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六盘》阅读试题

时间:2022-09-24 14:02:41 试题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雪中六盘》阅读试题

  ①我感谢六盘山。

《雪中六盘》阅读试题

  ②离开沙沟乡和西吉滩,离开了头戴六角帽的哲合忍耶回民的黄土山庄,在大雪纷扬中,我们穿过了一片片斑驳错落的村寨,来到了单家集。一罐茶只喝了一口,我们便又穿过杨茂、姚杜,在暮色中的好水川旁冻硬的土道上,急急地前进了。白雪使晚暮中的好水两岸依然明亮,干燥的雪在脚下“喳喳”作响,迎接着我们的到来。一路小村瓦顶的高房静静地屹立在庄院一角,切开的山坡上偶有一排废弃的窑洞,仿佛大山的眼睛,含情脉脉地注视着我这个多年前的老友。我们踏着硬硬的薄雪,体味着这一切,继续走向这苍茫雪谷的纵深处。背上行装迈开大步,搭上手扶拖拉机快速前行,我们的心已在六盘。

  ③人间的事就是这样,当一切都已远逝,当新的世界像江河浪涛一样卷持着自己浮沉而下的时候,人们有时会回忆起一个遥远的印象。随着成年,随着见识和缺憾的积累,人们会开始懂得这印象、这心境的可贵。因为它只这么闪烁一瞬,然后就消失,就熄灭,就永远失而不得了。它在消失和熄灭的时候,带走了你的一份青春和历史,当你知道已经真的失去了它的时候,你会感到额头上又添了一道皱纹,你的生命又衰老了一分。

  ④我感谢六盘山。因为在我顺着它腰肢的崎岖小道向上攀登时,它为我唤醒了已经沉睡了的一个印象。那是一个十八岁的我,背负着六十斤重的行囊,在岷山山地的一座高山上行走的印象。那一天,我和一个背着一篓煤炭的农民并肩走在大雪覆盖的岷山道上。那农民被压弯的背和煤灰染黑的流淌着道道汗水的脸,还有那双在黑污中朝我闪着善良憨实的目光的眼睛,曾经给年轻的我带来过撞击般的感触。从那以后近二十年过去了,荒凉的岷山道,雪封的远山近村,脚上的冻伤和背上的重负,连同那个脸膛黑污、眼睛和善的驮炭人,都被忙碌的生涯淘去了,淡忘了。我只是朦胧中觉得自己心里似乎还存留着什么,它常常使我在奔波中稍稍定神的一瞬感到惶惑。

  ⑤所以我感谢六盘山。哪怕是短暂的接触也好,哪怕我还远远不能洞知和理解;尽管我仍然只能再去投身于我的奔波世界,尽管我深知当我们在顶峰欢呼雀跃之后,朝下山道上迈出一步就有可能是对这座山峰的永诀。

  ⑥我仍然感谢六盘山。它在我成年的心里唤醒的那个印象已经再也不会沉睡了。当我望着在雪幕后雄伟地缓缓升起的、那颜色灰蒙的静默大山,望着它身上鳞甲般的丛丛树木,望着它襟裾下茫茫无际的大地上不可思议的梯田村庄的地图时,我久久地想着这近二十年的时光里经历的一切。从岷山道上那背炭的农民开始,一直到沙沟乡面容坚忍的哲合忍耶回民,许许多多的熟识面影,仿佛在向我启示着什么。

  ⑦来到和尚铺,回首望六盘,顶峰和山口已经被山峦遮住了。想起昨天夜宿的杨河乡,只觉得天关难越。眼前路道分三岔,固原城举步可接。我知道,此别六盘山就是告别西海固;前面虽路程尚远,但我这次严冬远行的计划已经结束。

  ⑧巍巍六盘山还在冬雪中无言地默立着,荒瘠的岭脉沿着路左一字排开。我没有多少惊喜或可数的收获,但我的心中是一片踏实的宁静。

  ⑨再见,我质朴、刚强的六盘山!

  (选自《风土与山河》,有删改)

  11.文中的六盘山有哪些特点?请加以概括。(4分)

  12.文章第②段画线句描写了作者前往六盘山途中所见之景,请分析其表达特色。(6分)

  13.文章第④段叙写“我”在岷山道上与背炭农民相遇之事,从全文结构看有何作用?(4分)

  14.作者在文中反复表达“感谢六盘山”,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6分)

  “我就是每天翻译一点”

  ①翻译家王永年精通英语、俄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他勤于翻译,译著等身,《欧?亨利小说全集》《十日谈》《约婚夫妇》,还有《博尔赫斯全集》中绝大部分的篇章都出自他的译笔。

  ②王永年女儿王绛说:“父亲没有留下什么遗言。只是在照顾他的八个月里,讲到自己的生平,他总是说,你们要做一个正直的人,要好好做学问,要终生学习。”在王绛的印象里,父亲在新华社上班的时候,为了多做一点文学的翻译工作,每天三四点钟就起来。

  ③翻译家赵德明表示,王永年在外语、中文、历史、文化上具有全方位的才学,并能把原文吃透,译作传神、忠实、精彩,文字也好。尽管因为翻译那些严肃高雅、在文学史上已有定论的作品,王永年得到业界内外的推崇,但他却因为翻译《在路上》,收获了更广泛的关注。英美文学专家陆建德说:“听说他翻译凯鲁亚克的《在路上》,我很吃惊,这本书年轻人很喜欢,他这样一个资深译者翻译的多是经典作品,要翻译嬉皮士文化的代表作,是一种挑战,他的勇气和精神令人钦佩。”

  ④出版人赵武平回忆说:“以我看,译文的风格再明显,如果没有以准确为基础,就离原作比较远。王先生的翻译没有匠气。他的汉语修养很高,翻译最明显的特点是准确、通俗,不会转文。”事实上,生前接受采访时,王永年多次表示自己并不喜欢《在路上》,但他还是花了十个月时间一点一点把它翻译完。有些人不能理解,为什么不喜欢还要翻译?他表示:“青菜萝卜各有所好,我不喜欢这样消极的小说,但可以介绍它是怎么回事。”

  ⑤有人问他为何翻译了如此多的文学作品,他想了半日,也只是诚实地说:“为了谋生。”赵武平说:“王先生经历过‘反右’,晚年坦承当时也有‘不由自主’的时候。他翻译作品,在特殊年代里也有一些是‘完成任务’,有些他自己并不满意,但是他能实话实说。”

  ⑥或许,王永年留给后世的,除了沉甸甸的文学翻译遗产,就是这种堪为典范的职业精神。在他看来,世上没什么不好翻译的东西。“反正你看懂原文,你有一定的中文基础,你就能够表达出来。”“我就是每天翻译一点,定时定量,并不累的。”

  (摘自《文学报》,有删改)

  15.文章第②段引用王绛的话,有什么作用?(6分)

  16.从文中看,王永年因翻译《在路上》而受到更广泛关注的因素有哪些?(6分)

  17.结合全文,概括王永年在翻译上取得丰硕成就的主要原因。(6分)

  11. (4分)①道路崎岖;②山势雄伟;③植被茂盛;④质朴、刚强。

  评分建议:每点1分。

  12.(6分)选取“白雪”“窑洞”等山中代表性景物(1分),按由下到上顺序(1分),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等角度(1分),运用拟人、比喻修辞手法(2分),展开描写,使人如临其境,语言表达富有感染力(1分)。

  13. (4分)运用细节描写,说明背炭农民给“我”的印象之深(1分);插叙相遇之事,丰富了文章内容,拓展了行文思路(1分);承上启下,既与上文“回忆起一个遥远的印象”等议论抒情相呼应(1分),又为下文作者“感谢六盘山”提供了有力的依据(1分)。

  14. (6分)①六盘山唤醒了作者心中已经淡忘了的美好印象;

  ②六盘山让作者思考过往的人生历程;

  ③六盘山让作者汲取了前行的力量;

  ④六盘山启示作者关注底层百姓的生存状态;

  ⑤六盘山激发了作者的寻根意识。

  评分建议: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得满分。

  15. (6分)①借女儿之口,间接说明诚于做人、恒于学问是王永年一生的追求;

  ②再现王永年生前的活动,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感,有力地证明了作者对王永年的认识;

  ③为下文王永年在特殊年代里完成不满意的“任务”而能实话实说作铺垫。

  评分建议:每点2分。

  16. (6分)①资深翻译家挑战非经典作品,勇气和精神令人钦佩;

  ②王永年的翻译准确、通俗,没有匠气;

  ③翻译《在路上》,让中国读者(尤其是年轻人)了解了嬉皮士文化。

  评分建议:每点2分。

  17. (6分)①深厚的语言素养:精通多种语言,有深厚的中文功底;

  ②学识全面:不仅精通各种语言,在历史、文化上也具有全方位的才学;

  ③治学严谨:翻译以准确为基础,尊重原文,并形成个人翻译风格;

  ④勤于工作:定时定量,每天翻译,笔耕不辍。

  评分建议: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得满分。

【《雪中六盘》阅读试题】相关文章:

社戏阅读试题06-16

阅读试题及答案06-16

小升初语文阅读试题06-08

语文阅读的试题总结11-15

关于阅读理解试题09-27

《雷雨》阅读试题及答案04-21

《目送》阅读试题及答案05-26

《啸》阅读试题及答案07-03

《扫雪》阅读试题及答案07-03

《清明》阅读试题及答案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