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说课的几个问题说课稿

时间:2023-06-14 16:50:33 诗琳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数学说课的几个问题说课稿范文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数学说课的几个问题说课稿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数学说课的几个问题说课稿范文5篇

  数学说课的几个问题说课稿 1

  一、什么是说课

  说课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等因素,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专家阐述自己的教学设计及理论依据的一种教学研究形式。

  由于这种教研形式有很多优点,所以在各种赛课活动中被越来越广泛地采用。

  二、说课的作用

  1、由于在说课中不仅要回答教(学)什么,怎么教(学),更要从理论的角度回答为什么这样教(学),所以,教师通过对一系列问题的认真思考和钻研,不仅有助于其理论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2、因为说课不要求有学生配合,不受场地限制,耗时少,所以开展起来比较自由,易于进行,也能增大教研的容量和密度,提高教研活动的效率。

  3、说课不仅能体现一位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而且能表现出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因而通过说课能较全面、准确地对教师作出综合评价。

  三、说课的基本要求:

  1、突出重点,详略得当

  由于说课的时间一般限制在20分钟以内,加之说课的对象是同行和专家,所以说课时不宜把每个环节说得太详细,必须突出重点,恰当剪裁。主要讲述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定理,掌握数学规律、方法,说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提高教学效果的途径或措施。

  2、简练准确,紧凑连贯

  因为说课是针对同行和专家进行的',不必象上课时那样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及接受能力。语言表达要求简洁流畅、准确精炼、前后整体要连贯紧凑、过渡自然。

  3、简明实用,指导上课

  说课的目的是通过对一系列问题的深入钻研,使教者站在更高的起点来上好课。因此说课一定要务实,重视科学性、可操作性和指导性。不搞花架子,使其切实起到指导教者上课的作用,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服务。

  4、表现专长,突出特色

  要说出对教材、教法有别于常规的特别理解和安排,以体现出教者的教学专长和教学成果,突出教学特色。

  四、说课的内容

  说课的内容就是教师备课时所考虑到的东西。按其内在结构,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部份:

  1、教学目标:

  展示本课时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阐述确定目标的依据(大纲要求、学生的认知基础等)。应全面、具体、切忌笼统。

  2、教材分析:

  包括编者意图,本节教材所处地位、作用及特点,与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相联系所确定的教学重、难点。

  3、教学方法:

  依据教学目标、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灵活多变的教法,一法为主,多法兼用,以形成合力。

  目前教师往往比较注意教法的研究而忽视了学法的研究。实际上,教法应在学生学法的基础上来构建。通用的学法如预习、听课、笔记、作业、复习、总结等。这些一般的学法应赋与数学的特点,在指导学法时尤应强调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在教学中拟使用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幻灯片、投影仪……可在此加以说明。使用这些手段应考虑其目的性、可操作性、切忌为表演而表演。

  4、教学程序:

  这是说课的重点,一般说来,可按“课题导入──新课展开──例题示范──信息反馈──归纳小结──作业布置──板书设计”这样几个步骤阐述。

  (1)课题引入:

  可以用实例引入,或通过复习引入,或创设故事情境,或利用上节课设下的伏笔、悬念来引入。

  (2)新课展开:

  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着重应阐述重难点的解决、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手段的运用等。

  (3)例题示范:

  不必详述例题的解答过程,而应说明其来源、功能、学生可能出现些什么错误或疏漏,应采取哪些相应对策。还应考虑到例题、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是一个系统,须注意其层次性、承前启后性。

  (4)信息反馈:

  通过提问、板演、组织讨论、交流、练习或小测验等方式收集信息,以便于教师调控、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益。

  (5)归纳小结:

  应尽可能让学生主动参与。重要的是将本节内容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系统。还可通过留思考题的方式,为下节的引入埋下伏笔,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6)作业布置:

  量要适宜,度要恰当。要与本节所学知识密切相关,也可有少量承前启后的题目。

  (7)展示板书设计:

  可将黑板大致划分为几个区域,分别列出标题、概念、定理、例题……的位置或用彩色粉笔、标记来突出的条目。板书应当系统、完整、醒目、工整、美观。

  5、教学设计说明:这是说课的教师关于教学的设计思想的说明。主要应回答;

  (1)你的教学程序设计的理由(为什么这样教)。

  (2)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怎样教)。

  (3)如何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如何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如何使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在双基教学中如何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

  (5)例、习题、作业的目的性、系统性、层次性、针对性、可操作性。概言之,教学设计说明即回答如何体现素质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数学说课的几个问题说课稿 2

  一、教材分析

  《工程问题》这部分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三单元分数、小数应用题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它是学生在学习了整数工程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类应用题是用分数来解答有关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之间相互关系的问题。它的解题思路与整数工程问题基本相同,只是题中没有给出具体的工作总量,解题时要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用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表示工作效率。由于计算的不是具体的数量,学生往往感到抽象、不易理解。

  二、教学目标

  我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 使学生认识工程问题的结构特点, 掌握它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并能正确解答工程问题的`基本题。

  基本技能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课堂教学中引用家乡的汤山公园、杭州湾大桥建设等大量图片,渗透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

  教学重点: 工程问题的结构特点、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用“单位1”表示工作总量,用单位时间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表示工作效率。

  三、说教法。

  由于工程问题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我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的原则贯穿教学始终,采用尝试、发现相结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教学方法:

  1、发现自学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和能力。在引导学生探讨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循序渐进,帮助学生找到正在探讨的问题和已经知道的问题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鼓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养成主动发现新问题的习惯。这节课前我让学生做了三道整数工程问题的应用题,使学生发现整数工程问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发现“为什么这三道题的工作总量分别是120亩、20亩、1亩而用的工作时间相同呢?”进而引入分数工程问题,把前三道题的工作总量去掉,还能不能解答?让学生尝试练习,进一步发现和掌握分数工程问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方法。这样循序渐进,既缓减了教学的坡度和难度,又使学生能理解掌握分数工程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便抽象思维为具体形象思维。

  2、联系生活教学:在本课中围绕一条主线;即汤山公园绿化展开教学,汤山 公园为学生所熟知,在教学中通过对公园绿化的不同陈述,展示了不同工作情景下关于绿化的工程问题,通过学生的练习,让学生感悟了公园的美景。在联系中明白 把一项工作、修路、运货等全部的工作量看作单位“1”,也逐步把握了工程问题的特点,及其数量关系。

  四、说学法。

  在教学中,把着眼点放在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上,使他们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使学生能主动获取知识。本节课注重培养了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说教学程序。

  这节课按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这样几个程序进行:

  1、复习铺垫:复习与新课内容紧密联系的旧知,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必要的、充分的准备。

  2、课前让学生做了整数工程问题的应用题,引导学生发现工程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然后引入分数工程问题,让学生尝试练习,发现规律,进一步类推出分数工程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变抽象为具体。

  3、练习巩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基本练习、变式练习、深化练习。

  4、全课总结:对本节内容进行简明扼要的总结,使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一个整体认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5、布置作业。

  数学说课的几个问题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再教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首先说明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5和例6的教学应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来解的基本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中所涉及到的基本问题的数量关系是学生以前学过的,并能运用算术法解答,本节课学习内容是再原有解法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参与,合作交流、发现归纳出一种用正、反比例关系解决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路和计算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成正、反比例的量,在生活实际中应用很广,学生再前两年的学习中,已接触过这种情况的问题,如归一、归总应用题,只不过那时是就题论题,没有上升到一般规律。这里主要使学生学习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再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其他方法解答同一题目,概括出一般规律。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从而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正、反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所以,再教学上要十分重视从旧知识引申出新知识,再这过程中,蕴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运用这个概括对新的实际问题进行判断,这是数学学习所特有的能力。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解答比较简单的应用题,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

  3、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比例知识解答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3、教学重点: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教学难点:能够正确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

  二、说学情

  用比例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对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了一定的建构基础以及掌握了正、反比例的意义的背景下进行探索学习的。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索、合作、交流、自主学习的能力。相信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定能突破重、难点知识,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三、说教法学法:

  1、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利用学生已有的解决有关基本应用题的方法和比例关系的知识,提出问题,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数学活动,探究解决有关基本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计算方法。

  2、采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看、想、交流等数学活动,自觉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从“一题多解”的探究过程中,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确保数学活动的有效性。

  四、说教学流程:

  第一、情境引入:

  老师请你用一把米尺去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你能行吗?给出信息,引入新课内容。

  第二、联系实际,复习迁移

  1、出示课件:数学门诊

  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2、判断下面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

  第三、情境教学新课

  1、学习例5,用正比例意义解决问题。

  (1)、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全社会都在节约水资源。请大家想一想,和我们息息相关的用水问题里藏有哪些数学问题呢?

  小结:水的单价一定,用水吨数与总价成正比例。

  2、教师提出问题。

  看来同学们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了。这一节课我们一起运用比例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请看屏幕。

  出示例5:

  思考: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你能利用数学知识帮李奶奶算出上个月的水费吗?

  3、解决问题。

  (1)尝试解决。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激励引新。

  大家能用我们学过的方法先求出每吨水的价格,再算出10吨水的价钱。请大家再认真想一想,能不能用刚刚学过的知识——比例来解答呢?

  思考:

  ①题目告诉我们哪几个量?

  ②哪种量是固定不变的?哪两个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③怎样列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完成填空。(因为每吨水的价钱一定,所以用水的吨数和水费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相等。可以根据比值相等列出等式。)

  反馈学生解题情况。

  验算:你认为李奶奶用了10吨水交16元钱,这个答案符合实际吗?你是怎么判断的?

  3、变式练习。

  瞧!王大爷又遇到了什么问题呢?出现下面的练习: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

  学生独立用比例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

  第四、学以致用。

  1、用比例解决下列问题。

  1、万老师骑摩托车从家到学校上班,6分钟行使了480米,照这样计算,他从家到学校共行使了20分钟。他家到学校的距离有多少米?

  2、今年元旦那天,小丽的妈妈到银川商城购物,发现有件保暖内衣质量不错,于是买了3件,共付了180元。回来后,邻居张大妈也想买几件,于是乘车到银川商城买同样的保暖内衣,她共付了300元,能买几件?

  3、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学校旗杆高一般由学校面积大小而定)

  提醒: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的身高和影长成正比例。

  根据实际情况,可以独立解答,也可以讨论解答。

  4、实践作业。

  1、一根粗细均匀的圆木,锯成了5段共用了326分钟,照这样计算,如果把这根圆木 锯成7段,需要多少分钟?

  2、请同学们利用上一题的原理测一测咱们学校的教学楼的高度。

  第五、课堂总结。

  说说你的收获。评价自己的表现。

  数学说课的几个问题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8单元中的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了两个例题,分4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我说的是其中的第1课时。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好本课知识,必将为学生以后的解决数学问题提高一个阶层。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学习时,已经会用表内乘法、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对本课所研究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在生活的实践体悟中,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验。

  (三)目标定位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我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 注意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难点是会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问题。

  二、说教学理念

  1、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以学生熟悉的广播操、跑步、相册等为教学资源,让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在教学时,我立足于让学生自主收集、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信息、寻找方法,对于学生合乎情理的阐述,给于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信心。不断的引导和鼓励,使学生逐步形成从多角度去观察问题的习惯,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

  以旧引新 这一环节,我从学生熟悉的广播操入手,通过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猜的,加深学生对行列的认识,同时也巩固了几个几。

  2、注重发现

  收集信息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从一个小方阵,很自然地呈现出书本的例题:三个大方阵,让学生通过观察,去发现题中所呈现的数学信息,再出示问题,形成一道完整的解决问题。通过例题的分析与解答,旨在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一题多解的思维。当然,此时的教师不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在看,而是以合作者的身份积极参与。在解题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此题的教学,意在使部分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理解并能掌握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题方法,而其余学生只要掌握自己理解的那种方法即可。

  3、联系生活

  学以致用这里我安排了三个练习,第一题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第二题放手让学生自己来探索,在反馈时重点让学生来说说是怎样想的,第三题安排了一题让学生自己来提问,并解决问题。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通过“你今天学到了什么?”让学生对本课有一个回顾,然后通过数学日记的形式来提出“一家五口一共要花多少钱?”?这个问题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这两类两步计算问题的不同有一个初步的比较,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在两年的新课程数学教学发现,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普遍有所下降,很多的学生拿到题目后,总是很茫然,或是有些学生知道该怎么解决,但让他把想的过程说出来却很困难,那么他还不是真正地懂应该怎么做。拿到这一课时,我问了一些教过老教材的教师,她们认为以前教老教材时,用先提中间问题的方法来教,学生普遍掌握得比较好,思路很清晰。于是在本课中,我借鉴了老教材的一些做法,把传统的方法引进了新课程课堂,在学生把想的过程说出来以后,我把它板书在黑板上,一来想给后进的学生一个引领,当然最大的目的还是想把学生混乱的思维整理出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里只是想尝试一下。

  数学说课的几个问题说课稿 5

  一、说教学内容

  “烙饼问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P112“数学广角”中的内容。主要通过讨论烙饼时如何合理安排操作最节省时间,让学生体会在解决问题中优化思想的应用。烙饼虽然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家务劳动,但里面蕴涵的数学问题和数学思想却是深刻的,教材的编排目的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烙饼的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从而向学生渗透优化的思想,让学生体会统筹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二、说学情

  因为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基础,可以说,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生能很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还会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但这里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内容,“烙饼问题”学生是陌生的,而且“烙3个饼”的最佳方法与实际生活是有距离的,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了困难。如何突破难点,让学生真正掌握,初步感受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呢?这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基于以上思考,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烙饼这一事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2.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特别是“烙饼的数量与时间之间的规律”的探究是本课的难点。指导探究“三张饼”的最优化方案是本课的重点。

  四、说学具、教具准备

  学具为每组学生三个硬币,为攻破三个饼烙法提供实践操作材料。变抽象为直观。在教具的安排上,我同样安排了“三张饼”作演示用,并以直观的多媒体相辅,进一步增加直观性,提高教学效率。

  五、说教学策略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着以学定教、教服务与学的教学思想。在教学活动中,主要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在突破本课重点时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探究最佳方案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小组合作自己动手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时优化思想的应用。体现“做中学”的理念。在教学活动中,体现由引——帮——放的教学策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演示,让学生观察、探索、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对烙饼问题有一个形象的感知,并利用多媒体将知识直观动态地展示出来,同时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创新意识。

  本着“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的指导思想我设计了六个板块的内容:

  第一二个板块是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目的有两个:一是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二是为本节课提供一种好的环境。

  第三四板块是自主探究,优化策略。

  这一部分内容通过“操作感悟——抽象内化——巩固应用”三个片段,使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沿以下四个步骤:“两张饼的烙法(基础)→三张饼的最佳烙法(难点)→双数饼、单数饼的烙法(提升)→最佳方案、双数饼:两张两张烙;单数饼:两张两张烙+最后3张饼交叉烙(优化)进行探究。

  1.探索烙3张饼的最少时间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优化的数学思想只能是“渗透”而不能“明透”,也就是说只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理解,而不能仅仅靠传授。因此,本课中蓄势----为探索最佳方法打基础的方法,自认为运用得恰到好处。例如,围绕“烙2张饼最少要花6分,为什么烙1张饼与2张饼所用的时间一样多呢?你们是怎么想的?”这个问题,让学生体会烙2张饼是用足了空间,而烙1张饼浪费了空间和时间,为探索烙3张饼埋下了伏笔。

  2.学生的自主探索是需要动机的,如果总是在教师的命令之下被动探索,那么效果是不会好的。要让学生主动探索,产生探索的源动力,关键就是要把握认知冲突,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探索的全过程中。本课中,探索烙3张饼的最少时间,就是运用了“初步尝试暴露问题,再引导重新操作”的策略,学生的探索积极有效。例如,在探索最佳方案时请学生回忆一下,“1个饼和2个饼都要用6分的原因是什么?”的问题,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操作,谜底终于被慢慢揭开----原来只要不让锅浪费空间,就可以做到时间最少。

  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渗透数学优化思想,不是靠几道题目的讲解和练习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随时随地引导学生自觉运用,在运用中逐步培养和提高应用意识。本节课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不以探索到的具体某次烙饼的最佳时间为终极目标,而是重点引导学生在后继的学习过程中掌握方法,自觉应用。例如,探索了3张饼的最佳方法,在讨论烙5张饼时,学生想到了把5分成2张和3张进行思考,因为都有前面的结论和方法,只要6+9=15分就可以了,而不是拘泥于“零起点”去进行从头探索。同样,在7张、9张时推广应用,逐步探索得出规律。

  第五六板块是总结内化,拓展应用。

  本课教学中,我通过在烙两个饼、三个饼的优化方案的基础上,通过烙更多的饼,把学习过程层层推进,把静态的知识转化成了动态的过程,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中逐步构建并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尤其是,本课的点睛之笔还在于课末的生活化应用。众所周知,烙两个饼、三个饼是研究统筹思想的精典范例,但如果仅局限于此,还不够深刻,至少在提升学生思维品质上还有所欠缺。因此,在课末我安排了“为妈妈设计烙饼方案”的环节。通过围绕“要烙 15 个饼,怎样烙时间最省”这一问题的讨论,让学生自觉地意识到“把 5 个饼看成一份”,从而把新问题转化成旧知识,在学生的脑海中牢固地构建起烙饼策略的数学模型。

  六、教学中的困惑

  《课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现在人人都知道数学于生活,应该体现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但是如果脱离了我们的生活实际,即便这样时间最短又有什么意义呢?以烙饼为例:为了体现时间最短,在烙三个饼子时,先烙1号2号的正面,然后把其中1号翻个面,另一2号则拿出去放一边,同时把外面的3号饼放进去烙,两分钟后,1号饼熟了拿出,同时把锅里的3号翻个面、把外面的2号饼再放进锅里烙,如此折腾确实花费的时间是最短的,在时间上来说确实是最优化的策略,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没见过一个饼子没烤熟,只烤半边,然后放一边凉一会再烤另半边的做法,应该说在理论上是最优化策略,在生活中就不是那么回事了。能不能换一个既贴切生活又能渗透优化思想的例子呢?

【数学说课的几个问题说课稿】相关文章:

关于数学说课的几个问题说课稿【精选】03-24

数学教学说课稿 “数的意义”(复习)说课08-20

《1000以内数的认识》数学说课稿01-05

《1000以内数的认识》数学说课稿01-11

《1000以内数的认识》数学说课稿(3篇)01-11

《1000以内数的认识》数学说课稿3篇01-05

小班数学说课:感知3以内的数11-24

《1000以内数的认识》数学说课稿集合3篇01-11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数学说课稿11-10

数学教学说课稿《相遇问题》说课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