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曼殊五首诗作的点评

时间:2022-08-05 12:09:41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苏曼殊五首诗作的点评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曼殊五首诗作的点评,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诗一,《以诗并画留别汤国顿之二》:

  海天龙战血玄黄,披发长歌览大荒。

  易水萧萧人去也,一天明月白如霜。

  河马点评:

  作为早期试笔的作品,此诗已显示:诗人透明的词性,隐藏纯洁的灵性。这就是一股发自天性而混合了时代和灵性气息的舍命精神。表现形式是“一天明月”的清澈和死亡慰籍。曼殊诗歌起点如此之高,应受畏友陈独秀的指点,加之诗歌翻译使然。

  诗二,《寄调筝人之三》:

  偷尝天女唇中露,几度临风拭泪痕。

  日日思卿令人老,孤窗无那正黄昏。

  河马点评:

  此诗被鲁迅先生认作“颓废性”七绝。这是不公允的。鲁迅早期留日时,与曼殊有过交集。他想找曼殊一起办刊物,后没实现。就诗论诗,曼殊得力于翻译拜伦,比如接吻这个感性细节被处理成“偷尝唇露”,在古体诗中意象恍然。意象恍然,审美冲击可想而知。但这并非“本体的喜悦”。相反,它已预示了诗人“临风拭泪”的飘零命运。“无那”就是无奈何。情忏如是开启。

  诗三,《本事诗之四》:

  乌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索题诗。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河马点评:

  日籍调筝人百助,与曼殊交谊甚深。曼殊在此连化二典故,唐时韩采蘋“红叶为媒”与红楼“绛珠还泪”故事,表现诗人出家后情与无情或戒的煎熬。曼殊纯粹是熬出来的一代情僧。至此冰火两重天,曼殊仍倚仗骨观,并借“一鉢无情泪”使情忏成为生命中的仪式或诗歌符号。

  诗四,《本事诗之九》:

  春雨楼头尺八萧,何时归看浙江潮。

  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河马点评:

  这首七绝最受赞叹,尤其是柳亚子。而诗眼就在“芒鞋破钵”这个禅意象。倘使作者非诗僧,只是一般的作者,踏过也就踏过了,那两岸樱花簇拥的“桥”,不管第几桥都会川流不息。但作为诗僧,曼殊的行脚,于鞋钵俱破之际仍在行走,这诗就活了。只因禅意象注入审美的随机性。

  诗五,《过若松町有感示仲兄》:

  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

  无端狂笑无端哭,纵有欢肠已似冰。

  河马点评:

  此诗不在诗四之下,甚至超过不少。为什么?像这样的诗,才较为完整呈现作者的“心理内存”与人格特征。标题的若松町在日本,仲兄指陈独秀。诗经古歌谣的“契阔死生”,与曼殊一生之“行云流水”蒙太奇般平行。美不堪言。而曼殊性格中的内倾,与他身世之恫有关。一个“恫”字,应感其童年的失落感与青壮年的敏锐感。同时,天性中的“率真”(中山先生语)与本能的“光裸意识”,使曼殊性情与才情俱显极致,甚至达到神经质的地步。本质上看,他的“欢肠似冰”实已释然。写情写到这个份上,曼殊上人也算冰清玉洁,况且情忏宛若冰中透出了火。

  总而言之,苏曼殊的七绝,达到了近代优秀诗人所达不到的纯情品质。换言之,曼殊的诗达到单纯的丰富。

  拓展阅读:

  诗人简介

  苏曼殊(1884—1918),近代作家、诗人、翻译家,广东香山县(今广东省珠海市沥溪村)人。原名戬,字子谷,学名元瑛(亦作玄瑛),法名博经,法号曼殊,笔名印禅、苏湜。

  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生于日本横滨,父亲是广东茶商,母亲是日本人。曾就读于日本私立第一学府早稻田大学。

  苏曼殊一生能诗擅画,通晓汉文、日文、英文、梵文等多种文字,可谓多才多艺,在诗歌、小说等多种领域皆取得了成就,后人将其著作编成《曼殊全集》(共5卷)。作为革新派的文学团体南社的重要成员,苏曼殊曾在《民报》《新青年》等刊物上投稿,他的诗风“清艳明秀”,别具一格,在当时影响甚大。

【苏曼殊五首诗作的点评】相关文章:

舞蹈点评语10-25

《荷花》教案点评06-07

外婆作文及点评01-27

经典对联赏析及点评01-28

古诗作文400字,古诗作文01-25

学生习作点评语11-12

献给母亲的诗及点评12-13

习作点评评语01-20

作文点评评语02-22