臣按覆边资。如言者不谬,则邦国之务,不宜委非其人”,可见权德舆并非建议立即停用裴延龄,而是建议要查清此事,慎重用人。)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陛下疑为流言,胡不以新利召延龄,质核本末,择中朝臣按覆边资。(6分)

陛下怀疑这是流言,何不找个新的借口把裴延龄召来,质问核实事情的始末,选择宦官检察边地的军资。(句意 2分,省略、“胡”“质核”“按覆”各 1分)

(2)去十四年夏旱,吏趣常赋,至县令为民殴辱者,不可不察。(4分)

十四年夏季发生旱灾,属吏们催交正常赋税,致使县令被百姓殴打侮辱,这不能不引以为戒。(句意 2分,“趣”“为……殴辱”各 1分)

参考译文:权德舆,字载之。权德舆七岁时父亲丧亡,他号哭顿足如同成年人。不满二十岁,以文章被儒士们称赞。德宗闻知他有才能,召入朝廷任太常博士,改任左补阙。

裴延龄以巧诈侥幸得以任用,掌管度支,权德舆上疏责斥说:“裴延龄把常赋正额中未用完的部分作为羡馀,用来夸耀自己的功劳;用官钱换取常平杂物,然后再还回其值,号称是另外贮存羡钱,用这来欺骗皇上;边境上的军队财物匮乏,粮食跟不上,若因此而导致边疆危机,这可不是小事。陛下怀疑这是流言,何不找个新的借口把裴延龄召来,质问核实事情的始末,选择宦官检察边地的军资。如果所说的没错,那么国家的政务,就不应当委任不该委任的人。”疏奏递上,皇帝仍然没有醒悟。

十九年,长期干旱无雨,权德舆因此上书陈述政事的失误说:“陛下静心修养减少饮食,怜恤忧苦百姓,在宗庙祷告,向天地祈祷,说有一物值得祈祷,就按礼仪去进行,说有一士有请求,就听其言论,忧虑百姓之心可以说已达到最高程度。臣下听说要消除天灾必须修好政治,要感动人心必须广施恩惠,使气和融洽,那么祥瑞的征兆就会顺?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