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探究能力类试题的复习

时间:2021-06-18 11:18:30 试题 我要投稿

中考语文探究能力类试题的复习

  1新考点分析

中考语文探究能力类试题的复习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近年来各地的中考出现了大量的适应这一目标的试题,这些试题十分重视对学生探究、发现能力的考核,不仅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判断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把解题的过程、考试的过程变成了研究资料、处理资料的过程。此外,发展学生思维多畸形、从语文的视角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加以探究、研究解决,在探究中展示自己的睿智与调理。

  从题型看,探究题实际上就是材料比较题。探究题都是有一则或几则材料组成,这几则材料或者相近(似),或者相关、或者相反(对)。探究的类型大致有两种:一是探究事物间的逻辑联系,主要是因果关系。二是探究事物内在的规律或特征,这类题大多要求从几段材料中归纳出事物的拱形或个性。

  探究题的两种出题形式:一是单独作为一个题目出现;二是放在阅读或综合性学习中出题。要注意阅读中的探究一定要联系、结合文章。

  2 样板题解析

  例1、综合下面几则材料,联系社会实际,你一定能生发出一些感想。请将你的感想简要表述出来。

  (1)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科无兄弟也?(《论语》)

  (2)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解析这道题贯通古今,联系课堂内外,考查知识迁移,、逻辑思维和归纳概括能力,知识考查与德育评价并重,很有意思。让我们先来看看参考答案吧:和谐社会需要人们来共同创造,(如:每一个人都应该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共创和谐社会;伸出友爱之手,共创美好明天。)

  那么,怎样才能很好理解、归纳、简要表述出正确答案呢?

  首先,要能大致翻译者三段文言文。其次,要注意审题,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很显然,这三段文字包含出题者的良苦用心。1、题干中的“联系社会实际”有极强的暗示作用。2、这三段文字不是随意选的,要得出“感想”、“结论”,就必须分析它们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3、要注意,题干中要求的“简要表述”。在答卷中,有的答案长达三、五十字,很不简练。有的回答不得准确,感觉就差那么一点,所以在答题时一定要准确表述出关键词,而这道题的关键词就是“和谐社会”,只要围绕它来作答,肯定思路方向正确。4、要注意从正面回答,有的同学已经答到“古代社会很美好”了,如果顺着这个思路,答“现在更要努力建设一个新的美好和谐的社会”,那就百分之百准确,如果他偏偏答出“现实社会很黑暗”这样消极的答案,那就有问题了。

  例2、阅读下面的三则材料,联系本文,写出你探究的结果。(答出三点即可)(3分)

  材料一母虎抚养幼虎有三个过程。开始,它出去捕食回来,把最嫩的肉用爪子撕成碎片,喂给幼虎。后来,它捕食回来,自己把肉吃掉,剩下的骨头扔给幼虎啃。再后来,它捕食回来,自己把肉吃掉,把骨头扔掉,幼虎要吃,它就大吼一声,不让它吃。过几天,幼虎饿得实在受不了,就离开母亲,自己找食吃,且不再回来。

  材料二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材料三曾有这样的一幅漫画:父亲送儿子上大学,衣着时髦的儿子空着手,与别人谈笑风生,而父亲却肩扛手提,佝偻着身子帮儿子排队报名。漫画题为“如此爱心”。

  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内容探究题。完成这道题,我们首先需要对美则材料进行分析、探究,从材料中提炼出主要的信息要点。如例句中的三则材料可分别概括为:材料一:母虎强迫幼虎自己觅食。材料二:大凡成功人士必先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练。材料三:大学生对父亲为自己背行李熟视无睹。

  其次,把上面提炼的要点再加以分析,筛选,寻找几则材料之间的共同特点。如例中的三则材料,我们再来分析、探究,就会发现,材料一“母虎强迫幼虎自己觅食”,母虎其实是在教幼虎在艰难环境中学会独立、学会生存,这是母虎对幼虎的一种爱,只不过这种爱有点残酷而已。材料二是通过孟子的话来说明人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练,才能够有所作为,材料三是因为父母的过份关爱,导致了子女的冷漠、懒惰。三则材料的共同点在于:环境(关爱)与成才(生存)的关系。材料、二是正面事例,材料三是反面事例。

  最后,组织语言,表述结论。

  从正面提炼的结论是:(1)为了孩子的生存,动物对子女的训练是残酷的;(2)磨练成就了一批成功人士;(3)“残忍”的爱比溺爱更有价值。从反面提炼的论点是:溺爱令人担忧。

  3 新题型透视

  例3、按要求答题。

  已知:1.备考前夕:某学校初三(2)班10:30自习课结束

  2.班主任有令:每天自习课后须自学一小时

  求:考入重点高中

  解:眼皮十分沉重

  答:九年寒窗苦,苦海无边

  这是一道特殊的数学题,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至少写出3条) 另外,请给该学校提一条合理化的建议。

  (1)信息①

  ②_____      _

  (2)建议:

  解析这是2003年黄冈市的一道考题,学科渗透只是它的形式,它考查的则是学生的学生的探究发现能力。它把学生解题的`过程变成了研读资料、处理资料、归纳整合、得出信息,、作出判断的过程,变成了学生阅读、分析、研究的探究过程。这就是探究题的特点,其实质就是让学生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信息如:①某学校用“时间+汗水”方法进行中考备考;②这种方法极大地摧残孩子的身心健康;③学生不堪重负,而又无可奈何;④学生睡眠不足可能导致学习效率低下等。建议如:应推行素质教育,寻找提高素质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多给孩子睡眠时间,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4备考新鲜招

  备考策略:

  1、分则阅读,概括梅则材料的大意。如:综合下面资料,从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用简要的语言加以表述。

  材料①1994年,我国人口为5.4亿,到2000年则增长为12.95亿。我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20%。

  材料②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很少,只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我国是严重缺水的国家,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很低。

  材料③人在一生中,需要各种各样的资源,如水、空气、土地、动植物资源、能源等。人们为了获取这些资源,毁林开荒、开垦草原、围湖造田,结果造成水土流失和气候失调、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材料④黄土高原原来有茫茫的山林和无边的草原,非常适合人类去居住。如今黄土高原的许多地方已经变成了沟壑纵横的荒山秃岭。

  以上四则材料,可这样概括:①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快。②我国人均资源很少。③人们滥开发资源。④由于滥开发资源,已造成严重的后果。

  (2)分析材料之间的关系,找准中心话题。要求能找出个材料之间的逻辑联系,能同中求异,异中寻同。在这过程中,便能明白这些材料为什么能组合在一起。

  还是以上文所举材料为例,可以这样思考:材料①1与②诗人与资源的关系;材料②

  与③是资源与利用的关系;材料③与④是无节制的开发与造成的后果的因果关系。理清了个材料之间的关系,不难发现,这四则材料其实就是提出了“人与资源的关系”。

  3、围绕话题,提出自己的观点、结论或解决得措施、办法。就是要求能总结归类,在总结中,找到问题的原因所在;在归纳中,寻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4、要注意:()现在有探究题表述为“阅读下面材料,写出你的发现”,这实际上就是完成第一步,我们的表述可以不同,但一定要围绕中心话题去说。(2)有“写出你的探究结果、结论”的要求,就一定要做到第三步。

  5 重考语文探究能力试题集锦

  1、阅读下面材料,从中你有什么发现?写出你探究的结果。

  材料一:普氏野马,又称蒙古野马,原产于我国新疆准噶尔盆地的荒漠地带,因此又称准噶尔野马。普氏野马素有“马中活化石”之称。

  野马在我国历史上有过不少记载。据载,周穆王西游东归时,西五母十分热情,临行惜别,奉送不少礼品其中有“野马、野牛四十”。另据文献载,成吉思汗的军师耶律楚材军旅诗里也有对野马的描绘“千群野马杂山羊,壮士弯弓殒奇兽”。新疆、贺兰山、阴山、甘肃、乌兰察布等地的岩画中,见有大量野马的足印。郦道元在《水经注》里就多处提及岩画里的马及野马的形象。

  1974、1981、1982年,中国科学院、新疆大学等单位先后组织考察队,深入到准噶尔荒漠、乌伦古河、克拉麦里山、北塔山等野马产地考察,寻找最后的野马,后又进行过航空调查,但无果而终。

  材料二:中国野马被偷猎至欧洲各国圈养的,不断繁殖后代。但圈养普氏野马比野生普氏野马腿变粗2~3公分,体重平均增加50~70公斤,奔跑速度下降一半,性情变得温顺起来,没有了百年前野生普氏野马的那种警觉、躁动和野性的强健。甚至在2000年春天,新疆野马繁殖中心引进的一匹最好的盛年母马“准噶尔1号”因肥胖死于难产。

  国际野马组织提出“野马还乡保种计划”,并积极实行。1986年我国引进第一批野马共18匹。2001年8月28日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进行了第一次实验性放野。由“准噶尔11号”头马带领,放出27匹到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的野外荒漠。放野过程中死掉3匹,五个多月后收回剩下的24匹。这是一次积极的尝试。相信在国内外科学界的共同努力下,普氏野马保种、扩群和恢复原始野生种性等工作将大有希望。(摘自《自然与人》)答:

  2、阅读下面两段资料,从中你有什么发现?写出你探究的结果。

  材料一: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把一份随意拟定的学生名单交给有关教师,说这些学生被他鉴定为是有潜力的,但必须对学生保密。教师深信不疑,无意中对名单上的学生特别厚爱。8个月后,凡被列入名单的学生,不但成绩提高很快,而且性格开朗,求知欲望强烈,与老师感情也特别深厚。这个实验被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摘自《心理学》)

  材料二:一个偏远的小村调来一个能“预测”孩子前程的老师,他能“算出”某孩子能成为数学家,某孩子能成为作家——家长和学生都很相信他的话。多年之后,这个小村几乎每年都有几个人成为大学生、硕士、甚至博士。这个小村也因而成为闻名遐迩的“大学村”。(选自鲁先圣《信念的力量》)(2003年常州市中考题)答:

  3、下面一则材料,从中你有什么发现?写出探究的结果。(04年青海)

  美国生物学家曾做这样的实验:将初生的婴儿分成四组,一组听不到任何声音;二组播放录制的催眠曲;三组用节拍器仿声;四组播放母亲心跳的录音。结果表明,第四组用时是这四组中最短的,婴儿就安安稳稳地睡着了,而第一组的婴儿在长达60分钟的时间内都在啼哭、骚动。

  探究的结果 。

  4、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根据要求答题。(浙江省舟山市)

  材料一:1405年,明成祖派郑和率领由208艘海船组成的船队,带着纺织品、瓷器、茶叶等货物访问东南亚,载回大量供皇室享用的珍珠、玛瑙、象牙等奢侈品。此后28年间,郑和七次远航,先后到达东南亚、南亚、西亚和北非。但是这七次远航并没有给明王朝带来多少经济利益。

  材料二:为弘扬海洋文化,促进舟山旅游业的发展,普陀区朱家尖管委会投资200万元仿制郑和下西洋时的“绿眉毛”帆船。在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绿眉毛”号帆船计划沿着当年郑和下西洋的线路访问亚非各国。

  从发展经济的角度,谈谈你对“绿眉毛?朱家尖”号沿着当年郑和下西洋的线路访问亚、非各国的思考。(60字以内)答:

  5、探究下面的材料,说说你能获得什么启示。(浙江绍兴市)

  材料:正是青黄不接的初夏,一只饿慌了的老鼠掉进了一个半满的米缸,在经过最初的警惕之后,它就一通饱吃,吃完了倒头就睡,不知不觉中这样丰衣足食地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有时,它也想跳出来算了,但一想到这么多这么好的白米,嘴里便直发痒痒。直到有一天,它发现米缸见了底,才发现自己再也不能跳出米缸去了。结果可想而知:不是被主人乱棒打死,就是活活饿死在缸中。 我的启示:

  6、开放的海门,吸引了海内外无数宾朋。请根据下面三则材料,用一句话介绍海门。(不超过30个字)(海门市)

  材料一:享有“北上海”美誉的海门,位于长江之畔、黄海之滨,与我国第三大岛崇明岛隔江相望,拥有长江第一渡——海太汽渡,向西不远处是正在建设中的苏通大桥。

  材料二:清末状元张謇是海门永远的骄傲。他不仅从家乡出发走上了实业救国的道路,更把他睿智的目光和开拓的精神留给了海门人民。政治家季方、诗人卞之琳、画家王个簃等都是海门人民的杰出代表。

  材料三:海门人民用勤劳的双手把家乡建设成了“国家级卫生城市”、“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答:

  7、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桂林市)

  如果说外语是人生的工具,那么,母语毫无疑问是掌握工具的手。可是,当中国人在投

  入巨大精力学习外语、应付外语考试的同时,却尴尬地发现,自己的母语水平正在明显下降。

  据调查发现中学生母语水平不客乐观,他们连深奥一点的现代文也理解不了,普遍存在词汇贫乏,言不达意的情况。

  ①两则材料反映一个什么现象?请用一句话概括。答:

  ②简要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答:

  8、请你认真探究历史教科书中关于“马”字的演变图示,根据要求写出探究结论。(青海省西宁市)

  ①从汉字的起源看: ②从汉字的发展看:

  9、探究性学习:(厦门市)

  你所在的班级开展了一次以“好店名”为主题的调查研究活动。下面是你和班上同学搜集来的一些较有代表性的“好店名”及其简要说明:

  “载人舟”[鞋店名。把鞋子比喻为载人之舟。]

  “玉壶缘”[茶叶店名。“玉壶”出自名诗句“一片冰心在玉壶”。]

  “光合作用书房”[书店名。把读书、吸收知识的活动比喻为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

  “家和”[家具店名。令人联想到家和万事兴,联想到“家”最重要的是亲情。]

  “稻香村”[饭店名。借用辛弃疾名句“稻花香里说丰年”。]

  “百草”[中药店名。让人联想到神农尝百草,联想到该店的中草药种类繁多。]

  ①你认为好店名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什么?请以上述“好店名”为例加以说明。

  答:

  ②班上王虹同学的舅舅待人热情,理发技术不错,他在小巷深处开了一家个体小理发店,店名叫“环球高等发院”。大家都觉得这个店名不好,想帮他换个好店名。请你也帮忙拟出一个合适的店名来。答:

  10、品读《诗经?关雎》的诗句, 参照相关链接,简析《关雎》的意境美。(福建莆田市课改区)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答:

  ●相关链接:

  ●“赋、比、兴”

  赋、比、兴,是《诗经》主要的表现手法。“赋”是铺陈的意思,对事物直接陈述。“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兴”就是联想,触景生情,因物起兴。这种艺术表现手法是诗歌创作的主要方法,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至深至远的影响。●意境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诗经》中的许多诗歌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描绘出一个个优美的意境。

  11、古人读书做学问特别强调勤奋、多读书。“悬梁刺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无一不强调勤奋,多读。有人对这些话持不同的见解,请阅读下面相关链接材料后,结合自己的思考谈一点你的看法。(不超出50字)

  材料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至理名言。但,也有只读书,不用心思考,不在生活实践中运用的人,结果也一事无成。例如:南宋的“硕学”陆澄年轻时博览群书,写宋书时就一字写不出,人称“二脚书橱”;李邕之父李善博古通今,也一点文章写不出,人称“书麓”。

  材料二:“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在过去对我们的学习确实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在今天,随着快乐教学和成功赏识教育的普及与开展,这话就带有明显的局限性和片面性。问是一切做学问的人必经的途径,“学问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华罗庚);思是读书做学问的基础,“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材料三:古人很重视读万卷书与行千里路的辩证关系。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 主张“出户”,又主张“读书”。他认为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顾炎武把家乡的书读遍之后,用四匹马驮着书,十谒明陵,遍游华北、西北,访俗问民,最后写成了有名的《日知录》《肇域志》。答:

  12、下面是实施新课程前后,某校语文课实录片断,请仔细阅读并用简要的文字写出你的发现。

  实施新课程前:

  老师:今天我们学习《谈骨气》,请大家齐读课文。

  学生:(读课文)

  老师:请大家给课文划分段落。

  学生:(划分段落)

  老师:请看老师的板书,和自己的对照一下,把自己做错的改正过来。

  学生:(对照老师板书修改)

【中考语文探究能力类试题的复习】相关文章:

中考化学探究试题03-31

中考语病类试题专项突破 中考复习(九年级)12-05

小升初语文的复习试题06-20

小升初语文复习试题06-20

中考语文复习三三三12-05

中考语文复习要领12-07

职业能力测试试题e类03-19

中考语文复习技巧11-26

中考语文复习策略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