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测试题归纳

时间:2022-09-17 11:35:23 试题 我要投稿

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测试题归纳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试题,试题是命题者按照一定的考核目的编写出来的。什么类型的试题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测试题归纳,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测试题归纳

  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测试题归纳 篇1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下列有关秦朝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秦朝刑罚严酷,其中一人犯罪就要杀掉三族的叫“族诛”

  B.秦朝末年先后发生了陈胜、吴广和项羽、刘邦两次农民战争

  C.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D.秦末农民战争的决定性战役是巨鹿之战,此后秦朝一蹶不振

  2.楚汉战争中,刘邦打败项羽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善于用人B.后方巩固C.战术正确D.赢得民心

  3.下列措施属于秦始皇首创的是( )

  A.修筑长城B.地方设县C.使用圆形方孔钱D.使用小篆

  4.秦国在军事实力上对六国形成优势的事件是( )

  A.商鞅变法之后B.战国中后期

  C.嬴政在公元前246年即位后D.长平之战后

  5.秦统一后规定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使用的货币是( )

  A.刀形币B.蚁鼻钱C.铲形币D.圆形方孔钱

  6.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主要目的是( )

  A.树立秦的形象B.加强思想控制

  C.限制人们的言论D.禁止儒学传播

  7.为解决运输上的困难,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把哪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①长江②黄河③珠江④淮河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⑤

  8.秦时修筑长城的目的是抵御下列哪个少数民族的进攻()

  A、越族B、匈奴C、夷狄D、突厥

  9.西汉初年统治者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

  A、平定“七国之乱”B、恢复发展生产

  C、学习秦朝的政治制度D、加强中央集权

  10.平定“七国之乱”,使汉朝统一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的统治者是()

  A、汉高祖B、汉文帝C、汉景帝D、汉武帝

  11.初一学生林珊在古字画市场发现一副蔡伦的字,摊主说是秦朝时期的,非常珍贵。但林珊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当即指出,古字画上的字只可能是什么时期的()

  A、西汉以前B、西汉初期C、西汉末期D、东汉时期

  12.下列关于《伤寒杂病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药物学著作B、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C、提出了望、闻、问、切四诊法D、介绍了"麻沸散"与"五禽戏"

  13.小李在旅游胜地看见高大的佛像,给妈妈介绍说:“佛教起源于古西域”。妈妈笑着说不正确。你认为佛教源自()

  A.古中国B.古印度C.古埃及D.古波斯

  14.《史记》叙述的是()

  A.从夏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B.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史事

  C.从西周到西汉的史事D.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

  15.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是()

  A.秦朝B.商朝C.西周D.西汉

  16.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时间是()

  A.公元前138年B.公元前119年C.公元前60年D公元60年

  17.“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说的,他的()被鲁迅赞为()

  A.班固《汉书》“史家之绝唱”B.司马光《资治通鉴》“绝唱”

  C.司马迁《史记》“史家之绝唱”D.班超《后汉书》“绝唱”

  18.西汉后期一队商人从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将丝绸等货物运到西方,反映商人途中

  经历不正确的是()

  A、大批匈奴人抢夺他们的货物B、看见魔术艺人吞刀吐火

  C、半路休息吃着葡萄、石榴D、看见天竺僧人传授佛经

  19.张骞第一次通西域往返路线正确的是()

  A.长安—陇西—阳关—大宛—大月氏—玉门关—陇西—长安

  B.洛阳—陇西—玉门关—大宛—大月氏—玉门关—陇西—长安

  C.长安—陇西—阳关—大宛—大月氏—玉门关—陇西—洛阳

  D.长安—陇西—玉门关—大宛—大月氏—阳关—陇西—长安

  20.下列有关道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道教起源于西域地区

  B.东汉后期,民间流行神仙方术与道家思想结合

  C.道教宣扬修身养性、炼丹服药

  D.它的主张体现关注现实、重现世

  二、非选择题:第21题10分,第22题5分,第23题9分,第23题6分,共30分。

  21、材料分析题:(20分)

  材料一“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可收藏医药、占卜和种植等书,其余一律集中焚毁。他又把暗中诽谤他的儒生400多人,全部活埋。”

  材料二“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用。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阅读材料后回答:

  (1)材料一中反映的内容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

  (2)秦始皇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危害?

  (3)材料二中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什么建议?

  (4)汉武帝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5)试比较两位皇帝做法的异同点?

  22、看图说历史(附长城图)

  在战国形势图中,我们曾见到过长城。秦长城与战国长城相比有何不同?有人发现秦长城的走向与《战国物产分布》一图中的农牧分界线基本吻合,还发现强大的匈奴过着游牧生活,在没有长城前时常侵犯中原地区。

  你能依据地理常识分析一下秦长城的历史作用吗?

  23、连连看:

  1.项羽纸上谈兵

  赵括揭竿而起

  陈胜约法三章

  刘邦破釜沉舟

  2.秦朝孔子开创儒家学说

  西汉道教在民间兴起

  东汉佛教传入我国

  春秋西安兵马俑

  24、穿越时空隧道,我们又来到了西汉王朝。下面请你以记者身份采访汉武帝,了解西汉的大一统格局。请你就此设计三个问题。

  问题一:

  问题二:

  问题三:

  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B2、D3、B4、D5、D6、B7、C8、B9、D10、D

  11、D12、B13、B14、D15、A16、C17、C18、A19、D20、A

  二、非选择题:第21题10分,第22题5分,第23题9分,第23题6分,共30分。

  21、(1)焚书坑儒;(2)加强思想统治。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统一言论和思想;(5)两个事件的目的和实质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都是文化专制主义的表现。两个事件的方式和结果不同:秦始皇采用法家思想,对其他的思想文化进行极粗暴野蛮的破坏,结果并未能巩固统治反而加速了秦的灭亡。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儒学为正统,促进大同一的形成与巩固。

  22、秦长城把战国时期分段长城连接在一起,更长更牢固。秦长城不仅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而且它横亘在游牧区与农耕区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游牧民族的冲击,保护了长城以南农耕文明的发展。

  23、(略)

  24.学生的问题与大一统相关,言之成理即可。答案示例:问题一:请问汉武帝:您采取了什么措施加强思想上的统治?题二:陛下,请问您是如何解决诸侯王势力膨胀的问题的?问题三:尊敬的汉武帝,请问您又是如何强化监察制度的?

  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测试题归纳 篇2

  1.考古人员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这说明北京人会( )

  A.建造房屋 B.使用天然火

  C.制造工具 D.过群居生活

  2.某校历史学习小组要考察我国最早的原始人类生活遗址,他们应该去( )

  A.北京周口店 B.云南元谋

  C.浙江余姚 D.陕西西安

  3.在下列图片中,反映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4.某历史纪录片《半坡原始居民》,介绍了半坡人生活的历史信息。其中介绍错误的是

  A.生活在黄河流域 B.住着半地穴式房屋

  C.种植粮食作物粟 D.使用打制石器生产

  5.“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你知道这位“人文始祖”是( )

  A.舜 B.禹 C.黄帝 D.炎帝

  6.海外华人常自称是“炎黄子孙”是因为:( )

  A、中国人善于想象

  B、华夏族是由黄帝和炎帝部落融合而成

  C、中华民族的锐意进取精神

  D、中华民族的团结友爱传统

  7.我国桂林市内的虞山公园有一座石山,相传远古时代舜帝(史称虞舜)曾南巡到此,故名虞山,后人在此立庙纪念,今天的虞山公园就是由此得名。请指出舜是通过什么方式成为部落联盟领袖的?

  A.世袭制 B.武力夺取 C.禅让制 D.民主选举制

  8.下面文本框内文字是某位学生编写的历史故事独白,据此判断,他是为哪一事件编写的独白?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9.同学们大都看过《上下五千年》这部书,它说的是我们中华文明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那么,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的建立者是

  A.舜 B.禹 C.启 D.桀

  10.开学了,同学们各自进行自我介绍,甲说:“我姓张”,乙说:“我姓李”,丙却调皮的说:“我和中国第一个王朝同姓”。你知道丙同学

  A.姓唐 B.姓秦 C.姓夏 D.姓周

  11.河北省有《燕赵都市报》,山东省有《齐鲁晚报》,山西省有《三晋都市报》,湖北省有《楚天都市报》,这些报纸的得名,与下列古代的哪一制度有关( )

  A.分封制 B.世袭制 C.禅让制 D.郡县制

  12.公元前21世纪比公元前16世纪

  A.早50年 B.早500年 C.晚50年 D.晚500

  13 .春秋时用“尊王攘夷”的口号率先称霸的是( )

  A.宋襄公 B.齐桓公 C.晋文公 D.秦穆公

  14.战国初年,晋国的卿大夫瓜分了晋国,形成的三个国家是 ( )

  A.齐、楚、赵 B.韩、赵、魏

  C.楚、燕、韩 D.秦、齐、魏

  15.问鼎中原的春秋霸主是( )

  A.齐桓公 B.晋文公 C.楚庄王 D.秦穆公

  16.下列不属于战国七雄的诸侯国是( )

  A.齐国 B.秦国 C.宋国 D.楚国

  17.“在合纵连横的斗争中,东部各国为了自己的利益,时而追随秦,时而追随楚。”最能体现课文中这句话意思的成语是( )

  A.朝秦暮楚 B.纵横捭阖 C.远交近攻 D.退避三舍

  18.我国古代,人们常以“牛、耕”作为名、字。如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这反映了牛耕在当时备受人们推崇。牛耕开始于( )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

  19.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是商鞅变法的依据。在商鞅变法的措措施中,对贵族利益有直接损害的是

  A.重农抑商 B.奖励军功 C.推行县制 D.严明法令

  20.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推动了社会进步,其中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的社会改革是( )

  A.尊王攘夷 B.百家争鸣

  C.实行分封制 D.商鞅变法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6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罢兵西归……封诸侯,班赐宗彝……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今山东境内),曰齐。

  材料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尚父”指的是谁?他建立了哪一个诸侯国?(4分)

  (2)从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可看出构成诸侯的是哪些人?他们从天子那里得到什么?对周天子有哪些义务?(8分)

  (3)两则材料反应出西周实行什么政治制度?周天子为什么要实行这样的制度?(4分)

  (4)西周实行这种制度,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

  22.(6分)历史上的变法与改革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观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

  材料二 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把小的乡邑合并为县,全国共设31县,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用法令的'形式保护土地私有制;在全国范围内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

  请回答:

  (1)从材料一的两幅图中,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的问题是什么?(4分)

  (2)材料二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哪四项措施(8分)

  (3)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时期的哪个诸侯国?在何人的支持下进行了变法?(4分)

  (4)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什么影响?(4分)

  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测试题归纳 篇3

  一、单项选择题(共23小题,每题2分,计46分。)

  1.在我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皇帝: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官员。这位皇帝是:

  A.秦始皇B.孝文帝C.隋文帝D.隋炀帝

  2.与“贞观之治”有关的皇帝是

  A.秦始皇B.唐太宗C.汉武帝D.康熙帝

  3.唐太宗时最著名的谏臣是:

  A.房玄龄B.魏征C.张玄素D.杜如晦

  4.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

  A.隋文帝B.吕后C.慈禧太后D.武则天

  5.杜甫在他的一首诗中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出现在下列哪位皇帝时期:

  A.唐高祖B.唐太宗C.武则天D.唐玄宗

  6.改变自古以来“贵中华、贱夷狄”的观念,对各少数民族一视同仁,被北方各族尊奉为“天可汗”的古代皇帝是:

  A.秦始皇B.汉武帝C.唐太宗D.明太祖

  7.中国古代有句佳话“和同为一家”。“和同为一家”是指:

  A.西汉与匈奴的关系 B.唐与回纥的关系

  C.唐与吐蕃的关系 D.北宋与西夏的关系

  8.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联姻的故事是我国千古佳话。答应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的唐朝皇帝是:

  A.唐高祖B.唐太宗C.唐中宗D.唐玄宗

  9.神话小说《西游记》取材于下列哪一历史史实:

  A.张骞通西域B.鉴真东渡C.郑和下西洋D.玄奘西游

  10.历经六次东渡,最终成功到达日本传播唐朝文化的是:

  A.张骞B.玄奘C.鉴真D.戚继光

  11.一位生活在唐朝的商人,他不可能有的经历是:

  A.购买精美的唐三彩B.在热闹的“瓦子”里摆摊卖货,还能欣赏到艺人们的精彩表演

  C.经常听到人们吟诵杜甫的诗句D.听说邻居的儿子在进士科考试中,考中了第一名。

  12.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是:

  A.汉朝时期B.三国时期C.唐朝时期D.北宋时期

  13.被誉为“诗圣”的唐朝大诗人是:

  A.李白B.杜甫C.白居易D.李商隐

  14.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的石拱桥是:

  A.卢沟桥B.泸定桥C.安平桥D.赵州桥

  15.下列世界艺术宝库,大部分属于隋唐时开凿的是:

  A.敦煌莫高窟B.龙门石窟C.云冈石窟秦D.始皇兵马俑

  16.澶渊之盟是()之间的盟约:

  A.北宋与西夏B.北宋与辽C.南宋与金D.南宋与西夏

  17.下面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18.民族政权并立是两宋时期的重要特征。与南宋对峙的女真族政权是:

  A.辽B.金C.西夏D.元

  19.下列不能体现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表述是:

  A.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

  B.日本派使者来到唐朝

  C.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D.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古代制瓷业重心

  20.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是在:

  A.汉朝时期B.隋朝时期C.唐朝时期D.南宋时期

  21.早在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商业十分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这种纸币是:

  A.会子B.关子C.交子D.人民币

  22.今天的传统节日,像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早在宋代就都有了。宋代称春节为(),这是当时最受重视的一个节日。这个节日是:

  A.圣诞节B.清明节C.元旦D.重阳节

  23.下列表述,与北宋和南宋的史实不符的是:

  A.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了宋朝B.金军先灭了辽朝,很快又灭亡了北宋

  C.秦桧以“谋反”罪杀害了抗金将岳飞D.南宋时最大的商业都市是上海

  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测试题归纳 篇4

  一、选择题

  1.三顾茅庐的典故出自东汉末年的襄阳,这位曾在茅庐中居住的历史人物,其突出贡献是

  A.建立西汉B.巩固蜀汉政权C.建立西晋D.建立东汉

  2.某同学在预习《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这一单元时,做了几张卡片方便记忆。其中一张与史实不符,这张卡片是

  ABCD

  3.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下列关于三国史实叙述正确的是

  ①魏国—220年—曹操—洛阳②魏国—220年—曹丕—洛阳

  ③蜀国—221年—刘备—成都④蜀国—221年—诸葛亮—成都

  ⑤吴国—222年—孙策—南京⑥吴国—222年—孙权—建业

  A.①③⑤B.②③⑤C.②③⑥D.②④⑤

  4.“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这次战争

  A.长平之战B.巨鹿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

  5.下列人物不属于三国时期的是

  A.刘备B.曹操C.孙权D.诸葛亮

  6.《三国演义》里的“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的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而它们都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有关.这场战役是

  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

  7.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一项是

  A.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B.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D.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8.诸葛亮的超凡智慧和军事谋略在下列哪场战役中得以施展

  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

  二、非选择题

  9.自从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在中央十套《百家讲坛》品三国的历史,小敏很喜欢看,时不时在课后“品”起三国。小敏说,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在赤壁打败孙刘联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以上说法有一处错误,请指出错误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一、BACDBCAC

  二、9.错误:曹操在赤壁打败孙刘联军。

  理由:曹操在赤壁之战中被孙刘联军打败,逃回北方,而不是曹操在赤壁打败孙刘联军。

【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测试题归纳】相关文章: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测试题06-20

七年级上册历史测试题06-19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三单元同步测试题及答案06-20

初一上册历史第三单元测试题06-19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测试题02-27

历史七年级上册期中测试题06-19

有关七年级上册历史测试题04-11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06-20

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诗词归纳12-05

七年级第二单元历史测试题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