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长的说课稿

时间:2021-06-13 12:12:0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周长的说课稿

  篇一:《什么是周长》说课稿

  一、说教材:

关于周长的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44——45页的教学内容。

  (二)教学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进一步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计算的基础。本节课在小学数学“空间图形”的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周长”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抽象,这是由于在实际生活体验中,学生见到、摸到、用到的图形的形状、大小比较多,而感受和关注周长的时候比较少。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这样的设计很符合学生的接受心理。

  (三)教学目标:

  本节课是属于“空间与图形“的范畴,我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四点:

  1、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情景和具体图形和物体,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意义。并能测量和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

  2、数学思考:

  经历观察、测量等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解决问题:

  在学习活动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体现问题解决方法的多样性。

  4、情感与态度:

  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为:

  1、教学重点:理解周长的概念

  2、教学难点:正确建立周长的概念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为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难点,依据现代认知科学理论,我主要运用以下几种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创设情景法,通过蚂蚁爬树叶,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思维的动机。教师精讲,学生多练,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原则。

  教学相长,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动手操作,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遵循了学生的认知思维规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较大的空间进行探索性的学习,让他们在具体情景中进行独立思考。

  三、说教学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以“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现内容。为了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基于以上想法,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首先用课件展示蚂蚁沿着树叶作运动的情景,并让学生举起手来跟蚂蚁一起运动,接着提出问题:蚂蚁是沿着树叶的什么进行运动的并且运动了多长?学生发现蚂蚁是沿着树叶的边线进行运动的并且运动了一周。

  接着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树叶边线的一周的长度在数学上叫什么吗?”然后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什么是周长”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事物出发展开教学,不但拉近了数学和学生的距离,而且使学生初步感受什么是周长。

  (二)自主探究,认识周长。

  这一环节,我首先设置了以下3个活动:

  活动一:

  首先让学生拿出平时收集来的不同形状的树叶,用彩笔沿着树叶的边线一笔描出它的轮廓。然后请一位同学给大家展示一下他是怎么描的。并用语言讲解清楚是从哪里开始的,又到哪里结束。

  然后在学生讲解的基础上,我进行小结:不管从哪里开始描,最后又回到起点,也就是沿着树叶的边线描了一周。接着用课件再动态演示一遍描的过程。最后可以引导学生认识:我们就将树叶边线一周的长度叫做树叶的周长。

  学生在理解了物体的周长时,我再课件出示一些图形?问学生“我们学会了描树叶的边线,那你们能描出下面图形的边线吗?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进行描,描好后进行小组交流:你是怎么描的?你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后发现,原来和描树叶一样,也是描了图形的一周。我再引导学生认识:我们也将图形边线一周的长度叫做图形的周长。

  这一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了周长的意义。

  活动二:

  学生在认识了树叶和图形的周长后,让学生去找一找身边的例子,说一说什么是它的周长,并且用手去摸一摸。学生可能找到了课本的封面:课本封面边线一周的长度就是封面的周长。学生也可能找到课桌面:桌面边线一周的长度就是桌面的周长等等。学生充分的去找一找,说一说,摸一摸让周长的意义理解的更加的深刻。

  活动三:

  在学生认识并且理解周长的基础上,让学生去量一量物体的周长。

  先让学生估计一下老师或者学生自己的腰围是多少厘米。然后小组合作,用工具测量一下自己的腰围。

  然后让学生展示一下他是怎么量的。并且量出的结果和自己估计的进行比较,看看是否接近。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这一环节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对比发现的学习方式,使新学到的知识掌握的更加的牢固。

  (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将分为3个层次的练习。

  1、基础训练。

  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完成课本44页“练一练”的第1题,描出下列图形的周长。

  学生可能快速完成前面2个图形,最后一个图形,学生可能把汽车的轮子整个描上去,这里应该让学生加深对图形边线的理解。

  2、提高训练。

  让学生完成课本45页“练一练”的第2题。

  这题可以先让独立测量计算,并让学生在小组中说一说:三角形要量几条边?四边形要量几条边?为什么?了解求一般三角形、四边形周长的方法。

  3、拓展训练。

  完成课本“练一练”的第三题。这题有一定的难度,我将适当的引导学生是否可以把线段进行平移进行比较。然后让学生自己思考。这一题也是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这一环节的三个层次的练习,是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遵循从易到难的原则,既概括学生的思维,有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总结评价,全课小结。

  回顾这节课,评价一下自己: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学习的快乐吗?你还有什么疑问?

  以上教学流程设计,以学生的学习心里和知识起点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尝试、积极的探讨和合理的归纳,使学生学到新知识的同时,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的教学会更加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在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方面都将得到有效的发展。

  我的说课本着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倡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教育理念完成我的说课,谢谢大家

  篇二:《认识周长》说课稿

  一、说教材:

  《周长》是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基础上展开的,这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因此,使学生掌握好这部分内容非常重要。

  本节主要教学内容是:利用实物和图形,通过剪、描、画、量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体验“封闭、一周”这些词,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并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加深对周长的理解。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结合具体实物,通过观察、亲身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教学难点是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理解周长。

  2、经历观察、测量等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在学习活动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说学情:

  “认识周长”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讲,都比较抽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有逐步深入、提高的过程。

  三、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

  为学生创设童话情境、生活情境、问题情境、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投入到充满探索和创造的数学活动中去。

  2、活动体验法。

  新课标提倡“做数学”。学生只有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灵活运用知识。通过“剪、描、画、找、量”等一系列活动,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索,丰富数学活动经验。

  3、趣味练习法。

  将周长的测量和计算融入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中,拓展周长的含义,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说学法:

  1、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发展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五、说教学过程:

  (一)理解周长的.一般含义。

  1、剪一剪,感知周长。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

  (喜欢)在众多的卡通动物中你最喜欢谁?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三张卡通动物图片,看一看,它们是谁?先选择一张你最喜欢的,能不能把它轮廓剪下来让它变得更加漂亮呢?

  (能)听清要求:如果你能在2分钟之内剪好,那它就归你了,老师要开始计时了。

  (2)学生动手剪卡通动物头像。

  (3)谁来展示一下你剪出来的卡通动物?(你剪的是什么动物头像?能不能用手指指一指剪的过程,从哪儿开始到哪儿结束?)说得真好,谁再来说?

  (4)小结:

  刚才我看到同学们剪图片时有的是从这儿开始剪,有的是从这儿开始剪(手势)的,我们给开始剪的地方叫起点,但不管是从图片的哪点开始剪,最终又回到了起点,我们把这(手势表示)叫做图片的一周。

  我们来看大屏幕:动画演示机器猫、米老鼠、懒羊羊头像的一周(我们先把剪刀和这些图片收好)

  (二)描一描,感悟周长。

  师:刚才的任务大家完成得很出色,老师还给同学们每人带来了一片树叶,赶快把它找出来,一起来指一指树叶表面的一周(从起点开始又回到起点)。你能想办法在纸上描出树叶的一周吗?指名同学到黑板上描,其他同学从学具袋中找出树叶图在下面描。

  刚才黑板上的这位同学和大家都描出了树叶的一周,但是这“一周”有什么不同?哪个更长些?看来一周有长有短,树叶一周的长度叫做树叶的周长(边说边用彩笔描出黑板上树叶的周长)。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周长”的知识(板书课题:认识周长)

  (三)指一指,找一找,感受周长。

  1、指一指:树叶表面有周长,你能找出它们的周长吗?出示光盘、数学课本指名学生指一指光盘表面、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

  2、找一找。

  (1)其实周长在生活中处处可见,接下来我们开展一个找周长的活动,请你在身边、周围找一找,找到以后用手指一指,然后跟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找的周长在哪儿?

  (2)谁来说说你找到了什么的周长?

  学生可能指出尺子、课桌的表面、黑板、银幕等周长。 预设:刚才同学们在找、指周长的过程当中有什么问题吗?老师发现有的同学是这样指尺子的周长的(指尺子的一周多)你们觉得对吗?为什么?

  3、看来,同学们都会观察、爱思考,找到了这么多物体表面的周长,其实在我们的身上也有很多周长,比如给小孩买帽子就得知道小孩子的头围,做衣服要量一量腰一周的长度即腰围,谁来估计一下老师的腰围有多少厘米?谁来量一量?(生将软尺拉直,读出数据)同学们,你们看明白了吗?这位同学真聪明,用“化曲为直”的方法量出了老师的腰围。刚才同学们通过描树叶知道一周有长有短,现在通过量老师的腰围知道一周是有长度

  篇三:《圆的周长》说课稿

  一、 说教学内容。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人教版六年级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圆的周长》。

  二、说教材简析。

  《圆的周长》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节内容,这是在三年级上册学习了周

  长的一般概念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力图通过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分析、归纳中理解圆的周长的含义,经历圆周率的形成过程,推导圆周长的计算方法,为学习圆的面积、圆柱、圆锥等知识打下基础。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团结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三、说学情分析。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通过前五年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他们掌握新知识的能力已经越来越好,对于学习新的操作技能的能力也越来越强。而整体学生的学习风格是思维活跃、反应迅速,但往往思维深度不够,准确性稍微欠缺,所以在教学时一定要特别注意结合教学经验和课堂观察,通过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合作、探究等方式进行

  四、说学习目标。

  1、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呈现的教学目标是: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

  (1)这里的知识名词有:圆的周长、周长公式。

  “周长公式”可分解为:计算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圆的周长”可分解为:会说出什么叫作圆的周长。

  (2)这里的行为动词有:探索、掌握:

  “探索”可分解为: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交流、实验、观察,推导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掌握”可分解为:学生会利用公式进行周长计算。

  2、这一节课《在教学用书》单元教学目标中呈现的教学目标是:

  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并且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1)这里的知识名词有:圆周率的意义、圆周率近似值

  “圆周率 的意义”可分解为:会说出圆周率的意义。

  “圆周率近似值”可分解为:在计算时能自觉保留两位小数。

  (2)这里的行为动词有:探索、掌握、理解

  “探索”可分解为: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交流、实验、观察,推导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掌握”可分解为:学生会利用公式进行周长计算。

  “理解” 可分解为:学生说出圆的周长公式。

  (3)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依据课程标准、单元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下:

  ①学生会说出圆周长的意义。

  ②参与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能有条理的说出推导过程。

  ③会说出什么叫做圆周率。

  ④会正确的说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包括字母公式。

  (⑤会运用圆的周长公式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五、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如果学生能理解“任何圆的周长都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个问题,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归纳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因此,让学生理解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其实践运用是本节课的重点,而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则是教学的难点。

  六、说评价设计:

  为了检测本节课学生目标的达成情况,特制定了一下评价方案:

  (1)通过提问检测目标1,正确率达到100%。

  (2)通过观察、巡视检测目标1,正确率达到100%。

  (3)通过提问和默写检测目标2、3,正确率达到100%。

  (4)通过演板和评价样题检测目标3,正确率达到95%以上。

  评价样题 :

  1、一个圆的直径是3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2、一个圆的半径是3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3、圆形花坛的半径是10米,它的周长是多少米?

  七、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我采取几何画板演示法使学生认识圆的周长,渗

  透转化思想。利用实验法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圆周率,并推导出圆周长计算,培养学生操作技能技巧,提高学生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的能力。最后运用自学辅导法,提高自学水平,培养“说”的能力。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设计中我注意层层设疑,给学生造成

  思维冲突,从而“逼着”学生去思考、测量、计算,最终发现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关系。同时在教学中,注意独立思考,合作操作,小组交流,学习形式的交互运用,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标。

  八、说教具学具准备: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突破本节课重难点,所以我准备了圆片,细绳子,尺子,电教媒体,数据统计表。每个学生准备三个大小不同的,直径为整数的圆片,一根线条,一把直尺。

  九、说教学环节:

  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本节课教学我预设了五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认识圆的周长。

  创设情景,演示周长的意义:从而得出圆的周长就是围成圆曲线的长。(插入课件)

  (设计意图:经过第一环节的教学,把概念形象化了,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圆周长概念,为下面探究圆周长的测量方法奠定了基础。此环节完成学习目标1。)

  第二个环节:小组合作,探究圆周长的测量方法。

  然后汇报测量的方法:最后总结归纳常用的绳绕法和滚动法。

  (设计意图:这个教学环节,通过对周长测量方法的探讨和实践,既让学生掌握了测量圆周长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也渗透了“化曲为直”的数学转化思想,为下一步研究圆周率做好了铺垫。此环节完成学习目标2。)

  第三个环节:探究圆周率的意义,推导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这个环节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主要分四步进行:

  1、第一步:创设探究情境。其实,生活中有很多的圆,没有办法直接去测量它的周长,那该怎么办呢?从而引出探究圆周长计算方法的必要性。

  2、第二步:实验探究“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圆周率)”:每组同学用准备好的三个大、中、小不同的圆片作为测量材料,分工合作,分别测量各圆片周长,并用课件演示规范测量的方法。将数据填入下表:

  当学生测量和计算完毕后,让学生仔细观察测量和计算结果,经过充分的交流后,归纳出所测量的圆周长和直径的倍数关系:“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个结论。那是不是所有圆的周长和他的直径都存在这种关系呢?为了体现穷尽的思想我推出了几何画板。(插几何画板)揭示圆周率,(屏幕批注)并介绍祖冲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第三步:总结推导圆周长计算公式:C=πd C=2πr

  4、第四步:圆周长计算公式的应用。揭示例一

  (设计意图: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借用直观教具和学具,通过猜测和实验探究圆周长和直径的关系,发现圆周率,总结推导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在这种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概念,会使学生终生难忘,有效的突破了难点。此环节完成学习目标3、4)

  第四个教学环节:巩固练习。

  我设计了如下三个层次:

  1、第一层次:基础题,目的是巩固周长的计算方法,突出重点。

  2、第二层次:判断题,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强化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3、第三层次:发展题,这组题让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设计意图:这组题让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既要发展学生的求同思维,也要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此环节完成教学目标4)

  第五个教学环节:全课小结,归纳提升。

  通过以上五个教学环节的处理,我想能够完全达到所预设的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这是对这节课板书的设计:能反映出全课内容的重、难点,形成知识网络,更有助于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

  十、说板书设计。

  圆的周长

  什么是圆的周长? 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

  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 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 怎样计算圆的周长? C=πd C=2πr

  这样板书突出了本节课的知识的重难点,使学生一目了然,使学生能系统的理解知识。

  十一、说新课改在教学中的体现。

  要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在于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的生活经验,发现问题,“创

  造”新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发展智慧,增长才干。在教学中,我注意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活动式的教学,实施小组协同教学模式。本节课通过组织小组学习,强化师生,生生的协同效应,促进良好学习状态的产生,提高教学的效益。

【周长的说课稿】相关文章:

周长说课稿02-22

周长的说课稿06-10

《圆的周长》说课稿01-28

《图形周长》说课稿03-09

圆的周长说课稿07-22

《圆周长》说课稿08-20

周长的认识说课稿11-04

认识周长说课稿11-06

圆周长的说课稿07-17

《图形的周长》说课稿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