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时间:2022-11-25 11:36:4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九年级《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通用10篇)

  作为一名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九年级《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九年级《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通用10篇)

  九年级《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第一课时。在学习新课程后,新课程所体现出三大课堂教学理念“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只有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才会使课堂焕发活力。今天我的说课也将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关于化学反应主要是从定性的角度来分析的。本节课是学生从定性角度向定量角度过渡的第一站。同时,他又为后续学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计算做铺垫。所以,本节课在整本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鉴于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实验、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参与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二、学情分析:

  现在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那么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是怎样一种情况呢?

  (1)知识状况:学生已经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等基础知识,并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2)能力状况: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但对探究实验学习方法尚处于启蒙阶段。

  (3)心理状况: 学生对于化学实验,在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好奇和兴奋的状态,往往渴望动手进行实验探究。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准备。

  三、教法、学法分析:

  本节课中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实验探究法”,分组合作法、讨论法等作为辅助方法进行教学,整个的课堂以实验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为原则,通过“激疑—探究—形成”这条教学思路,最终让学生自主形成质量守恒定律。那么,到底这个定律是如何形成在学生头脑中的呢?让我们一同走进我的课堂!

  四、教学过程:

  该过程由以下四部分构成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课堂之初, 我会给我的学生举两个生活小例子:
  1、为什么蜡烛燃烧后质量会变小了?
  2、为什么铁刀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会增加?让学生思考: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的总质量是否变化呢?对这个问题,学生出现了分歧,引发了思维冲突,从而顺利进入实验探究阶段。

  (二)合作探究,解决课题

  整个探究环节共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第一部分:我向学生介绍课本上未曾涉及的,对化学反应定量研究作出贡献一位科学家—波义尔,他在敞口的容器中进行实验测得质量不相等了,而另一位科学家是拉瓦锡,他用较精确的实验法在密闭的条件下测得反应后总质量相等。这样通过化学史料的矛盾将学生的思维冲突推向一个新高度。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小亮点。

  接着第二部分是教师的演示实验,我准备的演示实验是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在做实验之前,我会强调学生观察实验操作、现象及天平的平衡状态,最终得出结论: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物质总质量相等。本环节的目的是使质量守恒思想在学生头脑中初步形成。

  接着乘胜追击,第三部分学生的探究实验。我为学生准备的探究实验共有两组,探究实验一“铁钉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该反应在反应容器是敞口和密闭的两种方案下进行,结果相同;实验二“碳酸钠和稀盐酸的反应”,这个实验反应在两种方案下前后质量不相等。这样通过探究实验,学生自主建构了:反应在密闭条件下总质量相等。到此质量守恒思想形成。接下来我会给学生重点讲一下质量守恒定律需注意点,完善理解。

  为了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我带领学生继续探究质量相等的原因。我以电解水微观动画过程为例,学生会观察到在整个变化过程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按一下ppt)。学生讨论得出: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之所以守恒是因为变化过程中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没有改变。到此,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自主探究实验,以及学生观察讨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都得以解决,质量守恒定律也真正的建构在学生的脑中。

  (三)归纳概括,小结课题

  为了加深学生印象对本节课做了归纳小结。读

  (四)反馈练习,巩固课题

  准备几道小题使学生能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五、教学反思

  总体上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贯穿“激疑—探究—形成”这样一条教学主线,体现了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的教学理念。正如教育家叶澜教授说过的一句话“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我的说课到此完毕,谢谢大家!

  九年级《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篇2

  一、教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化学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的第一课时,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其应用。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课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教材的编写意图、本节的特点、九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1)实验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化学发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没有改变和增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2)通过对化学反应实质的分析及质量守恒的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研究问题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的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及良好的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应用;

  教学难点:(1)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但对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因此做好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

  三、教法分析

  本节课我采用的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实验探究法。即“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求证——得出结论”来引导学生,学生经历初次探究的挫折后,分析原因,优化设计,再次探究,最终发现质量守恒定律;为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借助多媒体展示水通电的微观过程,让学生领悟到质量守恒定律的精髓,在于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三不变”。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以问题引入课题:
1.为什么蜡烛燃烧后质量会变小了呢?
2.为什么铁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会增加呢?将学生的思绪带进我们的课堂。让学生思考: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的总质量有没有什么变化呢?对这个问题,学生出现了分歧,引发了思维冲突。这样,我以身边的实例创设情境,引出本节课学习内容,体现化学来源于生活。而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更是为下一实验探究环节提前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顺利进入实验探究阶段。

  (二)合作探究,解决课题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接下来我将带领学生一同走进实验探究环节,老师提出问题: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有没有变?并让学生做出自己的猜想。教师做演示实验,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实验现象以及天平的平衡状态,这样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归纳总结出质量守恒的内容。

  为了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通过对化学变化的实质的复习和水分解的微观过程的观察得出:反应前后质量守恒是因为变化过程中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都没有改变。到此,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以及学生观察、讲解质量守恒的原因,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都得以解决,质量守恒定律也真正的建构在学生的脑中。

  接下来以问题:质量守恒定律应用于所有的化学反应吗?引入后面的两个验证实验,在做实验之前,强调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以及天平的平衡状态,结果发现这两个实验天平都失去平衡,教师提出问题并组织学生讨论天平都失去平衡的原因,应如何改进装置?学生很快就有了结果-----反应要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最后让学生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课前的两个问题:

1.为什么蜡烛燃烧后质量会变小了?
2.为什么铁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会增加呢?让学生学以致用,巩固知识。

  (三)归纳概括,小结课题

  这个环节,以质量守恒定理为中心,把本节课的知识点做一总结。本节课主要探究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适用范围,守恒的原因以及应用。

  (四)反馈练习,巩固课题

  当学生记住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后,就可以利用定律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了。以此扩大知识的应用面,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能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九年级《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篇3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2、能用微粒观点说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3、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使学生能用实验定量研究化学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和实践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学生的猜想,并用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验证,使学生会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通过实验、汇报等,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加工信息。

  3、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能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乐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培养学生“物质是永恒存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重点难点

  3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质量守恒定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景设置

  故事引入

  听故事

  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

  二、提出问题

  鼓励同学们根据已有的化学知识和平时积累的生活经验,思考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总质量之间有无变化呢?

  三、猜想与假设

  回答三种可能:

  1、增大。

  2、减小。

  3、相等。

  调动了学生大胆质疑并阐明自己观点,教师适时激励评价,激发了学生的信心和勇气。

  四、制定方案

  从讨论的情况来看,有三种不同意见,那么哪一种是正确的呢?我们不妨用实验来验证。

  参考实验:

  方案一、白磷燃烧前后物质总质量的测定。

  演示实验

  提问学生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并总结

  点燃白磷,观察到剧烈燃烧,放热并产生大量白烟(气球先膨胀后缩小)

  天平平衡,质量守恒

  方案二、铁钉跟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的测定。

  实验步骤:

  1、取适量硫酸铜溶液于小试管中,并置于小烧杯中;

  2、取三根铁钉用砂纸打磨干净;

  3、将1、2中所有物品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注意:铁钉置于烧杯外)

  4、取下小烧杯,将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实验现象;

  5、一段时间后,再将其放回天平上称量,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总结归纳实验现象及结论

  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并积极分工协作,共同顺利完成实验。

  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

  结论

  使学生将个人探究所得与他人的经验互相借鉴和补充,实验学习过程的合作、动手、思维创新,使学习成果不断地丰富和提升。

  五、总结结论

  设问:你们这组在实验中是怎么做的?实验中得到了什么结论?

  组织与适时点拨,进一步归纳定律的内容,突出重点。

  板书:课题及质量守恒定律。

  详细讲述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及注意事项

  跟随老师节奏,学习并掌握质量守恒定律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六、深入探究

  质量守恒定律是否对所有的化学反应都适应呢?

  实验5—1教师演示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讨论原因

  提问学生,再归纳总结

  学生观看实验,讨论、归纳实验现象及原因

  实验现象:

  固体粉末溶解,有大量的气泡产生;天平失去平衡指针向右倾斜(变轻)

  原因:反应产生了气体

  再次激发学生对定律的思索,以便使学生深入的体会知识,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七、直击重点

  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会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呢?

  教师先演示“水电解”等有关“化学变化中分子被破坏,原子重新组合成其它物质的分子”的动画课件。

  在质量守恒定律中,有三个关键词“化学变化”、“参加与生成”、“质量总和”等易被学生忽视,教师要用着重号标明,并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来归纳定律中心“五个不变,两个一定改变,一个可能改变”。

  观看动画,讨论、归纳、小结

  通过师生问答等形式,使互动交流达到高潮,使问题得到逐步明晰和解决,使知识得到构建。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感觉到知识的掌握不再是艰涩难懂的,而是充满乐趣的探索过程。

  八、课后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与探究,你收获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教师补充、点拨。

  争先恐后地谈论收获,畅所欲言展示自我。

  使学生树立了信心与勇气,使每位学生各有所得。

  九、知识融汇、学以致用

  投影:准备好了吗?开始检测了:

  ……

  十、布置作业

  课本P98页练习与应用

  九年级《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篇4

  同学们的实验结果是巧合,还是具有普遍意义?

  汇报:

  1.实验内容

  2.实验结果

  反应前物质总质量(烧杯+试管+两种溶液)_______g,反应后物质总质量为_______g。

  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_______。

  3.演示实验

  演示:

  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

  1.观察记录:反应前物质总质量为_______g,反应后物质总质量为_______g。

  2.书写反应文字表达式

  3.实验结果分析: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_______。

  思考:通过以上几个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科学家曾做过大量实验,无数实验都证明: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相等。这是化学反应遵循的规律。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板书课题)

  (3)得出结论。实验完毕,各小组汇报结果,然后我写出以上各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介绍以上各种溶液的成分。接着提出以下具有阶梯性问题:

  ①所用的溶液中哪些成分参加了反应?哪些成分没有参加反应?反应后的物质中哪些是反应生成的?

  ②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是哪些物质质量之和?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哪些物质质量之和?

  ③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其实质上是什么在反应前后的总质量相等?

  让学生在自己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进组际间交流,共同得出以下关系(略)

  在建立了质量守恒定律模型后,教师提出: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相等?要求学生用化学式表达氢气还原氧化铜:H2 CuO→Cu H2O。提出以下具有阶梯性问题:

  ①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是否改变了?

  ②反应前后,原子数目改变了没有?

  ③计算上式中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④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多少?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多少?

  ⑤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

  ⑥通过思考上述问题,你得出什么结论?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进行组际间交流得出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原因。最后让学生阅读课文。

  九年级《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唯一的定律,也是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关系的概括,其中蕴含的守恒思想不仅是化学学科思想,更是所有自然科学中一个最核心的思想。本教材把这一节内容安排在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守恒”中,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以及物质的量的初步知识,对微观粒子和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通过实验来探讨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总质量与生成物总质量之间的关系,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微观粒子模型联系到宏观物质的反应,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并得出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的教学作好理论准备。可见本课题的学习对整个九年级化学的学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在这部分内容上做了一些调整,老教材的编排顺序是先宏观假设,再实验论证,后微观解释。而新教材先是微观分析初步得到结论,进而联系宏观,提出假设,并实验论证。由于新教材在此之前已经有了物质的量的概念,所以先进行微观分析,通过物质的`量联系到宏观,让学生体会物质的量这个桥梁在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作用,同时有了微观的分析,也使宏观的假设有了可靠的前提,然后学生在设计实验来验证是否符合微观分析,这样的设计也更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2.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对质量守恒定律的三维目标要求是BBA,提出的活动建议是——实验设计:验证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总质量和生成物总质量的关系。根据课标要求以及教材的编写

  意图、本节的特点和初三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等,我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为:

  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以及质量守恒的微观原因。

  (2)能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一些生活中现象。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微观分析,宏观验证”的过程,体验微观与宏观互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2)通过设计实验探究的过程,初步感受定量实验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方法,体验科学家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

  (2)通过对化学史的学习,感悟科学家细致严谨,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以及解决方法

  重点:由于本节课的主要目标就是质量守恒定律,所以本节课所有的安排都是围绕让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及实质。

  难点:在质量守恒定律中,学生很容易接受“质量”“相等”这些关键词,但对于定律中的限定词“参加”“总和”等学生比较难理解,而且这也是掌握本定律的最核心的地方。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难点是:对定律内容中的“参加”、“总和”关键词的层层突破。

  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方法:

  重点突破:整节课的设计均围绕如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开始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分解水分子模型,学生有了亲身的感性认识,基本上能得到化学反应的本质,可以初步得到微观粒子变化后质量是相等的,再由物质的量联系到宏观,那宏观上质量是否相等?学生有了第一次疑惑。而后通过设计实验,对实验进行分析,验证了在宏观上质量是相等,由于是学生亲自参与设计并实验,接受程度会更深。接着教师演示碳酸钠和盐酸反应,学生发现质量减少?形成了认知冲突,思维有了碰撞,然后师生一起分析,最终发现问题,改进装置,从而完善了对定律的理解。这几个前后联系过程的实施,能有效的帮助学生突破重点。

  难点突破:对于“参加”“总和”这些关键词的突破,我是安排在第一个学生实验的分析中进行的,让学生讲出第一次称量中有哪些物质,第二次称量中有哪些物质,然后对反应前的氢氧化钠进行拆分,一部分为参加反应的,一部分为未反应完的,理所当然未反应的肯定在后面的称量中也有,最后对两次都称量的相互抵消。剩下的就变成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和硫酸铜溶液的质量会等于生成的氢氧化铜和硫酸钠溶液的质量。通过拆分氢氧化钠,让学生理解了定律中的“参加”。

  二、说学情

  经过两年的科学课以及物理课程的学习,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

  基础和方法基础,

  (1)学生的知识状况: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以及物质的量的相关知识,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2)学生的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3)学生的心理状况:学生刚开始化学学习,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要紧紧抓住这一点,利用各种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因此做好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

  三、说教法学法

  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由于刚接触化学不久,已有的化学知识和对于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都属于启蒙阶段,若探究和联系过程不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过于放开或加大难度,不仅不能收到理想的探究效果,而且会挫伤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在这节课上,我采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归纳推理、实验验证的办法,按科学认知的一般程序即“分析现象——提出假说——实验求证——得出结论——实际应用”来引导学生。同时注意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和启发性,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接受学习内容,我主要从两方面着手(1)实验探究法:《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充分重视化学实验,特别是要重视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本课内容就需要进行实验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自己会发现问题,对实验问题充满好奇心,继而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并认真去思考问题,这样的实验活动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使学生能自主获取知识、发现问题。(2)合作学习法:学生心理发展不够成熟,认知水平有限,为克服认识的肤浅和片面,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采用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方式,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形成初步科学探究意识。

  四、说教学程序

  1.教具学具准备

  (1)实验用品准备:

  药品: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盐酸。

  仪器用品:电子天平、锥形瓶、烧杯、试管、硬质塑料瓶。

  (2)媒体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2.教学流程

  本课题的教学过程我是按照科学认知的一般程序即分析现象——提出假说——实验求证——得出结论——实际应用来设计,具体过程如下:

  (1)提问引入

  以“你印象最深的化学反应是什么?”为问题进行引入,学生之前见过也做过一些化学反应,其中会有很多明显的现象引起学生兴趣,对这个问题学生肯定都有话可以说。学生说的都是从宏观现象来描述化学反应,接着老师再问大家,我们身边的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学生会回答由分子,原子构成的,此时老师话锋一转,能否从微观粒子的角度来描述化学反应了?这样很自然的引入到课题中来。

  (2)微观分析,得出结论

  提供给学生两个用橡皮泥捏成的水分子模型(用不同颜色的小球代表氢原子和氧原子),要求学生变成氢分子和氧分子。学生通过动手拆分,很容易明白变化前后原子个数,种类以及质量都不变,并能得到化学变化实质就是原子的重新组合,从微观角度看变化前后的质量相等。

  (3)微观联系到宏观

  提问:如果把水分子个数扩大阿伏伽德罗常数倍呢?你会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想到宏观物质质量在反应前后有什么变化。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物质的量在联系微观和宏观之间的桥梁作用。

  (4)设计实验,宏观验证,

  给学生氢氧化钠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要求学生根据化学实质,假设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变化情况,并设计实验验证。实验完成后和学生一起分析两次称量的物质成分,相同物质的可以抵消,同时注意把氢氧化钠拆分成参加反应的和没有参加反应的,能抵消的只是没有参加反应的,这就巧妙引出了定律中的“参加”关键词。同时引导学生分析两次称量的方法,引出新的思维“整体称量”。

  (5)制造认知冲突

  提问学生是否只这一个实验就能证明,引导学生要选用不同的反应来验证规律的普遍性,注意科学探究的严密性。然后教师演示碳酸钠和盐酸的反应,称量前后质量发现变小了,学生出现疑惑,思维有了碰撞,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并改进装置,再一次实验,结果还是符合我们的定律。这个经历使学生的思维更加严密,也明确了对于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需在密封装置中进行质量称量。

  (6)形成概念

  在前面提供了大量的背景和素材的前提下,请学生自主说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这样由学生自己说出来,更能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7)感悟科学精神

  PPT呈现化学史:拉瓦锡和波义尔的实验。问题:为什么同样的反应,得到了不同的实验结果?感悟科学家善于发现,细致严谨的科学精神

  (8)练习巩固并小结

  3.板书设计

  质量守恒定律:

  1.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原因:化学变化前后

  九年级《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中学化学的一个重要定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本节内容在初中化学里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学习这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他们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质”的变化有了初步认识;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引导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从“质”过渡到“量”;并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计算构建理论铺垫。本课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化学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的第一课时,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应用。教材不是从定义出发,把“质量守恒定律”强加给学生,而是“立足实际操作,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体验并得出化学反应的规律。

  3、教学目标设计

  ①学生知识状况: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原子及化学反应的实质。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②学生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③学生心理状况:学生刚开始化学学习,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具有较强的探究欲望。

  根据以上学生情况以及教材内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正确说出并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②能通过实验进行探究,并对现象、结果进行分析和初步归纳。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是否发生变化的探究,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

  ②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合作完成实验操作以及交流、讨论、分析实验,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综合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内涵的理解,体会化学变化中“变”与“不变”的辨证统一观点;

  ②通过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

  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及应用

  二、说教法

  1、情境激趣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

  2、实验法:通过小组实验,观察分析现象,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将微观现象宏观化,将瞬间变化定格化,有助于学生掌握化学反应的本质及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

  4、归纳、演绎法:通过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归纳和逻辑推导,最终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结论。

  三、说学法

  实验探究法

  四、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本环节用时约1分钟)

  上课之初,以两幅反应图片引入。

  2、探究置疑、突出重点。(本环节用时约20分钟)

  这一环节我首先让学生大胆假设,然后采用两个探究实验组织教学。

  实验一:碳酸钙和盐酸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二: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在设计实验方案时,教师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并适时的给学生以帮助,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通过此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在实验操作中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过程,动手能力得到了加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和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3、回应反馈、得出结论(本环节用时约10分钟)

  实验结束,课堂已进入回应反馈阶段,此阶段我将组织各小组讨论并选派代表汇报实验结果,有问题大胆置疑,进行全班讨论、共同解决。最后师生共同得出结论:质量守恒的内容,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探究过程分析质量守恒定律概念中的关键词并辅之以适当习题,进行强化,以突出重点。如:“参加化学反应”的理解。

  4、互动深化、突破难点(本环节用时约11分钟)

  措施一:多媒体动画模拟

  [创设问题]:为什么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如何从微观角度来认识质量守恒定律?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然后师生共同分析,得出守恒的原因: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没有改变。

  5、互动小结、体验成功(本环节用时约3分钟)

  九年级《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质量守恒定律》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9年级上册第五章课题1的内容。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从化学变化中生成了什么物质向生成了多少物质的过渡,是后面学习化学方程式书写和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重要基础。同时,质量守恒定律是中学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定律,对今后学习化学起到关键作用。

  3、教学目的:

  (1)通过让学生提出假设、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质量的测定、交流合作、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在化学反应中,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的原因。

  (2)通过直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抽象思维。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培养学生的定量研究和分析推理能力。

  4、重点和难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及其理解、应用

  5、课时安排:2课时

  6、实验准备:(实验通知单)主要有托盘天平、烧杯、锥形瓶、玻璃管、酒精灯、气球、镊子、石棉等。白磷、CuSO4溶液、铁钉、镁带、碳酸钠、稀盐酸。

  二、教法与学法:

  1、教育对象是初三.5、6班学生,接触化学这门课后,已知道在化学反应中能生成其他物质。但本堂课的实验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定量化学实验,在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利用电脑动画模拟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解成原子, 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的运动, 从而帮助学生把抽象的理论知识直观化,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同时,通过让学生划读、熟读课文相关内容,增强理解和记忆。

  2、难点突破

  本课中,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通过2个演示实验方案,学生是很容易理解。但为什么质量会守恒呢?由于这个问题需要用微观粒子运动的理论去解释,比较抽象,学生理解就会有困难。因此,借助课件,主要作用就是把在化学变化中,原来的分子被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或直接构成物质这一运动过程用动画模拟出来。

  例如,(电脑展示)电解水:

  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分解成氢气和氧气,其中正极产生的是 ?(学生回答:氧气)负极产生的是 ?(学生回答:氢气)

  水 通电 氢气+氧气

  我们用大蓝圆圈表示氧原子,用小红圆圈表示氢原子。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每个氧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每个氢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构成,相应的表示方法我们媒体显示出来。

  氧原子 氢原子 水分子 氧分子 氢分子

  我们在水中通电:

  通电 →→→ +

  2个水分子 2个氧原子 4个氢原子 1个氧分子 2个氢分子

  说明:

  1、水分子首先被分解成氧原子和氢原子

  2、每两个氧原子组合成1个氧分子,每两个氢原子组合成1个氢分子。3、氧分子在正极聚集成氧气,氢分子在负极聚集成氢气。

  启发学生思考,在整个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有没有发生变化?因为用了固定的颜色和大小来表示同种原子,所以学生容易发现反应前后只有H、O原子,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

  再问:“在化学变化中,你们有没有看到有些原子逃跑了?或者突然多了一些出来呢?”学生会回答:“没有。”于是,学生就可以十分直观的了解到: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因此,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质量守恒。同时加大点难度,让学生根据媒体的显示,写出符号表达式,其实就是下节课要书写的化学方程式:2H2O通电 2H2↑ + O2 ↑。

  三、教学过程

  1、 复习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变化是生成了新物质,物质的种类改变了,那么物质的质量有没有变化呢?

  2、通过课本两个演示实验方案:白磷燃烧及铁和硫酸铜的反应,注意称量记录反应前的总质量是多少克,反应后的总质量是多少克。结果是反应前后称取物质的总质量都不得没有改变,引出质量守恒定律。

  3、为什么质量守恒呢?用电脑动画模拟电解水,在化学变化中,水分子被分解成H、O原子,H、O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使学生看到,整个过程中原子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原子的种类也没有改变。因此,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十分直观地引出质量守恒的原因是什么。

  4、再演示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镁与氧气反应的实验,通过观察天平指针的变化引出前后总质量不同,从而引导学生探究不守恒的原因。

  前一反应生成的CO2扩散到空气中去了,质量减少,后一反应增加了氧气的量,质量当然增加。不过要用规范的语言描述:镁在空气中燃烧,是镁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镁和氧气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所以氧化镁的质量比镁带质量大。

  这种解释实际生活中现象要注意强调答题的格式,先说化学反应变化,再联系质量守恒定律,如果有气体,要加(减)气体,最后得出结论。同时仍然是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

  5、课堂练习:精选2道习题练习,讲评。完成书上P96 4题

  6、小结: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虽然发生了变化,但量却没有改变。

  7、作业:P95 1题和2题(做在书上) 3题(做在作业本上)

  板书设计:

  第五单元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磷 + 氧气 点燃 五氧化二磷 铁 + 硫酸铜---铜 + 硫酸亚铁

  二、质量守恒的原因:2H2O通电 2H2↑ + O2 ↑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改变,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化学反应前后变化情况:

  宏观:元素种类不变、物质的总质量不变、物质种类改变。

  微观: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不变、原子质量不变。

  分子种类要变,分子个数可能要变

  三、质量守恒定律的运用

  镁 + 氧气 点燃 氧化镁 碳酸钠 + 盐酸---氯化钠 + 水 + 二氧化碳

  堂上练习

  1、在A+B--C+D反应中, 5克A和4克B完全反应生成3克的C和 克D

  2、某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 则它肯定含有那些元素?

  A. H B. O C. H O D. C O

  九年级《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粤教版化学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五节化学方程式的第一课时,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其应用。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本节教材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课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教材的编写意图、本节的特点、初三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认识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没有增减;通过实验的观察与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认识实验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学会运用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合作交流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发展学生善于合作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定律及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二、说教法

  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的化学知识和对于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都属于启蒙阶段,若探究过程不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过于放开或加大难度,不仅不能收到理想的探究效果,而且会挫伤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本节课我采用的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法和讨论法。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1)学生的知识状况: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2)学生的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3)学生的心理状况:学生刚开始化学学习,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我紧紧抓住这一点。

  2、学法指导

  (1)实验探究法:学会在科学探究中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2)合作学习法: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团体意识。

  正如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差的教师只会奉献,而好的教师则教给学生发现真理”。

  四、说教学过程

  1、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2、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引入:在生活中我们接触到许多的化学反应,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提问)上述反应为什么属于化学反应?

  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发生了变化,那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请同学们猜一猜。

  设计意图:精心设疑,激发求知欲。产生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实验探究、引导发现

  把学生分成两大组进行实验探究,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检查纠正学生实验操作中的问题。

  方案一:称量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方案二: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指出该规律称为质量守恒定律。

  设计意图:初步学习定量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记录实验的方法、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并发展学生善于合作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动画模拟、突破难点

  用动画模拟白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微观过程,直观形象地说明:化学反应中原子种类、数目和质量肯定不变,至此得出,所有化学反应都遵循的规律——质量守恒定律。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并成功的尝试实验,获得结论,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学会了科学实验需要严谨,主动建构了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

  (4)再次设疑,实验探究

  质量守恒定律是否具有普遍的意义?

  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并检查纠正学生实验操作中的问题。

  实验一: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前后质量测定,观察燃烧过程中天平的变化。

  实验二: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前后质量测定,观察燃烧过程中天平的变化。设计意图:再次设疑,启发思考,将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5)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题的探究,你有哪些收获?请同学们谈一谈。

  九年级《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业

  首先来说教材,我们先来看看教材的地位和用;本节内容节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五单元课题一《质量守恒定律》课题一第一课时,它包括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和验证方法。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元素、化学式等知识,对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变化的认识从质过度到量,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奠定了基础,所以本节内容在整个初中化学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整个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内容。

  (二)学情分析

  为了有好的教学效果,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分析。

  1、具备知识:了解元素、化学式、化学反应的现象和实质。

  2、具备能力: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3、心理特点:兴奋、好奇,有强烈的动手探究欲望

  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化学用语和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在心理上比较兴奋、好奇心比较强,有强烈的动手探究欲望,但是定量意识、动手能力不足。

  根据教材、学情分析和新课程标准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三)教学目标

  1.在实验探究中建立“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开始从“量”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

  2.提高动手实验、合作、交流等能力,特别是提高思维能力。

  3.增强创新意识、感知数字实验的功能。

  (四)重、难点

  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建立”

  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突破:

  1.用氧气传感器测量反应后剩余的气体中含有氧气,理解“参加”的含义。

  2.通过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分析和装置的改进再改进,帮助学生理解“质量总和”的含义。

  二、教学策略

  教法:启发引导、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辅助

  学法:动手实验、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法

  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教学过程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下面我重点说说教学过程。

  三、教学过程

  我采用以下五个教学环节进行教学:

  1、情景导入、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3、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4、反思、优化装置

  5、学以致用

  具体如下:

  1、情景导入、提出问题

  我的情景导入是表演两个化学小魔术:1、“自制果冻”,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沉淀,类似果冻的现象。2、不打开瓶塞,不用火,就可以把燃烧匙中的铁粉点着。燃烧匙中装的是纳米铁粉,激光手电发出的激光就可以引燃它。

  神秘有趣的实验现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发了学生的探究动力,此时提出问题:这两个化学反应以及其他的化学反应前后的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呢?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能设计出测量方案

  2、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1)实验方案

  《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说课稿

  设计意图:用激光手电引燃纳米铁粉代替书中学生难以完成的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代替书中的铁与硫酸铜的反应,操作简单,现象明显有趣;同时让学生接触纳米铁粉、激光手电从而感受高科技的魅力!

  用电子称代替天平,可以快速的测量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情况,所以学生可以同时完成两个方案

  (2)进行实验

  因为激光手电发出的光较为耀眼,所以方案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与此同时,利用手机、同屏器把学生的实验操作同步在大屏幕上,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观看,起到了示范的作用。并且可以同时拍下精彩的瞬间,传到班级的微信群、QQ群中,学生可以自己下载欣赏、向亲友展示,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自豪感!

  (3)收集证据、得了结论

  学生测量后发现反应前后的总质量不变,此时以方案一为例让学生分析反应前后测量的总质量包含哪些物质或物体,启发学生还可能有剩余的铁粉和氧气。

  此时老师用数字化实验,氧气传感器定量的测量反应后剩余气体中确实有氧气剩余!这不仅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了氧气的剩余,同时感受到数字化实验的功能,开阔了眼界!

  对等式两边的进一步分析,学生能深刻的理解“参加”二字的含义,从而突破了这一难点。

  同样对方案二分析,学生就能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并且找出重点词语。

  (4)反思、优化装置

  学生动手实验意犹未尽之时给学生提供药品和仪器,请设计一套测量过氧化氢分解前后的质量测定,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学生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原理非常的熟悉,在探究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中“质量总和”的含义。

  学生设计出两套装置,敞口的发现质量减轻,很容易的分析出是因为水蒸气和氧气逸出。

  采用气球密封的学生刚开始很惊喜,测量后发现质量依然减轻,不由得疑惑、深思,为什么用气球密封还是减轻呢?

  因为亲身经历了实验探究,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有的学生提出了气密性不好、测量误差的原因,其他学生经过分析给予了否定,有的提出了是因为没有冷却到室温,经过学生自己分析也不是主要原因,此时有的学生提出是气球胀大受到浮力,其他同学认可,此时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此时老师追问,如何消除浮力的因素呢?此时,引发了学生的深度思维,学生深思后交流讨论出了我没有预料到的方法,降温至室温以下(热胀冷缩)、降温到氧气为液态、放在压强大的地方测量、把氧气收集起来等。

  在老师提示是否可以用消耗氧气的方法消除浮力时,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提出了用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白磷燃烧消耗氧气、纳米铁粉燃烧消耗氧气,并根据前面的实验设计出这样的装置。因为这个实验时间所需较长,在课堂无法完成,我事先录制了视频让学生欣赏自己高计的成果,这是部分视频画面。

  学生通过过氧化氢分解装置的改进和再改进实验探究,不仅深刻理解了“质量总和”的含义,而且养成了严谨求实的态度,用气球密封后并没有想象中的相等。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又遇到新的问题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深度思维、创新思维。此时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发展史,学生会感同身受,产生强烈的共鸣。

  (5)学以致用

  用解决生活中的两个问题更能加深对质量守恒的理解。

  四、板书设计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简单明了突出了重难点。

  五、教学感想

  在教学时会担心较多的实验完不成,分析浮力和消除浮力时会遇到问题,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兴奋起来,实际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新意识令我赞叹不已!我会和学生继续探究和创新下去。

  九年级《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篇10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为化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大门,它为化学家从量变的角度去研究化学变化提供了最精确的理论依据,也为后来发现的有关化学变化的一些规律奠定了基础。九年级上教版第四章第二节《定量认识化学变化》引入了质量守恒定律的课程。这一课程的引入也使学生开始走进了从量变研究化学变化的的大门。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使学生初步接触化学:

  ①对化学学科的基本认识。(化学是什么?化学研究什么?化学怎么学?)

  ②对化学基本实验的认识与操作。

  ③对化学学科的基本态度与情感。

  第一章的学习能使学生建立“化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化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科学思想

  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使学生认识身边具体常见物质(空气、氧气、二氧化碳、水)的性质和用途,从化学角度特别是从化学变化的角度去学习,使学生步入化学学习的殿堂。初步建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和“物质两面性”的化学基本观念。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从微粒的角度去学习化学,并引入元素符号和化学式两个化学用语,第三章的学习能使学生建立“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物质是由微粒构成”和“物质是不灭的、物质是可变的、物质是不断运动“的化学基本观念。

  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从化学变化中量的角度去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变化中的量变关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建立“化学变化中质量守恒关系”的重要科学思想,也为下一节课《化学变化中的定量计算》提供理论保障。因此本节课程的知识内容在化学教材中起呈上启下的地位,在化学教学中呈突出地位,在学生学习中起链接地位。

  在情感态度上,通过本节的学习,要使学生感受科学发现的过程和所运用的科学方法,学习科学家那种敢于质疑、精益求精、深入探究的科学精神

  2、教材内容在《课标》、《考纲》中的阐述。

  课标内容摘录:标准

  活动与探究建议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 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3. 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① 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② 用微粒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

  考纲摘录:

  层次要求:b级。

  内容要求: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课标中的3个标准是围绕着质量守恒定律而进行的,包括教材化学变化中的定量计算都渗透着质量守恒定律的思想。因此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建立“化学变化中质量守恒关系”的认识和进行具体运用,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过程分析

  1、教学过程说明:

  (1)课改前后对本节课教学过程的认识

  课改前人教社教材在《质量守恒定律》这节课设置了两个实验:

  ①白磷在密闭的锥形瓶中燃烧实验前后质量的测定。

  ②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在敞口烧杯中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这两个实验是验证性实验,通过两个具体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化学变化前后是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这种教学模式是把前人的经验通过教师在课堂上传输给学生,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这两个实验也通常由教师演示,学生看,学生并没有动手机会,学生没有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九年级《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相关文章: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03-10

质量守恒定律的说课稿06-11

《质量守恒定律》的说课稿01-26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11-26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02-17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04-27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08-02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11-20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08-08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